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中,学生每学完一个数学概念之后,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听得懂、会运用、忘得快,究其原因,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而是一切包办代替,使学生成为知识容器,也就相应地形成一种“低效”的教与学.从而“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形成概念、运用概念”,一直困扰着一线的教师,笔者进行了“阅读书本——生成问题——形成概念”式教学,即在课堂上由一组问题的引领,挖掘学生的生成性问题,让学生在形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中形成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这种教学或许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案例描述] 在“向量的概念及表示”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向量的数与形的双重属性,同时又明白向量的形与平面几何的不同点,笔者力争从学生的研究中,引领学生生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运用概念.
教学片断:学生请将课本打开,根据屏幕上的提示,通过自学,解决以下问题:
(大约3、4分钟时间)
老师说:“看完了吗?好,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老师说:“以上我们通过自学,对向量的有关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看到,课本从模的角度定义了特殊向量——单位向量.单位向量有什么特殊之处?”学生1:“不一定相等.两个单位向量只是模相等,而方向未必相同!”老师说:“很好!对单位向量还有什么想法吗?”学生2:“单位向量有无数个,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将所有单位向量起点移到原点,我在考虑它们终点的轨迹是什么图形?”老师说:“嗯,不错的问题,谁来回答一下?”学生3:“单位圆.”
因为向量与直线都有平行说法,引导学生,寻找它们的区别.老师说:“学生,向量具有数与形的双重属性,在向量与直线中都有平行这一概念,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大概过了两分钟左右,学生4:“我发现了,向量平行包括共线,而直线平行不包括共线.”老师及时表扬了那位学生,接着说:“既然它们都有平行一说,大家能不能在挖掘一些问题出来呢?”学生5说:“在几何中,如果直线a∥b,b∥c a∥c,即平行具有传递性,那么类比到向量中,若向量a∥b,b∥c,则a∥c是否仍然成立?”学生6:“由于零向量与任一向量都平行,所以若向量b是零向量,则不能推出a∥c.也就是说由零向量的特殊性决定不成立.”“很好,0是一个特殊的向量,在思考问题时要注意关于0的一些特殊的规定.”老师接着问:“平行的传递性不成立了,大家再考虑一下,还有没有什么以前成立的一些结论在向量中不成立了?”学生7:“我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在实数中,如果a≠b,则a> b或ab或a [课后反思]在设计教学时,带着“基于问题生成的概念课堂教学”的想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在摸索着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多次自己阅读课本、生生间合作阅读课本,生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实现数学概念的掌握.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波利亚也认为:“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了有效的学习,学生应当在给定的条件下,尽量多地自己去发现要学习的材料.”让学生经历一个真实的学习过程,真正体现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的过程.所以一开始,笔者设计了一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设计时,考虑到一切探究活动,都只能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学生原有的知识领域出发来探究未知的世界.
2.感悟问题,促进学生生成新问题
当一名学生说出向量与直线中都有平行这一概念,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时,笔者意识到这是一个值得学生探讨的问题.于是,笔者顺水推舟,将问题分成两步来完成,第一步是发现相同,第二步是从相同中寻找不同,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差异.笔者将问题交给学生去探讨,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进一步提出了向量中的有关概念与以前一些相近或相似概念的不同之处.在问题生成中,逐步理解概念、消化概念,最终形成概念.笔者对学生发现与探究的过程给予肯定,以此激发学生继续思考问题的热情.
在概念教学中,我们很多时候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在教学中寻找细节,由细节生成问题,用问题的解决过程来推进教学,从而更好地挖掘课堂上的教育资源.笔者从中感受到在最自然的状态下捕捉学生的智慧和心灵的闪光点,不仅学到了新的数学概念,而且获得了探究活动的精髓,这样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概念教学要返璞归真,在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揭示它的本来面目.要让学生参与概念本质特征的概括过程,这是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 (226300)]
[案例描述] 在“向量的概念及表示”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向量的数与形的双重属性,同时又明白向量的形与平面几何的不同点,笔者力争从学生的研究中,引领学生生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运用概念.
教学片断:学生请将课本打开,根据屏幕上的提示,通过自学,解决以下问题:
(大约3、4分钟时间)
老师说:“看完了吗?好,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老师说:“以上我们通过自学,对向量的有关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看到,课本从模的角度定义了特殊向量——单位向量.单位向量有什么特殊之处?”学生1:“不一定相等.两个单位向量只是模相等,而方向未必相同!”老师说:“很好!对单位向量还有什么想法吗?”学生2:“单位向量有无数个,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将所有单位向量起点移到原点,我在考虑它们终点的轨迹是什么图形?”老师说:“嗯,不错的问题,谁来回答一下?”学生3:“单位圆.”
因为向量与直线都有平行说法,引导学生,寻找它们的区别.老师说:“学生,向量具有数与形的双重属性,在向量与直线中都有平行这一概念,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大概过了两分钟左右,学生4:“我发现了,向量平行包括共线,而直线平行不包括共线.”老师及时表扬了那位学生,接着说:“既然它们都有平行一说,大家能不能在挖掘一些问题出来呢?”学生5说:“在几何中,如果直线a∥b,b∥c a∥c,即平行具有传递性,那么类比到向量中,若向量a∥b,b∥c,则a∥c是否仍然成立?”学生6:“由于零向量与任一向量都平行,所以若向量b是零向量,则不能推出a∥c.也就是说由零向量的特殊性决定不成立.”“很好,0是一个特殊的向量,在思考问题时要注意关于0的一些特殊的规定.”老师接着问:“平行的传递性不成立了,大家再考虑一下,还有没有什么以前成立的一些结论在向量中不成立了?”学生7:“我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在实数中,如果a≠b,则a> b或ab或a [课后反思]在设计教学时,带着“基于问题生成的概念课堂教学”的想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在摸索着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多次自己阅读课本、生生间合作阅读课本,生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实现数学概念的掌握.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波利亚也认为:“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了有效的学习,学生应当在给定的条件下,尽量多地自己去发现要学习的材料.”让学生经历一个真实的学习过程,真正体现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的过程.所以一开始,笔者设计了一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设计时,考虑到一切探究活动,都只能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学生原有的知识领域出发来探究未知的世界.
2.感悟问题,促进学生生成新问题
当一名学生说出向量与直线中都有平行这一概念,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时,笔者意识到这是一个值得学生探讨的问题.于是,笔者顺水推舟,将问题分成两步来完成,第一步是发现相同,第二步是从相同中寻找不同,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差异.笔者将问题交给学生去探讨,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进一步提出了向量中的有关概念与以前一些相近或相似概念的不同之处.在问题生成中,逐步理解概念、消化概念,最终形成概念.笔者对学生发现与探究的过程给予肯定,以此激发学生继续思考问题的热情.
在概念教学中,我们很多时候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在教学中寻找细节,由细节生成问题,用问题的解决过程来推进教学,从而更好地挖掘课堂上的教育资源.笔者从中感受到在最自然的状态下捕捉学生的智慧和心灵的闪光点,不仅学到了新的数学概念,而且获得了探究活动的精髓,这样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概念教学要返璞归真,在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揭示它的本来面目.要让学生参与概念本质特征的概括过程,这是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 (22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