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圈文字——方块壮字研究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chao25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块壮字是壮族民间的重要仿汉文字,壮语叫sa?扪1 dip7(直译:生的未熟的字。意译:未能正式通行的字),古代汉文献则称之为“土俗书”或“土文”,现代汉文献归之为汉字文化圈文字。
  
  一、产生时间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方块壮字起源于唐代,最近几年,又有几种观点异军突起,谨慎者认为方块壮字起源于宋代,大胆者上推至三国、汉、秦。他们认为,成书于秦汉年间的《尔雅》有“■”、“■、■、■”等字记载。这些字的结构特点和造字方法与壮语方块壮字非常一致,它们所标记的读音和意义也和相应的壮语词吻合,所以,它们明显属于方块壮字中的形声字。
  
  二、造字方法
  
  方块壮字是利用汉字及其偏旁,并根据壮语的特点模仿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同时结合本民族发明的造字法创制而成的,其类型主要有以下11种:
  
  (一)借用。直接从汉字中借用字(完整的汉字)或在方块壮字内部假借字统称借用。借用可细分为四种方法。
  第一种——音借法,借汉字的读音来标记壮语词的语音形式的方法。音借字本身不表达意义,它是通过壮语词来表达意义的。例如:
  汉字方块壮字壮语词词义
  眉眉mi2 有
  第二种——义借法。借用汉字的字义来表示壮语词义的方法。义借字不念汉字的读音而念壮语词的读音(也可称为“训读”)。例如:
  汉字方块壮字壮语词词义
   歌歌 f?扪?蘼n1 山歌
  第三种——双借法。音和义都借自汉字的方法。例如:
  汉字方块壮字壮语词词义
   心 心 ?扌im 心
  第四种——假借法。借用同音字来表示壮语中某些有音无字的词的方法。例如:
  字形本义借以表示的词
   ■ bo?蘼k7(竹筒) mu6 (磨子)
  
  (二)形声。“形”指形旁,其作用是指出字的意义类属;“声”指声旁,其作用是标明字的读音。利用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字就是形声字。方块壮字多用两个汉字组合成一个形声字。方块壮字的形声字又可细分五种类型:
   第一种——汉注音汉释义型。这种形声字由一个以汉字读音表示壮语读音的汉字和一个以汉语词义表示壮语词义的汉字组合而成。例如:
  字形壮语词汉义
   ■na2 田
  第二种——壮注音汉释义型。这种形声字由一个以汉义表壮义的汉字和一个以汉义求壮音的汉字组合而成。其特点是声旁并不取汉字的读音,而是通过训读壮语词义的汉字来反映壮语的读音。也就是说,遇到形声方块壮字中用代表壮语词义的汉字来表示声旁时,必须用壮语语音而不能用汉语语音来读这个汉字。例如“■”字,形旁为“足”,声旁为“五”,但不取汉字“五”的读音,而取代表壮语词义的“五”的读音——ha3(壮语“足”读ha3)。
  第三种——汉式偏旁型。方块壮字也有类似于汉字的偏旁形声字,其中偏旁(左)表义,声旁(右)表音。例如:
  方块壮字壮语词汉义
  ■pak7 插
  第四种——替换形旁型。在方块壮字形声字的制造过程中,为了让形旁更接近于壮语词义,有时要将用作声旁的汉字的形旁去掉,换上符合壮语词义的形旁,构成“形旁表壮义,声旁取汉音”的格式。替换形旁后的汉字仍读本音。例如:
  ■:标记壮语词pja?蘼i3(走)。其声旁“派”被去掉“三点水”而代之以形旁“足”,但仍读“派”。
  第五种——省略偏旁形。方块壮字的形声字一般由两个汉字组成,显得很“臃肿”,所以,为了字形的简洁,人们便把其中一个字的偏旁省掉,形成了省旁形声字。例如“■”标记壮语词pan5(旋转),原来由“本”字和“旋”字组合而成,后来有人把后者的偏旁“方”去掉,使整个字变成了“■”。
  
