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小衔接目标贯通的散文教学:《丁香结》课例报告

来源 :教育·教学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er0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呈现关景双老师带教“师之蕴营口实验学校小学语文工作室”《丁香结》教学课例,体验九年一贯制学校“初小衔接目标贯通的散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课例主题】
  关老师第2次现场带教研修主题“初小衔接目标贯通的散文教学”。
  【观察要点】
  营口实验语文教师继续学用观察要点“课时目标的具体化;课堂环节对应性;师生互动启发性;自主建构的有效性”来观课。
  【文本解读】
  《丁香结》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散文。按照“解读内涵三层次方法”,显性内容是赏丁香花。城里丁香花开得繁茂,城外丁香花美丽芬芳,斗室外丁香花与作者生活紧密联系。这样,分别从视觉和嗅觉突出其颜色、样子、气味。有写意式色彩描写:月下丁香“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斗室外白丁香洁白耀目,作者直呼作“檐前积雪”,还有“一片莹白”“参差的绿”与“两扇红窗”交相辉映。有对花形工笔白描:“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从局部写到整体,条理分明,文字富有节奏感。从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景物体察精微,描写生动,神形俱得。隐性意脉是悟“丁香结”。作者从古人“丁香结”诗句开始,写到了微雨中丁香花,写到自己在偶然观察中明白“丁香结”说法的来由,巧妙联想,丰富内涵,发出了“果然是丁香结”的感叹。深邃主旨是借物抒情。作者最后从丁香结寄予的愁思想开去,对丁香结有了新的思考,体现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对人生的豁达:生活不可能事事顺心,不顺心的事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面对生活,我们既有赏花的心情,又有解结的心志,这样,生活才有滋味。作者采用虚实结合、借物抒情的手法,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志趣和人生态度,意蕴深刻。
  “阅读链接”安排四句跟丁香结有关的诗句,皆以“丁香结”比喻解不开的愁怨。丁香有结,芭蕉难解,古代文人惯常用以比喻愁绪之郁结难解,并逐渐成为比较固定的文学意象。诗文对照,有助于理解文意和寓意,同时增加语言积累。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了阅读方法,对赏丁香花部分理解不会有难度,对散文形散而神聚的主旨体会,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情境,提供资料。学生人生阅历尚不丰富,对“丁香结”含义及人生思考体会不够深刻。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这一单元语文要素,从丁香结寄予的愁思想开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朗读、理解、品悟中领悟含义深刻的句子,达成课时目标。
  【单元目标】
  1.会写22个字,会写3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和指定的课文段落。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景色,体会表达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
  4.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由此所想到的人、事或人生思考等。
  5.感受文中丰富的想象,領悟作者表达上的特点。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缀、幽、雅、案、拙、薄、糊、蕾、襟、恍、怨”等11个字;会写“宅院、幽雅、伏案、浑浊、笨拙、眼帘、参差、单薄、文思、梦想、迷蒙、模糊、花蕾、衣襟、恍然、愁怨、顺心、平淡”等18个词语。(教学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初识丁香,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教学重点)
  【课堂环节】
  一、交流预学,初识丁香
  1.回顾单元重点:上节课,我们学了《草原》,本单元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将在本单元每篇课文学习中体现。
  2.揭示本文课题:(出示丁香的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永葆青春等。今天,我们学习《丁香结》,作者又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悟到了哪些理呢?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去了解这花中的含义。(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资料。
  4.初读课文学字词。
  5.检查指导写字词(见课时目标1)。
  二、整体感知,理清内容
  1.再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写丁香?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预设: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形状、颜色等描写了丁香花。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以及由丁香结谈感受,感悟丁香结。
  2.三读课文,学生质疑。预设:有哪些读不懂的地方,做好批注。(落实目标2)
  三、课堂总结,引发思考
  作者笔下的丁香到底有多美?借助丁香展开了怎样的联想?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3.品读作者对丁香的形态、气味、颜色等方面的描写,感受作者的想象。(教学重点)
  4.梳理作者的写景方法。(教学重点)
  5.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由“丁香结”启发人生思考,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胸怀。(教学难点)
  【课堂环节】
  四、温故阅读方法,回忆文章层次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丁香结》,大家想一想单元语文要素是什么?
