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韩国学生;语篇指称;语言类型学;习得研究
[摘 要] 本文考察了韩国学生汉语语篇指称习得情况,并与汉语母语者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两类语料中,代词、省略和同形表达式的使用频次位居前三,同义词使用最少,统称词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而增多。韩国学生省略和代词偏误最多,初级阶段同形表达式使用最多,代词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而减少。母语者同义词、省略使用最多。基于语言共性分析了两类语料语篇指称使用的相同点,基于汉语与韩语的差异分析了偏误成因,提出语篇指称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1)03-0079-09
0. 引言
“当某一个或某一类人、事、物、状态、行为,或者某一时间和地点(即先行语,antecedent)在篇章中的某个地方再现时,作者/说者可以用相同或不同的语言表达式来表示它们的所指是相同的。”这些语言表达式称为指同(廖秋忠,1986),也叫指称(anaphor)。例如:
(1)a唐明德惊慌地往外跑,b撞到一个大汉的身上。c他看清了那人的眉眼,d认出了那人是谁。(转引自陈平,1987)
a句中的先行语 “唐明德”的指称形式是小句b和d中的省略,以及小句c中的人称代词“他”。 b句中的先行语 “一个大汉”的指称形式是小句c和d中的名词性短语“那人”。
指称是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受句法、语义、语用以及认知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有其自身的复杂性。由于尚未掌握汉语语篇指称的使用条件,外国学生成段表达中的语篇指称常常出错,影响语篇的连贯性。汉语语篇指称偏误和习得研究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不区分母语背景的研究。如高宁慧(1996)、田然(2005)、肖奚强(2001)、徐开妍等(2008)。这些研究对偏误成因缺乏细致深入的考察,针对性有待提高。二是区分母语背景的研究。如曹秀玲(2000)、黄玉花(2005)、井茁(2011)、周晓芳(2011)、李贤卓(2015)、邢志群(2016)、杨永生等(2020)。部分研究分析了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对习得的影响。Li&Thompson(1984)以主语-谓语(subject-predicate)和话题-评述(topic-comment)为依据对世界语言进行了分类,汉语属于主题突出的语言,韩语属于主题和主语都突出的语言。汉语和韩语语篇中经常省略主语,省略对于韩国学生来说应该是无标记的,较易习得。但黄玉花(2005)等发现韩国学生语篇指称中省略不足的偏误占40.8%。韩国学生习得汉语语篇指称有哪些优势与困难,如何“因背景施教”?这些问题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已有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名词、代词和省略三类偏误的描写上,鲜少从语言共性及汉外语言差异的角度考察漢语母语和汉语中介语中语篇指称的异同,缺乏基于大规模语料的语篇指称小类的量化和对比。本文对20多万字的韩国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与7万多字的汉语母语语料中的语篇指称使用情况进了对比,从语言共性及差异两方面解释韩国学生语篇指称偏误的成因,提出教学建议。
1. 语篇指称分类
语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小句构成。关于小句的界定,“参考目前汉语指称消解研究中普遍采用的标准,将其设定为至少含有一个述谓结构,结构相对独立完整,并由逗号和句号等标点符号断开的语段。”(王倩、梁君英,2020)
综合廖秋忠(1986)、陈平(1987)、徐赳赳(2003)的观点,汉语语篇指称可分为同形表达式、局部同形表达式、同义词、统称词、代词和省略六类。先行语和指称在句中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和兼语。依据先行语、指称在句中充当的句法成分及指称类型,我们对两类语料中的语篇指称逐句进行人工标注。①下面结合六类指称举例说明。
同形表达式为重复上文某一表达式来指称。例如②:
(2)许多人都认为打包是小气的行为,认为不打包就非常大气。这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打包是一件节约环保的好事。
局部同形表达式即指称形式与上文表达式部分相同。例如:
(3)他讲的课不仅很有特色,而且讲课的时候非常认真。我们班的同学都喜欢他的课。
同义词是指用有相同语义内涵的词语来指称上文提到的某个对象。例如:
(4)父母对我有点担心,但是他们不是更多担心,……我坐在爸爸妈妈的车后,跟他们一起去飞机场。
统称词是指用概述或总结性的表达式来指称上文提到的某一对象或情况,也叫语篇指称或概述指称(王秀丽,2012)。先行语一般为小句、句子或段落,指称形式一般为概述性指示代词(领属名词)+ 抽象名词,以“这/那+抽象名词”最为常见。例如:
(5)第一是在资料中的“来客人,我们难免带着亲朋好友出去吃一顿大餐,点了很多菜,到最后吃也吃不光,还剩菜的也不打包。”我周围也有很多这种情况。
代词是指用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来指称上文提到的对象。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代词“我(们)”,第二人称代词“你/您(们)”、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以及其他人称代词“大家”“自己”“别人”等。例如:
(6)其中,有一个中国朋友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她是我的汉语辅导老师,跟我同一个学校学生。
(7)他也喜欢跟女性朋友聊天儿。有时候,开玩笑地给大家发短信:“我现在一个人在家了,很害怕。快来我家玩儿吧!”