  (三)双声。这种方块壮字中的两个汉字全示声旁。例如:
  方块壮字(形声)壮语词 汉义
   ■fа?蘼?耷2 鬼
  
  (四)会意。用两个或几个组成一个字,把这几个字的意义合成一个意义,就是会意。用会意方法造的字就是会意字。方块壮字的会意字多由两个汉字构成。例如“■”由“天”字和“上”字构成,标记壮语词k?扪n2(上面)。又如:
  方块壮字(形声)壮语词 汉义
  ■ lа3下
  
  (五)反切。这种方块壮字的构造类似汉字的反切,可细分为两类:第一类示形声式反切,即在形声字的上字取壮语声母,下字取壮语韵母。例如:
  ■——标记壮语词?捱a?蘼?耷5 (杂草)。上字是壮语中表示“草”意义的词?捱?扪3,取其声母?捱;下字是壮语中表示“曾经”意义的词?揶a?蘼?耷2,取其韵母a?蘼?耷,两者相加得?捱a?蘼?耷5。
  第二类是双声式反切,即在两个都是声旁的合体字中进行反切。这种反切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个小类:一是在两个方块壮字组成的字中取上字的声母再加下字的韵母。例如在“■”字中,上字是形声方块壮字“■”(“■”表示读音ku6,“作”表示意义“做”),取其声母k;下字是借汉的方块壮字“弄”(读作lo?耷6),取其韵母o?耷,两者相加得ko?耷5或kjo?耷5,意义是“群”。二是在两个汉字组成的字中取上字的韵腹再加下字的韵尾。如在“■”字中,上字取“屋”的韵腹u,下字取忽的韵尾-t(古音),两者相加得“ut7”,意思是“弯曲”。
  
  (六)象形。方块壮字象形字一般是依物赋
  形,依事描样,以简括的笔画勾勒出其所标记的事物的基本形象。例如:
  方块壮字(形声)壮语词 汉义
  ■ bа3 蝴蝶
  
  (七)截部。截取某一个汉字中的某一部分
  (有时候要进行简加工)。例如,“■”pou4(人的量词)先是截取汉字“部”中的“■”,然后再简化为“■”,但仍念“部”,与壮语的pou4音保持一致。又如,“■”ku6(做)截取汉字“罟”字(gǔ)中的“罒”,然后再简化为“■”,但仍念“罟”,以保持与壮语的ku6(做)同音。
  
  (八)添笔。(包括“指事”)在某一个汉字形体上增添某些笔画,以表示某个壮语词的意义。例如,“■”是在汉字“人”的“ ■”上添加两点,以表示壮语词san2(发抖)。“■”上的两点表示人在发抖时所起的鸡皮疙瘩。
  
  (九)减笔。减掉某一个汉字的笔画,以表示某个壮语词的意义。例如,减掉汉字“有”月部中的两短横,使之处于被掏空状态,成为“■”字,以示“有”变成了“无”,这样用来表示壮语词pjou5(空;一无所有)。
  
  (十)笔画。选取汉字中的某一个笔画来作方块壮字的形体,并以这一笔画的名称来标记某一壮语词的读音。例如,选取“■ ”来作壮语词pe?蘼k7(辣)的方块字,并以其读音“撇”来标记壮语词pe?蘼k7(辣)的读音。又如选取“■”来作壮语词?耷au1(钩)的方块字,并以其读音“钩”来标记壮语词?耷au1(钩)的读音。
  
  (十一)融体。把两个汉字融为一体,形成“杂交”字。如“■”标记壮语词pjo?蘼?耷6(半),由“半”字和“中”字融合而成。又如“■”标记壮语词?揶u?耷5(枪),由汉字“中”和象形字“■”(冲锋枪竖着的形状)融合而成,前者表音,后者表义。
  
