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探微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wa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主要渠道;课堂是学生的发动机,只有正常、高速地运转,才能生产大量的精优产品;课堂是学生的生命线,只有健康、有序地运行,才能培育大批的优秀人才。如何达到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让其焕发生命活力,这是每位教师一直以来的追求。
  一、实现主权回归,把课堂还给学生——高效课堂的“前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传统课堂是老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听,从而学生失去了“呼吸”的空间。而高效课堂则倡导让学生大胆地讲、大胆地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动”中学。坚持以学生为主,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讨论、质疑等探索活动,并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潜在的神奇奥秘,领略数学美的真谛,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很快就忘记;看过了,可能只是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高效课堂要实现主权回归,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让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样,课堂才能充满生机,才能从有效提升到高效。
  二、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全员参与——高效课堂的“关键”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多关心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对他们的回答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由于每个学生对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会因各自的知识基础、能力、个性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而有效的主体参与实质上是一种有层次的差异参与,即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在目标、方法、评价方面体现出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教师应该在熟练掌握课本、学情的前提下,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如教学“商不变规律”后,可设计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基本题。(学困生、中等生必做)
  8÷4=2 900÷60=15
  800÷400= 90÷6=
  8000÷4000= 9000÷600=
  80÷40= 90000÷6000=
  第二层:变式发展题。(学困生选做,中等生、优等生必做)
  1000÷250=4
  ( )÷25=4
  10000÷( )=4
  第三层:深化提高题。(学困生、中等生选做,优等生必做)
  □÷3=□÷15
  或350÷70=□÷140=□÷□=□÷□=□÷□……
  整个练习体现了一定的层次,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以求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儿童的经验、家庭背景、知识储备等各不相同,思考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注重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数学发展——高效课堂的“核心”
  “创造”不是教出来的,但操作可以埋下创造的种子。教学中安排合理的操作环节,给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就会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可能。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些新的理解和看法,不仅能够对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还可以在这种新的发现、新的感悟中碰撞出创新意识的火花。
  如教学“角的度量”之后,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及画角的一般方法,可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促进求异创新。要画出120°的角,学生一般都会借助量角器和三角板来画。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不用量角器,你们能准确地画出这个角吗?”学生带着问题又进入动手操作、实验探究之中,很快学生就发现了两种画法:用三角板的直角和一个30°的角拼起来得到120°的角;用两个三角板60°的角拼在一起得到120°的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创新了方法,得到大家的认同,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此时,教师再出示问题:“谁还有新的画法或新的发现?”学生积极性更高,争先恐后地展开操作探索,结果又发现并学会了另一种方法:用三角板的一边(或直尺)和另一个三角板60°的角拼在一起可以得到120°的角(即用一个平角减去60°)。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高效课堂大有裨益。
  四、创设有效情境,突出数学特质——高效课堂的“根本”
  “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根就是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这才是数学的“迷津”。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有意义、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如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课前拍摄学校教学楼的照片(从四个不同角度拍摄四张照片),让学生观察发现四张照片所拍摄的其实是同一个物体,从画面上看不同,主要原因是拍摄照片时的角度不一样,也就是观察点不同。这样,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了学校教学楼的不同形状,同时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也不同。这样,将抽象的空间知识具体化,突出了教学重点,落实了教学目标。
  相反,无效、负效的情境创设却会扼杀教学的生命力,是数学高效课堂的一大天敌。如,一位教师教学“倒数的认识”一课时,首先师生玩“倒着说”的游戏。教师说:“1、2、3”,学生就说:“3、2、1”;教师说:“老师爱学生”,学生就说“学生爱老师。”接着,教师说数学中也存在这种现象,比如“八分之三倒过来是三分之八”、“二分之一倒过来就是一分之二”,然后让学生做“分数倒说”的游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几组分数,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理解倒数的意义,探讨求倒数的方法。粗看之下,这位教师似乎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游戏情境,力求借助情境快速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倒数的概念和求法(先化为分数,再把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如果仔细推敲的话,就会发现这个情境创设是失败的,无效乃至负效。原因就在于执教者对教材分析把握不够准确,没有抓住倒数概念的本质(乘积为1的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   情境创设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落脚点,要直逼学习内容的数学内核,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点,突出数学特质。
  五、捕捉“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创新——高效课堂的“魅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课堂的“节外生枝”,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用智慧去开发鲜活的生成资源,使教学活动更有效。
  如教学“比的意义”一课时,一学生提问:“一场足球比赛的结果是2∶0,2∶0是不是比?”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你们认为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结果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2∶0是比,一种认为2∶0不是比。看到这两种情况,教师因势利导,把认为2∶0是比的为正方,认为不是比的为反方,进行辩论比赛。
  正方:我们认为2∶0符合比的读写法,所以它是比。
  反方:怎么可能呢?若是比,那比的意义是什么呢?
  正方: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反方:足球比赛2∶0这两个数是不是相除关系。
  正方:不是相除关系。
  反方:那是两队的比分,是两个队的进球数。
  正方:(点点头)对。
  反方:再说两个数相除,除数不能为0,也就是比的后项不能为0,所以,一场足球比赛的结果2∶0不是比。
  正方心服口服,全班同学报以热烈掌声。
  要允许学生犯错,引导学生从犯错的经历中获得一种成长的体验。课堂教学只有在“预设”和“生成”中绽放智慧互动的火花,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教学,也才是高效课堂的真谛。
  六、坚持学以致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高效课堂的“灵魂”
  高效课堂不仅要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更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生活原型,经过自己的实践与探索上升到数学知识,也就是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亲身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先让学生用滚动法及绕绳法量出圆形实物的周长,把圆周长的测量还原到学生的生活背景中,唤起学生的经验。接着在黑板上画一个圆,问“怎么量出它的周长?”一个巧妙的“陷阱”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一番争论与探索后,概括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在学生学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让学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学校会议室的大圆桌要一块桌布,并缝上花边,大概需要多少布?多长的花边?如果用50元的班费买,怎样用比较好?这样,学生在知识的使用过程中就会发现买这样的一块布需要考虑多种因素,认识到知识从生活中来又为生活服务,感受到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高效的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这是课堂的理想,也是理想的课堂。
  ◇责任编辑:徐新亮◇
其他文献
双宾语结构的关键是"双宾语"。要对双宾语结构进行理论上的概括,必须确定有关"双宾语"的科学术语。汉语中真正的双宾语结构有"给予类、告知类、称谓类、处置类、使动类、为动
目前我国劳动力参与率方面仍存在的许多问题,如劳动力参与率水平总体较高,其中的女性人口劳动力参与率、青年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和老年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均尤为高.针对这种情况,
针对目前制约高等农业院校化学类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无机化学课程为研究载体,以学习者、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和学习支持等构成混合式学习的诸要素为研究对象,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