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教媒体让语文教学活了起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mas9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正逐步走入课堂,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就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浅谈个人的几点认识。
  一、电教媒体可为课堂教学营造浓厚的氛围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鸟的天堂》一课,引入课文时,可利用电教媒体再现课文的情境:那茂盛的大榕树绿得发亮、绿得可爱,那众鸟纷飞、百鸟争鸣的生动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仿佛置身于“鸟的天堂”。这样,情随境生,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又如教学《瀑布》一课,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相,屏幕上那瀑布的声响气热和壮观景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不少学生翘着凝望,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二、电教媒体可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草原》一文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句子中的“勾勒”“渲染”这两个词语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这时可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把中国画和工笔素描的作画过程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教师再稍作点拨,学生茅塞顿开。这样,原来枯燥的词语立刻鲜活起来,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也变得一目了然,同时,学生也通过形象的流动变化的画面充分地领略到了草原风光的美丽,并沉醉其间,回味无穷。又如《画杨桃》一文中“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的样子也各不相同”这话比较抽象,是课文的教学难点,如果应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对杨桃的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翻转、定格,让学生设身处地从不同角度反复观察,这样,改变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三、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是件艰苦的脑力劳动,但是,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兴趣,“苦事”也就变成了“乐事”了。如何让“苦事”变成“乐事”呢?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便改变了这种乏味的现状。计算机让课堂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地讲,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往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春》这篇抒情散文时,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在课中向学生展示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即将下课时又在教室内响起欢快轻松的春的乐曲——《春天在哪里》,这样不仅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还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享受了视觉、听觉上的美。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绪从上课伊始到结束都持续高涨,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四、巧用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语文是一门语言的文学,由于它巧妙地运用语言,通过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甚至是根据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身世遭遇,不同的生存空间,不同的研究领域,向读者传达了他们各不相同的思想。所有这些主观与客观的原因都造成了读者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困难。例如,英法联军洗劫、火烧中国圆明园,这对中国人来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在教学《圆明园》时,为了进一步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可以利用电教媒体,向学生展示火烧后圆明园的废墟和火烧前的完美景致。通过火烧前后截然不同的强烈对比,无疑更能激起学生爱国心。如《观舞记》,写的是作者观看印度舞蹈,通过作者的笔,印度舞表演俨然是跃然纸上,然而对于初中生来讲要很好地理解,欣赏这段舞蹈,看来利用电教媒体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把事先下载了的印度舞视频文件播放给学生看,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描写。同样的例子还很多,如《安塞腰鼓》播放视频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五、巧用电教媒体,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多
  语文教材是多种科学文化、人文素养汇集的“信息场”。在阅读教学中,信息的存在是多样的,信息的容量是丰富的。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知识时必须依靠人的生理器官,对客观事物的感觉是人认识的基础,听和看是主要的学习器官。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
  这样,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巧妙地使用电教媒体的优势,可以让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学得更多。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也就是说,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忽略了传统教学手段中一些不必要的过程,节省了教师课堂大量板书的宝贵时间,使演示和呈现的速度加快。这样,只需要用键盘和鼠标简单的几下操作,就能使教学内容、文字资料等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和调用功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画面,声音,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课本以外的内容或本學科的前沿知识。当然,采用多媒体课件,对教师而言,课前的准备工作会较多,增加了备课量,但是在上课时却节约了抄写的时间,扩充了整堂课的容量,使课堂40分钟能充分地利用起来,这对学生而言是有极大的好处的。另外,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常常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去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在课堂上交流,或者是在网络上交流,无疑也是丰富知识面的一个重要途径。
  六、电教媒体可为学生朗读激发丰富的情感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都难以调动学生入情入境。电教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学生被带进了神秘的海底世界,并产生了如置身其中的感觉,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又如《五彩池》一课,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丽、奇妙无穷。它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心底油然而生。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带着五彩池的赞美之情朗读课文。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教媒体正以令人惊喜的速度逐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以其能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的特点,改变传统教学单一的方式,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给原本沉寂的课堂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因此,电教媒体技术的使用着实让语文课堂“活”了起来。
  林兆娥,山东青岛市黄岛区大场镇中心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在初中《语文》(以苏教版为例)教材中,文学作品所占的份额较大,散文、诗歌、小说各占一边天。因而,对文学作品的精心设计,就不得不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从平时的课堂观察(尤其是公开课)来看,喜欢上小说的老师居多;能把散文上好的老师甚少,选择上诗歌(尤其是现代诗)的微乎甚微。而其教学设计的目标、内容、思路等近乎草率,令听者有不解痛痒之感。   个中原因,主要是教者没有明晰的文体意识,因而出现了
本文从几个数学例子出发 ,说明了数学作图的重要性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a few examples of mathematics, illustrating the importance of mathematical mapping
期刊
【摘要】弥补系统解剖学教学资源匮乏,发挥网络在现代教育中的优势,建立和完善解剖学网络教学资源,构建系统解剖学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探索提高系统解剖学教育效率和质量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现代技术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系统解剖学 网络教学 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217-01  
随着高中语文教材里的古诗文篇幅的逐步增加,高中古诗文教学在内容、步骤、教法上也在相应地发生变化,《课标》中有这样的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担负着提高年轻一代文化素养的重任。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教材中,共有84首(篇)古诗文,几乎占整个阅读教材的一半。在高考命题中,古诗文试题也占有
期刊
每次语文测试之后,都会有许多学生的成绩并不理想,对试卷答题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后,得知阅读是学生丢分最多的地方,学生普遍认为阅读太难了.的确如此,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具有
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是新课标背景下出现的新理念,它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见解,形成动态生成的课堂。好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做到预设性与生成性的有效融合。   一.文本是一切阅读的基础   立足文本,就是要“潜心会本文”(叶圣陶语),就是要重视读书的功夫,读得认真,既动脑又动手,真正读懂教材内容,使学生阅读文本时做到“一字未宜忽
中国古典诗歌是不少学生喜欢学、教师喜欢教的内容,但其实际学习效果却不大理想。为何学生“乐”学,老师“乐”教的内容却学不好,教不会?  反观诗歌课堂教学,吟诵、讨论,形式多样,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津津有味地听,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对所学的诗歌也似乎理解了;但是倘若相隔一段较长的时间后再将曾学过的诗歌,让学生进行探讨,发现其理解已经出现偏差;倘若让其鉴赏不曾见过的诗歌,很多学生更是云里雾里,无能为力,
期刊
语文学科是小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能力有着
【摘要】“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就的一种教学方式。本文从任务型教学的背景及理论依据开始探讨,解析了任务的定义、任务型教学的组成要素及任务型教学的定义;并根据自己的一线教学经验,分析了任务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间的区别以及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教师要遵循的几个原则。在探讨理论的
【摘要】简单介绍阿贝尔方法的意义;探讨阿贝尔方法在级数理论中的用途,便会发现它的巨大的作用;以及在判断级数是否收敛的问题中,阿贝尔方法的优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将阿贝尔引理的证法推广到二重和的情形,把狄利克雷判别法扩充到二重级数上面。   【关建词】阿贝尔方法 阿贝尔引理 狄利克雷判别法 级数理论。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