新时代增强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向京津冀地区高校发放自行编制的问卷4,500份,结合30人的深度访谈,对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现状及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虽然思想政治现状总体向好、思想政治教育卓有成效、体制机制既有方向无误,但也存在教育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计划性与分类指导不足等问题。由此深入挖掘了可能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切实增强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研究背景
  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特别是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空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一方面,国际上的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和停止对我国青年一代的渗透和分化;另一方面,我国国内由于社会转型与改革深化,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政治、经济、文化等矛盾不断凸显,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类社会思潮交汇,使得价值观形成期的高校学生产生诸多思想困惑,这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包括学生党员。高校学生党员兼具学生与党员的双重身份:作为学生,他们最了解自身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可发挥其在朋辈中的影响力,在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发挥骨干作用;作为党员,他们是高校学生中经过选拔和考察的优秀分子,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和不竭活力。因此,高度重视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不仅立足于解决他们自身的思想困惑,而且更重要的是可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凸显学生党员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带动和影响其他学生,共同树立担负历史任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探讨如何增强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需要了解和掌握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思想现状及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京津冀地区是全国高校最集中的地方,特别是北京地区高校的党建工作极具代表性,且对全国高校均具有强大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为此,本研究面向地处京津冀地区的不同办学层次、不同学科背景的60余所各类高校,发放问卷4,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15份,有效率80%。在被试对象中,性别:男生44%,女生56%;学历层次:专科生2%,本科生48%,硕士研究生43%,博士研究生7%;党龄:1年以下46%,1年~3年36%,3年~5年13%,5年以上5%;专业:人文社科类35%,理工农医类51%,体育艺术类7%,其他7%。研究中,使用自行编制的“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状况调查问卷”,运用SPSS 22.0进行数据处理,统计方法包括差异性分析、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此外,还有针对性地抽取部分高校学生党员30人进行个别访谈。总体而言,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数据为基础,结合个别访谈的结果,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证研究的视角,深入了解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现状,挖掘其可能的原因,探讨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以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积极方面及其原因
  1.入党动机去功利化趋势显著
  入党动机是指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也是其思想政治状况,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一些研究表明: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许多高校学生的入党动机呈现功利化的现象。但本研究发现:被试群体在关于其入党动机的多选题项中,获选最多的为“觉得共产党凝聚了很多优秀分子,自己也希望成为其中一员”,达84.0%;其次为“信仰共产主义”,达80.6%;虽然也有部分学生党员选择了“有利于就业”和“满足师长家人期望”,但总体来看,与已有的调查结果相比,本研究被试群体的入党动机去功利化趋势较为显著。可能的原因是本研究的被试对象均为已成为党员的高校学生,一方面,被试本身便是经过选拔与逐级考察的优秀分子;另一方面,也是其正式入党前均经过系统的党校学习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积极有效的影响。
  2.认可当前高校开展的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本研究发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召开以来,各高校纷纷号召并推动基层党组织采取了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和宣传教育活动,在学习的频度、活动形式的规范性、活动内容的教育性上有明显提升,党支部的凝聚力、感召力明显增强,学生党员的学习生活作风明显转变(具体如表1所示)。另外,在“参加支部理论学习和活动的态度”题项中,超过91.6%的被试表示有收获,愿意参加。由此可知,近两年来,北京各高校均高度重视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理论学习活动的开展,效果是显著的,并得到了广大被试学生党员的认可。
  3.开展相关理论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本研究发现:被试群体认为自身及周围的其他学生党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参与情况较好,70.7%的学生党员会积极参与、认真学习,并认为“很有收获”。同时,关于党的十九大,选择“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的分别达到64.4%和34.4%。而关于党的十九大报告等政治读物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经典书籍,选择反复阅读、总体阅读过的比例也均超过60%。说明在当前宣传教育下和被试学生党员自身的思想觉悟中,不断学习和补充党的理论知识、提高理论素养的必要性是很强的,且呈现出较高的积极性。
  4.对时政及国家大政方针普遍关注,并在思想认识上高度统一
  本研究中被试学生党员思想主流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对党的十九大总体评价非常高,如“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会”等评价均超过90%。同时,认为党的十九大规划发展蓝图与自己生活具有“非常密切关联”和“比较密切关联”者分别达61.7%和33.7%;对党的十九大后中国的发展前景,选择“非常有信心”和“比较有信心”的分别达76.6%和21.8%;对“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大政方针的了解程度均超过92%;对治理腐败的态度、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等方面也高度统一。
  总体而言,高校学生党员信念坚定、思想积极向上,理论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并高度拥护党中央的领导和各项大政方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同时,差异性分析显示:不同人口学和组织学变量的群体中,不同党龄学生党员在政治读物阅读情况的题项上存在显著差异,党龄1年以下及3年以上的学生党员阅读比例和频次更高,可能的原因是各高校一般均会组织被确定为发展对象前后的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党校教育及新进党员教育,而且各学生党支部的支部书记及委员一般是党龄3年以上的学生党员,作为支部的骨干分子,在理论学习方面,负有引领和示范责任。因此,党龄1年以下和3年以上的学生党员,政治读物阅读情况更好,而其他题项差异性则均不显著。同样,在相关性分析中,也仅有党龄与政治读物阅读情况显著相关,其他变量均不显著。这表明:近年来,高校开展的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广、渗透力强,不同专业、学历层级的学生党员均广泛接受,同时也充分调动了他们自主学习和朋辈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效果显著并得到被試学生党员的普遍肯定。   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教育机制中的问题及其原因