指示代词包括一般名词指示代词“这/那(个/些)”、时间指示代词“这/那时(候)”和地点指示代词“这/那儿/里/边”。例如:
(8)突然一个人说韩语:“你是韩国人吗?”听这话以后我转过头来看是谁。那是一
个中国人。
省略也称零形式,即语篇中提到的对象省略不提,可分为承前省略和蒙后省略。同话题推进的语篇中,主语承前省略最为常见。例如: (9)我们去过颐和园、天安门、故宫、长城和公园,0照了很多照片。
宾语也可承前省略。例如:
(10)所以我一到北京,接着找丁萌萌。过了几个月,我还没找到0。
蒙后省略为上文用零形式,下文用其他形式,主语蒙后省略最常见。例如:
(11)如果0累的话,我在宿舍过周末。
2. 语篇指称使用频次分析
我们对四组语料386篇作文中六类语篇指称使用频次进行了统计,以语言水平(初级、中级、高级、母语)作为组间因素,以语篇指称类型(同形表达式、局部同形表达式、统称词、同义词、指代词、省略)作为组内因素,进行卡方检验。
2.1 四个水平组内六类语篇指称使用情况分析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六类语篇指称使用频次在四个学生水平上的差异均显著(ps<0.001),详见表1。
依据上表结果,我们对四个水平组内六类语篇指称使用频次进行了排序,详见表2。
表2显示,代词、省略、同形表达式使用频次居前三位,显著多于其他三类,同义词显著少于其他五类。差异方面,初级组、中級组局部同形表达式显著多于统称词,高级组、母语组统称词显著多于局部同形表达式。
2.1.1 四个水平组内六类语篇指称共性分析
代词、省略在两类语料中的使用频次均居前两位,主要原因在于先行语句法位置对指称形式的影响。Carminati(2002)对意大利语进行了实验研究,提出“先行语位置假设”(Position of Antecedent Hypothesis):空代词(即省略)倾向于指称主语位置上的先行语(简称“主语先行语”),而显性代词(即代词)则倾向于指称宾语位置上的先行语(简称“宾语先行语”)。该假说在韩语(Kweon, 2011)等语言中得到了验证。省略倾向于指称主语先行语是多种不同的代词脱落语言②的一个共性,汉语省略倾向于指称主语先行语,汉语显性代词的指称倾向目前尚未有定论,李榕、Pim MAK、Ted SANDERS(2016),王倩、梁君英(2020)发现其优先指称主语,谢敏、常辉、王丽(2020)认为其无显著倾向,指称主语先行语和宾语先行语的比例大致相当。如果语篇中主语先行语和宾语先行语较多,指称形式更倾向于使用代词和省略。四组语料中先行语的句法位置统计详见表3。
表3显示,先行语句法位置的频次和百分比遵循主语>宾语>定语(修饰语)>兼语>其他的顺序,四个水平组中主语先行语最多,初级组、中级组、高级组、母语组所占比重分别为69.23%、69.60%、69.20%、63.93%。宾语先行语次之,所占比重分别为24.79%、21.20%、18.50%、15.36%。主语先行语在四个组先行语中的平均比重为68.14%,宾语先行语为20.30%,两者共计88.44%。因此,指称形式更倾向于使用代词和省略。从语言类型学角度看,汉语和韩语均注重主题 (Li & Thompson,1984),“这种语言主题-述题结构占有重要地位,在语篇结构上重意合,一个话题可以引导几个小句组成话题链。”(李贤卓,2015)而“同一个话题链倾向于用省略或代词来指称前文提到的对象。”(陈平,1987)。徐赳赳(2003)指出,一个对象第一次引进语篇时,对语言接受者来说是全新的信息,一般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的形式出现。当这个对象再现时,往往以代词或省略来指称,这符合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
同形表达式在四组语料中使用频次较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语义明确。同形表达式是对上文提到的指称对象形式的完全重复,不容易引起歧义;二是容易找回。McKoon&Ratcliff(1980)通过实验发现,指称与先行语之间的重叠信息越多,语言接受者的认知负担越轻,就越易于找回。廖秋忠(1986)指出,汉语中先行语较短的表达式,特别是专有名词和泛指的光杆名词更可能趋向于用同形表达式。
同义词在四组语料中使用较少的原因是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原则。语言中完全等义的词语较少,同义词之间的语义一般都有细微差别,用来指称上下文提到的对象,语义差别可能增加语篇理解者的负担。徐赳赳(2003)对 300 篇叙述文中的五种名词指称使用频次进行了统计,同义词占名词指称的21.69%,可见汉语母语者较少使用。中介语中同义词使用较少,一是因为汉语同义词指称使用频率不高,输入有限影响输出。二是学习者的回避策略。同义词是辨析难点,囿于汉语水平,韩国学生同义词储备量不足,可能采取回避策略。
2.1.2 四个水平组内六类语篇指称差异分析
初级组、中级组局部同形表达式显著多于统称词,高级组、母语组统称词显著多于局部同形表达式。可见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统称词的使用频次逐渐增加,主要原因在于统称词的理解和使用难度较大。王秀丽(2012)认为,其他指称形式如同形表达式和局部同形表达式重提了先行语或先行语的一部分,同义词、代词和省略则忠实指称先行词,有“认知努力很小、语义弱、书写形式单薄”等特性。而统称词“表示了较强的语义、书写、语用特征和较强的认知付出。”理解和使用统称词需要对整个前句的大部分成分及其组合进行隐含的认知推理和概括性重述,认知难度较大。囿于汉语水平,初级组、中级组的韩国学生较少使用,高级组使用频次有所增加,母语组使用相对较多。杨永生、肖奚强(2020)发现,韩国学生“这/那”类指示代词指称语篇的用例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而增多。
2.2 六类语篇指称组间使用情况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六类语篇指称在四个水平组间的使用频次存在显著差异(ps<0.01)。详见表4。
依据表4结果,我们对四个水平组间六类语篇指称使用频次进行了排序,详见表5。
表5显示,同形表达式在初级组中显著多于其他三组,同义词、省略在母语组中显著多于其他三组。统称词在高级组、母语组中显著多于中级组、初级组,代词在中级组、初级组中显著多于高级组、母语组。 同形表达式在初级组中使用频次最高,主要原因在于韩国学生该用其他形式指称时误用为同形表达式。此类偏误占总偏误的19.23%,下文将具体分析。母语组同义词的使用频次最高,原因在于母语语料中表人名词用多种类型的同义词指称,如表职务、职称、职业、家庭亲戚成员、绰号、称号等(徐赳赳,2003)。而中介语中多用家庭亲戚成员指称,其他类型较为少见,使用频次较少。此外,韩国学生汉语同形表达式的输入不多,储备量有限,囿于汉语水平采取回避策略。省略在母语组中使用频次最高,主要原因在于韩国学生该用省略时误用为其他指称。统称词在高级组和母语组中显著多于初级组、中级组,跟统称词的理解难度较大有关。
代词在初级组、中级组中显著多于高级组和母语组,原因有二。其一,初、中级水平的韩国学生该用省略时误用为代词,造成代词使用过量。初级组、中级组省略误用为代词的偏误每万字分别为71.71例、52.48例,在所有偏误中数量最多,比重最大。其二,韩国学生书面语作文存在“口语化”倾向。马明艳(2017)指出,“汉语学习者书面语中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数量远远高于母语者书面语,与母语者口语大致相当,过度使用第一人称代詞不仅影响语篇的连贯性,也减弱了书面语体的正式程度。”对两类语料的对比发现,中级组、初级组代词的使用频次分别是母语组的1.82倍和1.42倍,是高级组的1.91倍和1.48倍。
由此可见,六类语篇指称在四个水平组间的差异主要源于韩国学生语篇指称偏误。
3. 韩国学生汉语语篇指称偏误①分析
韩国学生语篇中共出现指称24185例,其中正确用例21297例,偏误2670例,总体偏误率为11.04%。详见表6。
表6显示,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韩国学生同形表达式、代词的偏误率先降后升,统称词的偏误率先升后降,说明习得不够稳定。同义词在三个阶段均未出现偏误,局部同形表达式和省略偏误率逐渐下降。六类语篇指称按偏误率由高到低可排列为:省略>代词>统称词>局部同形表达式>同形表达式>同义词,按偏误比重由高到低可排列为:省略>代词>统称词>同形表达式>局部同形表达式>同义词。从偏误率和偏误比重来看,省略和代词居前两位。以下七类偏误占总偏误的83.88%,详见表7。
3.1 省略偏误
3.1.1 承前省略不足
1. 主语省略不足
先行语充当主语,一般为句首话题,其句法位置和凸显度相对较高,在后续小句中是旧信息,属于同话题推进,句法模式为T1+ (C1 → C2 → C3 → …… → Cn)(T代表话题,C代表评述)。如果指称也充当话题主语,一般承前省略。朱勘宇(2002)指出,在同话题推进的语篇中,当前后相连的谓语小句句法平行时,或使用关联词语连接时,后一谓语小句的话题用零形式,韩国学生误用为人称代词的偏误占总偏误的55.87%。例如:
(12)因为我是班长,我是她的当差吗?