  三、文字的性质
  
  方块壮字是一种借用汉字或汉字的零部件而创制的文字,属于借源文字。它没有经过记事图画——象形字的早期表意阶段,而是直接借用汉字来给壮语词注音,形成了以注音字为主体的早期文字阶段,后来,随着壮字的发展和交际的需要才产生了注义字和形声字。此外,从方块壮字文献的用字来看,其注音字占了绝大多数。再以方块壮字的造字法来看,其标音类型的字也占据主流。据统计,在方块壮字的11种造字法中就有8种造字法造出来的字属于注音字或半注音字。如“借用(字)”中的“音借字”、“双借字”、“假借字”以及与“借用(字)”平行的“形声字”、“双声字”、“反切字”、“截部字”、“笔画字”、“融体字”等都是表音字或半表音的字。可见,方块壮字是一种以注音为主,释义为辅的借源文字,简称“注音释义借源文字”或“音意借源文字”。
  
  四、文字的字音
  
  方块壮字字音是指标记壮语词的汉字符号本身的读音。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发现的方块壮字字音一共包含4种。其中,汉语古音和壮语语音普遍存在于各地的方块壮字之中,而粤方言和西南官话的使用率则视方块壮字分布区域的汉语方言流行范围而定。桂西是西南官话的主要流行区,所以,其方块壮字字音除汉语古音和本地壮语语音外,主要借用西南官话。桂东及桂中南是粤方言的主要流行区,所以,其方块壮字字音除汉语古音和本地壮语语音外主要借用粤方言。桂中是粤方言区和官话区的交界处,所以,其方块壮字字音汇合了汉语古音、粤方言、西南官话和本地壮语语音,如武鸣方块壮字就是如此。
  
  五、方块壮字的形体演变历程
  
  (一)独体字阶段
  张元生认为:“壮族人民最初可能是借用汉字来记录壮语,后来觉得汉字很难反映壮语的实际读音,所以才仿照汉字创造方块壮字。”①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方块壮字的原始面貌是借自汉字的,以音借字为主、双借字为辅的独体字群,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系统,只是在需要标记壮语词时才临时借用汉字来作“代用品”。因此,方块壮字的产生是从音借字开始的。后来,随着壮语中汉借词的不断增多,方块壮字中的双借字数量也随之加大。据我们对清代方块壮字手抄本《唱舜儿》②的统计,全书方块壮字总共是2450个字,其中音借字是1870个,占总数的60%,双借字是580个,占总数的20%。这表明,清代方块壮字的双借字的比例已有大幅度的提高。但随着壮语词汇的发展,方块壮字需要更多的表意符号,于是,又从汉字中引入义借字。如《唱舜儿》中的“肚”注释壮语词tu?耷4(肚子),“手”注释壮语词f?扪?耷2(手),“夜”注释壮语词h?扪n2(夜)等。但这部分字数量很少,因为它们不能见字读音。
  综上所述,音借字、双借字和义借字构成了独体字阶段,其中,音借字在数量上占了绝对的优势,双借字除表意之外主要还是表音,这样,方块壮字的独体字阶段属于表音阶段。
  
  (二)合体字阶段
  
  单纯表音或单纯表义都是有缺陷的文字形体,因为前者不能见字识义,后者不能见字读音。只有表音和表意结合在一起的形体才算是理想的文字。方块壮字中的双借字虽然既能表音又能表义,但它和音借字和义借字一样都是借自汉字的独体字,这样,当它和音借字混杂在一起组成一个句子时(这在方块壮字的文章著作中很常见),其面目就很难辨认。音借字和义借字的情形也是如此。例如《唱舜儿》中第23行诗“刘公白手尞夏夏”③里就包含音借字、义借字和双借字,可是除了造字者外,谁又能猜得出这7个字当中哪一个是双借字,哪一个是音借字,哪一个是义借字呢?因此,单靠这三种独体字并不能解决方块壮字中标音注义问题,于是,合体字应运而生。
  
