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作文过渡训练的尝试

来源 :教育·教学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y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在小学阶段,低中高三个不同的学段在作文教学中要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训练。低年级作为基础学段,以形象思维为主,强调说话训练,丰富说话和写话素材;中年级阶段逐步完善由说到写、由段到篇的训练,注意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高年级段让学生放手写作,鼓励大胆构思、巧妙表达。中年级段作为一个过渡学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作文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把内容写具体,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如何优化中年级学段的作文过渡训练尝试呢?在语文教学中,笔者钻研教材,发现可以利用教材中与写作关系密切的典型课文,通过比较、赏析、讲评,使学生从中悟出写作方法并注意迁移和变式训练,由仿到创,逐步向高年级作文过渡,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围绕课文观察有序、层次清晰,指导学生习作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辞优美、观察有序、条理性强的课文,为学生习作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典型示例。教学时教师抓住这些课文,认真揣摩、赏析,学习方法,对于学生写好作文有着很大的作用。如教学《九寨沟》这一课,教师首先启发学生思考:“本文作者依次观察到了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学生通过学习感悟,不难懂得本课是按照作者游览时地点变换的顺序来写的。“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这些美轮美奂、恍若仙境的景象都是作者上文写到的,是对全文进行的总结。有了这些感性认知后,学生就会进一步认识到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构段,写具体景物是按照由远到近、由上而下的顺序观察的。接着,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再读一读,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方式方法,为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中做好准备。
  于是在写作文《美丽的校园》时,我在带领学生观察校园时事先就规划好路线。我先让学生们站在楼上从高处、远处观察校园全貌。学生们还是第一次这样看校园,有的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我们的校园可真美!”有的甚至脱口而出:“我们学校简直就是人间仙境!”看到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我便趁热打铁,按照计划让学生先后走进假山、水池、花圃等,近距离地观察每一处景物,并让学生详细地说说自己观察到的景物。最后,再由说到写的环节,我在黑板上出示了部分关键词,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有序地写下来。
  教材中一篇篇写景的课文给了学生丰富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既“得文”,又“得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真切的体验,教师予以巧妙点拨,指导学生写出观察有序、层次清晰的作文便不是难事了。
  二、围绕课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指导学生习作
  中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其年龄和心理特征,往往不能全面、细致地观察一个事物或一件事情,写起文章来总会无从下手,出现面面俱到、详略不当的现象。课文中就有不少能够指导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写作的范文。因此,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要利用课文写作特点,引导学生有重点、有主次地观察。如课文《第八次》中,苏格兰王子带领军队抵抗外国侵略军,一连打了七次仗都失败了,到第八次才成功,赶走了侵略者。课文对前七次予以简略处理,重点写第八次,写了布鲁斯王子受到蜘蛛持之以恒、永不放弃、终于结网成功的启发,于是重振旗鼓,终于打败敌人。作者这样处理课文,体现了重点要突出、详略要得当。此时教师再加以补充说明,说明写一件事除了要交代清楚“六要素”外,还要恰如其分地写好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以及心理的变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拔河比赛”活动,指导学生有重点、有主次地观察比赛过程,并把观察内容写成一段话。具体写时不仅要写清活动地点、参加人员及活动的过程,还要重点写一场比赛,并突出比赛中一两个人的表现。下面是习作《拔河比赛》中的一段:
  “加油!加油!”操场上的呐喊声、助威声此起彼伏,这是我们班和三(一)班的同学正在进行紧张的拔河比赛。前两局双方战成平局。第三局比赛开始了,我们就先发制人。同学们个个像小老虎似的,使足了劲儿,双手握紧大绳,双腿使劲蹬地。尤其是李明同学,上牙紧咬下唇,涨红了脸,瞪圆了眼,身子使劲后倾。再看王力同学,蹲下整个身体,犹如一头小牛似的,任凭对方怎么拉也不往前移动半步。三(一)班同学也毫不示弱。拔河绳上的红旗就这样,在两个班之间僵持着……“加油!加油!”操场上又一次爆发出一片热烈呼喊声。
  写活动作文时要注意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做到有详有略。在写其他记事、写景等类型的作文时,也应该要抓住事情经过的高潮(矛盾激发处、情感宣泄处等)部分、一处景点中最具代表的景物进行细致描写,以较浓重的笔墨来凸显文章主题,其他部分则可一笔带过。
  三、围绕课文特征鲜明、描写逼真,指导学生习作
  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只有抓住事物的特点认真观察,抓住特征进行描写,才能写出事物的特色来,从而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珍珠鸟》一课,课文描写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到信赖的变化过程,饱含了作者对鸟真诚、细腻的爱。作者是怎样观察珍珠鸟特点的?比如外形:“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多么生动、形象的描写!通过讨论,学生们意识到写小动物外形不必面面俱到,要拣有特点的部位写,还可以打比方。课文后半部分,作者用了三个“小家伙”,一下子把珍珠鸟与“我”拉得更近了。这些都让学生们感悟到:写小动物还要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我课后布置学生回家认真观察家里的小动物,比如金鱼。在掌握了必要的观察方法后,学生笔下的金鱼显得栩栩如生。关于金鱼的外形,有学生这样写:“它身披一件镶着金黄色鳞片的连衣裙;一双圆溜溜、鼓鼓的眼睛,眨也不眨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一张小巧玲珑的嘴巴一张一合;嘴巴下还有一道道‘小沟’。在它身上最引人注目的还要数它的尾巴哩!它的尾巴像一把小扇子,又像开屏的孔雀;颜色也多姿多彩,橘黄色中夹杂着一点白,又有一点点黑,在水中一摇一摆,划起一圈圈水波,就像是一位漂亮的公主穿着多彩的小花裙在水中欢快地舞蹈,美丽极了!”
  关于金鱼的活动,学生这样写:“我捏了两粒芝麻大小的鱼食丢进鱼缸,它很快就游上来,一口吞一粒。吃了一粒后,嘴巴动了动,好像在仔细品味,嗯,味道不错!又一张嘴,把剩下那粒一口吸到嘴里,又动了动嘴,同时顽皮地吐了几个水泡泡。吃完后。它就在水草間自由自在地穿梭,似乎希望能再寻找到食物。当它在水草中来回游动的时候,尾巴就像被风吹动了一样,一摆一摆的,有时候它还游到鱼缸边上一动不动,用圆溜溜的眼睛专注地看着外面的世界。我用手指碰了一下鱼缸的边,它就以为我要捉它,立刻转身游到鱼草里躲藏起来,真机灵。不一会,它感觉没有什么危险,又放心大胆地在鱼缸边游玩起来。”
  通过对教材课文的赏析,不难发现,要将状物作文写得生动传神而且感人,一方面离不开自己抓住所写对象的关键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另一方面,情感是自己内心真实的表露,我们要让孩子有一颗真正的爱心去体验生活,才能写出一篇篇栩栩如生、感情真挚的文章来。
  四、围绕课文主题明确、情感动人,指导学生习作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习作训练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并在习作过程中积淀文化修养,抒发真情实感。这一切都与文章积极向上的主题和真切动人的情感是分不开的。小学语文教材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主题明确、情感动人的典型课文,它们在做人的行为准则方面给学生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引领着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课文《第一次抱母亲》,“抱”的回忆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感恩的“抱”更让我们体验到浓浓的母子情。文章的主题母爱、感恩是新时期永恒的话题,文章情感描写细腻,一个个细节处更是彰显出真情。这样的课文正适宜迁移到学生的习作中去,学生迁移情感,链接生活,仔细回味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体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给予自己无微不至的呵护,就会发现原来“爱就在身边”。有了情感的铺垫,打开回忆的闸门,此时,学生便能够畅所欲言,写起来更是得心应手了。
  总之,完善中年级学生作文过渡训练是多渠道的,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时机,因材施教,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指导,多给学生创造“我手写我心”的机会,一定能为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打下基础,让习作在学生的成长中绽放灿烂之花!