  1.教育形式亟待创新
  本研究发现:在“所在基层党组织采取过哪些政治理论学习的措施”(多选)题项上,“组织专题学习讨论”为普遍措施,达92.2%,其次为“微信群中发学习材料” “书记讲党课”和“外请专家讲党课”,均超过50%,说明当前理论学习形式仍以传统的宣传贯彻类为主。而在“参加支部理论学习和活动的态度”题项中,虽有91.6%的被试表示“有收获,愿意参加”,但仍有部分选择“形式和内容简单枯燥,不愿意参加”。个别访谈发现:影响学生党员进行理论学习积极性最为重要的原因,便是学习方法太老套、教育方式单一、缺乏互动性等。
  2.针对性与细致度有待提升
  党员出现思想困惑时,如果能够首先想到向所在基层党组织求助,就说明该组织与其成员在情感上建立起了足够的信任与依赖关系,也是该党组织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人心的重要体现。但本研究发现:当前被试学生党员,在出现思想困惑时的求助选择,最高的仍是“与朋友或家人倾诉谈心”,占比为81.8%;其次为“找其他党员同志尤其是老党员同志请教”,占比為62.9%;最后才是“向学院党委副书记、辅导员、支部书记或支委会成员求助”。访谈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访对象认为,虽然党委副书记、辅导员、支部书记可能在解决思想问题方面工作经验更丰富,但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易造成距离感,从而学生党员更愿意向朋友与家人倾诉。由此可见,当前的基层党建工作者在学生党员心目中的亲和力和信赖感仍有待提升,并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注重针对性与细致程度。
  3.计划性与分类指导尚需加强
  个别访谈过程中,多名被访对象表示:由于学生党支部自身的能力水平所限,往往较难做出系统、科学和具有本支部特色的学习教育规划,而只是根据所在分党委或学校党委的教育活动总体规划机械地贯彻落实。而学院分党委、学校党委做出的党员思想教育规划,往往并未考虑到不同学历层次、年级、党龄、专业的学生党员的特殊性和个性化需求,分级分类、个性化指导不足,这便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规划虽有落实,但实效性不强的问题。
  增强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与建议
  1.坚持既有方针与形式创新相结合
  由本研究第二部分所述“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现状中的积极方面”可知,近年来高校开展的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是卓有成效的,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也引领现有的学生党员树立起坚定正确、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说明现有的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总体方针与体制机制是正确无误的。但由于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以及高校学生党员的身心特点,以及本研究第三部分所反映出来的教育形式亟待创新的问题,还需要开拓更具创新性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形式。
  在理论教育方面,在本研究中被试学生党员既愿意接受课堂、报告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也乐于尝试网络或者新媒体等新形式。因此,既要继续不断提升思政课主课堂和党支部“三会一课”的水平与质量,同时也要做好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课程思政”尝试。此外,还要结合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的信息获取渠道和认知偏好,运用网络载体和新媒体技术,使传统宣传贯彻方式与新兴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更多元化的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在实践教育方面,除了传统的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景区的形式,可发挥学生党员的自主性与创新性,鼓励其讨论设计出适合自身专业特点或兴趣所在的社会实践路线,与知识竞赛、辩论赛、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形式,由所在院系分党委审议和把控方向,辅导员或相关负责教师指导甚至亲身参与,同时给予其必要的人、财、物支持,以此增加其参与感,充分调动学生党员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从关心人的基本需求到引导人的终极追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表面向深层推进的过程。高校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对其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是宣传、教授与引导,更应是感化、共情与培育。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多元的,既包括从事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辅导员,思政课专任教师和其他课程教师,也包括学生党支部书记、委员和其他学生党员等朋辈群体,各个主体之间应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方可让组织中的学生党员个体感受到有温度、有情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与关怀。
  从事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或辅导员,在工作中除了助力解决学生党员的学习和生活问题,也应更加关注其心灵成长与思想困惑,使其对于党员身份的认知更加深刻,在实现自身成长的同时,帮助和服务更多的学生党员和普通学生。专任教师应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着眼,在做好本课程理论知识传授、解答其专业知识疑问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及对思想困惑的呼应。学生党支部书记、委员等,由于其本身即是学生党员,因此是党组织对普通党员进行人文关怀的最优人选,也是普通学生党员与学院、学校党组织间建立信赖感的最佳链接,可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和培养,使其在自身做好先锋模范的同时,关心更多普通党员的生活学习与思想动态,共同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
  3.坚持整体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
  高校学生党员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人员,是高校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核心依托力量。而增强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可更有效地提高其理论素养与政治觉悟,发挥其在同学中的先锋模范和引领召集作用,从根本上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应纳入各高校全面建设与改革的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之中,建立起以学校党委为领导核心、二级学院为组织支撑、具有长远性和时代性的教育机制。
  各高校的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等,可根据学校党委关于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制定针对本科和研究生不同年级学生党员特点的教育计划;各学院分党委,可结合自身专业背景或学院特色,进一步细化各年级、各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在细化过程中,可充分调研并听取各学生党支部的意见和建议,在总体指导原则和政治方向明确把控的基础上,适度增加各类教育活动的灵活性与创新性。例如:指派分党委委员、思政教师、辅导员、教师党员等,指导甚至加入学生党支部参与其各类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既可确保方向正确,也可兼顾形式灵活,有效地将学校的整体规划落到实处。
  本文系北京高校党建研究会2018年度重点课题“新时期增强高校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基地项目“基于身份认同视角的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2018年度党建研究课题“基于身份认同视角的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肖映胜,李铮.促进人的两种回归—再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7(1):24-27.
