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学习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来源 :教师博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agai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强调小学生思维的创新性,要求小学生不要有刻板印象,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有意识地推动原本的教学活动高级延伸,实现创新渗透。可以说,创造性思维已然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大的方向,基于这样的背景,教师应立足于创造性学习理念来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而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关键词] 创造性学习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构建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必修的学科,其理论性、逻辑性较强,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新背景下课堂教学一直调动创新思维,创新也逐渐的成为一种社会趋势,没有创新就意味着淘汰。研究表明: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师应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创造力培养内容,以此推动学生的创造性。
  一、创造性学习理念简述
  创新的本质在于创造。心理学对创造这样界定:创造是对某个问题寻求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对具体问题不断地重复试验得到的一个最终的结果。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创造是某个事物的生产过程。无论哪个角度,都突出了创造的特点,一是新颖,二是价值。基于创造性理论,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状况,在很早以前便提出了创造性学习理念,其核心的内容是基于学习的角度鼓励的一种对问题寻求新途径的行为;它的出现是有目的性的,是围绕具体的问题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有价值意义的一个积极的思维。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每个问题并不是只有一个解决思路,一个题目也可以变化出多个新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去探索,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引导。
  二、创造性学习理念在教学中渗透的必然性
  皮亚杰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一个能干的人,不仅能重复前人做过的事,而且是个有创造力的人和发现者。”在漫长的求学道路上我们会发现一个普遍的思维现象,即:同样的一个O,在幼儿园孩子的眼里,它会是好多事物,比如:太阳、月亮、饼……小朋友的思维很是活跃,且创造性极强,会将很多事物联系起来;在小学生眼里的O只有两种含义,一是数字零,二是字母“喔”。到了初中生、高中生的眼里它则往往只剩下数字。这看似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却透露着人们思维的一个变化,即:人们的刻板印象越来越严重,创造力越来越缺失。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他们需要有较强的创造力,换句话说就是创造力的培养成为教学的一种必然性,教师应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立足创造性学习理念去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三、创造性学习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构建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活力,促使学生主体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性的学科内容,主要融合的是小学生的创造性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等等,而想要推动学生掌握小学数学综合技能就必须带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主动行为,也就是我们说的学生的主体性凸显。那么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呢?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逐渐独立地深入思考问题,最终或是对问题提出新的疑问,或是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等等,要让作为个体的学生充分地动起来。教师要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探索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进而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思维能力,从而为自己的创造力形成奠定基础。
  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小学生本身对这两个四边形都有所认识,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对此,笔者充分给予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首先搜集四边形的图片,也可以自己剪、撕四边形,之后结合自己对图形的认知,找出正方形、长方形。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将这两种四边形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相同点、不同点。学生通过自己動手,很快能够分辨出相同点:都是四边形,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则是: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寻找出问题的答案,突出了自己学习的创造性和主体性。
  (二)端正教师的主导性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能够代替学生思维。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增长知识,增强技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见解独到,具备一定的创造力。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变过去“替代式”教学,采取引导和辅助的方式来强化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要知道,小学生的思维是非常灵活的,小学数学知识本身有着一定的逻辑关联性,透过一点可以延伸出多元化的知识,教师应很好地运用学科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面对问题探索自己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独特思维,鼓励创新,表扬求异思维。