(13)我们准备晚会,所以我们要瞒着你啊!
(14)爸爸没有生气的,反而他抱他的孩子。
例(12)前后相连的两个谓语小句句法平行,均为“是”字句。例(13)、例(14)后一谓语小句分别使用关联词语“所以”“反而”与前一句连接,三例中后一小句的话题均可省略,留学生误用为人称代词。
先行语和指称充当主语,省略误用为同形表达式的偏误占4.30%。例如:
(15)他爸爸一看窗户就生气了,所以他爸爸向孩子发脾气了。
(16)孩子出去后,过了好久,孩子还是没回来。
上述两例也属于同话题推进,例(15)两个小句使用关联词“所以”连接,后续小句中的主语应省略。
主语省略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韩语关联词语的影响。如韩语的“所以”有两种形式:“???”和“??”。韩国学生使用“???”时,连接的两个小句用标点符号隔开,不省略主语。汉语语篇中两个主语相同的小句使用关联词语连接时,一般使用逗号隔开,后一个小句的主语省略。韩国学生容易将汉语的“所以”等同于“???”,却不省略主语,因此中介语中出现了较多关联词语后的主语承前省略不足的偏误。例如:
其二是韩国学生过度泛化的学习策略。比如韩国学生发现汉语的主语省略比韩语要少,为了追求句子的完整,过度使用同形表达式或代词,造成省略不足。
3.1.2 宾语省略不足
先行语和指称充当宾语,省略误用为同形表达式的偏误占2.94%。例如:
(19)在周末去别的城市不太容易,所以还没去过别的城市。我打算暑假时去别的城市。
(20)第一次来北京的时候,我坐飞机来北京的。
上述两例中的宾语“别的城市”和“北京”都是旧信息,而且宾语前面的动词一致,后续小句的宾语省略。韩国学生误用为同形表达式,主要原因在于韩语的宾语省略比汉语少。先行语充当宾语时,韩语倾向于使用代词指称(Kweon,2011)。吴英花(2009)统计发现,汉语中必带宾语的及物动词仅占及物动词总数的4%。而韩国语中,以动词的被动形式或使动形式构成的及物动词倾向于带宾语,占及物动词总数的18%。韩国语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倾向要高于汉语,与韩国语形态发达、汉语分析性强有关系。
3.1.2 蒙后省略不足
先行语和指称充当主语,先行语应省略,误用为人称代词的偏误占4.23%。例如:
(21)我离开家乡前一天的晚上,我兴奋得睡不着觉。
(22)她临回去前,她不禁流下来眼泪。
徐赳赳(1990)指出,当表时间的词是一个有动词的小句,小句主语与主句主语是同一个参与者,汉语的使用者倾向于优先考虑在主句中使用代词,从句中使用省略。上述两例中时间状语是动词小句主语与主句主语一致,应省略,韩国学生误用为人称代词。 3.2 代词偏误
3.2.1 代词位置错误
先行语和指称充当主语,第一、第二人称代词位置错误占总偏误的6.98%。例如:
(23)我们在去云南的火车上,0都警戒了我旁边的人。
(24)我读完这个小故事以后,0就想起我十几岁的那一天。
动词小句和主句主语相同,汉语倾向于在后面的主句中使用名词或代词,小句中省略。韩国学生在从句中使用代词,在主句中省略主语。方梅(2008)认为这种反指零形话题小句属于“非内嵌依附小句”,依附性很强,提供的是背景信息。反指零形话题小句翻译成韩语时,一般把话题补在前一个小句句首的位置才自然(金贤姬,2014),后续主句省略主语,韩语负迁移造成此类偏误。
3.2.2 代词误用为同形表达式
先行语和指称充当主语,人称代词误用为同形表达式的偏误占5.94%。例如:
(25)爸爸很怕,因为现在外边不能看见别的东西。爸爸(他)开始担心了。
(26)第三个是我的同屋给我的友情。我的同屋(他)是欧洲人,他的年龄比我四岁大。
廖秋忠(1986)指出,在一个段落里,如果先行语与指称或两个指称形式所在的句子之间结构相当紧密,后一个指称形式倾向于直接用代词,韩国学生误用为同形表达式。
3.2.3 代词误用为省略
先行语和指称充当主语,人称代词误用为省略的偏误占6.96%。例如:
(27)每个周末,我给父母打电话问家人的平安与否。他们也问我的生活和健康。0(我)
听父母的声音,就想他们。
(28)事情没有你说的那么复杂,挺好的。(你)在中国的生活还没习惯,……
上述语篇中的几个小句并非同话题推进,而是话题有转换,为了不影响交际,确保语言表达的明晰,应使用代词指称,韩国学生误用为省略。主要原因在于韩语话题省略的频率高于汉语。姜贞爱(2006)统计发现,韩语话题省略占28%,汉语占 16%。汉语偏向于省略距离较近的成分。韩语距离较远的成分也能较自由地省略,如话题跨句省略(李甲男,2014)。另外,初级、中级阶段的中介语语料多为自述,主语多为第一人称,韩语中只要根据情景语境能够恢复的成分都能省略,从而造成主語“我”的省略过度。韩语的主语对生命度的要求高于汉语,主语的可及性更高,更容易省略(金贤姬,2014)。
4. 结论及启示
本文基于大规模语料库分析了韩国学生中介语和汉语母语语料中六类语篇指称的使用情况,从语言共性和差异角度解释了原因。
四个语言水平组内,代词、省略显著多于其他指称,原因在于:先行语充当主语和宾语的比重最大,倾向于使用代词和省略指称。同形表达式与先行语重叠特征多,易于找回,使用较多。同义词显著少于其他指称,原因在于不符合语言表达的经济原则。统称词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而增多,在于其识别难度较大。
四个语言水平组之间,同形表达式在初级组使用最多,同义词、省略在母语组最多,代词在初级组、中级组中显著多于高级组和母语组。主要原因在于韩国学生省略不足,该用省略时误用为同形表达式、代词等其他指称,主要是韩语负迁移及其造成的过度泛化。韩国学生书面语作文的“口语化”导致代词过度使用。
从偏误小类来看,韩国学生省略和代词偏误比重最大,其中同话题推进的结构中,主语省略不足的偏误占60.17%。本体研究应加强对汉语各类语篇指称的使用条件的考察,特别是加强对主语承前省略的各种制约条件的研究,并进行汉外对比。国际中文教育界应吸收本体研究的最新成果,将语篇指称纳入教学大纲,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曹秀玲 2000 韩国留学生汉语语篇指称现象考察[J]. 世界汉语教学(4).
陈 平 1987 汉语零形回指的话语分析[J]. 中国语文(5).
方 梅 2008 由背景化触发的两种句法结构[J]. 中国语文(4).
高宁慧 1996 留学生的代词偏误与代词在篇章中的使用原则[J]. 世界汉语教学(2).
黄玉花 2005 韩国留学生的篇章偏误分析[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
姜贞爱 2006 韩汉政论体语篇的省略和指称衔接对比[D]. 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蒋 平 2003 影响先行语可及性的因素[J]. 外国语(5).
金贤姬 2014 汉韩话题省略和语篇衔接性的对比分析[J]. 语言学论丛 (1).
