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赏识教育

来源 :中学英语之友·下(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mon3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更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态度的发展。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把赏识教育带入课堂,尽量创设情境和舞台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其特长,在同学当中得到肯定、获得赞许、形成适度的优越感,从而增强自信,激发学习主动性,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赏识教育既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又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 赏识教育 自信心 教学效果
  
  赏识教育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它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它能重塑学生的自信,发现和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潜能,使其最终走向成功。它是一种以尊重、信任、宽容、激励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出发点,符合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充分挖掘其潜能的教育方法。赏识,本质特征是尊重、信任、宽容、激励,其本源是爱,面向全体学生的、真挚的、平等的爱,这是赏识教育的核心理念。
  心理学认为,人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他人那里寻找自身的优点和存在的价值,其内心深处有被肯定和被尊重的渴望,一旦渴望得到实现时,他的许多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成为一种催人向上的动力。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状态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教师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一句由衷的赞美,一个适时的动作等诸如此类的恰如其分而非敷衍应付的赞赏,都可以使学生信心倍增,进而主动克服自身的不足、挖掘自身潜能。正如莎士比亚所说:“赞美是照耀我们心灵的阳光,没有它我们的心灵无法成长”,它能给人以激励奋进的动力。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面临这样的尴尬: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不理想,教师“恨铁不成钢”,对这类学生的学习抓得越来越紧,没留给学生喘息的余地。稍有不符合要求,教师就对其加以批评打击、甚至挖苦讽刺,导致学生越来越不想学。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心理与学生的学习心理不能协调,出现错位,没有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教师自行其教,学生自行其学,必然会导致难教与厌学的不良后果,教学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科学地运用赞美艺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进步,是每个教师的职责。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及时地赞赏学生。
  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是与之接触最多的人之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又是最具权威性的,因此,来自于教师的赞美与肯定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信。在课堂上有许多赞美学生的时机,比如:学生回答对了问题、回答问题较以前积极、作业情况有所进步,课堂纪律有所改善,等等。同样在课后,教师也可以随时随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赞美,比如:学生课后主动找教师交流、主动帮教师做事,或是其它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的、却是积极的举动,都可以成为教师赞美学生的依据。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就会发现在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值得赞美的长处与优点。对于这些优点,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予以赏识;如果是过后再进行表扬,可能会失去最佳时机,也就不能很好地达到赏识的预期目的了。
  其次,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相结合,在“言行举止”中流露对学生的赏识。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等活动的表现,教师应当用充满情感的语言并配以略为夸张的表情说上一句对其进行评价:“Wow, you’re so clever.”,或者“Oh, I feel proud of you!”等等,这样做对于学生情感的激发更具促进作用,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此外,老师还可以用赞许的目光、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等肢体语言来表示对学生的认可和欣赏。这可以增强其自信心,激励其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再次,在“缺点”中找“优点”,让学生自觉改正缺点,获取进步。
  对于学生的缺点,我们应采用“优点带动”的方法引导其向积极的方向转化。如教师可以这样对学生说:“你的记忆力很棒,要是你肯多花一点时间记忆单词的话,你的进步会很大的。”“你这次考试很有进步,要是你能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话,你的潜力远不止如此。”这样的话语可以让学生觉得教师始终在关注他,并相信他能改正缺点,做得更好。这些来自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会令学生信心倍增。又如,我班上一名女生,她平时上英语课经常迟到,学习也不大认真,老想着玩,成绩也不大理想。后来,他父亲找我了解情况,我说:“这个孩子思维敏捷,乐于助人……”等等表扬的话,她父亲高兴地回去了。后来,我发现这名女生上课不迟到了,学习也认真了,我正纳闷呢,一天,我收到一条信息:“老师,我得感谢你。要是你当初跟我爸说我上课经常迟到,学习不认真等等,我想我会恨死你的。我现在想好了,有了老师的信任和鼓励,我没有理由再不认真念书了!”是的,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有无限的可能性。教师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以平常心对待孩子身上所显现出来的不足与缺陷,“长善救失”。
  最后,把握赞美的尺度,切实发挥赏识的功能。
  教师在赞美学生时,应当把握好尺度,如果赞美得不切实或不恰当,就往往会使赞美变得空洞,有的言辞甚至会变质为挖苦、讽刺。尤其对于已经具备了一定分辨能力的中学生,只有恰如其分的赞美才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肯定与鼓励,同时也只有恰如其分的赞美才能引起师生的情感共鸣。丘吉尔曾说:“你要别人具备怎样的优点,你就怎样赞美他。”赏识对学生不仅有肯定与鼓励的作用,它还可以化作学生内在的动力,激励学生为实现赏识中的期望和目标而努力奋斗。
  应该指出,赏识教育和严格要求并不矛盾。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更多的激励、赏识,以增强其自信心;然而必要时也当有适当的批评甚至处分来进行正面强化。同时应当清楚,批评和处分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应倡导“多鼓励、少批评”,“当众表扬、个别批评”,严禁挖苦、讽刺、体罚或变相体罚。
  罗曼罗兰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学生身上并不缺乏闪光点,关键是教师如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并肯定其闪光点。我们每一位英语老师都应当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的眼睛。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应当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多一点赞赏,少一点挖苦。教师的赏识能够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找回自信,激发潜能,促进自己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逐渐成长成为一名建设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杜银冬 赏识教育在英语教学中应用[J],科技资讯,2006
  3.郑玉婷 浅谈赏识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
  4.韩登亮 赏识教育的实践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5,(14)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师范”,英文是“normal”,是“规范”的意思,就是要把培养人的事业做得更专业.
从教十余年,我认为一名称职的教师,不应是那种只顾埋头于厚厚的教材和教参中,或拘泥于循规蹈矩的教学常态里的教书匠,相反,教学更是一门艺术,因有了学生的参与而充满了生气,若想让这门艺术之花愈开愈艳,就离不开不断反思课堂教学效果这块丰沃的土壤。  作为教师,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存在很多低效的或根本就是无效的教学行为。也就是说,一节课结束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这时我们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或者学生学得
有效的课堂导入是整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也使教师以较好的状态及时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情景,进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都反映出使用该
兴趣是人们积极从事实践活动、不断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从而丰富精神生活的推动力之一,在人的各种活动领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钻研,主动阅读有关书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在他们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参与的实效性也就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从多方面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
2010年11月20日《河南商报》报道:郑州一位中学生张霖彤的一篇作文卖出了10万元。下面就是这篇作文。我爸就是一只熊猫人生有黑白两面,社会也是有黑白两面的,那么我的爸爸呢?
摘要:英语教育中加强文化渗透具有必要性,它能适应中西文明对话的需要,是解决英语教学由工具性向人文性转变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青少年心智成长的必要条件。在方式和途径上,我们要加强英语原典的文学,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机会,加强文明的对话和实践,同时在文明对话中,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原则。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渗透 英语原典 必要性   英语教育中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英语是西方文明的主要语言,英
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培养目标, 但依我多年的教学经验看, 听说读写这一培养目标在数学课中同样适用.《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
期刊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当前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