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礼仪制度与艺术文化的关系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华夏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礼仪在中国社会的悠久历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礼仪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宣扬“德"的存在,这种“德”指的是一种道德、仁德,从大来讲可以用“德"治理国家、稳定社会,从小来说能够维系家族和睦、教化世人。仪指的是仪式,是礼仪发生作用的有效手段,礼仪用品是实现礼仪活动的载体。由于历史发展的曲折和政治因素的介入,中国礼文化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中国礼仪制度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艺术品的变化,在礼仪用品的显著部位也就反映了这种变化,无论是外部形制、表面装饰,还是内在结构都会依据礼仪制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关键词:礼仪制度;艺术文化;关系;礼法结合;自我约束
  一、中国古代礼与法相结合,现代礼仪乃自我约束
  在古代中国,札之所以能在治理国家上发挥作用,是因为礼与法相结合。礼包容了法,为法的灵魂;法是礼的后盾,是法的体现。法与礼互为表里,互为补充,成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两件法宝。<周礼·天官·太宰> 云:“礼典以和万邦,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典者,法也。礼典就是礼与法。孔子认为“礼乐不兴则刑罚 不明”,把兴礼乐当作执法的前提。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苟子在‘苟子·劝学>说得更加明白,“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即认为礼是法的总纲,法是礼的派生物,他在<苟子·修身>强调。“非礼是无法也”。即没有礼就没有法。‘庸律疏义·名例>云:“德札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宋代理学家朱熹从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礼法一体的观点,他说:“礼者,天理之节文”;“法者,天下之理”。因而,得出“礼字、法字实是理字”的结论。用“理”把“礼”与“法”融合在一起。在实际的运作中。严重的违礼就是违法,不仅会招致舆论的谴责,而且会带来刑役之苦,甚至灭顶之灾。大臣若僭礼穿天子的服饰。是犯了十恶不赦的弥天大罪,要下狱处死,甚至族诛。从三国魏<新律> 始,将大量属于礼的内容纳入法律条文中,此后的晋律、北齐律、北周律和唐律、宋律、元律、明律、清律,无不如此。如属于违礼行为的不孝、以妾为妻、居丧期间入仕、服饰违制等,都明文规定属于违法,要处于年数不等的刑役。这种以礼人法,以礼代法,礼法互为依托的现象,在现代法制社会是无法想象的。现代的法制社会,礼与法有严格的分野,违法则以刑律处之,违礼则属于个人修养道德问题的范畴,最多受到议论或舆论的批评绝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礼仪与艺术的联系
  礼仪本身就是艺术。我们讲究礼仪、学习礼仪、实行礼仪,有一个根前提,即大部分情况下是针对他人的。所以它天然地就具有表演性,就是说它是“表演”给他人看的。例如着装礼仪要求:衣服不能穿得过于华丽,过于华丽的衣服会给人一种炫耀或缺乏教养的感觉。即便不这样,人们也会认为你不太会穿衣服。但也不能过于朴素,在一些隆重盛大的场合,穿得过于朴素,也会让人觉得失礼。服饰本身除了保暖、遮羞外就是给人看的,讲究着装礼仪,说明它和一些艺术形式一样具有有很大的表演性。
  另外礼仪是教给人们交往技巧的,强调与人沟通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幽雅的谈吐更容易达到沟通的目的等。某些场合下的礼仪确实让人感到这已经不单纯是礼仪,而是上升到艺术的高度了。为什么“彬彬有礼”的人会让我们感到温暖、亲切和愉快呢,关键就在于他实际上已经将礼仪艺术化了,将礼仪的表演性融入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以一种艺术的方式去行礼了。这也是演员之所以能够感染人、吸引人、打动人的原因。
  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标准的方和圆能够给人一种流畅的完满的、美悦的感受,因为它们是按照一定的规矩画出来的。如果我们随意地去画一个方或一个圆,就不会有那样的效果。人学习礼仪也是这个道理,每个人的行为都按礼仪的“规矩”去做,这个人是美的,这个社会就是美好的。总之,当礼仪变成你生活的艺术,你也就获得了美。
  礼仪与审美,礼仪与文化艺术素养之间有着内在而直接的联系。文化艺术活动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感性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活动。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能动的创作,其中包含有丰厚的民族文化艺术积淀,更凝聚着艺术家的思想、人生态度和道德观念。因此我们在欣赏艺术作用时,必然会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时也受到艺术家世界观、道德观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倾心于艺术作品描绘的美的境界之中,在审美的陶醉中获得感情的升华。思想得到启迪,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就会培养起来。追求美是每个人自觉自愿的行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高尔基曾说过,“照天性来说,每个人都是艺术家,都希望把美的事物带到他的周围。”人们追求美的仪表,美的装饰,更追求美的语言,美的行为。所以,加强审美修养和文化艺术方面的修养,对提高礼仪素质大有裨益。
  三、结语
  广义的“礼”是指包括礼仪、伦理道德和等级制度三层在内的一整套規范体系;狭义的“礼”则只是指其中的仪式层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礼仪”。从当今社会上讲,“礼”是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礼仪”即为礼节和仪式。艺术,属于文化的范畴。人类是因为有了艺术,才有了文明,进而有了文化。然而作为精神产品艺术,终究属于人类文化圈的范畴。艺术作品可以帮助人认识生活,也就是说,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思考意识必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然后又通过人们的意识去影响实际生活。
  参考文献
  [1]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张良才.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及其现代价值[J].齐鲁学刊,2000.