井 茁 2011 高年级汉语习作中零指代使用的跨语言背景比较[J]. 世界汉语教学(2).
李甲男(Lee Kapnam) 2014 汉韩主语和话题对比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李 榕,Pim MAK,Ted SANDERS 2016 汉语第三人称回指语形式眼动阅读实验[J]. 中国语文(1).
李贤卓 2015 修辞视角下汉语二语者回指使用考察——以英语母语者为例[J]. 当代修辞学(4).
廖秋忠 1984 现代汉语中动词的支配成分的省略[J]. 中国语文(4).
——— 1986 现代汉语篇章中指同的表达[J]. 中国语文(4).
马明艳 2017 汉语学习者书面语作文“口语化”倾向的语体表征[J]. 汉语学习(1).
田 然 2004 叙事语篇中NP省略的语篇条件与难度级差[J]. 语言教学与研究(2).
王 倩,梁君英 2020 空代词和显性代词在语篇回指中的分工机制研究[J]. 外国语(1).
王秀丽 2012 篇章分析中的概述回指[J]. 当代语言学(3). 吴英花 2009 汉韩及物动词的宾语隐现[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3).
肖奚强 2001 外国学生照应偏误分析——偏误分析丛论之三[J]. 汉语学习(1).
谢 敏,常 辉,王 丽 2020 汉语隐性和显性主语代词的回指偏向研究——对“先行词句法位置假说”的验证[J]. 世界汉语教学(1).
邢志群 2016 美国大学生汉语作文省略偏误研究[J]. 世界汉语教学(4).
徐赳赳 1990 叙述文中“他”的话语分析[J]. 中国语文(5).
——— 2003 现代汉语篇章回指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徐开妍,肖奚强 2008 外国学生汉语代词照应习得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4).
杨永生,肖奚强 2020 韩国学生“这/那”类指示代词篇章回指习得考察[J]. 汉语学习(4).
周晓芳 2011 欧美学生叙述语篇中的“回指”习得过程研究[J]. 世界汉语教学(3).
朱勘宇 2002 汉语零形回指的句法驱动力[J]. 汉语学习(4).
Carminati, M. N. 2002 The Processing of Italian Subject Pronouns[D]. 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
Charles N. Li, Sandra A. Thompson,李谷城(译) 1984 主语与主题:一种新的语言类型学[J]. 国外语言学(2).
Edward L. Keenan, Bernard Comrie 1977 Noun phrase accessibility and universal grammar[J]. Linguistic Inquiry (1).
Kweon,Soo-Ok 2011 Processing null and overt pronoun subject in ambiguous sentences in korea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nguistics, 3(1).
Gail McKoon,Roger Ratcliff 1980 The comprehension processes and memory structures involved in anaphoric reference[J].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6).
A Study of Chinese Discourse Reference Acquisition by Korean Native Speakers
Zeng Lijuan1, Qi Huyang2
(1.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Promotio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China;
2. College of Humanities of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1121, China)
Key words: Korean students; discourse reference; language typology; acquisition research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Korean students acquisition of Chinese Discourse Reference, and makes a comparison with Chinese native speak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pronouns, ellipsis and homographs are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in the two types of corpus, while synonyms are the least used, and that general terms increase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Chinese proficiency. Korean students have the most ellipsis and pronoun errors, and use homographs most frequently in the primary stage. Pronouns decrease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Chinese proficiency. Native speakers use synonyms and ellipsis most frequently. Based on the linguistic commonnes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monness of the use of Discourse Reference in the two types of corpus, and puts forward some teaching suggestions after analyzing the causes of errors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Korean.
