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与空间视域下音乐结构的复杂性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kjzh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国作曲家埃利奥特·卡特(Elliott Carter,1908-2012),“时间性问题是理解埃利奥特·卡特音乐的中心。”作品《内心的歌》为作曲家1992年为双簧管创作的独奏小品,在创作理念与技法中与之“音乐时间”的创作观念不同,笔者运用音级集合理论针对卡特的这部作品从作品的音高组织、旋律音程、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进行分析,探究其作品的后调性特征。
  美国作曲家埃利奥特·卡特(Elliott Carter,1908-2012),“时间性问题是理解埃利奥特·卡特音乐的中心。沿着美国作曲家【特别是查尔斯·艾夫斯、亨利·考威尔(Henry Cowell)、康伦·南卡罗(Conlon Nancarrow)——卡特最崇敬的三位作曲家】在节奏创新上的轨迹,卡特在他的音乐中发展了多种高度复杂的、具有创新意义的节奏方法。或许在卡特的时间性技术中最有特点的时降速度作为一种基本的作曲因素来使用。我们研究将集中在连续的速度过程、不同速度的同时性,以及对‘音乐性格’或个性的应用之上。”
  作品《内心的歌》(Inner Song)是卡特1992年为双簧管和竖琴写的《三部曲》(Trilogy)中的第二部——双簧管独奏作品,献给海因茨·胡戈(Heinz Holliger),整部《三部曲》总长17分钟。美国音乐理论学者罗纳德·卡尔塔毕诺曾评价作品《内心的歌》:“卡特的这首双簧管独奏作品相比他其他众多的双簧管作品复合音都更为复杂。”笔者选取音级集合理论对作品的每一句进行音阶截断集合分析,结合节奏密度、力度、音程跨度等因素进行分析。
  一、作品《内心的歌》音乐分析
  整部作品《内心的歌》共115小节,笔者首先运用后调性音乐分析方法针对作品的每一小节进行,再对作品内部的特点进行总结。
  整部作品节奏时值单位的脉冲速率保持在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拍,每分钟72拍的速度,乐曲节拍为5/4拍的两组G音到B音三度震音开始,随后5/4变为3/4拍,旋律持续降A音,笔者将对每一句(由谱面连音线为准,在吹管乐器中,连音线可划分吹奏的气口)进行音级的截断,进而分析每一个乐句的音级集合。第6-9小节,由C音、E音、G音、降B音、B音形成五音集合5-Z38(01258),力度由开始的f变为p再到pp,旋律上以大七度和大二度为核心,在第9小节出出现降B音-G音-E音,两个音程量为9的大六度进行,节奏比例为3.5:2.5:3.5:4.5:1:1:1:1,节奏逐渐扩大再变小。第12小节到16小节,由降E音、E音、F音、G音、升G音(或降A音)形成五音集合5-3(01245),力度由p-f-mf-f形成渐强的力度变化,在旋律上出现G音-降A音-降G小九度加小七度连续大跨度的旋律音程进行。第28-30小节,由C音、D音、E音、升F音、G音、A音、升A音、B音形成八音集合8-18(01235689),在28小节中节奏上出现节奏单位为0.33连续进行,节奏密度小,随后进入29小节,节拍由4/4变回3/4,节奏密度变大。在30-31小节出现升G音、降B音、B音三个音组成的三音集合3-2(013)为过渡音,如果将升G音、降B音、B音与之后的A音、C音组合形成五音集合5-1(01234),又形成半音阶组合的音级集合。第32-33小节由升C音、升F音、A音、升A音形成四音集合4-17(0347),節拍由32小节的3/4变为4/4,旋律音程出现由小字三组的C音向下到小字一组的升F音,纯十二度的音程跨度。第33小节-34小节,由C音、G音、A音、升A音形成四音集合4-10,在旋律音程上形成由A音向下进行到升A的减八度形式,节奏比例上为2.67:2.67:1:1。第35-36小节,由F音、升F音、升G音、B音形成四音集合4-13(0136),节拍由4/4变为3/4,节奏比例为0.67:0.67:0.33:0.67:2.67。第36-37小节,由升C音、D音、升D音、E音形成四音集合4-1(0123),由半音阶组成的集合。第38-42小节,由F音、升F音、升G音、A音、降B音和G音、A音、降B音形成五音集合5-3(01235)和三音集合3-2(013),节奏比例为7:4:3:2:3:0.16:0.16:0.16:0.16:0.16:0.16:2.5:3.5:1.5,节奏密度由7变为0.16,由作品最大的节奏单位到最小的节奏单位,节奏变化较大。在节拍上由3/4拍与4/4拍交替进行,与作品前面部分相同,作曲家使用大七度、小九度等不协和、大跨度的音程旋律,在93小节出现作品最低音小字组的降B音;值得注意的是,在作品的98-99小节处,作曲家运用六个节奏单位的小字三组C音长音形式,并且在103-104小节再次用3.5节奏单位的长度进行强调C音,随之进行到G音,作曲家再运用E音与B音、升D音到升A音两组纯五度和弦的震音进行纯五度音程的强调,由此可以看出,作曲家对于调性的隐藏,整部作品虽然使用后调性音乐的创作技法,但是在作品内部,作曲家降C调隐藏,调号也为C大调无调号的形式,笔者认为此部作品隐藏调性为C调。第106-115小节,作曲家运用零碎的音对作品进行炫技式的旋律进行,作曲家在这一尾声式的旋律中运用了完全的十二个音级,在节奏上更为创新运用使得作品演奏者更难把握;作曲家在短短的10小节中除了用了完整的十二个音级外,在力度上也是用了pp、p、mf、f、ff五种力度记号,从p-ff,力度变化较大。最后两小节中作曲家安排了由小字二组的升D音到小字三组的F音再到小字一组的D音最终结束在小字二组的升F音和小字三组的升C音的纯五度音程的泛音中,旋律跨度非常大。
  二、卡特的音乐时间
  音乐时间,卡特曾引用爱德华·卢文斯基(Edward Lowinsky)教授的话说:“时间是你所认为的音乐得以呈现的画布,就如同,一幅占据图画空间的画布装饰了图画得以呈现的表面。
