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闻:刀笔倾城

来源 :中国钢笔书法·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rnett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一闻,斋号别部斋、得涧楼,1949年生于上海,祖籍山东日照。幼受庭训,书法篆刻得苏白、方去疾、谢稚柳、方介堪、商承祚诸前辈教诲。上世纪八十年代崭露头角,并逐渐树立起典雅清逸的独特艺术风格。1987年在沪首次举办“刘一闻书画篆刻展览”。2005年在山东临沂“王羲之故居”建立“刘一闻艺术馆”。出版物有《刘一闻印稿》、《刘一闻作品》、《刘一闻楹联书法》、《一闻艺话》、《当代艺术名家篆刻·刘一闻卷》、《刘一闻刻心经》、《海派书法系列·弘一》、《刘一闻书画》、《得涧楼印选》、《一闻艺论》、《别部斋朱迹》、《嘉平集雅》等二十余部。
  刘一闻历任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第二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首届国际篆刻艺术交流展暨理论研讨会,全国第三、四、五、六届篆刻艺术展评审委员,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当代篆刻大奖及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评审委员。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艺术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博物馆研究员。
  
  2009年,祖国六十华诞。为迎接这个神圣而美好的时刻,东方出版中心与上海国际文化传播协会联袂推出一套荟萃中国传统国画和篆刻艺术创作的“中华民族情”书画系列大型画册,与共和国同龄的著名书法篆刻家刘一闻的新作《中华民族印谱》为其中三册之一。8月15日,《中华民族印谱》在2009上海书展首发,即被评价为“中国篆刻史上一件重要作品”。 2010年,《中华民族印谱》作为上海世博会礼品,向全世界展示了海纳百川的上海日新月异的城市形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不仅可以看作是2008年刘一闻先生六十大寿之时,所推出的《得涧楼印选》、《刘一闻书画》、《一闻艺论》、《嘉平集雅》之艺术成就的延续,更是书画艺术走向公众的一次巅峰尝试。
  刘一闻先生是海派印坛代表人物,现为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和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自1979年加入上海书法家协会算起,30余年以来创作了大量书法、篆刻、绘画等作品,皆成就斐然,更数十年潜心书画鉴定、书法史研究而自成一家。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在一本专业书法杂志上看到刘一闻先生的大作,当时就“惊为天人”。为了能读到刘一闻先生更多的作品,我到处寻觅,每到一个城市,去书店时常作留意。后来去河南大学学习,在开封大河画院买到了一本沙孟海先生题签的《刘一闻印稿》,心中自是格外开心。1994年,我寓居上海不久就特意去上海博物馆拜访了刘一闻先生。客海上十余年中,我多次或在博物馆或在他家中当面受教,确实获益良多。
  但在我记忆中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次,是在西泠印社百年庆典上,见到刘一闻先生时,发现他竟穿着一双布鞋,言谈举止从容淡然,令我涌动一阵阵熟悉的亲近感,似乎与魏晋时那些才华横溢的书法家随意而率真的形象无二,心里的敬仰之情又多了一分。
  刘一闻先生出身名门,他的外祖父王献唐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考古学家、前山东图书馆馆长,一生著述宏富。对于刘一闻来说,得天独厚的他,时常从其外祖父部分遗著和大量家藏古印中获得启示而茅塞顿开。刘一闻斋号之“别部斋”,即意为得之于其外祖父所藏东汉铜印“别部司马”章之谓。
  后来我在刘一闻先生家里见到过他的母亲,一个干净优雅的老太太,举手投足间尽显书香门庭大家闺秀的气韵。正是因为幼承庭训,以及环境的耳濡目染,刘一闻先生很早就表现出了对书法艺术的酷好,并逐年建立了自己的独立审美趣尚。
  时下很多人都说刘一闻是自学成才,连刘一闻自己也说由于种种原因使他未能读多少书。由此看来,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未必一定是非得读许多书之后,再来慢条斯理地做他所喜欢的艺术的。翻开古今中外艺术史,自学成才的例子比比皆是,当然这里面更多地饱含了成功者的辛勤汗水。
  刘一闻初中毕业就参加了工作,做了一个三班倒的工人,当时全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阴霾之中,许多知名艺术家都成了被批斗的对象,成为社会的边缘人。这反而使刘一闻有了接近他们的机会,比如书画大家谢稚柳、古文字学家商承祚等。1971年,因为陪母亲回山东探亲,机缘巧合中,刘一闻得以结识山东篆刻名家苏白先生,开始了神交十二年的奇妙经历,书写了一段鸿雁学书的传奇故事。
  1979年,刘一闻加入上海书法家协会,时年刚三十周岁。自此十余年,至八十年代末期,刘一闻在书画篆刻艺术上突飞猛进,入选各种全国大展并获得大奖,引起了书坛极大的关注。
  1990年,刘一闻出版了《别部斋朱迹》、《刘一闻印稿》,一举奠定了他在书坛的地位。十年之后,刘一闻先生独具个人风格的“侧锋和正侧交叉使用的笔调”开始成熟,像一股清新的空气,在书坛产生了深远而长久的影响。
  在中年时得悟书法之道的刘一闻,当他的艺术风格始成形时,调入了上海博物馆,从事了和他的外祖父王献唐先生类似的研究工作。
  刘一闻先生在上海博物馆白首皓经。头十年,《刘一闻作品》、《刘一闻楹联书法》、《一闻艺话》、《中国印章》(合著)等多种著作出版,多篇具有重大成果的书画鉴定、书法理论文章发表,出任多个国家级重大艺术展和赛事评委,个人事迹和艺术成就被海内外数家媒体报道。第二个十年,刘一闻先生在书法篆刻的创作上更上层楼,可谓挥洒自如,勇猛精进。2005年9月,在我国书法史上两大书法圣地之一的临沂王羲之故居,刘一闻艺术馆开馆,成为王羲之故居重新开放以来,第一个接纳的当代书画家作品的陈列之所。2008年,《刘一闻书画》等四部厚厚的集子问世。
