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性天真 形散神逸:也谈王镛书法

来源 :中国钢笔书法·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todow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 镛 1948年3月生于北京。1979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李可染教授研究生,1981年留校执教。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部优秀专家,文化部全国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东方艺术·书法》杂志主编。
  
  王镛书法,用笔松活,体式箫散,率性天真,形散神逸。王镛书法一反学书者或取帖学或宗碑派的一般路向,而从一开始便不守“规矩”,另辟蹊径,筑基于先秦,钟情于不被作为“书法”对待的出土砖瓦简牍等文字。经过数十年的不断求索和磨砺,其书法面貌迥乎先贤,异乎时辈,形成当今书坛的一股新风、一道亮景。其书着意于线条的使转,强化了用墨的干湿浓淡对比,加大了结体和章法的开合与对峙,以及作品所呈现出的趣味的朴厚与散淡、随性与拙辣,对当今书坛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书法的审美趣味和发展路向。无论对其褒奖还是贬责,王镛书法已然成为当代书坛的一种现象,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王镛书法,以及王镛书法成为现象,既是作为书家的王镛个人艺术追求的结果,也是整个时代潮流涌动的产物。据说王镛在少儿时代也练习过晋唐名家楷书等所谓“正统”的古典传统,据说王镛也曾唐宋元明清一路研读,但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不拘“法”、不入“流”,甚至从来不被视为书法的砖文、墓志铭、帛书和竹简的影响。砖文、墓志、简帛等书体,或因形造字,随机生发;或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再通过或范铸,或斧凿刀刻的处理,所呈现出来的文字大多草率拙厚,随意而有天趣,与一般所习惯的“钟王”等古典传统书法样态的隽永、温和、雄秀、巧密等风格迥然有别。砖文、墓志、简帛等书,本来并不讲究法度,王镛取资于此,用意自然不在于学其法度,而是着眼于其意趣。舍其鄙野和粗俗,留其天真与质朴,再通过“艺术”化的用笔和用墨,强化这种意趣,提升这种意趣,将不入大雅之堂的“俗”文,提升到一种高度文化自觉的“雅”的层面。正是这种新的创造,迎合了时下求新、求变、求奇、求怪的审美心态,从其书风者众多,呈现流行之势。我们应该看到,王镛书法的特殊取向是其特出个性所使然,其书作所提供的风格样式更多不在“法”的层面。从其书风者未必具有王镛的本性和天资,未必具有王镛的修为与参悟,如果单纯追随其书法样式和风格面貌,自然便会流入一种苍白的空洞之中,成为一种没有精神支撑的表面形迹,成为一种没有法、理所约束的信手涂抹,而最终至于野狐禅。
  中国书法至迟到汉代便已发展成为一门自觉的艺术,从汉末西州的张芝,到东晋江南的“二王”,从隋唐的欧、褚、颜、柳,到宋代的苏、黄、米、蔡,从元初的赵孟頫,到明末的董其昌,再到王铎、傅山……构筑了我们思维的古典传统,是我们知识库中的宝藏。他们是书法历史链条中的节点,他们的创造是后世书法学习的典范和泉头。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似乎不必太在意所谓成法,因为“成法”在成为“法”之前并不成“法”。我们谈书法,言必称“传统”,书必指“钟王”,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我想指出的是另一面历史的事实,我们所说的这些传统,本身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历代书家和理论家、鉴藏家不断修正、不断创造的结果,是历史的不断生成。没有隋唐以来众多摹本、拓本、双钩本、临本,没有褚遂良、米芾、赵孟頫和董其昌等人的努力构建,王羲之等人书法未必能够成为中国书法历史上所普遍认可的楷模,未必能够成为我们今天所普遍接受的古典传统的代表,甚至今天我们也还不能确切地知道王羲之书法最具代表性的风格样式是什么。因此,一个新的书法资源被我们所开发,为我们所利用,应该值得肯定,值得重视。
  我不太赞同有评论者所言王镛取法于民间书法的说法。因为所谓“民间”书法只有相对于“非民间”书法而言才能成立。至于什么样的书法属于“非民间”的书法?是养尊于皇宫内廷或处优于深宅大院里的帝王贵胄所写的书法,还是在办公时间办公场所书写的正体文书?是正襟危坐、毕恭毕敬书写的毛笔字答卷,还是为了成为某种“法典”而专门创造的书作?抑或是不在民间流传、也不为民间人等所见的文本呢?这确实是一个颇为费思的问题。富有意味的是,我们所惯常认为属于所谓“民间”或“业余”书法的如很多碑版、墓志、砖文、简牍、帛书等,恰恰是专司其职的专业人员所书写,而我们所认定古典传统的“专业”书法,却恰恰是大批业余人士在“业余”状态的产物,因此,纠缠于专业或业余,强辨于民间或正统,并不具有实质的学理价值和真正的学术意义。即便是我们所言的正统,如帖学、碑学等,也是一个后续的生成和相对的存在。没有碑学的产生,也就无所谓什么帖学的存在,虽然事实上帖学已经是一个很古老的传统。