  预设: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板书:读→想)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几部分?(板书:赏花悟花)
  五、聚焦丁香花,品语句想画面
  1.通过“丁香结”引发了作者怎样的联想和人生感悟呢?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丁香结》。(板书:丁香结)
  2.自由读第一部分,批注认为最美的画面,并展开想象。(落实目标3)   3.同桌交流。
  4.汇报收获:
  城里街旁:“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写出了丁香花的耀眼、醒目。“星星般”写出丁香花的小巧、可爱,就如同星星一般耀眼、惹人喜爱!“缀满”说明了丁香花的数量多,充满了生机,让人看了以后感到振奋!“窥”写出了丁香花的活泼可爱,娇俏灵动,像孩子一样,是充满活力的!(板书:雪白)
  丁香花让我不禁想起一句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现在,我们可以把这句诗改一下: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丁香出墙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簇丁香出墙来。
  春色满园关不住,半树丁香出墙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株丁香出墙来。
  啊,城里的丁香花真的是太美了,你还喜欢哪里的丁香花?
  城外校园:“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写出了颜色之美、朦胧之美,这种美不张扬,特别含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是一种独特的香味,不是桂花香的那般浓烈,更特别的是,香味中还伴有甜甜的感觉。(板书:甜香)
  你还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
  斗室外:“积雪”指的是丁香。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积雪”指的是丁香花的?从“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看出。
  老师想到了一句诗:“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笔下的丁香与王安石诗中的梅花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写出了丁香对于作者的影响。(板书:照耀)
  此时作者赏花就成了赏画。让我们美美地读一下这一自然段吧。
  5.总结第一部分,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丁香花呢?
  预设:作者按照不同的地点分别介绍了城里城外和斗室外的丁香。
  小结:这种写作顺序我们称为移步换景。
  预设:从外形、颜色、香味以及对作者的影响等几方面来介绍。
  小结:写植物一般我们都可从形状、颜色、气味三方面来写。
  6.过渡:作者发自内心的喜欢丁香花,因为花儿给了她灵感,给了她创作的激情和希望,所以作者在丁香花中构思自己的文学梦。丁香给作者带来美好的体验之外,又凝结了怎样的思绪?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六、解读“丁香结”,启发人生思考
  1.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再来自学课文(落实目标4)。
  默读第二部分,做好批注。怎样理解“丁香结”?
  2.小组汇报,交流阅读体会。
  预设: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从诗句中我知道了“丁香结”代表了愁怨。
  拓展:这是李商隐和李璟的两句写丁香的诗句,让我们想到了一种难解的愁怨。自古以来,许多诗人都把丁香写进了他们的作品: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
  殷勤解卻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冯延巳《醉花间》
  丁香有结,芭蕉难解,一种愁怨跃然纸上,所以作者写丁香又写了“细雨”。
  出示:“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雨中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想一下画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学生有感情朗读、交流。
  预设:“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人生总有许多不顺心的事,正是有了这些结,生活才变得不那么平淡,才会多姿多彩。这句话可以表达作者的乐观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小结:既然“结”是难免的,我们为什么不积极面对?面对“结”,解开“结”,这也是生活的滋味。“结”只是生活里的一个小插曲,只会给我们增添乐趣,影响不了我们幸福生活的主旋律!