  1.形声字的问世
  由于借音字不能见字识义,借义字不能见字读音,造字者便从汉字中再选取一部分分别给它们加上表义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例如:
  (1)音借字变成形声字
  (2)义借字变形声字
  双借字因与音借字和义借字组合在一起容易造成混淆也被加上了形旁。例如:
  上述例(1)中的形旁有借自汉字独体字的,也有借自汉字的表意偏旁的;例(2)的声旁全部来自汉字独体字;双借字的形旁一律使用汉字的表意偏旁。从这里可以发现,方块壮字形声字的组合规律:声旁一般由汉字独体字构成,形旁则兼含独体字和偏旁字。
  除了在原独体字上附加单个汉字或偏旁来创造形声字外,造字者也可能在同一个时间内将两个汉字或偏旁组合在一起构成形声字。这样,方块壮字字汇中就增加了一大批以一个表意汉字或偏旁和一个表音汉字结合而成的形声字,从而减少了文字辨音识义的难度。
  
  2.会意字的产生
  由于壮语语音和汉语语音不完全相同,造字者会遇到一些难于标音的壮语词,如?捱a?蘼u5(坏)、bo5(泉)、?耷e?蘼?耷1(歪)等都是汉字字音无法准确记录的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较认真的造字者就会放弃形声结合的方法而选择会意的方法造字,如上述三个壮语词,他们分别用“孬”、“■”、“■”等会意字来表示,类似的会意字还有:“■”——表示do5(秃)、“■”——表示mum6(胡须)等。会意字的产生弥补了形声字在表音上的局限性。
  
  3.反切字的形成
  反切是东汉末年正式使用的汉字注音方法,约半个世纪以后便大为风行,并延续了1800年的历史,这对方块壮字的注音方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早期方块壮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是直接借用汉字标音,用这种方法来注音,往往缺乏准确性,而反切在当时来说是一种相当科学的注音方法,于是,一些汉文水平较高的造字者就吸收反切的方法来给壮语词注音,形成一批方块壮字反切形式。根据张元生的研究,下面的方块壮字使用了反切注音(原文引用)④:
  “■”—— r?扪t55,萎缩。“■”,左半边是壮语“知”的省略,“知”ro42,取其声母r;“卒”读s?扪t55,取其韵母?扪t。
  由于反切是用两个汉字拼合而成的,其反映在方块壮字形体上就是两个汉字或汉字偏旁结合在一起,形成合体字的特征。
  
