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碰撞,优化算法,提升思维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silm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 “鼓励算法多样化” 的教学要求。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但是教师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更加要关注学生思维层次的发张与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算法优化,让他们对各种算法分析比较,在质疑、归纳中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达到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我们就要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矛盾,在优化的过程中让学生既掌握一般的计算方法,又能尊重不同的算法,比较不同算法的特点,拓展思维。
  一、 正确认识算法多样化
  数学新课标提倡算法多样化,包括计算方法和解题策略的多样化。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角度与途径不尽相同,所以班级里出现多种算法和解题策略是必然的。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7 5”时(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104页),学生想出了多种不同的算法:
  生1:7 3=10,10 2=12;
  生2:5 5=10,10 2=12;
  生3:7 6=13,所以7 5=12;
  生4:8 5=13,所以7 5=12;
  生5:8 4=12,所以7 5=12;
  生6:在7后面接着数出5个数,是12。
  这里通过教师对这多种算法的处理,来说明对算法多样化认识上的偏差。
  【片段1】教师板书这些不同的算法后提出:以上方法都是对的,小朋友都要掌握。下面请同学们分别用这些方法来计算:7 6。
  偏差1:算法多样化就是要求每个学生掌握多种算法。《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并不是要说让学生掌握所有的方法。对每一个学生来说,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一种他认为合适的算法。
  【片段2】:教师板书这些不同的算法后提出:以上方法都是对的,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7 6。
  偏差2:无原则放任低思维层次的算法。每位学生在自己独立获得一种算法后,要是没有第二种算法的产生或者没有与别人的算法比较,他总是认为自己的算法是最好的,即便是思维层次较低的数数方法。这个时候教师就不能放任学生任意发展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在讨论中促进低思维学生的发展,这无疑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功能。要是二年级的学生还用掰手指来计算9 6,这种算法在这一学段是不应该存在的,这种只是强调从经验出发,源于经验的算法,就可能使学生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就失去了意义。
  算法多样化,让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倾听别人的想法,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从中受到启发,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
  二、算法多样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优化算法应该是体现多样化算法的重要一步,也是计算教学提升思维层次的重要一步。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个体的优化,即在多种算法中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而且这种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还会不断调整和完善。二是指群体优化,即通过比较,让学生重点掌握其中较为简便,或者不是最简单算法,但是适用性更广的一般方法。
  (一)个体优化
  比如“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有许多学生常常靠数数方法得出结果。但是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时,学生随着对数的分解与组成的熟练和数感的增强,用数数的方法自然减少,但是一开始就不允许学生用数数,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还是很困难的。数数也是一种方法,只是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自我调整算法。因此,我们不要一味地强求一节课中体现出算法的多样化与最优化,而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经历冲突、思考、反思的过程,最终实现算法的自我优化。但是在每一节课上应要积极采用交流、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算法的差异。
  对于一年级的儿童,我们不可能使其形成如此完整、清晰的认识,但我们仍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简单的反思、比较,使其对这些思路有所领悟,有所体会,有所发现,引导他们把听了别人发言所受到的触动、所产生的一些模糊想法逐步明确起来,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群体优化
  运算规则具有规律性,普遍性,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知识储备,所以需要群体学生来掌握。这个时候学生要是提出一些与算法毫无关系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把多样化体现在对运算规则的验算上,也就是说验证方法的多元化。这样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发展,运算规则也得到巩固。
  比如在教学用竖式计算乘法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让学生尝试计算2645,通过反馈有四种计算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明白了四种方法都是通过“转化”来解决问题的,让学生感受到了“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多中选优、择优而用”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放弃、学会了选择,培养了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提升了思维品质。
  算法最优化不仅仅是结果,更是学生自我体验、自我反思、自我选择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个体自主比较和反思的机会,引导学生对“多样化”的算法进行观察和辨析,使之在思维碰撞中感受和认知其他算法的优点和局限,反思和改进自己的算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算法,最终实现算法的优化选择。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面包发霉了》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为了迎接一次赛课,我信心十足地做了准备。  第一次试上,我完全按照教科书上的方式,提前一周让学生回家做实验。一周后试上时,实验结果大多数所见到的却不是“面包发霉”的现象,面包有发硬的,有不变的,极少数的发霉现象也不太明显。而我同时做的几组实验,也有与学生实验类似的结果。我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实验的那几天气温偏低;二是四个袋子比较大,我又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陶行知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是探究的内驱力,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而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景,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人际的沟通、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人言辞匮乏,啰啰嗦嗦,主次不分;而有些人却文采翩翩,滔滔不绝,出口成章。是什么造成如此大的反差呢?归根结底就是两者平时词汇的积累,语言应用的差异的缘故。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一个弊端,即人们往往重视“学”的训练,而忽略了“说”的训练。口头作文是学生具备精良表述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未来复合型人才的
作文要与生活相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很多学生认为写作文一定要写有意义的事,要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对于琐碎小事则感到无必要写,这就限制了他们的作文内容。因此,教师首先应该纠正学生的这种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其实作文就是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导他们去积累身边的小事,去观察身边的事,积累素材
学生在习作中,常常为了造成“虎头、猪肚、豹尾”的效果,填塞一些文采斐然的大话、假话,导致作文缺乏学生的真情实感。这样的作文看似洋洋洒洒,实则空洞无物。没有真情实感的作文,缺乏的不是色彩,而是鲜活的生命力。如何让习作成为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乐园,已经成为作文教学中一个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是什么偷走了“真情实感”  小学生正处于天真烂漫的年纪,应该是最容易讲实话,最爱抒发真情实感的。但是,为什么在作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鹰学飞》是一篇童话,课文第5节着重描述了小鹰在向更高的目标奋进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两位教师对这一节的不同处理,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  案例一:  师(指读第一句话):哪个词告诉我们小鹰很努力?(“鼓起劲”、“拼命”)大家齐读这一句。  (生齐读,加重“鼓起劲”、“拼命”两个词的语气)  师:这次小鹰飞得更高了,它累不累?  师:“急促地喘着气”是怎样喘气呢?谁能表演一下?
【案例描述】  《导体和绝缘体》由两个活动组成,一是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二是判断教室里和家里哪些地方用到了导体,哪些地方用到了绝缘体。  上课前一天,我准备了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等待检测的物体和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等材料。  师:这是一个简单的电路,电流是怎么流动的?  生:从正极到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叶澜  音乐中蕴含着多种美的元素。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欣赏观,正确体味抽象的音乐美,成为新课改以来音乐教师们争相研究的课题。笔者边行边看,引领学生在快乐的40分钟里寻找美、呈现美、创造美,既有效提高了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成就了精彩的音乐课堂。  一、循序渐进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也进行着不断地改革与创新。如何通过改变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方式,开发小学体育教学新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案和组织不同的活动,提高小学生体育课堂的创新能力呢?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转变教学观念,摸索创新载体  1.改变思想,求创新  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健身意识。小学体育教学增加了在思想上培养学生体育创新意识的要求,以求让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材只是学科知识的一个载体,而知识是实践者的心血和汗水凝成的,是实践者思维的火花留下的永恒闪光。然而,再好的教材,它也毕竟只是人们使用的一种工具,而课堂却是发展的、生成的、创造的、灵活的。因此,我们教师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与利用各种资源,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实现活用教材,促进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