【責任编辑 邵长超】
[摘 要] 本文考察了韩国学生汉语语篇指称习得情况,并与汉语母语者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两类语料中,代词、省略和同形表达式的使用频次位居前三,同义词使用最少,统称词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而增多。韩国学生省略和代词偏误最多,初级阶段同形表达式使用最多,代词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而减少。母语者同义词、省略使用最多。基于语言共性分析了两类语料语篇指称使用的相同点,基于汉语与韩语的差异分析了偏误成因,提出语篇指称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1)03-0079-09
0. 引言
“当某一个或某一类人、事、物、状态、行为,或者某一时间和地点(即先行语,antecedent)在篇章中的某个地方再现时,作者/说者可以用相同或不同的语言表达式来表示它们的所指是相同的。”这些语言表达式称为指同(廖秋忠,1986),也叫指称(anaphor)。例如:
(1)a唐明德惊慌地往外跑,b撞到一个大汉的身上。c他看清了那人的眉眼,d认出了那人是谁。(转引自陈平,1987)
a句中的先行语 “唐明德”的指称形式是小句b和d中的省略,以及小句c中的人称代词“他”。 b句中的先行语 “一个大汉”的指称形式是小句c和d中的名词性短语“那人”。
指称是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受句法、语义、语用以及认知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有其自身的复杂性。由于尚未掌握汉语语篇指称的使用条件,外国学生成段表达中的语篇指称常常出错,影响语篇的连贯性。汉语语篇指称偏误和习得研究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不区分母语背景的研究。如高宁慧(1996)、田然(2005)、肖奚强(2001)、徐开妍等(2008)。这些研究对偏误成因缺乏细致深入的考察,针对性有待提高。二是区分母语背景的研究。如曹秀玲(2000)、黄玉花(2005)、井茁(2011)、周晓芳(2011)、李贤卓(2015)、邢志群(2016)、杨永生等(2020)。部分研究分析了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对习得的影响。Li&Thompson(1984)以主语-谓语(subject-predicate)和话题-评述(topic-comment)为依据对世界语言进行了分类,汉语属于主题突出的语言,韩语属于主题和主语都突出的语言。汉语和韩语语篇中经常省略主语,省略对于韩国学生来说应该是无标记的,较易习得。但黄玉花(2005)等发现韩国学生语篇指称中省略不足的偏误占40.8%。韩国学生习得汉语语篇指称有哪些优势与困难,如何“因背景施教”?这些问题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已有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名词、代词和省略三类偏误的描写上,鲜少从语言共性及汉外语言差异的角度考察漢语母语和汉语中介语中语篇指称的异同,缺乏基于大规模语料的语篇指称小类的量化和对比。本文对20多万字的韩国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与7万多字的汉语母语语料中的语篇指称使用情况进了对比,从语言共性及差异两方面解释韩国学生语篇指称偏误的成因,提出教学建议。
1. 语篇指称分类
语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小句构成。关于小句的界定,“参考目前汉语指称消解研究中普遍采用的标准,将其设定为至少含有一个述谓结构,结构相对独立完整,并由逗号和句号等标点符号断开的语段。”(王倩、梁君英,2020)
综合廖秋忠(1986)、陈平(1987)、徐赳赳(2003)的观点,汉语语篇指称可分为同形表达式、局部同形表达式、同义词、统称词、代词和省略六类。先行语和指称在句中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和兼语。依据先行语、指称在句中充当的句法成分及指称类型,我们对两类语料中的语篇指称逐句进行人工标注。①下面结合六类指称举例说明。
同形表达式为重复上文某一表达式来指称。例如②:
(2)许多人都认为打包是小气的行为,认为不打包就非常大气。这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打包是一件节约环保的好事。
局部同形表达式即指称形式与上文表达式部分相同。例如:
(3)他讲的课不仅很有特色,而且讲课的时候非常认真。我们班的同学都喜欢他的课。
同义词是指用有相同语义内涵的词语来指称上文提到的某个对象。例如:
(4)父母对我有点担心,但是他们不是更多担心,……我坐在爸爸妈妈的车后,跟他们一起去飞机场。
统称词是指用概述或总结性的表达式来指称上文提到的某一对象或情况,也叫语篇指称或概述指称(王秀丽,2012)。先行语一般为小句、句子或段落,指称形式一般为概述性指示代词(领属名词)+ 抽象名词,以“这/那+抽象名词”最为常见。例如:
(5)第一是在资料中的“来客人,我们难免带着亲朋好友出去吃一顿大餐,点了很多菜,到最后吃也吃不光,还剩菜的也不打包。”我周围也有很多这种情况。
代词是指用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来指称上文提到的对象。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代词“我(们)”,第二人称代词“你/您(们)”、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以及其他人称代词“大家”“自己”“别人”等。例如:
(6)其中,有一个中国朋友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她是我的汉语辅导老师,跟我同一个学校学生。
(7)他也喜欢跟女性朋友聊天儿。有时候,开玩笑地给大家发短信:“我现在一个人在家了,很害怕。快来我家玩儿吧!”
