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学改革 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

来源 :教书育人·学术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miandiad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两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1.社会转型致使青年学生产生了信仰危机。信仰危机本身是指个体或某个群体信仰体系相对于其生存的社会情境由于不适应而表现为缺失的状态。目前我国青年学生所面临的信仰危机从本质上来讲是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价值体系断层的现象,即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说的“现代化所带来的传统社会和文化特质的一种断裂”的表现。“两课”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知识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对青年一代的影响远比对前辈人的影响要小得多。虽然它还是知识体系的基础,但它的绝对性主导地位和权威性日益被削弱。这种削弱一方面来自整个世界的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谷阶段,以及特定历史时期造成的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片面理解所导致的不切实际的“理想”构想在现实中的落空所带来的信仰危机。
  2.文化的多元化导致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网络在中国的普及和各个领域改革的深入发展,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传统的、现代的和后现代的文化并存于同一社会时空。在一定程度上消蚀了马克思主义在信仰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社会上的消极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青年学生的心理,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状况,而在多元化的取向中,又以经济物质利益的选择为主要趋势,使部分大学生在知识与金钱、道德与利益、奉献与索取、集体与个人等价值取向的焦点上出现混乱的选择。这一切说明,怎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新形势下“两课”教学面临的新情况。
  
  二、“两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两课”教学的内容脱离实际。现行的“两课”教材体系过于宽泛,各门课程在教材体系的设置上大都只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h生,忽略现实性和针对性。其一,教材体系的设置往往只注重逻辑体系的展开或历史进程的沿革,没有从社会矛盾及社会问题入手,政治性与知识性的兼容明显不够。其二,教材内容与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太少,现成答案、现成结论太多,留给学生思考并进行探索性求知的东西太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两课”教学缺乏互动性。现行“两课”课堂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即以教学为中心,学围绕着教转。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课堂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以教为基础,学生只能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两课”现行教学方法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方法,它主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学生在课堂上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现行“两课”教学没有给予直接经验应有的重视,缺乏对人的感性因素的刺激和满足,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教师等同于书本,学生学习等同于读书,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结果使教学陷入语言文字的魔圈,变成文字游戏,教学枯燥乏味,使“两课”自身丧失了应有的感染力和召唤力,还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最终成为学生厌学的直接原因。最后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加强“两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性
  
  “两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教与学的互动。要通过教育教学方法、途径及手段的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的积极思想,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两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二是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既要注重教育教学的理论性、思想性,更要注重教育教学的知识性、时代性和针对性。要加强“两课”教育教学的实践(实验)环节,增强学生对社会的感性认识。为了增强“两课”教学的互动性,主要从以下着手改进:
  1.加强教学内容的导向性。“两课”有特定的内容和要求,提高其效果旨在将其内容和要求有效地进入学生的头脑,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上,如果偏离其内容,违背其要求,那么其教育教学就失去了意义。因此,“两课”的着力点应放在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两课”教学的要求,对学生来说是通过教学培养其独立的思维、自主的意识和自觉的行为,而非在外部的压力下使其就范。因此,“两课”在实施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在教学中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采取机械地灌输,将某一种观点或信念不加思考、讨论、辨析而强加给学生,这是难以奏效的。只有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教育客体与学生主体需要相吻合,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接受活动,才能使其入脑并践行。
  3.开展课堂的情境性。在特定的场合,运用特定的时机,营造特定的环境气氛,充分调动各种情境因素,会有利于学生的良好政治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形成。因此,作为教育者应当抓住教育契机,着眼于有利于教育和引导的环境,优化情境设计,使学生产生自然亲和效应和情感作用。要取得“两课”教学的良好效果,切不可忽视以情感人、以境动人这一重要的原则。
  4.坚持教学方法的务实性。学生政治思想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够凭想当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在“两课”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针对学生的成长规律特别是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施教;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注意到与中学教育内容的衔接,保持其一致性和连贯性,发挥整体影响的作用。还要将“两课”的教学置于社会的现实之中,保持与整个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避免教学的空洞说教。
  5.遵守教学过程的完整性。“两课”的教学不是单向的过程,教与学、教育内容与手段以及整个教学环节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制约及反馈和调整的问题。当教师获得反馈信息后,应及时地进行总结和思考,相应地调整各个教学环节的策略和方法,抓住最佳的时机,利用有效的手段进行施教。
其他文献
什么是和谐?“和谐”,希腊文hannonia,指“联系、匀称”,即“事物各个方面的配合协调”[1]。。简单说来,和谐是一种关系,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一种多重、复杂的关系,之所以成为美,是因为这样的关系中存在着和谐。和谐可以说无处不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发展都存在着某种和谐,其中人自身的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备受人们的关注,但如何促使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和谐社会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肺癌是目前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与20世纪初相比,现在肺癌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最大敌人之一。目前肺癌的治疗主要采取外科手术结合放疗和化疗的综合治疗。
21世纪的教育是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造的教育。它与过去的应试教育在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流体力学是一门既有较强理论性又有较强工程实际意义的课程,其中有理论不易掌握、概念和方法较多且易混淆,对学生的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较高。学生普遍反映是一门难学的课程。流体力学课程重在用数学方法解决流体力学的问题,
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在加快。中国加入WTO,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中国与外界的交往日趋频繁,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增加,对其要求也更高,需要的是具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大学毕业生。而我国的传统英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忽视听、说、写等技能的培养,结果出现一大批“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学生不能就工作的内容进行正常的交际,以致社会用人单位认为学生运用
“高校‘两课’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增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大学生应注重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这已成为高校“两课”教学工作中屡次提出的对师生双方的期望。我们是否可以采用综合法来对待这类问题,也就是说在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前提下去激发学生对“两课”的兴趣,同时,通过学生对“两课”深入领会以带动教师更进一步地深入教学与科研,即以此互动的形式来促进教与学的融合。鉴于对
目的:观察和比较单纯玻璃体切割和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扣带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伴有视网膜下膜(subretinal membranes,SRM)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
当前,社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更多的强调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给社会输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一些高等学校在《市场营销学》的教学中纷纷引入案例教学的方法,而市场营销学作为营销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的运用就尤为重要。    一、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在营销学的教学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对各种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和讨论,且不设标准答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但使学生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