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举例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n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材应注意创设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从而达到提质增效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谈谈思考。
  一、问题要有趣味性——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新颖、奇特而有趣的问题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节学生的情绪,学生学起来就会兴趣盎然。
  比如我在讲授必修5的《2.5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课本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古印度的国王打算奖赏发明国际象棋的大臣,并问他想得到什么样的奖赏,大臣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给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在第三个小格内给四粒,照这样下去,每一小格内都比前一小格内的麦粒数加一倍,直到把每一小格都摆上麦粒为止,并把这样摆满棋盘上六十四格的麦粒赏给您的仆人。”国王认为这位大臣的要求不过分,就爽快地答应了。国王叫人抬来麦子,并按这位大臣的要求在棋盘的小格内摆放麦粒:在第一格内放一粒,第二格内放两粒,第三格内放四粒……还没摆到第二十格,一袋麦子已经用光了。国王这才发现,即使把全国的麦子都拿来,也兑现不了他对这位大臣的奖赏承诺,即使按全世界年产小麦约6亿吨的数字来算,也需要一千多年,这位大臣所要求的麦粒数究竟是多少呢?课本借这个故事引出了如何求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最后还加了一句:“因此国王不能实现他的诺言。”我借此提问同学:“那这个国王不就要食言了?大家都知道:君无戏言,你们是否有其他办法帮助国王解决问题呢?”学生竞相出谋献策,甚至有学生建议把那位大臣抓来砍头算了。最后有一位同学给续上了结尾:另一位大臣给国王的主意:让象棋发明者自己一个人来数麦粒,数完后士兵帮他送回家,但是不能多一粒也不能少一粒,否则就是欺君之罪。象棋发明者知道后赶紧要求不必奖赏了,而国王自然就不用兑现他的诺言了。同学们恍然大悟,对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二、问题要有现实性——创设贴近实际的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用于生活。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材中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与其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素材,现实世界中的常见现象或其他科学的实例,展现数学的概念、结论,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反映数学的应用,使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比如我在必修5的《3.4基本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提出如下两个“问题情境”:①两个商场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分别采用两种降价方案:甲商场是第一次打折销售,第二次打折销售;乙商场是两次都打(m n)/2折销售,请问:哪个商场的价格更优惠?②现有一台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其他均精确。有人要用它称量物体的重量,只需将物体放在左、右两个托盘中各称一次,再将称量结果相加除以2作为物体的真实重量。你认为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不对,你能否找到一种用这台天平称量物体重量的正确方法?
  以上两个“问题情境”,一个是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一个是物理中的问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再适当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自然想学、乐学、主动学,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问题要有针对性——创设紧扣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并形成数学思考的能力。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有针对性。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数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抓住其核心和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知识的“原型”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紧扣教材的中心及重点、难点设疑。比如,教授必修2的《2.1平面》一节时,我向学生提问:你能用数学的眼光分析下列问题吗?①怎么检验教室的地面铺得平整不平整?②为什么用来作支撑的架子大多数是三脚架?③为什么只要装一把门销就能把门固定?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的作答、感悟,把这节课的重点、难点逐步引入,从而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四、问题要有思考性——创设引发思考的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发现问题的信号,解决问题的前提,形成创新思维的起点。有了质疑,学生就不再依赖于既有的方法和答案,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力求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发现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比如选修2-2第一章有关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求函数图像的切线问题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情境:
  问题1:求抛物线y=x■过点的切线的斜率。
  问题2:除了将点的代入抛物线中验证点是否在曲线上,还有其他方法知道点在曲线上吗?如何给出一般的表示方法?
  经过思考讨论学生得出:求过点的(x■,f(x■))曲线的y=f(x)切线方程。
  问题3:过一点求曲线的切线,除点在曲线上外,点的位置还有其他情形吗?
  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出结论:点还可能在曲线外。
  问题4:过曲线外的点有切线方程,示意图怎么画?如何求?通法是什么?
  结合实例求抛物线y=x■过点(1,2)的切线方程,让学生先画出切线的示意图,并归纳总结例题的解法,得到一般性的结论:已知切线过曲线外一点(a,b),则可通过设切点为(x■,f(x■)),进而求出切线方程。   问题5:经过一点可得到几条切线?与这点的位置有没有关系?
  这一问题把学生带入到了更深的思考,一时间争论不断。学生首先结合学过的函数图像研究问题,但他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函数模型,问题的解决陷入困境。于是我画出函数y=x■的图像,让学生结合图形再次展开思考。有了图像,学生很快就将问题的研究分为两类:点在直线上和直线外,并分别画出了对应的切线的情况。这时我引出具体的问题:分别求曲线y=x■过点的切线方程和过点(1,1)的切线方程。
  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疑惑,通过问题的解决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在这个环节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分类与整合的思想方法、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逐步渗透,揭示隐形于知识的形成过程之中的思想和数学方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五、问题要有挑战性——创设富有挑战思维的问题情境
  学生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做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发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在选修2-3第三章《统计案例》的《独立性检验》一节的教学中,我引入如下问题:
  问题1:你是一家医疗机构的负责人,你想调查了解“吸烟与患肺癌是否有关系”,会怎样操作?
  让学生思考从哪些角度展开调查研究。当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后,给出与问题1相同的背景的例题:
  某医疗机构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共调查了515个成年人,其中吸烟者220人,不吸烟者295人,调查结果是:吸烟的220人中37人患肺癌,不吸烟的295人中21人患肺癌。
  问题2:你在研究过程中,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初步判断?
  引导学生得出下面的结论:吸烟者和不吸烟者患肺癌的可能性存在差异,吸烟者患病的可能性大。
  问题3:你的初步感觉一定准吗?为什么?
  问题4:某一项调查人数的变化会影响什么?
  学生经过思考探究后得出:会影响吸烟者和不吸烟者患肺癌的可能性的大小。
  问题5:可能性大到什么程度才能作出“吸烟与患肺癌有关”的判断?能否用数量刻画出“有关”与“无关”的程度?
  在这个环节上,通过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学生体会到完整的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体会到了问题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在问题的设计和讨论中保留开放状态,在设计问题情景时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创设挑战思维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在师生的互动中,产生智慧的火花、闪现创造性的想法,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在多层次的探究活动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创设课堂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具有不可取代的意义。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都是以思维活动为中心的”。因此,创设有效的课堂问题情境,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寻求更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课堂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为极具艺术性的教学活动,理应受到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课堂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艺术,让学生在享受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的同时,全面提高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其他文献
会议
本文把人工神经网络的互连权视为广义的自旋变量,网络的学习问题看作互连权空间的优化问题.进而将通常在人工神经网络组态空间的连续时间动力学方程组推广到人工神经网络的互连
摘 要: 新课改后,面对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提出现代理念的解决策略,通过创新性对策的研究改善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存在问题 创新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标准的不断提高,从义务教育的长期规划来看,做好初中到高中的教学转型承接工作非常重要。从我国高中教学工作的发展状况来看,高中数学经过新课改的调整,在教学重心上偏向于高中
油路的绝对压力和发动机转速计算空气吸入量。尽管这种速度一密度系统仍被广泛使用,而测量质量流却是最理想的,它可大大简化电子控制装置的设计。 西门子公司新近研制出的气
摘 要: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恰当使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本文结合小学数学二年级的教学实践,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合作学习的建议,旨在推广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合作学习 高效课堂  合作学习是一种深受师生欢迎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恰当使用,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通常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新课改形势下,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安排学生探索、讨论、合作交流。怎样进行讨论才有价值,内容、形式如何,在什么时候展开讨论,一节课讨论几次,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呢?这是值得教师认真探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