指示代词包括一般名词指示代词“这/那(个/些)”、时间指示代词“这/那时(候)”和地点指示代词“这/那儿/里/边”。例如:
(8)突然一个人说韩语:“你是韩国人吗?”听这话以后我转过头来看是谁。那是一
个中国人。
省略也称零形式,即语篇中提到的对象省略不提,可分为承前省略和蒙后省略。同话题推进的语篇中,主语承前省略最为常见。例如: (9)我们去过颐和园、天安门、故宫、长城和公园,0照了很多照片。
宾语也可承前省略。例如:
(10)所以我一到北京,接着找丁萌萌。过了几个月,我还没找到0。
蒙后省略为上文用零形式,下文用其他形式,主语蒙后省略最常见。例如:
(11)如果0累的话,我在宿舍过周末。
2. 语篇指称使用频次分析
我们对四组语料386篇作文中六类语篇指称使用频次进行了统计,以语言水平(初级、中级、高级、母语)作为组间因素,以语篇指称类型(同形表达式、局部同形表达式、统称词、同义词、指代词、省略)作为组内因素,进行卡方检验。
2.1 四个水平组内六类语篇指称使用情况分析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六类语篇指称使用频次在四个学生水平上的差异均显著(ps<0.001),详见表1。
依据上表结果,我们对四个水平组内六类语篇指称使用频次进行了排序,详见表2。
表2显示,代词、省略、同形表达式使用频次居前三位,显著多于其他三类,同义词显著少于其他五类。差异方面,初级组、中級组局部同形表达式显著多于统称词,高级组、母语组统称词显著多于局部同形表达式。
2.1.1 四个水平组内六类语篇指称共性分析
代词、省略在两类语料中的使用频次均居前两位,主要原因在于先行语句法位置对指称形式的影响。Carminati(2002)对意大利语进行了实验研究,提出“先行语位置假设”(Position of Antecedent Hypothesis):空代词(即省略)倾向于指称主语位置上的先行语(简称“主语先行语”),而显性代词(即代词)则倾向于指称宾语位置上的先行语(简称“宾语先行语”)。该假说在韩语(Kweon, 2011)等语言中得到了验证。省略倾向于指称主语先行语是多种不同的代词脱落语言②的一个共性,汉语省略倾向于指称主语先行语,汉语显性代词的指称倾向目前尚未有定论,李榕、Pim MAK、Ted SANDERS(2016),王倩、梁君英(2020)发现其优先指称主语,谢敏、常辉、王丽(2020)认为其无显著倾向,指称主语先行语和宾语先行语的比例大致相当。如果语篇中主语先行语和宾语先行语较多,指称形式更倾向于使用代词和省略。四组语料中先行语的句法位置统计详见表3。
表3显示,先行语句法位置的频次和百分比遵循主语>宾语>定语(修饰语)>兼语>其他的顺序,四个水平组中主语先行语最多,初级组、中级组、高级组、母语组所占比重分别为69.23%、69.60%、69.20%、63.93%。宾语先行语次之,所占比重分别为24.79%、21.20%、18.50%、15.36%。主语先行语在四个组先行语中的平均比重为68.14%,宾语先行语为20.30%,两者共计88.44%。因此,指称形式更倾向于使用代词和省略。从语言类型学角度看,汉语和韩语均注重主题 (Li & Thompson,1984),“这种语言主题-述题结构占有重要地位,在语篇结构上重意合,一个话题可以引导几个小句组成话题链。”(李贤卓,2015)而“同一个话题链倾向于用省略或代词来指称前文提到的对象。”(陈平,1987)。徐赳赳(2003)指出,一个对象第一次引进语篇时,对语言接受者来说是全新的信息,一般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的形式出现。当这个对象再现时,往往以代词或省略来指称,这符合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
同形表达式在四组语料中使用频次较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语义明确。同形表达式是对上文提到的指称对象形式的完全重复,不容易引起歧义;二是容易找回。McKoon&Ratcliff(1980)通过实验发现,指称与先行语之间的重叠信息越多,语言接受者的认知负担越轻,就越易于找回。廖秋忠(1986)指出,汉语中先行语较短的表达式,特别是专有名词和泛指的光杆名词更可能趋向于用同形表达式。
同义词在四组语料中使用较少的原因是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原则。语言中完全等义的词语较少,同义词之间的语义一般都有细微差别,用来指称上下文提到的对象,语义差别可能增加语篇理解者的负担。徐赳赳(2003)对 300 篇叙述文中的五种名词指称使用频次进行了统计,同义词占名词指称的21.69%,可见汉语母语者较少使用。中介语中同义词使用较少,一是因为汉语同义词指称使用频率不高,输入有限影响输出。二是学习者的回避策略。同义词是辨析难点,囿于汉语水平,韩国学生同义词储备量不足,可能采取回避策略。
2.1.2 四个水平组内六类语篇指称差异分析
初级组、中级组局部同形表达式显著多于统称词,高级组、母语组统称词显著多于局部同形表达式。可见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统称词的使用频次逐渐增加,主要原因在于统称词的理解和使用难度较大。王秀丽(2012)认为,其他指称形式如同形表达式和局部同形表达式重提了先行语或先行语的一部分,同义词、代词和省略则忠实指称先行词,有“认知努力很小、语义弱、书写形式单薄”等特性。而统称词“表示了较强的语义、书写、语用特征和较强的认知付出。”理解和使用统称词需要对整个前句的大部分成分及其组合进行隐含的认知推理和概括性重述,认知难度较大。囿于汉语水平,初级组、中级组的韩国学生较少使用,高级组使用频次有所增加,母语组使用相对较多。杨永生、肖奚强(2020)发现,韩国学生“这/那”类指示代词指称语篇的用例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而增多。
2.2 六类语篇指称组间使用情况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六类语篇指称在四个水平组间的使用频次存在显著差异(ps<0.01)。详见表4。
依据表4结果,我们对四个水平组间六类语篇指称使用频次进行了排序,详见表5。
表5显示,同形表达式在初级组中显著多于其他三组,同义词、省略在母语组中显著多于其他三组。统称词在高级组、母语组中显著多于中级组、初级组,代词在中级组、初级组中显著多于高级组、母语组。 同形表达式在初级组中使用频次最高,主要原因在于韩国学生该用其他形式指称时误用为同形表达式。此类偏误占总偏误的19.23%,下文将具体分析。母语组同义词的使用频次最高,原因在于母语语料中表人名词用多种类型的同义词指称,如表职务、职称、职业、家庭亲戚成员、绰号、称号等(徐赳赳,2003)。而中介语中多用家庭亲戚成员指称,其他类型较为少见,使用频次较少。此外,韩国学生汉语同形表达式的输入不多,储备量有限,囿于汉语水平采取回避策略。省略在母语组中使用频次最高,主要原因在于韩国学生该用省略时误用为其他指称。统称词在高级组和母语组中显著多于初级组、中级组,跟统称词的理解难度较大有关。
代词在初级组、中级组中显著多于高级组和母语组,原因有二。其一,初、中级水平的韩国学生该用省略时误用为代词,造成代词使用过量。初级组、中级组省略误用为代词的偏误每万字分别为71.71例、52.48例,在所有偏误中数量最多,比重最大。其二,韩国学生书面语作文存在“口语化”倾向。马明艳(2017)指出,“汉语学习者书面语中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数量远远高于母语者书面语,与母语者口语大致相当,过度使用第一人称代詞不仅影响语篇的连贯性,也减弱了书面语体的正式程度。”对两类语料的对比发现,中级组、初级组代词的使用频次分别是母语组的1.82倍和1.42倍,是高级组的1.91倍和1.48倍。
由此可见,六类语篇指称在四个水平组间的差异主要源于韩国学生语篇指称偏误。
3. 韩国学生汉语语篇指称偏误①分析
韩国学生语篇中共出现指称24185例,其中正确用例21297例,偏误2670例,总体偏误率为11.04%。详见表6。
表6显示,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韩国学生同形表达式、代词的偏误率先降后升,统称词的偏误率先升后降,说明习得不够稳定。同义词在三个阶段均未出现偏误,局部同形表达式和省略偏误率逐渐下降。六类语篇指称按偏误率由高到低可排列为:省略>代词>统称词>局部同形表达式>同形表达式>同义词,按偏误比重由高到低可排列为:省略>代词>统称词>同形表达式>局部同形表达式>同义词。从偏误率和偏误比重来看,省略和代词居前两位。以下七类偏误占总偏误的83.88%,详见表7。
3.1 省略偏误
3.1.1 承前省略不足
1. 主语省略不足
先行语充当主语,一般为句首话题,其句法位置和凸显度相对较高,在后续小句中是旧信息,属于同话题推进,句法模式为T1+ (C1 → C2 → C3 → …… → Cn)(T代表话题,C代表评述)。如果指称也充当话题主语,一般承前省略。朱勘宇(2002)指出,在同话题推进的语篇中,当前后相连的谓语小句句法平行时,或使用关联词语连接时,后一谓语小句的话题用零形式,韩国学生误用为人称代词的偏误占总偏误的55.87%。例如:
(12)因为我是班长,我是她的当差吗?