其他文献
基于时代社会发展与未来人才需求,结合学校科学教育的办学传统,学校以培养学生H·AI素养为指向(H为Holistic首字母,代表全人发展,AI即人工智能),围绕“人工智能”主题开发并实施的一类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清晰、层次连贯递进的,具有学校鲜明个性特征的课程体系,形成“人工智能 ”课程群。“人工智能 ”课程群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知识,学会与人工智能协作共存,运用人工智能思维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
期刊
母题最初来源艺术和文学,继而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所发展。学科中的母题即为各门学科中包含若干知识点的基本题、典型题。母题是大量同类型题目的本源,是核心出发点。纵横比较数学教学中题型的发展演变,基本以稳定为主线,稳中渐变,联系实际,兼顾创新。因此,呈现出“年年岁岁神相似,岁岁年年形不同”的特性。那么,这种特性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主要基础在于对其“源头活水”的研究,即对母题的研究。现阶段数学教学中对母题
期刊
纵观历年的中考作文题,都旨在强调让学生从真实的情境出发,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真切体验。笔者收集整理了近5年的上海中考及一模二模的优秀范文,发现近几年学生习作选材中关注的焦点主题大概有“成长”“亲情”“文化”“自然”等。从比重来看,“成长”的占比较大,主要体现在表现“我”的精神成长,即反映“我”在思想认识、情感交流、文化鉴赏和处世态度等方面的自我发展。  本文旨在运用母题思维,帮助学生构建起审视生活
期刊
一、引言  “共情”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最初应用于心理咨询领域。其基本含义是指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文言文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锤炼学生语言能力、丰厚学生文学素养、提升学生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但教材中的经典文本往往与当代学生隔着历史、地域、文化的鸿沟,较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
期刊
目前诸多研究证实,积极情绪在促进认知发展和提升心理健康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积极情绪帮助拓宽认知范围,提高认知灵活性,增强创造力;另一方面,积极情绪在心理健康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内研究者发现积极情绪促进了幸福感的提高和积极应对方式的改善。王振宏和吕薇等研究者发现,个体保持积极情绪,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个体心理弹性、人际信任、积极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等个人资源的水平,从而更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维
期刊
本专栏打通所有的学科和所有的学段,聚焦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聚焦教师的发展。在相关的主题之下,交流有效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的对话访谈,文章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本期推出的是教学中的母题研究。  母题研究已经在多学科展开,在语言、文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母题都是研究的热点问题。比如美术界的赫云就发表过《中国传统艺术母题、主题与叙事理论关系研究》《从山水画“隐逸”主题的演变窥探艺术史的变迁》等
期刊
学习科学的重要著作,基思·索耶编撰的《剑桥学习科学手册》中开宗明义地提出,学习科学的目标即“更好地理解学习的认知过程和社会化过程,并运用学习科学的知识来重新设计课堂和其他学习环境,从而使学习者进行深度学习”。  对于学龄前儿童,冯晓霞教授指出,“深度学习不等于超越儿童理解能力的高难度内容的学习,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过程。”即深度学习并不指向学习的难度与复杂度,而更倾向于个体学习取向、学习策略与学习方式
期刊
“母题”是个舶来词,英文为“motif”,最初国内的译者根据音似翻译为“母题”。“母题”主要源于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民间文学母题索引》的作者汤普森是第一个将“母题”视为民间故事的结构单元并界定、分类的民俗学者。他认为:“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要如此,它就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动人的力量。”然而这样的定义,并没有让学界完全接受。我们不妨从源头上来寻找“母题”的含义。 
期刊
本文呈现关景双老师带教“师之蕴营口实验学校初中语文工作室”《老王》教学课例,体验九年一贯制学校“初小衔接目标贯通的散文教学”的有效方法.rn[课例主题]rn关老师第3次
期刊
本文呈现“师之蕴工作室共同体”领衔人关景双老师带教“师之蕴营口实验学校小学语文工作室”学用“课例研修提升教学素养”经验的教学课例,通过《暮江吟》课例教学,体验九年一贯制学校“初小衔接目标贯通的古诗词课堂”的有效方法。  【课例主题】  本课是营口实验学校小学教师首次尝试“初小衔接目标贯通的古诗词课堂”主题探索。  【观察要点】  本课例研修首次学用“师之蕴”的语文素养:课时目标具体化;先学后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