  4.双音字的出现
  双音字的形式表现为两个同音或近音汉字同注一个壮语词的读音。按常理,造字者给每一个壮语词造字时所使用的每一个汉字,每一个偏旁,甚至每一个笔画都有其目的性和必要性,因而方块壮字中没有无用的、多余的部件。虽然双音字看起来应该去掉其中的一个,没有必要用两个同音或近音的汉字去标记同一个壮语词,但是,双音字的出现和存在还是有其合理性的。据我们的研究,双音字的形成有以下几个原因:
  (1)壮语方言词的分歧和方块壮字字音的差异。例如,“■”(fa?蘼?耷2,鬼)中的“房”和“方”都是声韵相同的声旁,之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是因为:一方面,“鬼”一词在壮语中有方音分歧:壮语方言大部分地区念fa?蘼?耷2,少部分地区(如丘北)念
  va?蘼?耷2。另一方面,“房”和“方”在中古的语音形式也不一样,前者的中古音韵地位是並母阳韵合口三等平声,在岩摄,拟音为*■,后者的中古音韵地位是帮母陽韵合口三等平声,在岩摄,拟音为*pǐwa?耷。
  据郭锡良的研究(见其《汉语史讲授提纲》),唐末,汉语並母合口三等已分化为奉母v,帮母合口三等也分化为非母f,这样,当时“房”的声母应该是v,“方”的声母应该是f。很显然,“房”标记的是壮语方言词va?蘼?耷2(鬼),“方”标记着另一个壮语方言词fa?蘼?耷2(鬼)。造字者把“方”和“房”放在一起是为了区别壮语词“鬼”的方音差异,并起到互相注音的作用,以便于不同方言人的认读。
  此外,方块壮字字音的不同选择也会造成双音字的产生。例如“ ”(kom2低头)中的“含”和“甘”都是近音的声旁,其中,“含”取壮音ka?蘼m2(含),它首先成为方块壮字,后来,操粤语的壮族人不知此字取壮音,就用粤语“含”的读音ha?蘼m21去认读它,觉得它的声母与壮语词kom2有差别,疑是标音不准,于是,便在“含”字旁边附加一个“甘”字,再次注壮语词kom2(低头)的读音,同时也纠正“含”的读音,这样,便形成了“”的双音结构。
  (2)形声字偏旁的省略。形声字是由两个汉字组合而成的,笔画繁杂,书写起来很不方便,于是,人们在使用它们的过程中,就不得不进行简化,省略其中的某些偏旁,从而导致偶合的双音字出现。例如“”(do3,k?扪3“躲”)被普遍看做双音字,但从来源上看,它实际上是省偏旁的形声字,其中,“朵”是“躲”的省略形式(省略了“身”),作形旁;“可”是声旁,标记壮语词do3或k?扪3(躲)的读音。省略偏旁后,一般人看不出“”字中的“朵”是形旁,而认为它是声旁,因为它和“可”的读音相近。这样,两个近音字“朵”和“可”就偶合在一起,成了认知上的双音字。
  (3)假借字的使用。方块壮字也有不少假借现象,有的假借现象也把某些本来泾渭分明的省偏旁形声字推进了双音字的行列。例如“■”原来标记壮语词tam3(顶)的读音;“丁”是“顶”的省略形式(省略了“页”),故指代“顶”的意思,注释“■”的字义。其声旁和形旁的界限一目了然。但后来,由于“■”的读音与壮语的另一个词te?蘼?耷1(对)的读音相似,人们便借用“■”来表示te?蘼?耷1(对)。这样,“■”对te?蘼?耷1(对)来说,只是个纯粹的标音字,其中的任何偏旁都跟te?蘼?耷1(对)的意义对不上号。也就是说,“■”在标记te?蘼?耷1(对)时,其两个偏旁全示声符,而这两个声符“登”和“丁”恰好偶然音近,于是,又被划入了双音字的范围。
  
  (三)简化字阶段
  
  我们知道,难写、难读、难记是汉字严重的缺点,而方块壮字很多字是用两个以上繁难的汉字组合而成的,因此,更显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非常难写。于是,简化文字形体就成了方块壮字发展的必然趋势。据我们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方块壮字的简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省略偏旁
  这是方块壮字简化的主流,特别是合体字已成为人们省略的重点,其中形声字最多,因为形声字是合体字的主体。
  形声字偏旁的省略:
  省略声旁部件
  “■”(jo3,看)→“■” “■”(?耷a?蘼i3,饭)→“■”
  省略形旁部件
  “■”(ra5,瘟)→“■” “■”(nit7,冷)→“■”
  反切字的省略:
  “■”(r?扪t7,萎缩)→“■”(依张元生之说)
  人们在省略偏旁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省略后的字体不匀称的现象,为了消除这一现象,他们采用了移位调整的办法重新对字体进行布局,使文字形体显得更加简洁美观。例如:“■”(ra?蘼i2,露水)省略“路”,余下的“雨来”的左下方出现了空白,看起来很别扭,于是,人们便把其中的“雨”字移到“来”字的上方,变成了“■”,从而消除了空白。
  2.减少笔画
  减少笔画在方块壮字中具有简字、标音和表意的三重作用。例如:“天”减掉一捺“■”便简化成“■”取其撇“丿”音,标记壮语词pit7(象声词)的读音。
  3.简化汉偏旁
  方块壮字很多字出自古人之手,因而存在大量的汉字繁体形式或繁体偏旁。随着汉字从繁到简的发展趋势,方块壮字中的繁体汉字或繁体偏旁也出现了简化现象。例如:
  “難”(na?蘼n2,久)→“难”
  “龍”(lu?耷2,伯父)→“龙”
  这种简化符合汉字和方块壮字发展的共同规律,因此,如果今后还有人在使用方块壮字的话,这种简化必将持续下去。
  方块壮字的简化风诱发了一系列的简化式造字法的诞生,如“截部”、“笔画”、“减笔”、“融体”等。
  