(13)我们准备晚会,所以我们要瞒着你啊!
(14)爸爸没有生气的,反而他抱他的孩子。
例(12)前后相连的两个谓语小句句法平行,均为“是”字句。例(13)、例(14)后一谓语小句分别使用关联词语“所以”“反而”与前一句连接,三例中后一小句的话题均可省略,留学生误用为人称代词。
先行语和指称充当主语,省略误用为同形表达式的偏误占4.30%。例如:
(15)他爸爸一看窗户就生气了,所以他爸爸向孩子发脾气了。
(16)孩子出去后,过了好久,孩子还是没回来。
上述两例也属于同话题推进,例(15)两个小句使用关联词“所以”连接,后续小句中的主语应省略。
主语省略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韩语关联词语的影响。如韩语的“所以”有两种形式:“???”和“??”。韩国学生使用“???”时,连接的两个小句用标点符号隔开,不省略主语。汉语语篇中两个主语相同的小句使用关联词语连接时,一般使用逗号隔开,后一个小句的主语省略。韩国学生容易将汉语的“所以”等同于“???”,却不省略主语,因此中介语中出现了较多关联词语后的主语承前省略不足的偏误。例如:
其二是韩国学生过度泛化的学习策略。比如韩国学生发现汉语的主语省略比韩语要少,为了追求句子的完整,过度使用同形表达式或代词,造成省略不足。
3.1.2 宾语省略不足
先行语和指称充当宾语,省略误用为同形表达式的偏误占2.94%。例如:
(19)在周末去别的城市不太容易,所以还没去过别的城市。我打算暑假时去别的城市。
(20)第一次来北京的时候,我坐飞机来北京的。
上述两例中的宾语“别的城市”和“北京”都是旧信息,而且宾语前面的动词一致,后续小句的宾语省略。韩国学生误用为同形表达式,主要原因在于韩语的宾语省略比汉语少。先行语充当宾语时,韩语倾向于使用代词指称(Kweon,2011)。吴英花(2009)统计发现,汉语中必带宾语的及物动词仅占及物动词总数的4%。而韩国语中,以动词的被动形式或使动形式构成的及物动词倾向于带宾语,占及物动词总数的18%。韩国语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倾向要高于汉语,与韩国语形态发达、汉语分析性强有关系。
3.1.2 蒙后省略不足
先行语和指称充当主语,先行语应省略,误用为人称代词的偏误占4.23%。例如:
(21)我离开家乡前一天的晚上,我兴奋得睡不着觉。
(22)她临回去前,她不禁流下来眼泪。
徐赳赳(1990)指出,当表时间的词是一个有动词的小句,小句主语与主句主语是同一个参与者,汉语的使用者倾向于优先考虑在主句中使用代词,从句中使用省略。上述两例中时间状语是动词小句主语与主句主语一致,应省略,韩国学生误用为人称代词。 3.2 代词偏误
3.2.1 代词位置错误
先行语和指称充当主语,第一、第二人称代词位置错误占总偏误的6.98%。例如:
(23)我们在去云南的火车上,0都警戒了我旁边的人。
(24)我读完这个小故事以后,0就想起我十几岁的那一天。
动词小句和主句主语相同,汉语倾向于在后面的主句中使用名词或代词,小句中省略。韩国学生在从句中使用代词,在主句中省略主语。方梅(2008)认为这种反指零形话题小句属于“非内嵌依附小句”,依附性很强,提供的是背景信息。反指零形话题小句翻译成韩语时,一般把话题补在前一个小句句首的位置才自然(金贤姬,2014),后续主句省略主语,韩语负迁移造成此类偏误。
3.2.2 代词误用为同形表达式
先行语和指称充当主语,人称代词误用为同形表达式的偏误占5.94%。例如:
(25)爸爸很怕,因为现在外边不能看见别的东西。爸爸(他)开始担心了。
(26)第三个是我的同屋给我的友情。我的同屋(他)是欧洲人,他的年龄比我四岁大。
廖秋忠(1986)指出,在一个段落里,如果先行语与指称或两个指称形式所在的句子之间结构相当紧密,后一个指称形式倾向于直接用代词,韩国学生误用为同形表达式。
3.2.3 代词误用为省略
先行语和指称充当主语,人称代词误用为省略的偏误占6.96%。例如:
(27)每个周末,我给父母打电话问家人的平安与否。他们也问我的生活和健康。0(我)
听父母的声音,就想他们。
(28)事情没有你说的那么复杂,挺好的。(你)在中国的生活还没习惯,……
上述语篇中的几个小句并非同话题推进,而是话题有转换,为了不影响交际,确保语言表达的明晰,应使用代词指称,韩国学生误用为省略。主要原因在于韩语话题省略的频率高于汉语。姜贞爱(2006)统计发现,韩语话题省略占28%,汉语占 16%。汉语偏向于省略距离较近的成分。韩语距离较远的成分也能较自由地省略,如话题跨句省略(李甲男,2014)。另外,初级、中级阶段的中介语语料多为自述,主语多为第一人称,韩语中只要根据情景语境能够恢复的成分都能省略,从而造成主語“我”的省略过度。韩语的主语对生命度的要求高于汉语,主语的可及性更高,更容易省略(金贤姬,2014)。
4. 结论及启示
本文基于大规模语料库分析了韩国学生中介语和汉语母语语料中六类语篇指称的使用情况,从语言共性和差异角度解释了原因。
四个语言水平组内,代词、省略显著多于其他指称,原因在于:先行语充当主语和宾语的比重最大,倾向于使用代词和省略指称。同形表达式与先行语重叠特征多,易于找回,使用较多。同义词显著少于其他指称,原因在于不符合语言表达的经济原则。统称词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而增多,在于其识别难度较大。
四个语言水平组之间,同形表达式在初级组使用最多,同义词、省略在母语组最多,代词在初级组、中级组中显著多于高级组和母语组。主要原因在于韩国学生省略不足,该用省略时误用为同形表达式、代词等其他指称,主要是韩语负迁移及其造成的过度泛化。韩国学生书面语作文的“口语化”导致代词过度使用。
从偏误小类来看,韩国学生省略和代词偏误比重最大,其中同话题推进的结构中,主语省略不足的偏误占60.17%。本体研究应加强对汉语各类语篇指称的使用条件的考察,特别是加强对主语承前省略的各种制约条件的研究,并进行汉外对比。国际中文教育界应吸收本体研究的最新成果,将语篇指称纳入教学大纲,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曹秀玲 2000 韩国留学生汉语语篇指称现象考察[J]. 世界汉语教学(4).
陈 平 1987 汉语零形回指的话语分析[J]. 中国语文(5).
方 梅 2008 由背景化触发的两种句法结构[J]. 中国语文(4).
高宁慧 1996 留学生的代词偏误与代词在篇章中的使用原则[J]. 世界汉语教学(2).
黄玉花 2005 韩国留学生的篇章偏误分析[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
姜贞爱 2006 韩汉政论体语篇的省略和指称衔接对比[D]. 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蒋 平 2003 影响先行语可及性的因素[J]. 外国语(5).
金贤姬 2014 汉韩话题省略和语篇衔接性的对比分析[J]. 语言学论丛 (1).
井 茁 2011 高年级汉语习作中零指代使用的跨语言背景比较[J]. 世界汉语教学(2).