  当然,我们还不能说王镛书法已经进入无可挑剔的化境,这一点连王镛自己也是承认的。他说:“随着斗转星移,越看自己的作品毛病越多……”由于王镛书法过于强调随性,一些作品反而显出些许雕凿之痕;由于过于强调天真,反而有时失却了天真;由于过于强调生辣,用笔和结体偶尔也会露出点点粗野;由于过于强调萧散,部分笔画和结字也还显得稍有松垮和单薄之嫌。王镛本人也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若像宋曹所说的:‘志学之士,必须到愁惨处……’才知自己差得远了。学至于苦,苦而生愁,但愁到‘惨’境,便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为书之难,由此可见。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
                博士研究生
              《中国工笔》执行主编
其他文献
徐安,义乌市五爱小学“十佳小画家”,六年级学生。在幼儿园时,就喜欢上画画,在班里经常画一些小花、小草、小鸡而出名。  平常喜欢看大画家米罗、毕加索、波洛克的作品,从中也明白了很多画画的道理,因此她的画作虽显稚嫩,但总能把自己内心的想法通过手中的彩笔尽情地表现出来。  曾获得:中国郑州-新加坡地区联合举办的“和平杯”青少年儿童书画艺术大赛中获得金奖;“母亲颂”杯全国少年儿童书画大赛一等奖;由教育部艺
期刊
王 晶 《思》  杭州市留下小学指导老师:姜潇航    谢佳怡《兔女郎》  杭州市留下小学指导老师:姜潇航
期刊
青田县实验小学
期刊
祁斌  别署文闲武疏,行斋。幼从沪上方敬先生。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后入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高研班,导师王冬龄先生。“同人道”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江苏省国画院、浙江萧山画院特聘书画家,杭州之江画院艺术指导。  曾为《中国钢笔书法》主任编辑、《三希堂杂志》书画编辑,现为《书画教育》艺术总监。  出版有《中国优秀中青年书法篆刻家——祁斌卷》、《感受笔墨》、《同人道》等,发表
期刊
李关弟中学位于鄞州区下应街道,学校占地面积70亩。校园内建有特色鲜明的书法碑廊等人文景观。现有教学班42个,学生1836名,教职工138人。学校以 “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为培养目标,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名列全区前茅。学校逐渐形成了以书法为载体的人文教育的办学特色。学校面向全体学生,扎实有效地开展写字教学,并通过开展第二课堂、书法比赛展览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书
期刊
【内容摘要】美术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独特的,且是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打破了原先沉寂的美术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使美术学习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发挥儿童天性展现童心世界,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是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美术课程资源 角色转变 童趣 童心 自主探究    长期以来,美术教育滞留在一个“我讲你听”、“我画你摹”的阶段。大部分教师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
期刊
江西寻乌县城关小学书画教育成果展示
期刊
释文:  尺牍叙情,碑版述事,惟其笔妙则可以珍藏,可以垂后,与文俱传。  朱长文(1039—1098)北宋书学理论家。字伯原,号乐圃、潜溪隐夫,苏州吴人(今属江苏 )。生于宋仁宗康定二年,卒于哲宗元符三年,年六十岁。未冠,举进士,以病足不肯试,筑室乐圃坊,著书阅古,吴人化其贤,士大夫过者,以不到乐圃,遂名动京师。元祐中(1089)起教授于乡,召为太学博士。  长文著述甚富,本有乐圃集一百卷,南渡后
期刊
2011年孟秋,《中国钢笔书法·书画教育》创刊五周年。五年来,杂志从无到有,渐渐成长,凝聚了许多出版人的汗水、智慧和理想。现在,《中国钢笔书法·书画教育》已成为国内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主流媒体。在感到欣慰的同时,我们不会忘记与杂志共同成长、不离不弃的广大读者,正因为有你们的支持,才有了杂志今天的辉煌,我们由衷的感谢你们!  《中国钢笔书法·书画教育》在坚守中成长,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我们始终
期刊
“舟山是美院、南山路、玉皇山一带最有名的大侠,已在玉皇山盘踞多年,学生遍布美院的每个角落,据说很多美院的老师都是他带出来的。平时以平头配披风的造型著称,且深得人心。好几次经过我们班门口总能换回无数追随的目光并发出‘啧啧’的崇拜之声。我也是在这个时候见过他几次。有人说他有武功的,有人说他画的神了,有人说他只和老外交朋友,有人说他喝酒不会醉,有人说他从六楼跳下来都没事,有人说他遇见过鬼的……总之关于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