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积累 会写作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vvuu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要与生活相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很多学生认为写作文一定要写有意义的事,要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对于琐碎小事则感到无必要写,这就限制了他们的作文内容。因此,教师首先应该纠正学生的这种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其实作文就是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导他们去积累身边的小事,去观察身边的事,积累素材,实现作文水平的提高。下面浅谈几点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
  一、触摸“大自然”积累生活素材
  教师要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大自然,触摸大自然,触摸生活的好习惯,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这样写作文时不仅可以言之有物,而且可以言之生动了。平时我都有意识地带领学生来到大自然中,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如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日出日落、小河田野、蔬菜瓜果……并尽可能让学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孩子们在大自然的天地间欢快嬉戏,不自觉中很多作文素材就融进了他们的头脑。例如:去年冬天,一天早晨遇到一场难逢的大雾,整个校园白茫茫的一片。我就趁机领着学生去进行观察、体会。上课了,学生仍兴奋得手舞足蹈、滔滔不绝地发表演说,争先恐后地叙述他们所看到的、所受到的。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把刚才所说的话写下来,结果一篇篇精彩的小作文诞生了。学生们乐此不疲,无形中锻炼了写作能力。
  二、在劳动中积累生活素材
  劳动是作文的又一大素材。比如,在教“写事”作文(《我学会了缝纽扣》)时,我让学生事先准备好的针、线、布、纽扣,在课堂上亲身体验缝纽扣的经过,缝完之后我评出优秀作品,接着指名几个学生把缝的经过和感受口述出来,最后让学生自由评论,我同时进行指导。通过劳动,不仅使学生感到作文有话可写,还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三、仔细观察,认识身边的人,积累生活素材
  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学校家庭之中,接触的人不多,但只要他们能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就可以获得很好的作文素材。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父母、老师和同学。因此,学生对他们的外貌、性格、爱好、思想品质等比较了解,描写时自然容易抓住人物的特点。
  例如,我班孙同学的作文《一位让我尊敬的人》,描写的人物是我校的刘校长,作文选取了两个事例,表现刘校长对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同学的好品质。其中的一个事例是这样写的:“早晨,我早早来到教室,刚脱下外衣,就冷得打颤。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冷吗?教室里的窗户一定要关好。’多么亲切的声音。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刘校长。他走到一扇玻璃有一个很小的碎角的窗前,摸了摸,摇摇头,显出几分焦急和不安……快上课了,刘校长又来了,对我们说:‘同学们,这几天冷,大家要多喝热水,有条件的要每天喝两袋板蓝根,预防感冒,记住了吗?要当作业来完成。’然后用眼扫视了一圈,到别的班去了。”这篇作文,把人物的动作、语言观察得很细致,描写得很生动,所以,给人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
  四、“日忆”法收集作文素材
  “日忆”,即每日一忆,对当天发生的事情进行一次回忆,想想有什么事可以成为作文素材。对“日忆”的要求即入睡前,把一天中经历的事情在脑海里过一遍电影,再把有意思的事情挑选出来,记下,作为作文素材。有的学生对“有意思”理解很狭隘,觉得事情不少,可惜没有意思,不能写成作文。其实不然,凡是对自己有启发的或是觉得有趣的事情都是可以写的。
  生活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进行积累,为他们的写作打开明亮的窗口,相信有了积累,学生的写作将不再是假话、空话、套话,而是真话、实话、心里话。
  (责编夏天)
其他文献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在非外语的环境中学习外语,说的时间少,实践机会有限,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为了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英语的开口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外语这个交际工具,教师应做到将语言内容和生活中的情境紧密结合,努力让语言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敢于表达  创设一个接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语言材料进行口语训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课改的今天,情境数学越来越受欢迎,它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本文以“认识圆周长”教学片段,谈谈在课堂中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认识圆周长”片段回放:  学生四人合作,桌上摆着水杯、可乐瓶、圆形纸片、刻度尺、绳子和剪刀。  师:为了保护花草,公园管理员准备沿圆形花
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或通过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也普遍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但同时也普遍出现了合作学习的泛滥化、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阶段,学生不仅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还是要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习惯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那么,怎样才能抓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呢?以
教育学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意义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培养知识更为重要。美术创造的先导是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美术创造的灵魂是学生对生活感悟的情感,美术创造的核心是学生对事物丰富的想象。在小学美术教学设计和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和充分想象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与想象一起成长。  一、让兴趣成为学生充分想象的动力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力。学生主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情冶性情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细细品读、认真思考,我也深有同感。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栖息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感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语文教学要让情感流淌,让课堂充溢浓浓的人文情怀。  案例:  本次我有幸接受了我校组织的“三组一体”的语文课题研究课《爱如茉莉》的教学任
剪纸教学不仅仅是学习剪纸技法,更需要文化上的传播。优秀的美术作品无一不是“情”与“景”(意象)的完美统一,意与境总是相融无间,完美结合,浑然一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物我同一。作者的情感意蕴融入作品的意象是一个具体的创作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想象与情感起了内引的作用。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剪纸的学习兴趣,发展创造性思维,使艺术情感之花得到升华?  一、激情引起兴趣  由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针对具体内容
《面包发霉了》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为了迎接一次赛课,我信心十足地做了准备。  第一次试上,我完全按照教科书上的方式,提前一周让学生回家做实验。一周后试上时,实验结果大多数所见到的却不是“面包发霉”的现象,面包有发硬的,有不变的,极少数的发霉现象也不太明显。而我同时做的几组实验,也有与学生实验类似的结果。我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实验的那几天气温偏低;二是四个袋子比较大,我又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陶行知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是探究的内驱力,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而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景,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人际的沟通、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人言辞匮乏,啰啰嗦嗦,主次不分;而有些人却文采翩翩,滔滔不绝,出口成章。是什么造成如此大的反差呢?归根结底就是两者平时词汇的积累,语言应用的差异的缘故。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一个弊端,即人们往往重视“学”的训练,而忽略了“说”的训练。口头作文是学生具备精良表述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未来复合型人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