  (四)指事字的产生
  
  方块壮字的简化带来了不少的简体字,但有的简体字过简,反而让人难于捉摸,如“■”、“一”、“■”等。这样,人们又想到了用添笔画的办法来给过简字(包括象形字)示意,以致于形成了指事字。例如在“人”字的一捺上加两点使之变成“■”,指出这是人在发抖,标壮语词?扌an2(发抖)。又如在“一”的上面加“|”使之变成“丄”,指出这是上面,标壮语词k?扪n2(上面)。
  综上所述,方块壮字形体类型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独体、合体、简化等过程。从这一过程也可以看出方块壮字形体的演变趋向是从简到繁,又从繁到简。
  六、文字的载体
  方块壮字的载体主要有纸、竹片、石碑。纸载体包括经书、歌本等;竹载体包括担歌(扁担歌,即在扁担上刻方块壮字、歌词)、乡规、乡约等;石载体包括墓碑、寨碑、界碑等。
  
  注释
  ① 张元生《壮族人民的文化遗产——方块壮字》,《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② 张元生、梁庭望、韦星朗《古壮字文献选注·唱舜儿(蓝多民搜集)》272—320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③ 张元生、梁庭望、韦星朗《古壮字文献选注·唱舜儿(蓝多民搜集)》272—320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④ 张元生《壮族人民的文化遗产——方块壮字》,《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参考文献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96
  张公瑾等《民族古文献概览》,民族出版社,1997
  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语文出版社,1998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中国民族古文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张元生《壮族人民的文化遗产——方块壮字》,《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韦庆稳《广西壮族的方块文字》,《中国语文》1953年1月号
  韦庆稳《〈越人歌〉与壮语的关系试探》,《民族语文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张元生、梁庭望、韦星朗《古壮字文献选注·唱舜儿(蓝多民搜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韦树关《从古壮字中的借形字和形声字谈古壮字创制的年代》,《三月三·民族语文论坛专辑(八)》,2005年第6期
  《古壮字字典》,广西民族出版社,1989
  