  让我们在音乐声中朗读这一句话,感受一下作者的乐观、豁达。
  3.联系生活实际,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你和作者是不是也有共鸣?(落实目标5)
  七、读写联动,课外拓展延伸
  同学们,《丁香结》原文还有一个结尾,谁来读读——“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请批注在课文结尾处。
  八、总结收获,学习写作方法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想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思想内容:我们要乐观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有豁达的胸襟。
  写作内容:从颜色、外形、气味三方面介绍丁香花,从形状、象征和感悟方面介绍丁香结。作者觉得应该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结”,立意新颖,更吸引人。
  写作方法:作者运用了联想、拟人、引用等方法。
  【执教反思与指导点评】
  本次课例教学,结合观察要点,反思几点收获:
  一、课时目标具体化,提升语文素养
  1.教学目标要精准。第一次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目标设定为:会写“缀、幽”等11个字,会写“宅院、优雅”等17个词语”。关老师建议把会写的11个字、18个词语全部列出,才是将目标具体化,课上才能扎实落实。
  2.语文要素要牢记。本单元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由读到想,一直贯穿于整篇教学。比如:在解读丁香结、启发人生思考的环节中,我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雨巷》朗诵的片段,那优美、忧愁、悠长的意境,让学生顿悟了“丁香结”,品味到了人生百味,孩子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中的问题是解决不完的”,但正因为有了这些“结”,才使生活演绎出更多的精彩……这样便能水到渠成地感受到作者的乐观豁达。   二、课堂环节对应性,做到先学后教
  1.先学后教重能力。教学中我遵循关老师建议“文路即学路”的规律,分别安排了两次自主合作学习。每次学习提示中我都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先读书学习,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及时做好批注,体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培养,而且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自学基础上引导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做到了目标明确,层层递进。学生既学会了独立思考,又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分享。
  2.学评并行促提升。语文课堂中会随机生成很多问题,往往会成为课堂亮点,当然离不开老师的鼓励性评价。第一次课堂中,我对学生汇报缺少评价。第二次课堂认真倾听学生汇报,及时评价,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注期待和赞许,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孩子们都能更好、更深入地投入学习。这也使第二次课堂教学更为出彩。
  三、师生互动启发性,坚持以学定教
  1.问题牵引读中悟。教学以问题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感悟。比如学生交流,有学生提到了绿叶红窗,我马上追问:作者主要写丁香花,为什么还要写绿叶红窗呢?引发学生思考体会这样写出了丁香的美并不单调,莹白、绿、红,各种色彩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更加美丽的画面,给人一种愉悦之感。这也正是丁香花给作者以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能根据学习情况适时点拨,引导深入理解文本,真正实现了以学定教。
  2.引入诗歌品味美。本节课我多次引入诗歌教学。如在启发学生由读到想,从宅院旁经过你会看到怎样的画面时。我引出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引导学生改诗,拓展思维,学生吟诵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丁香出墙来”等句,让课堂洋溢着浓浓语文味。学生头脑中想象到美的画面,也为初中古诗文积累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四、自主构建的有效性,实现少教多学
  1.初小衔接时关注。《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五六年级学生默读速度要达到每分钟300字,初中默读速度每分钟要达到500字左右。在課堂上学生自读课文训练,默读批注环节,为初中默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课标》要求小学生会简单描述自己喜欢的场景,初步做出自己的判断。我让孩子们大胆说出自己感受,说出喜欢的句子,为初中阅读教学的体味、推敲进行了很好的衔接。
  2.课堂小结来点睛。第一次上课缺少小结,所以课堂显得比较零碎。通过关老师的指导和师之蕴成员的帮助,第二次教学我注重了各环节小结,让课堂环节更为精彩。比如学生在自主学习汇报交流时,及时引导学生总结:“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丁香花?”学生汇报从外形、颜色、气味等方面总结时,我及时板书,为日后习作怎样写植物进行方法指导。
  “三实践两反思”主题式课例研修,对于每一位公开课的老师来说,都是一种煎熬,但煎熬之后一定会有飞跃般的提升。关老师说研修为己,教学为人。“师之蕴”研修道路上,希望我们都能快速成长!最后套用韩愈名言与大家共勉:书山有路勤为径,研修无涯趣作舟!
