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小衔接目标贯通的散文教学:《昆明的雨》课例报告

来源 :教育·教学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呈现关景双老师带教“师之蕴营口实验学校初中语文工作室”《昆明的雨》教学课例,体验九年一贯制学校“初小衔接目标贯通的散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课例主题】
  关老师第2次现场带教研修主题“初小衔接目标贯通的散文教学”。
  【观察要点】
  营口实验语文教师继续学用观察要点“课时目标的具体化;课堂环节对应性;师生互动启发性;自主建构的有效性”来观课。
  【文本解读】
  《昆明的雨》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选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事理,或写景抒情。本文是汪曾祺先生怀旧的经典散文,叙旧事,抒旧情,用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叙写昆明的雨,雨中的景、事、物和人,记下青年时代足迹,倾诉着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表达着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的人文内涵。全文充满了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堪称美文的代表。
  结合“师之蕴”解读文本三层次法解读《昆明的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运用规律。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品位以及审美体验、评价能力和审美表现、创造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隐性意脉是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也是浓绿的。语含深情,文藏“情脉”,要引导学生品析体会形散而神聚的散文特点。深邃主旨是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怀念之情。首尾段明确表达“我想念昆明的雨”,寄托着对昆明雨的至深想念。但作者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的生活,想念那段動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态度。导入环节让学生们背诵学过的有关雨的诗歌,引导说出这些诗歌的共同点:都写雨;都写景抒情。让学生先对写雨诗词文化有一定回味,之后顺势导出课文:古诗中是这样描写雨的,那么现代散文中又是如何描写雨的呢?理解汪曾祺如话家常的散文语言风格。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文字感受力增强了,对散文有一些基本了解,初步掌握了阅读散文的方法,为学习《昆明的雨》打下了基础。本单元是散文单元,散文阅读教学,实质上是建立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本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的经验的链接。教师重在引导学习的过程,力求体现以课文为载体,以方法为引领,以训练为主线,实现由教读到真正自读的转变。
  【单元目标】
  1.感知文意,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3.反复朗读,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课时目标】
  1.熟读全文,把握雨季的特点。(重点)
  2.把握本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作者情感,感悟形散神聚特点。(难点)
  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重点)
  【课堂环节】
  一、读诗导入,了解作者——知文风
  1.读诗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关于“雨”的诗歌吗?
  (生展示:《送元二使安西》《春夜喜雨》《渔歌子》《清明》《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师:古诗是这样描写雨的,那么现代散文又是如何描写雨的呢?今天我们共同欣赏汪曾祺先生的写景抒情散文《昆明的雨》。
  2.了解作者。你预习时查到汪曾祺是怎样一个人呢?(汪曾祺简介,略)
  3.师用幻灯片出示课时目标。
  (说明:展示课时目标,铺垫目标1。)
  二、速读课文,感知昆明的雨——知内容
  1.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第一段以及注释,快速浏览全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找一找本文直接写了“昆明雨”的哪些特点?写雨中哪些景物和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预设:作者直接描写雨的段落在3、4、5段;
  昆明的雨的特点:明亮、丰满、使人动情。雨季长。
  雨中物: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等景物。
  雨中事: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店喝酒。
  2.上述这些物和事与雨有关系吗?从第6段至第10段,每两个组完成一段。
  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黑红黑红的。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与友人的小酌是在躲雨中……
  3.关注富有情味的句子,选一个或者几个你印象深刻的事物分析,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仙人掌:肥大,“倒挂着还能开花”说明昆明雨水之多。
  菌子:有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共同特点:多。除了鸡油菌之外都非常美味。表达了对昆明的雨的喜欢和怀念之情。
  杨梅:个头大,颜色黑红。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火炭梅”的味道之美,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缅桂花和木香花:共同的特点为茂盛。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赞美。
  (说明:落实课时目标1。)
  三、精读语段,体悟昆明的雨——悟情感
  1.文中哪个句子最能表现四十年后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情感?