  如:在学习“周长”的教学内容时,笔者给出一些常见的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来让学生动手测量它们的周长,有的学生面对图形自己动手测量每个边后相加得出结果,有的则借助线去测量,有的学生运用图形的特点进行计算得出问题的答案,无论是哪种,都体现了学生的自我思维,笔者趁势引导学生思维走向理论化,总结计算公式。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来鼓励学生采取多个方式去解决,倡导学生不断探索新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三)开发学生的生活性
  知识的出现离不开生活,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能够运用知识更好地生活。书面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遇到一起,学生的思维会产生一个认知上的碰撞,从而产生一个新的价值观念。同时,创造性不是简单地说两句话就能够实现的,需要实践,一方面需要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探索出新的知识理念,是对学生综合性创造力的一个提升。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生活性,鼓励学生产生创造力。
  如在学习“面积”的教学内容时,鉴于学生对面积的认知性,笔者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去进行面积的计算,很快学生会测量出图形的面积,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运用图形的特点探索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的思维会发生一个碰撞,进而会将生活经验整合成为知识套用到原理中去,而这个过程则是富有创造性的,有的运用裁剪拼接法,有的运用测量转换法;在学生掌握具体图形面积计算之后,笔者启发学生扩散思维,尝试推导其他图形的面积,学生则又开始进行探究,这样整个思维循环的过程都是学生创造力的体现。
  总的来说,数学的主要意义在于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初步认知数学,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和价值性。课堂教学的主要实现途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解题思路,而小学数学解题思路是不固定的,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启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产生,有意识地推动学生朝着创造力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生固有的解题思路和功利思想限制,开发学生的自由思维,利用学生思维的不稳定性,有意识地将其内化,转化为“创造力”,从而推动学生成为创造力极强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教育方法学[M].于莉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2]顾志能.创新照亮课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3][美]玛丽·凯·里琪.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
  [4]林栩.创造心理学:给青少年的10种创造力[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其他文献
数学活动经验是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新增的一个内容,它是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包括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经历观察、触摸、比较等各种数学活动,而且在活动中经历数学
我从小就爱玩魔尺。  魔尺是由多个相连的直角三角形柱体所组成的益智玩具。它有许许多多不同的颜色,其中白色是固定颜色,由另一种颜色和它交错,如黑白相间,红白相间,绿白相间等。魔尺最普通的样子就是一条直线。当然,不同的魔尺长短也不同,最常见的是二十四节,还有三十六节,四十八节,八十二节……最多的还有两百多节呢!  魔尺的每一个关节都可以进行转动,转动的角度分为九十度,一百八十度两种。魔尺纯粹是一种发挥
【摘 要】 在中专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选取更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有价值的教学素材,对于这些篇章中的审美要素要有更为深入的挖掘。本文提出: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体会自然中的美,体会社会生活中的美。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渗透  针对中专生展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重要,这对于学生的审美素养的形成与价值体系的构建都
[摘 要] 我们身边总是存在着大量的等量关系,这些问题可以借助方程等式来得出答案。数学方程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难点之一,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有效适当的策略,提高学生列方程求解的能力。在数学方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基础问题开始,让学生亲身接触到身边的数学问题,用心体验建立等式的经过,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方程知识的能力有所提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方程;教学策略  初中是数学学习
[摘 要]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摈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灵活、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及生活资源,训练学生动耳、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注重学生的参与、情感体验、思想共鸣。教材的活用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看图解读;听录音,复述材料;合作学习,小组活动;巧用教学场地,创设真实语言环境。  [关键词] 语言操练;听力训练;教学设
【摘 要】 因材施教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孔子创立,经过历代教育家的充实,得到不断完善。它主张教育方法因人而异,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差异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使每一个学生能够良性有效地成长。  【关键词】 经典;尊重差异;激励  一、因材施教这一经典教学原则有着厚重的历史根基  小学语文
我们班有一个叫虞凌杰的同学,他跑得很快,常常在运动会中获胜,令人刮目相看。  二年级运动会的时候,虞凌杰是跑步项目的一员。比赛前,虞凌杰身上穿着红色的运动衣和运动裤。比赛开始了,虞凌杰好似箭一般冲向前方。跑在后面的选手也不甘示弱,紧追虞凌杰不放,过了一会儿,虞凌杰就被那位选手超过了,虞凌杰用尽全力,一下子又跑在了最前面。那位选手穷追不舍,一会儿就和虞凌杰并排了。两人争先恐后,互不相让。快到终点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