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历史上三次翻译高潮的相互影响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回溯我国历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和同时期的文化交流概况,阐述了翻译高潮与对外文化交流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关键词:翻译高潮;文化交流;影响
  我国的翻译活动历史悠久,周朝就开始设译官。东汉以后翻译开始渐成规模,以“五四”运动为界,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25-1279)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十七世纪初)的科技文献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1840-1919)的西学翻译。这三次翻译高潮成为那几个时代中外文化和思想交流的先导。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教翻译
  秦代及秦以前,由于大一统的国家还没有建立,与现在理解的外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甚少,今天所知者已不多。相传殷朝灭亡后箕子曾入朝鲜,传播了中国的教化,统一的秦王朝声名远播。而东汉一直到唐宋的佛经翻译,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翻译高潮。在此间,我国不但通过大量翻译外文佛教典籍使得本土佛教取得重大的发展,有了自己的特点,同时还通过向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文化辐射奠定了东亚文化大国的地位。
  也许是唐朝时期中国鼎盛的文化和对外交流盛况太过耀眼,在宋元时期并没有出现许多有影响力的译著,翻译方面乏善可陈。但是,被四面包围的北宋和偏安的南宋都依然保持着活跃的对外贸易和交流的生命力,而不断发展的海上交通也使得中原与外界的交流没有中断。尤其是元朝时,疆域的不断扩张不但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而且扩大了中华文化辐射的范围,使得火药、印刷术等都传到的欧洲。也为明清时越来越多的西方传教士到达中国奠定了历史基础。
  二、明清的中外交流和明末清初的科技文献翻译
  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翻译高潮始于明朝后期。明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就范围而言,远远超过以往。不但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诸国这样的近邻和中国交流频繁,甚至远达西欧国家,官方、民间都有交往。政治使节、商业贸易、学习、传教、移民以至战争,各种渠道皆起过作用。明代的交流涉及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许多方面,中外双方都大有受益。郑和七次率船队下“西洋”,直抵非洲东岸,更是中外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盛事。
  此次翻译高潮的兴起,与欧洲一批耶稣会士来华传教有关。其时,他们肩负罗马教廷向东方进行宗教扩张的使命,为叩开远东古老中华帝国紧闭的大门,又不让中国人感到他们有侵略扩张的意图,利玛窦等人逐步采用了“学术传教”的方针,通过大量的翻译活动,来扩大其影响,抬高天主教的地位。他们的活动主要以传教为宗旨,但同时也介绍了西方学术,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交流。
  然而和传教士们的本意相违,他们似乎在另一方面影响中国人更多一些,比如“西学”。徐光启、李之藻、李天经等与来中国传教的耶稣会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罗雅各,德国人汤若望,比利时人南怀仁等相结合,开展了翻译活动,介绍西方自然科学。中国在工业技术上等自然科学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使得西方传教士为首的“文化或意识形态”传播者变成了自然科学的传播者。
  另外,明末清初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日益突现,从而使科技翻译成为一种社会需要。明末清初传教士作为中西思想文化交流的媒介,把西欧科学文化如历算、天文、数学、物理、哲学、地理、艺术、生理学、医学、动物学、植物学、美术、建筑等输入中国,这些译著使当时的中国第一次接触到西方一些先进的科学成就,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宝库,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使中国人认识到天下之大,远非“九州”所能涵盖。
  不论是阪依者还是教外文人,很多都对西学表示了或完全或有所保留的赞同。但是,因梵蒂冈教皇干涉中国教徒“祭天尊孔”,1723 年,雍正帝驱逐西方传教士,仅留少数几名供职于钦天监。此后翻译活动几乎中断,继1744 年戴进贤译撰《仪象考成》后,1767 年,蒋友仁、何国宗等译述之《地球图说》可能是鸦片战争前最后一本科学译书。自雍正帝禁教后,虽然抑制了异教在国内的蔓延及洋人势力在华增长的势头,但同时引入西方科学的翻译活动及正常的外贸活动也随之中断。清代的统治在雍正朝后开始衰微,中国更为封闭,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异进一步增大。