  2段:我想念昆明的雨。11段:我想念昆明的雨。   2.作者想念的仅仅是雨吗?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作者在开头与结尾都很明确地表达了“我想念昆明的雨”,一系列描述也寄托着对昆明的雨的至深想念。作者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想念那段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所以文章表达的是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怀念之情。这是一篇很有韵味的写景抒情散文。
  3.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说说这个特点在文中怎样体现的?
  (说明:落实课时目标2。)
  四、品读句段,赏析昆明的雨——品语言
  王安忆评汪曾祺:当你读他的散文时,就好像在听一位老人唠着家常,慢慢悠悠,不急不燥,平平常常,但是你如果仅是这样理解他的散文,那就肤浅了……他文章全篇的谋局,句段的琢磨乃至标点的锻炼都是蕴含深情的。
  本文是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有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这些美分别跟以下哪个语段相对应?
  朗读并赏析5—10段,小组合作分析语言特点。
  例句1:“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氛围之美
  例句2:“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滋味之美
  例句3:“有一種菌子……这东西这么好吃?!”——滋味之美
  例4:“雨季的果子,是杨梅……不是怀人,不是思乡。”——人情之美
  例5:“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在檐下站着。”——氛围之美
  例6:“一棵木香,爬在架上……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景色之美
  汪曾祺曾经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品读以上段句,我们了解了他散文语言总是平淡、质朴,如话家常,言有尽而意无穷。特点就是语言“淡而有味”。文中多用短句,简洁而富有韵味,并富有生活气息。文质清新优美,典雅且富有韵味,增添了艺术魅力。
  (说明:落实课时目标3。)
  五、布置作业,迁移阅读
  汪曾祺《我的家乡》。
  【执教反思】
  2020年11月19日和20日,可以说是我执教生涯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两天:年过半百,竟站上了课例研修的讲台,得到了全国知名专家的当面指导。执教一篇散文,经过两实践两反思,赢得蜕变。从目标设定到环节安排到板书设计等,让我如沐春风、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现就《昆明的雨》谈谈执教反思。
  一、训练围绕目标,阅读形式丰富
  我们一直提倡课堂要以训练为主线,要围绕目标而训练。我设置了速读、精读、品读等阅读形式。速读全文是围绕目标一而设;精读是围绕目标二抒发情感而设;品读是围绕目标三品味语言而设计。
  二、环节促进学习,学生参与广泛
  散文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也应该像是构思一篇优美的散文,像“师之蕴”解读“显性内容”“隐性意脉”“深邃内涵”一脉呵成。第二次课上通过“了解作者——知文风”“速读课文——知内容”“精读选段——悟情感”“品读句段——品语言”等双维表述,贯通全文,贯通全课,全面促进了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经过“两实践两反思”,关老师帮助梳理出散文怎么读 读什么的课堂环节:猜读文题,速读知意,默读通脉,选读透法,品读悟旨,拓读达类。
  三、随堂学评并行,方法提炼精确
  阅读和写作分不开。阅读为写作服务,就要注重方法积累。本堂课两处评讲小结。第一处对散文“形散神聚”特点总结,让学生更加明确:如何用一种情感把表面上没有联系的人、事、物、景连接成为一体。第二处是总结汪曾祺“平淡、质朴,如话家常,平淡中见精彩,平淡中见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淡而有味”语言特点,为学生今后能精准地拓展阅读汪曾祺散文打下坚实基础。
  四、作业布置适切,围绕目标巩固
  作业是用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内容是对目标的具体呈现,所以作业必须是围绕目标而设计。本节课作业是同题阅读《我的家乡》,让同学们拓宽视野,了解作者那美丽的家乡——高邮,了解作者写景寄寓的对家乡生活的喜爱怀念之情。
其他文献
本专栏打通所有的学科和所有的学段,聚焦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聚焦教师的发展。在相关的主题之下,交流有效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的对话访谈,文章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本期推出的是教学中的母题研究。  母题研究已经在多学科展开,在语言、文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母题都是研究的热点问题。比如美术界的赫云就发表过《中国传统艺术母题、主题与叙事理论关系研究》《从山水画“隐逸”主题的演变窥探艺术史的变迁》等