  (通讯地址:100081
  中央民族大学,作者为教授)
其他文献
与永安桃源洞的丹霞地貌不同,永安石林却是喀斯特地貌,方圆不大的地方却有着怪石、奇峰和异洞,景区内耸立着石芽、石锥、石柱、石笋400多座,最高36米。怪石拟人状物,千姿百态。  鳞隐石林位于福建省永安市区西北13公里处的大湖镇境内,总面积1.21平方公里。这是一处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这“方寸之地”,发育了众多的怪石、奇峰和异洞。鳞隐石林分为外景和内景。景观富有特色:地上石林,地下迷宫;得天独厚,鬼斧
期刊
历史上,由于地形、位置和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泰宁丹霞岩穴文化的神秘性和原始性,这里汇聚了多次多时期迁移的中原客家文化,由儒释道融合产生的岩寺文化,由学子深山岩穴苦读衍生的科举文化,丹霞岩穴建筑民居、宗族文化、岩葬文化……  宗教文化  闽越文化深深植根在泰宁,而闽越祖先崇拜自然、盛行沟通人神意愿的占卜等多种方术,在文化上和道教有一定的相似性和一致性。道教的思想基础之一是原始宗教,中国人内心深处
期刊
摩洞十八景是鼓山的核心景区。明代涌泉寺僧开辟达摩洞,清代福州盐商魏杰重修达摩洞,同时根据自然风貌和民间传说在达摩洞及其附近开辟十八景,并亲自在各景点镌刻诗文和景观名称。  鼓山是福州名山,景区以古刹涌泉寺为中心,东有回龙阁、灵源洞等20多景;西有洞壑数十景,其中以十八景尤著;南有罗汉台、香炉峰等50多景;北有大顶峰、白云洞等45景。这些景点主要由花岗岩经长期剥蚀、风化、崩塌、堆积而成,千姿百态,构
期刊
福州温泉的发现利用,肇始于何时,史无明载。温泉,是自然现象,福州温泉埋藏浅、流量大,分布范围广,水的冒出溢流应常见。晋太康年间(公元282年),舆地学家郭璞为福州勘察新城,就传有“郭璞迁城民工洗”。但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温泉浴民风的形成,应在唐五代之后,至今也有千余年历史。  曾看华清旧浴池,  徘徊却想开元事。  此泉何日落天涯,  不见莲花见荔枝。  这是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以光禄卿
期刊
这是一本反映福建摄影界50年来各方面工作的综合性年鉴,采用编年体编排方法,内容涵盖福建省各级摄协组织及相关行业协会,为各界了解福建摄影界50年来的改革和发展状况提供相关信息和基本资料。  主编/张宇 装帧/ 8开精装,236页  指导价/ 238元  《福建摄影50年优秀作品集》  该书采撷了福建省摄影家50年来拍摄的500多幅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在历年国家级、省级影展影赛中的获奖作品,从中可窥
期刊
由福建省摄影家协会网和福州大扬影像俱乐部联合主办的“大扬影像杯”摄影月赛6月赛日前评选揭晓,15幅作品获奖。甘海鹏的《看戏》荣获一等奖,包世生的《忙碌时光》、林秋敏的《茶市》获二等奖,陈建生的《走古事》、董红的《穿越》、汪伟的《风光无限》获三等奖,陈星等10位作者获优秀奖。
期刊
7月25日,由福建省摄影家协会、海峡摄影时报社、武夷华泰地产公司联合主办的“文化山水·世界武夷”2013网络摄影大赛7月赛评选揭晓。该月共收到参赛作品200余幅,10幅作品入围。其中,艺风的《人间仙境》、大卫的《暮色大王峰》获优秀奖,各积2分,其余8幅作品各积1分。
期刊
实体经济、重点工程、民生项目的建设是关系到当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人民幸福的大事。在资金普遍“吃紧喊渴”的当下,金融支持就显得特别重要,它关乎实体经济、重点工程、民生工程的兴衰成败。  近年来,工行福建省分行营业部发扬国有大银行的社会责任和担当精神,果断决策、大手笔投入,释放金融正能量,全力支持服务福州实体经济和重点工程建设:从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绕城高速、福清核电等重点项目建设,到金纶高纤、恒申
期刊
数据是冰冷的,身边的故事则显得生动得多。在助推企业转型升级上,工行人用全方位金融配套“套餐”,成就了一批资产百亿元的龙头企业。  福建省某高纤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是一家日产1200吨大容量熔体直纺差别化化学纤维等高新技术化纤的大型民营企业,是长乐市唯一一家化纤纺纱企业的上游厂家,在纺织领域傲视群雄,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在对该高纤公司的支持,乃至整个长乐地区纺织行业
期刊
如果把福州经济比作一条巨龙,那么福州区内的重点项目无疑是这条巨龙的龙头。  地铁建设是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近日,福州地铁1号线建设“捷报频传”:斗门站至树兜站下行线隧道实现贯通;1号线(一期)5个换乘站中首个进入换乘段施工;1号线将在2015年城运会前通车……在福州地铁如火如荼建设的背后,离不开工商银行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2012年11月2日,工行福建省分行与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工行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