  清朝政府在鸦片战争之前基本上采取锁国政策,但并未能阻挡交流的势头。在文化交流方面,漢字文化圈中的日本、朝鲜、越南三国与清朝的文人学者之间在文字上的往来与友谊,留下了不少佳话。清朝的医生、画家们东渡日本,日本人的汉诗和有关中国古典的研究,受到清朝学者称赞。大批华侨把中国的种植和手工业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到东南亚,在那里生根开花。《三国演义》等著名古典小说,经华侨传入泰国,译成泰语,至今受到泰国人民的广泛喜爱。有的教士从事绘画、园林建筑等,圆明园就是他们融会了法国、意大利及东方园林艺术特征的精心之作,其“万园之园”之称,象征着东西文化交流的最高结晶。在欧洲,启蒙运动者们初步接触儒家学说,对于孔子伦理道德的主张和重视教育的思想,以及儒家的自然观和政治理想如大一统及仁君统治,等等,都感到巨大吸引力,极为推崇,并力求为其所用。歌德(1749~1832)接触过极其有限的中国文学作品,便颇为倾倒,说“他们开始创作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在树林里生活呢”。
  三、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即第三次翻译高潮
  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目的很明确:“救国强国”。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痛感中国在技术装备上的落后。于是林则徐、魏源等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从而引发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与物质文化为目标的“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他们认为西方的“船坚炮利”是中国失败的根源,于是主张学习西方造船制炮的技术以强大清朝的军事力量,对内镇压革命,对外兼御外辱。这是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的物质层面。
  但是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惨败,使中国人认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地方不仅仅是在物质技术方面,更有制度和社会思想等方面的原因。这种情况使中国的文化输入由科学技术领域转到社会科学领域,维新派的西书翻译主要是介绍外国历史以为中国变法的借鉴,其编译或撰写的书文大致有四个方面:一、记述某些国家因循守旧、不图自强而导致灭亡的情况,如梁启超《波兰灭亡记》,康有为的《突厥削弱记》等。二、论述某些国家因改弦更张、维新变法,而导致国事昌盛的情况,如康有为的《日本维新三十年史》等。三、综合考察某些国家民族盛衰兴亡的历史,总结出“尊新必胜,守旧必亡”的规律。如唐才常的《各国种类考》等。四、为了反对和抵制人民群众的暴力革命,讲述近世资产阶级革命的残酷,以警告清朝统治者,劝其实行变法,如康有为的《法国革命记》等。   这次翻译高潮的杰出代表是严复。严复被称为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提倡用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挽救中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翻译的《天演论》等著作在中国引起很大的震动。如蔡元培所说,此书出后,优胜劣败等成为人人的口头禅。严复参照古代翻译佛经的经验,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作为翻译标准,这三个字的提法简明扼要,层次分明,主次突出。因此尽管人们对这三个字尤其是对雅字的解释存在着分歧,但许多年以来,翻译工作者仍然沿用这三个字作为当今的翻译标准。
  可以说,这次西学翻译高潮是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产物,同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强烈冲击,引发了激烈的中西文化冲突。这样的冲突使变革图存的呼声不断高涨,最终导致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期间,洋务运动的开展和“西学东渐”的盛行推动了文化交流活动在社会各个层面的渗透,派出留学生、开办西式学校等等各种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和文化的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与鸦片战争前后相比,从思想、宗教、文学、艺术到衣食住行、婚丧礼俗,等等,几乎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这些变化有利或不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是与外国文化交流的结果。
  四、结语
  纵观历史上的几次翻译高潮,都与中外交流的高潮几乎同时,翻译和文化密不可分,互为因果。每次翻译高潮都以活跃的对外交流为背景,同时对外交流的需要又推动了翻译高潮的产生。对外交流频繁、广泛,翻译就兴盛;对外交流减少、停滞(例如清朝中后期),翻译活动也就边缘化甚至乏善可陈。两者相互影响又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我国历史长河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篇章。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周景刚.“从三次翻译高潮看翻译与文化的互动”.文化艺术研究,2006(1).