  [3]邓剑华,陈万阳.德育视阈下的礼仪教育[J].教育探索,2009.
  作者简介
  赵田田(1992—),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5级研究生,专业为美术学,研究方向为中国画研究。
  (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市 聊城大学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不断的提升,新农村建设成为了重要的环节。在建设新农村同时,不单单要对其经济进行建设,还要对其文化进行相应的建设。在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将广播电视在农村进行建设。这是因为广播电视是农村中传播的主要媒介,只有将其进行落实及完善,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还可以将村民的文化生活进行丰富,并其提升村民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农村;建设;作用  引言  
期刊
摘 要:做为新时期的群众文化工作者,辅导群众音乐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本文结合工作实践,着重论述了为基层群众辅导音乐的深刻体会,认真总结出适合不同群体的教学方法及音乐教育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群众音乐;辅导  音乐是“心灵语言”的艺术,最能激起人们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它具有感化人心,铸造灵魂的作用。俄罗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来认识世界,加深对事物的深
期刊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大特色,实践证明高校设立辅导员是符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的,也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高校辅导员所要担负的职责之一。大学生处于思想政治的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高校辅导员在思政教育工作方面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从当前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出发,深入分析与探究高校辅导员在思政教
期刊
乡镇文化站是党和政府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向广大农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农民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而建立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在乡镇建立和建设好文化站,这对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发展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 “要更加重视和大力加强
期刊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愈加明显,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矛盾突出,尤其就业市场日益成熟完善,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如何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为其就业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其顺利实现就业成为政府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措施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保证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创造更有利的就业环境,不仅有助于增强政府公信力,提升国民福利,同时
期刊
摘 要: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种人生礼仪。由于民俗文化的内容相当丰富,本文主要探讨宋元戏曲中的婚俗,从相亲,到迎娶所涉及的每个环节的习俗进行研究,以观照宋元戏曲的民俗文化特征。  关键词:宋元戏曲;婚姻;习俗  前言  宋元时期是中国俗文化大兴的时代,宋元民俗文化的基本特点是开放多元和侈纵
期刊
摘 要: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日常生活环境的质量日益重视,而人们的审美观在此过程中也开始呈现出的内容和特征。环境艺术设作为现代设计的重要内容,如何结合传统民间美术,使环境艺术设计成为一种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设计文化,以满足人们对对现代环境设计的情感需求,已成为相关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文章就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这一课题展开探讨与分析,以资参考。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目前,国内外翻译学者对译文的评价标准的看法多种多样,缺乏统一的标尺来衡量一部作品好坏与否。而本文将从目的论角度对翻译标准展开论述,阐述作者的翻译观点。  关键词:翻译标准;目的论;翻译评价  一、目的论简述  目的论是由德国功能学派理论家凯瑟琳娜赖斯和费米尔提出的,它把翻译作为一种有目的具有一定意图的人类行为,也是对传统的翻译研究方法的一次突破,这就是所谓的“目的论”。目的论指出,任何翻译
期刊
摘 要: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一直以来都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现代军营的饮食文化体系中,也形成了许多有特色的饮食文化,丰富了军队的生活,增加了军队的凝聚力。本文首先简述了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建设的内涵及特征,然后分析了其建设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需要把握的问题,以供借鉴。  关键词:军营饮食文化;建设;把握问题  一、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建设的内涵  现代军营的饮食文化即部队在饮食实践的过程中,展现的在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回溯我国历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和同时期的文化交流概况,阐述了翻译高潮与对外文化交流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关键词:翻译高潮;文化交流;影响  我国的翻译活动历史悠久,周朝就开始设译官。东汉以后翻译开始渐成规模,以“五四”运动为界,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25-1279)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十七世纪初)的科技文献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18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