  [2]孙棋.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3):46-47.
  [3]王昭,张俊.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8):30-32.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
其他文献
摘 要:跨学科研究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是世界一流大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清华大学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取得的各项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清华大学跨学科研究平台的目标定位、运作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分析阐述,总结其在跨学科研究方面的合作方式、管理体制以及开展跨学科交流的各种措施等主要特点,对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平台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清华大学;跨学科;研究平台  跨学科研究平台的运行质
摘 要: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全国人民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在党中央的坚定领导下,我们的防疫战争取得了显著成效,而这其中党支部作为基层的战斗堡垒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学生党建经验及防疫工作实际,探讨基层学生党支部作为战斗堡垒应在防疫工作中发挥什么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新冠疫情;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  此次疫情对高校也造成了特殊的困难:学
摘 要:通过实践育人,培养法学专业学生应用能力来提高法学教育质量是法学教育的重要举措。将专业志愿服务与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相结合,有利于促进法学专业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专业志愿服务;培养模式;社会责任意识;应用能力  专业志愿服务实践概述  1.专业志愿服务实践活动  一是“青春船长”团队。以法制讲堂、模拟法庭、法治漫
摘 要:简单、聚焦、有效的方法具有复制和传播的价值,探索各种教学设计模式的核心要素和价值主张,抽取提炼其共同特征,尤其是相对于“经验型”教学设计的差异,对于理解和掌握教学设计模式具有现实意义。经过对各种教学设计模式的分析,其共同特征可以概括为厘定目标、设定路径、策略匹配、学生参与和评价修改。  关键词:教学设计;模式;共有特征  教学设计模式有效性和易用性之间的矛盾  教学设计模式在实践应用中存在
摘 要:本报告对北京大学2012年度~2013年度缓考学生心理状况评估进行分析,发现缓考学生中普遍存在生理及心理问题,其中理科院系占多数,大二学生为缓考的主要人群,大一学生入学以后第二学期容易出现学业问题,要引起足够重视。针对缓考学生存在的问题,本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以及对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缓考 评估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按北京大学教务部缓考相关规定,学生因病或其他个人特殊原因不能
摘 要:大学课程管理是大学落实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管理环节。不断优化大学课程管理,提高大学课程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对于我国大学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课程管理;优化改革  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大学适应新形势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迫切需要,是解决大学自身发展中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需
摘 要:建设应用型大学是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市属高校转型建设应用型大学是落实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更是市属高校“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的体现。从应用型大学的起源、特色标准、国外先进应用型大学办学经验以及我国市属高校转型应用型大学的方案等方面入手,为市属高校转型建设应用型大学提供科学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市属高校;国外应用型大学;转型建设  
宁滨,1959年5月生,北京交通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十二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大奖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IEEE Fellow、国际铁路信号工程师协会(IRSE)及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Fellow,担任IEEE智能交通系统学会铁路委员会主席和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副会长。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2部,“基于通信的城轨列
@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绿色传播研究中心教授):  大学设置专业,显然和大学的性质、功能、作用紧密联系在一起。离开这个根本问题,就是忘记了初心。翻开高等教育史,早在1088年意大利建立了第一所正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1809年,德国柏林大学的创立标志着现代意义大学的诞生。现代大学与中世纪大学的根本区别在于职能发生了转变。大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科学研究也成了主要职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为社会服
摘 要:北京师范大学系统设计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坚持将课程学习与教学能力实训有机结合,构建了三个层次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配合不断深化的实践活动,激发师范生的从教热情,进而形成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进阶,引导师范类专业人才在实践训练中体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内化有效的教学策略,形成过硬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教育教学实践是师范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为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