  1.节奏在时间中
  在这部作品中,双簧管单旋律的线条并没有因此而单调,作曲家运用多重的节奏变换与跨度非常大的音高进行多层设计,使得作品复杂化。另外,这些复杂化的节奏音型笔者运用节奏比例的方法,规定八分音符为一个单位对作品的节奏密度进行分析。例如在作品的第51-56小节,这一段旋律的节奏密度变化较大,从47小节开始节奏单位在1左右逐渐变宽,出现单位为2的节奏型,直到52小节出现这一段旋律节奏单位最大为5.5的节奏型,节奏密度逐渐变小,依次递减直到55小节出现在一个节奏单位中的五连音形式,节奏单位0.2,伴随着节奏密度的缩小,旋律的音高和力度也随之变化,在节奏密度最大的小字三组的A音是全曲中最高的音,而力度却为pp,相反在第55小节处节奏单位最小的小字组的B音位全曲中最低的音,同时力度处于f渐弱的时候。这一段旋律的音区为小字组的B音到小字三组的A音,音区为全曲跨度最大也是全曲的音区跨度,而节奏单位相对来说也是全曲中对比比较大的,0.2:5.5,在力度上也呈现出f-pp的对比,由此笔者判断这一段旋律是全作品的高潮。
  2.音程跨度和调性在空间中
  首先,作品中零碎式地出现超过八度的大跨度音程旋律对音乐进行发展,作曲家也运用大量的增八度、小九度、大七度等大跨度的音程在作品中,并且这些大跨度的音程多出现在作品的链接、过渡性质的旋律中;其次,在作品中零碎式地出现纯五度音程,例如,在作品的98-99小节处,作曲家运用六个节奏单位的小字三组C音长音形式,并且在103-104小节再次用3.5节奏单位的长度进行强调C音,随之进行到G音,作曲家再运用E音与B音、升D音到升A音两组纯五度和弦的震音进行纯五度音程的强调,由此可以看出,作曲家对于调性的隐藏,整部作品虽然使用后调性音乐的创作技法,但是在作品内部,作曲家C调隐藏,调号也为C大调无调号的形式,笔者认为纯五度是作曲家在作品中隐藏的核心音程,C调为作品的隐藏调性;最后,作品的第51-56小节处,这一段旋律的音区为小字组的降B音到小字三组的A音,音区为全曲跨度最大也是全曲的音区跨度,笔者认为这里的将近四个八度的音程跨度为作品最重要的音程跨度。
  3.节拍在时间中
  在卡特的作品中,作曲家最擅长地是运用“节拍转换”的手法,但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没有运用这一手法,而是始终保持以四分音符为基本单位每分钟72拍的速度进行。节拍的变化相对卡特其他的作品也呈现出较为简单的方式,在作品中几次出现节拍变化的地方为第1小节为5/4拍、第2小节为3/4拍、第28小节为4/4,之后在第29小节、第33小节、第35小节、第75小节、第79小节、第84小节、第86小节、第114小节出现3/4拍和4/4拍交替变化。
  参考文献
  [1]Beard Jonathan w.“Elliott Carter Collected Essays and Lectures,1937-1995”,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1997。
  [2]【美】罗伊格-弗朗科利著,杜晓十、檀革胜译,《理解后调性》,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1月。
  作者简介
  纪璇,江苏苏州人,现为苏州大学音乐学院14级音乐教育硕士研 究生。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音乐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日常生活环境的质量日益重视,而人们的审美观在此过程中也开始呈现出的内容和特征。环境艺术设作为现代设计的重要内容,如何结合传统民间美术,使环境艺术设计成为一种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设计文化,以满足人们对对现代环境设计的情感需求,已成为相关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文章就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这一课题展开探讨与分析,以资参考。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目前,国内外翻译学者对译文的评价标准的看法多种多样,缺乏统一的标尺来衡量一部作品好坏与否。而本文将从目的论角度对翻译标准展开论述,阐述作者的翻译观点。  关键词:翻译标准;目的论;翻译评价  一、目的论简述  目的论是由德国功能学派理论家凯瑟琳娜赖斯和费米尔提出的,它把翻译作为一种有目的具有一定意图的人类行为,也是对传统的翻译研究方法的一次突破,这就是所谓的“目的论”。目的论指出,任何翻译
期刊
摘 要: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一直以来都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现代军营的饮食文化体系中,也形成了许多有特色的饮食文化,丰富了军队的生活,增加了军队的凝聚力。本文首先简述了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建设的内涵及特征,然后分析了其建设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需要把握的问题,以供借鉴。  关键词:军营饮食文化;建设;把握问题  一、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建设的内涵  现代军营的饮食文化即部队在饮食实践的过程中,展现的在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回溯我国历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和同时期的文化交流概况,阐述了翻译高潮与对外文化交流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关键词:翻译高潮;文化交流;影响  我国的翻译活动历史悠久,周朝就开始设译官。东汉以后翻译开始渐成规模,以“五四”运动为界,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25-1279)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十七世纪初)的科技文献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184