李甲男(Lee Kapnam) 2014 汉韩主语和话题对比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李 榕,Pim MAK,Ted SANDERS 2016 汉语第三人称回指语形式眼动阅读实验[J]. 中国语文(1).
李贤卓 2015 修辞视角下汉语二语者回指使用考察——以英语母语者为例[J]. 当代修辞学(4).
廖秋忠 1984 现代汉语中动词的支配成分的省略[J]. 中国语文(4).
——— 1986 现代汉语篇章中指同的表达[J]. 中国语文(4).
马明艳 2017 汉语学习者书面语作文“口语化”倾向的语体表征[J]. 汉语学习(1).
田 然 2004 叙事语篇中NP省略的语篇条件与难度级差[J]. 语言教学与研究(2).
王 倩,梁君英 2020 空代词和显性代词在语篇回指中的分工机制研究[J]. 外国语(1).
王秀丽 2012 篇章分析中的概述回指[J]. 当代语言学(3). 吴英花 2009 汉韩及物动词的宾语隐现[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3).
肖奚强 2001 外国学生照应偏误分析——偏误分析丛论之三[J]. 汉语学习(1).
谢 敏,常 辉,王 丽 2020 汉语隐性和显性主语代词的回指偏向研究——对“先行词句法位置假说”的验证[J]. 世界汉语教学(1).
邢志群 2016 美国大学生汉语作文省略偏误研究[J]. 世界汉语教学(4).
徐赳赳 1990 叙述文中“他”的话语分析[J]. 中国语文(5).
——— 2003 现代汉语篇章回指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徐开妍,肖奚强 2008 外国学生汉语代词照应习得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4).
杨永生,肖奚强 2020 韩国学生“这/那”类指示代词篇章回指习得考察[J]. 汉语学习(4).
周晓芳 2011 欧美学生叙述语篇中的“回指”习得过程研究[J]. 世界汉语教学(3).
朱勘宇 2002 汉语零形回指的句法驱动力[J]. 汉语学习(4).
Carminati, M. N. 2002 The Processing of Italian Subject Pronouns[D]. 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
Charles N. Li, Sandra A. Thompson,李谷城(译) 1984 主语与主题:一种新的语言类型学[J]. 国外语言学(2).
Edward L. Keenan, Bernard Comrie 1977 Noun phrase accessibility and universal grammar[J]. Linguistic Inquiry (1).
Kweon,Soo-Ok 2011 Processing null and overt pronoun subject in ambiguous sentences in korea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nguistics, 3(1).
Gail McKoon,Roger Ratcliff 1980 The comprehension processes and memory structures involved in anaphoric reference[J].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6).
A Study of Chinese Discourse Reference Acquisition by Korean Native Speakers
Zeng Lijuan1, Qi Huyang2
(1.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Promotio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China;
2. College of Humanities of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1121, China)
Key words: Korean students; discourse reference; language typology; acquisition research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Korean students acquisition of Chinese Discourse Reference, and makes a comparison with Chinese native speak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pronouns, ellipsis and homographs are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in the two types of corpus, while synonyms are the least used, and that general terms increase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Chinese proficiency. Korean students have the most ellipsis and pronoun errors, and use homographs most frequently in the primary stage. Pronouns decrease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Chinese proficiency. Native speakers use synonyms and ellipsis most frequently. Based on the linguistic commonnes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monness of the use of Discourse Reference in the two types of corpus, and puts forward some teaching suggestions after analyzing the causes of errors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Korean.
【責任编辑 邵长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