  [3]黎难秋,徐萍,张帆.“中国科学翻译史各时期的特点、成果及简评”.中国翻译,1999(3).
  [4]梁真惠,陈卫国.“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西學翻译对比研究初探”.昌吉学院学报,2005(2).
  [5]周景刚.“从三次翻译高潮看翻译与文化的互动”.文化艺术研究,2006(1).
  [6]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5
  [7]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28.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一方面大学生属于高知识人群,背负着一定的社会期望;另一方面,創业也成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尤其是职业院校。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创业;问题研究  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策略,教育部早在2010年就发布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不断的提升,新农村建设成为了重要的环节。在建设新农村同时,不单单要对其经济进行建设,还要对其文化进行相应的建设。在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将广播电视在农村进行建设。这是因为广播电视是农村中传播的主要媒介,只有将其进行落实及完善,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还可以将村民的文化生活进行丰富,并其提升村民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农村;建设;作用  引言  
期刊
摘 要:做为新时期的群众文化工作者,辅导群众音乐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本文结合工作实践,着重论述了为基层群众辅导音乐的深刻体会,认真总结出适合不同群体的教学方法及音乐教育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群众音乐;辅导  音乐是“心灵语言”的艺术,最能激起人们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它具有感化人心,铸造灵魂的作用。俄罗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来认识世界,加深对事物的深
期刊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大特色,实践证明高校设立辅导员是符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的,也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高校辅导员所要担负的职责之一。大学生处于思想政治的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高校辅导员在思政教育工作方面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从当前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出发,深入分析与探究高校辅导员在思政教
期刊
乡镇文化站是党和政府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向广大农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农民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而建立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在乡镇建立和建设好文化站,这对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发展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 “要更加重视和大力加强
期刊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愈加明显,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矛盾突出,尤其就业市场日益成熟完善,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如何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为其就业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其顺利实现就业成为政府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措施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保证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创造更有利的就业环境,不仅有助于增强政府公信力,提升国民福利,同时
期刊
摘 要: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种人生礼仪。由于民俗文化的内容相当丰富,本文主要探讨宋元戏曲中的婚俗,从相亲,到迎娶所涉及的每个环节的习俗进行研究,以观照宋元戏曲的民俗文化特征。  关键词:宋元戏曲;婚姻;习俗  前言  宋元时期是中国俗文化大兴的时代,宋元民俗文化的基本特点是开放多元和侈纵
期刊
摘 要: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日常生活环境的质量日益重视,而人们的审美观在此过程中也开始呈现出的内容和特征。环境艺术设作为现代设计的重要内容,如何结合传统民间美术,使环境艺术设计成为一种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设计文化,以满足人们对对现代环境设计的情感需求,已成为相关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文章就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这一课题展开探讨与分析,以资参考。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目前,国内外翻译学者对译文的评价标准的看法多种多样,缺乏统一的标尺来衡量一部作品好坏与否。而本文将从目的论角度对翻译标准展开论述,阐述作者的翻译观点。  关键词:翻译标准;目的论;翻译评价  一、目的论简述  目的论是由德国功能学派理论家凯瑟琳娜赖斯和费米尔提出的,它把翻译作为一种有目的具有一定意图的人类行为,也是对传统的翻译研究方法的一次突破,这就是所谓的“目的论”。目的论指出,任何翻译
期刊
摘 要: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一直以来都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现代军营的饮食文化体系中,也形成了许多有特色的饮食文化,丰富了军队的生活,增加了军队的凝聚力。本文首先简述了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建设的内涵及特征,然后分析了其建设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需要把握的问题,以供借鉴。  关键词:军营饮食文化;建设;把握问题  一、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建设的内涵  现代军营的饮食文化即部队在饮食实践的过程中,展现的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