  如果从刘一闻先生自孩提时代对书画艺术产生兴趣并开始在家中珍藏的宣纸上“习字”算起,已逾五十年矣。
  在这五十年间,刘一闻的工作多次转换,并在社会上担当了多种职责,但不管工作有多繁重,他总是忙里偷闲,多年如一日地坚持包括读碑、看帖、吟诗、观画、听音乐等在内的“日课”,这种可贵的坚持精神,无疑是寻常书家所望尘莫及的。再者禀赋超群,又使得刘一闻先生能穿过“简牍诏版、魏晋书风、唐人写经”而获得其精髓,做到了食古而化,一刀一笔在石上纸间掀起的波澜,自是有了“观者如山色沮丧”的效果。
  一代学人冯其庸作诗赞刘一闻道:“举世凿石手,君称第一流。况兼书与画,直上最高楼。”他的赞美恰如其分。刘一闻先生虽已过花甲,给人的感觉依然年轻如昨,始终神采奕奕。是啊,一个全身心浸淫书画之道中的艺术家,处世优雅,追求完美但不失厚重练达,血液里流淌着艺术的灵性和变通。因此,年龄的堆积只会使他更成熟,从而走进更加辉煌的殿堂。
  2010年12月12日于抱香斋
其他文献
青田县实验小学
期刊
祁斌  别署文闲武疏,行斋。幼从沪上方敬先生。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后入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高研班,导师王冬龄先生。“同人道”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江苏省国画院、浙江萧山画院特聘书画家,杭州之江画院艺术指导。  曾为《中国钢笔书法》主任编辑、《三希堂杂志》书画编辑,现为《书画教育》艺术总监。  出版有《中国优秀中青年书法篆刻家——祁斌卷》、《感受笔墨》、《同人道》等,发表
期刊
李关弟中学位于鄞州区下应街道,学校占地面积70亩。校园内建有特色鲜明的书法碑廊等人文景观。现有教学班42个,学生1836名,教职工138人。学校以 “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为培养目标,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名列全区前茅。学校逐渐形成了以书法为载体的人文教育的办学特色。学校面向全体学生,扎实有效地开展写字教学,并通过开展第二课堂、书法比赛展览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书
期刊
【内容摘要】美术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独特的,且是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打破了原先沉寂的美术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使美术学习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发挥儿童天性展现童心世界,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是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美术课程资源 角色转变 童趣 童心 自主探究    长期以来,美术教育滞留在一个“我讲你听”、“我画你摹”的阶段。大部分教师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
期刊
江西寻乌县城关小学书画教育成果展示
期刊
释文:  尺牍叙情,碑版述事,惟其笔妙则可以珍藏,可以垂后,与文俱传。  朱长文(1039—1098)北宋书学理论家。字伯原,号乐圃、潜溪隐夫,苏州吴人(今属江苏 )。生于宋仁宗康定二年,卒于哲宗元符三年,年六十岁。未冠,举进士,以病足不肯试,筑室乐圃坊,著书阅古,吴人化其贤,士大夫过者,以不到乐圃,遂名动京师。元祐中(1089)起教授于乡,召为太学博士。  长文著述甚富,本有乐圃集一百卷,南渡后
期刊
2011年孟秋,《中国钢笔书法·书画教育》创刊五周年。五年来,杂志从无到有,渐渐成长,凝聚了许多出版人的汗水、智慧和理想。现在,《中国钢笔书法·书画教育》已成为国内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主流媒体。在感到欣慰的同时,我们不会忘记与杂志共同成长、不离不弃的广大读者,正因为有你们的支持,才有了杂志今天的辉煌,我们由衷的感谢你们!  《中国钢笔书法·书画教育》在坚守中成长,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我们始终
期刊
“舟山是美院、南山路、玉皇山一带最有名的大侠,已在玉皇山盘踞多年,学生遍布美院的每个角落,据说很多美院的老师都是他带出来的。平时以平头配披风的造型著称,且深得人心。好几次经过我们班门口总能换回无数追随的目光并发出‘啧啧’的崇拜之声。我也是在这个时候见过他几次。有人说他有武功的,有人说他画的神了,有人说他只和老外交朋友,有人说他喝酒不会醉,有人说他从六楼跳下来都没事,有人说他遇见过鬼的……总之关于舟
期刊
王镛1948年3月生于北京。1979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李可染教授研究生,1981年留校执教。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部优秀专家,文化部全国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东方艺术·书法》杂志主编。    王镛书法,用笔松活,体式箫散,率性天真,形散神逸。王镛书法一反学书者或取帖学或宗碑派的一般路向,而从一开始便不守“规矩”,另辟蹊径,筑基于先秦,钟情于不被作为“书法”对待的出土砖瓦简牍等文字
期刊
张浩1981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舒传熹教授工作室,1985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并留校至今,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校长。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举办个人画展11次,参加国际国内大中型展览30余次,作品多幅被包括大英博物馆等博物馆、画廊和私人收藏。  主持和参与的院级科研课题:《现当代水墨本体论研究》(院级课题)、《中国城市化建设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