其他文献
学习科学的重要著作,基思·索耶编撰的《剑桥学习科学手册》中开宗明义地提出,学习科学的目标即“更好地理解学习的认知过程和社会化过程,并运用学习科学的知识来重新设计课堂和其他学习环境,从而使学习者进行深度学习”。  对于学龄前儿童,冯晓霞教授指出,“深度学习不等于超越儿童理解能力的高难度内容的学习,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过程。”即深度学习并不指向学习的难度与复杂度,而更倾向于个体学习取向、学习策略与学习方式
期刊
“母题”是个舶来词,英文为“motif”,最初国内的译者根据音似翻译为“母题”。“母题”主要源于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民间文学母题索引》的作者汤普森是第一个将“母题”视为民间故事的结构单元并界定、分类的民俗学者。他认为:“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要如此,它就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动人的力量。”然而这样的定义,并没有让学界完全接受。我们不妨从源头上来寻找“母题”的含义。 
期刊
本文呈现关景双老师带教“师之蕴营口实验学校初中语文工作室”《老王》教学课例,体验九年一贯制学校“初小衔接目标贯通的散文教学”的有效方法.rn[课例主题]rn关老师第3次
期刊
本文呈现“师之蕴工作室共同体”领衔人关景双老师带教“师之蕴营口实验学校小学语文工作室”学用“课例研修提升教学素养”经验的教学课例,通过《暮江吟》课例教学,体验九年一贯制学校“初小衔接目标贯通的古诗词课堂”的有效方法。  【课例主题】  本课是营口实验学校小学教师首次尝试“初小衔接目标贯通的古诗词课堂”主题探索。  【观察要点】  本课例研修首次学用“师之蕴”的语文素养:课时目标具体化;先学后教——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在小学阶段,低中高三个不同的学段在作文教学中要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训练。低年级作为基础学段,以形象思维为主,强调说话训练,丰富说话和写话素材;中年级阶段逐步完善由说到写、由段到篇的训练,注意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高年级段让学生放手写作,鼓励大胆构思、巧妙表达。中年级段作为一
期刊
一、个案简介rn……rn“这是什么?啊,为什么要签名?这个名不能签,你们让我签名,你们就不用负责任了,你们就不管我的小孩了,我不会签这个名的.”rn……rn上述情境发生在某校的
期刊
本文呈现“师之蕴工作室共同体”领衔人关景双老师带教“师之蕴营口实验学校初中语文工作室”学用“课例研修提升教学素养”经验的教学课例,通过《水调歌头》课例教学,体验九年一贯制学校“初小衔接目标贯通的古诗词课堂”的有效方法。  【课例主题与观察要点】  本课首次探索“初小衔接目标贯通的古诗词课堂”的课例主题,学用“师之蕴”有观察要点地观课,从“语文素养:课时目标的具体化。先学后教:课堂环节的对应性。以学
期刊
提高教师地位,使教师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是我国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2013年,Varkey Gems基金会首次从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职业的回报和人们对教师的信任程度三个方面对全球教师地位进行了调查,提出了教师地位指数概念。2018年,其又对全球教师地位指数进行了大数据调查。在介绍和阐释Varkey Gems基金会衡量全球教师地位指数框架的基础上,对全球教师地位指数报告进行分析,并比较分析了全球教师地位的基本情况。结合对我国教师地位与其他国家教师地位的比较,从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专业地位和教师
集美大学的嘉庚建筑是独具特色的工程典范,蕴含丰富的精神价值,是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开展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第一素材。围绕党中央立德树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标,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聚焦集美大学校内的嘉庚建筑,开展项目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综合探究式、讨论式等多元方式开展嘉庚建筑调研与模型制作实践,同步挖掘嘉庚建筑精神内核的育人价值,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嘉庚建筑的工程知识和精神内涵,实现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与精神育人协同。
本文呈现关景双老师带教“师之蕴营口实验学校初中语文工作室”《昆明的雨》教学课例,体验九年一贯制学校“初小衔接目标贯通的散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课例主题】  关老师第2次现场带教研修主题“初小衔接目标贯通的散文教学”。  【观察要点】  营口实验语文教师继续学用观察要点“课时目标的具体化;课堂环节对应性;师生互动启发性;自主建构的有效性”来观课。  【文本解读】  《昆明的雨》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