期刊
摘 要: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华夏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礼仪在中国社会的悠久历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礼仪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宣扬“德"的存在,这种“德”指的是一种道德、仁德,从大来讲可以用“德"治理国家、稳定社会,从小来说能够维系家族和睦、教化世人。仪指的是仪式,是礼仪发生作用的有效手段,礼仪用品是实现礼仪活动的载体。由于历史发展的曲折和政治因素的介入,中国礼文化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中国礼仪
期刊
摘 要:随着世界形势的变革,在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不断改革中,专门用途英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对于专门用途英语的定义,国内外研究者们仍然未达成共识。本文将分析研究者们提出的现在普遍接受的几种定义之间的差异和优劣,得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专门用途英语的界定。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学术用途英语;职业用途英语;大学英语改革  在当今世界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培养国际化人才对对接国家新型发展战略具有非常
期刊
摘 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凭借兼容的海量信息和便捷的即时互动,其地位和价值日益凸显,而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忠实用户——90后越来越成为一支主要的受众群体。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传播媒介的多样化、自身个性的突出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90后的受众心理是复杂而难以掌握的,但探究其群体特征和媒介选择又对新媒体的后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90后;受众研究;媒介选择  一、90后——互联网造
期刊
摘 要:高中生在面对当代社会激烈竞争和高考全国卷改革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考试升学等方面都遇到许多心理压力,特别是山区留守学生出现了许多“学业失望、家庭失暖、行为失常”的情况,作为一线教师,笔者深深认识到要欣赏教育,心理辅导,让学生内心充满正能量,激发自信心。教师应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尊重和倾听学生的内心思想,通过实践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加强家校联系和家校共同栽培,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期刊
摘 要:弱势群体,古今中外各种社会都是存在的。他们是社会资源占有少,缺少表达自己权益的机会和平等话语权的群体。弱势群体之所以弱势,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社会权利表达不畅,主流的话语体系中没有他们的位置。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型,弱势群体的问题日益凸显。媒体对于弱势群体的报道越来越得到关注,报道领域空前扩大,报道方式呈多样化态势,已逐渐走向深入、稳固和成熟。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共武器和社会环境的守望者,有责任
期刊
摘 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同时也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地区,2011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广大农村地区开展,凉山彝区掀起的独具特色的“彝家新寨”和 “异地扶贫搬迁”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尤其是十八大召开以来,全国脱贫攻坚工作有序推进,对凉山彝区新农村建设投入更进一步加大。本文力求以盐源县卫城镇香房村紧邻县城22公里处,是盐源县卫城镇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异地扶贫搬迁建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