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区正在推进的“三全五优化”课堂教学研究中,其中有一项是“优化问题设计”。在研究过程中,很多老师就这一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不管问题设计如何优化,最终都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问题设计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好的问题常常能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之中,成为激起学生思维浪花的巨石,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做学生不仅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而且还能得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山谷中的谜底》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现在我就出个谜给你们猜猜。(出示投影)“五个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齐。”
生:是手指。
师:嗯,反应很快呀!知道吗,一个谜语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刚才我说的部分叫——谜面,你们猜的部分叫——谜底。
师:这节课咱们要来猜一个谜,解一个谜,这是一个“山谷中的谜”,这个谜的谜面是什么呢?谜底又是什么呢?赶紧打开课本读吧。
学生经老师这么一激发,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顿时高涨起来,很快就进入了文章的情境之中。当然,在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切合学生实际,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选用学生容易理解、接触比较多的实际问题,容易聚焦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为课堂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
二、问题设计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传统的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掩盖了学生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好的问题设计能够引导学生掌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方法,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生读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师:同学们,读了这一课题后,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1: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谁种的?
生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子的?
生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多高?
师:刚才大家问的问题确实都是问题,但不是关键问题。大家能不能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的方法、学习的策略等方面提出问题呢?
生1:《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作者是怎么写的呢?
生2:我们学这篇课文时重点学什么呢?怎么学呢?
在这一片段中,教师通过问题引导,教给了学生质疑的方法、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长期这样训练下去,学生就会提问,会学习了。
三、问题设计要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阅读、理解、积累、表达,而理解能力的提升对促进其他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语文课上,教师要尽量避免提即问即答的简单问题,提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促进学生的思考。有一位老师在教《孔子游春》一课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泗水河畔的春天景色如何,你从哪里读到的?
2.在这美好的春天里,孔子欣赏这美景时,似乎心情很不平静。他跟弟子们谈论了哪些事情?
3.孔子认为水具有哪些品行,你是怎样理解的?
4.听了孔子意味深长的话语,你们领悟到孔子的用意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我认为,这样的问题就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学生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学习课文,他们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四、问题设计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因为,自学能力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保障。因此,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着眼。
就拿预习课文这一环节来说,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抓住课文重点。在阅读前,教师应提出适当要求,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去阅读思考。如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文章?是叙事,是说明某一事物,还是解释某一现象?是抒情还是写景状物?文章标题是什么?可以从中了解到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习的日的性就会增强,而且不超过学生的理解程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长期训练,学生拿到一篇文章后就知道如何自学、从哪些方面入手自学了。
五、问题设计要激发学生想象力
语文教学伴随着丰富的想象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扩展知识领域。在小学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基本知识,而且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设计好的问题,是途径之一。
如在学习杜牧《山行》时,我在学生初步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深秋的山林,景色应该是怎样的?要求学生想象出诗中所描写景物的色彩和形状:寒山、曲折的石径、白云、火红的枫林。这样,在学生的脑海便出现了一幅充满生气、美丽的晚秋美景图,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体会到作者对深秋山林美景的爱恋,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又例如《狼和小羊》一课,最后一段写狼说着就向小羊扑去,狼到底有没有吃了小羊,作者没有写,故意留下想象的空间。我利用这一能够创造想象的因素,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合理想象:“狼向小羊扑去,可能有几种结果?”学生各抒己见。这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的引领,问题就像指挥棒,问题指向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所以,优化问题设计非常重要。但不管如何优化,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是标准。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一、问题设计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好的问题常常能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之中,成为激起学生思维浪花的巨石,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做学生不仅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而且还能得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山谷中的谜底》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现在我就出个谜给你们猜猜。(出示投影)“五个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齐。”
生:是手指。
师:嗯,反应很快呀!知道吗,一个谜语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刚才我说的部分叫——谜面,你们猜的部分叫——谜底。
师:这节课咱们要来猜一个谜,解一个谜,这是一个“山谷中的谜”,这个谜的谜面是什么呢?谜底又是什么呢?赶紧打开课本读吧。
学生经老师这么一激发,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顿时高涨起来,很快就进入了文章的情境之中。当然,在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切合学生实际,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选用学生容易理解、接触比较多的实际问题,容易聚焦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为课堂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
二、问题设计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传统的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掩盖了学生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好的问题设计能够引导学生掌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方法,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生读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师:同学们,读了这一课题后,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1: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谁种的?
生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子的?
生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多高?
师:刚才大家问的问题确实都是问题,但不是关键问题。大家能不能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的方法、学习的策略等方面提出问题呢?
生1:《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作者是怎么写的呢?
生2:我们学这篇课文时重点学什么呢?怎么学呢?
在这一片段中,教师通过问题引导,教给了学生质疑的方法、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长期这样训练下去,学生就会提问,会学习了。
三、问题设计要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阅读、理解、积累、表达,而理解能力的提升对促进其他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语文课上,教师要尽量避免提即问即答的简单问题,提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促进学生的思考。有一位老师在教《孔子游春》一课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泗水河畔的春天景色如何,你从哪里读到的?
2.在这美好的春天里,孔子欣赏这美景时,似乎心情很不平静。他跟弟子们谈论了哪些事情?
3.孔子认为水具有哪些品行,你是怎样理解的?
4.听了孔子意味深长的话语,你们领悟到孔子的用意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我认为,这样的问题就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学生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学习课文,他们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四、问题设计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因为,自学能力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保障。因此,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着眼。
就拿预习课文这一环节来说,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抓住课文重点。在阅读前,教师应提出适当要求,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去阅读思考。如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文章?是叙事,是说明某一事物,还是解释某一现象?是抒情还是写景状物?文章标题是什么?可以从中了解到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习的日的性就会增强,而且不超过学生的理解程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长期训练,学生拿到一篇文章后就知道如何自学、从哪些方面入手自学了。
五、问题设计要激发学生想象力
语文教学伴随着丰富的想象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扩展知识领域。在小学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基本知识,而且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设计好的问题,是途径之一。
如在学习杜牧《山行》时,我在学生初步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深秋的山林,景色应该是怎样的?要求学生想象出诗中所描写景物的色彩和形状:寒山、曲折的石径、白云、火红的枫林。这样,在学生的脑海便出现了一幅充满生气、美丽的晚秋美景图,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体会到作者对深秋山林美景的爱恋,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又例如《狼和小羊》一课,最后一段写狼说着就向小羊扑去,狼到底有没有吃了小羊,作者没有写,故意留下想象的空间。我利用这一能够创造想象的因素,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合理想象:“狼向小羊扑去,可能有几种结果?”学生各抒己见。这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的引领,问题就像指挥棒,问题指向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所以,优化问题设计非常重要。但不管如何优化,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是标准。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