期刊
学习科学的重要著作,基思·索耶编撰的《剑桥学习科学手册》中开宗明义地提出,学习科学的目标即“更好地理解学习的认知过程和社会化过程,并运用学习科学的知识来重新设计课堂和其他学习环境,从而使学习者进行深度学习”。  对于学龄前儿童,冯晓霞教授指出,“深度学习不等于超越儿童理解能力的高难度内容的学习,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过程。”即深度学习并不指向学习的难度与复杂度,而更倾向于个体学习取向、学习策略与学习方式
期刊
“母题”是个舶来词,英文为“motif”,最初国内的译者根据音似翻译为“母题”。“母题”主要源于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民间文学母题索引》的作者汤普森是第一个将“母题”视为民间故事的结构单元并界定、分类的民俗学者。他认为:“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要如此,它就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动人的力量。”然而这样的定义,并没有让学界完全接受。我们不妨从源头上来寻找“母题”的含义。 
期刊
本文呈现关景双老师带教“师之蕴营口实验学校初中语文工作室”《老王》教学课例,体验九年一贯制学校“初小衔接目标贯通的散文教学”的有效方法.rn[课例主题]rn关老师第3次
期刊
本文呈现“师之蕴工作室共同体”领衔人关景双老师带教“师之蕴营口实验学校小学语文工作室”学用“课例研修提升教学素养”经验的教学课例,通过《暮江吟》课例教学,体验九年一贯制学校“初小衔接目标贯通的古诗词课堂”的有效方法。  【课例主题】  本课是营口实验学校小学教师首次尝试“初小衔接目标贯通的古诗词课堂”主题探索。  【观察要点】  本课例研修首次学用“师之蕴”的语文素养:课时目标具体化;先学后教——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在小学阶段,低中高三个不同的学段在作文教学中要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训练。低年级作为基础学段,以形象思维为主,强调说话训练,丰富说话和写话素材;中年级阶段逐步完善由说到写、由段到篇的训练,注意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高年级段让学生放手写作,鼓励大胆构思、巧妙表达。中年级段作为一
期刊
一、个案简介rn……rn“这是什么?啊,为什么要签名?这个名不能签,你们让我签名,你们就不用负责任了,你们就不管我的小孩了,我不会签这个名的.”rn……rn上述情境发生在某校的
期刊
本文呈现“师之蕴工作室共同体”领衔人关景双老师带教“师之蕴营口实验学校初中语文工作室”学用“课例研修提升教学素养”经验的教学课例,通过《水调歌头》课例教学,体验九年一贯制学校“初小衔接目标贯通的古诗词课堂”的有效方法。  【课例主题与观察要点】  本课首次探索“初小衔接目标贯通的古诗词课堂”的课例主题,学用“师之蕴”有观察要点地观课,从“语文素养:课时目标的具体化。先学后教:课堂环节的对应性。以学
期刊
提高教师地位,使教师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是我国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2013年,Varkey Gems基金会首次从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职业的回报和人们对教师的信任程度三个方面对全球教师地位进行了调查,提出了教师地位指数概念。2018年,其又对全球教师地位指数进行了大数据调查。在介绍和阐释Varkey Gems基金会衡量全球教师地位指数框架的基础上,对全球教师地位指数报告进行分析,并比较分析了全球教师地位的基本情况。结合对我国教师地位与其他国家教师地位的比较,从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专业地位和教师
集美大学的嘉庚建筑是独具特色的工程典范,蕴含丰富的精神价值,是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开展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第一素材。围绕党中央立德树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标,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聚焦集美大学校内的嘉庚建筑,开展项目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综合探究式、讨论式等多元方式开展嘉庚建筑调研与模型制作实践,同步挖掘嘉庚建筑精神内核的育人价值,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嘉庚建筑的工程知识和精神内涵,实现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与精神育人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