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jin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提到关系学科教学质量的高度认识。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坚持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搞好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精神 培养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培养未来人才的语文教师,应时刻把创新教育放在首位,结合教材的具体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更新观念,渗透创新理念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所有问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义务,学生的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模式,这样的教育还谈何创新?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
  1.有创新意识。
  教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和胆识,对约定俗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灵活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教给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一些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现在的学生,已经习惯由老师代劳一切,尤其是对于理解性的题目,总担心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久而久之就成了老师一人在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不能得到发展。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着不同的答案,以分段为例,一篇文章好像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分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第一次发言时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
  3.凸显“思”字,变“学答”为“学问”。
  教师一直以来都是课堂主宰者,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何谈创新?为此,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动起来”。课堂上,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如讲《愚公移山》,老师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然而学生有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还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培养其创造力。
  二、保护好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曾说:“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兴趣是求知的动力,而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先导。好奇心强的人对新奇事物总想去主动探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创设一定变化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课,当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对海伦·凯勒十分敬佩时,老师说:“假如海伦·凯勒就在你面前,你会对她说些什么话?”由于学生已经与文本进行了深刻的对话,因此他们就能毫不造作地、真情实意地有感而发,他们会表述得很感人。这样做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还能使他们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可是有的教师还未能从传统教学中走出来,只顾一味地向学生传授灌输;有的教师怕打乱课时计划,影响教学进度,因此都不喜欢学生提出问题。久而久之,闪烁在学生眸子里的火花渐渐地熄灭了,他们对单调的学习感到厌倦了,对缺乏温情的老师感到失望了,课堂上他们只好忍受着老师的“问”,自己只能无奈地“答”。教师的这些做法,实质上是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泯灭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运用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教师授课一直是三尺讲台,三寸粉笔,近年来伴随着教改又多了投影仪,配了录音机,的确为课堂增色了不少,但总吃萝卜白菜也会腻的,时间久了,就寡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电脑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多了,学生们走进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神秘的背景、五彩的画面、亮丽的色彩、奇妙的图形、出其不意的拓展延伸,都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和创新,从而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
  四、精心训练,促进创新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注重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一种广开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化、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有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有直接关系,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因此,老师就要给学生提供锻炼发散思维的机会,安排刺激发散思维的环境。如教学时少用“是”、“非”、“对”、“错”回答问题,作文一题多做,等等,养成多方位、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一个问题、一种事物换一个角度,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让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答案,能使其思维更缜密更灵活,从而锻炼创新能力。如:如学完《劝学》后写读后感,大多数学生能从多个角度立意。这些从不同角度提出的独到见解,就是创新能力的表现。
  创新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埋在学生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会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其他文献
以“三峡电厂机组状态趋势分析系统”为项目背景,结合理论和工程实践讨论了基于B/S(Browser/Server)模式,构建多层综合分析机制对电厂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的数学原理和实现方案;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前发现发电机组或其它电力设备的异常状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电厂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运营成本,为电厂的长期可靠运作提供了保障。文中重点讨论了在大型监测数据库上,构建综合趋势分析平台的相关问题。同时,结合
摘 要: 在探讨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寻找切入点和结合点。于是,墨家学说以其丰富的内涵再度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人们在探讨墨子学说精义的同时,也在寻求墨学的现代价值。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基于中国当代社会的现状及实际需求,我们有必要再度审视传统的和谐思想,尤其要剖析墨子和谐思想的合理性及其蕴涵的价值理念,从当代法律层面进行分析和阐释
摘 要: 本文从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新教材、优化教学方法和加强学习策略指导四个方面谈一下新课程改革下的英语教学。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新课程标准 新教材 教学方法 学习策略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为了更好地进行初中英语教学,英语教师应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认为九年级(即初中阶段)结束时应达到五级基本要求,何为五级呢?即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应有较明确的英语学习动机和积
10年来,静态破碎剂已引起科学界越来越多的注意,已得到愈加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破碎硬而脆的各种岩石、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石料砌体及其它类似物体。现在已知的静态破碎剂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张“第三条道路”的美国民主党和西欧左翼政党为解决全球化时代出现的各种问题,在社会、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方面提出了一些价值主张,这些主张在修正民主社会主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关键词: “第三条道路” 价值主张 修正政策    所谓“第三条道路”,是指一种适应西方传统民主制度和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全球性变化的“中间偏左”的社会民主主义政治哲学和实践模式[1]。苏联解体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把正确高尚的思想内容灌输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实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提高英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几种方式,旨在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激活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重视个体,
英语作为信息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但是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尤其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长期在低谷中徘徊,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我从教几十年的实践中体会到,不注重“弱势群体”的转化不能不是一个制约英语教学进入快车道的因素。那么,如何使“弱势群体”转化呢?我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过探索,效果比较明显。  一、融入良好氛围,激发学习热情  弱势群体之所以“弱”,关键一
经典提取强化式创作特征与分析经典提取强化式是较为传统的书法创新方法。这类方法的普遍运用不仅成就了许多历代书法大家,而且成为整个中国古代书法风格演变的重要方法。这
诗歌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但作者认为“读”是个基本的方法。如何把“读”贯穿于诗歌教学的始终.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作者结合职高语文的教学实践.把“读”细化为“朗读”“默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