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和晚年“复盘”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y0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棋复盘指对局完毕后,双方随即复演棋的有关进程,以检讨某些招法的优劣得失或胜负关键。在职业比赛中,复盘通常是棋手惯例。一个人到了老年,回望自己一生的經历,分析、总结成败得失,也是一种人生“复盘”。这是对自我的交代,既可给后人留下经验教训,也有助于当事人对尚余岁月的把握。
  2014年,邵燕祥在81岁时推出两本书,一是《人生败笔———一个灭顶者的挣扎实录》,作者说“回顾我走过的路,基本上是一条失败的路”。另一本是《一个戴灰帽子的人———1960—1965:“文革”前夕,一位右派分子的迷失》,讲“文革”前六年“右派”岁月及自我迷失的经历。2016年,83岁时又推出《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是作者到1958年的自传,用亲身经历证明着那个时代。三本书不妨说是邵先生对自己人生特定阶段的“复盘”。如同下棋复盘于失败一方更有意义,刻骨铭心的“失败之书”,远胜庸俗的“成功学”读物。
  围棋复盘主要针对弈者觉得有疑问或失误的着手,而对正常着手基本忽略。对此,章诒和评价:“邵燕祥是通过一种‘自我救赎’,来展现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意志与自由精神。”这样的人生复盘是对历史的审视,对社会的反思,也是对自我的解剖,很有借鉴意义。
  韦君宜81岁时出版回忆录《思痛录》,是继巴金《真话集》后又一本说真话的书。此书完成于病榻,不是一般的痛定思痛,而是大彻大悟。用共产党员的“初心”和知识分子的良知,记述个人经历,反思历史之痛,其反省多有新视角。
  如今,因电脑、印刷较方便,自费出版较常见,不少老同志自撰并编印个人回忆录,这是一件好事。我读过不少此类资料,多有受益。不过,发现有的个人回忆录讲人生经历时,只注重反映个人业绩或成就,对失误或差错,要么避而不谈,要么语焉不详。其实,当事人一生所为,未必都“伟光正”或“高大上”。个人写回忆录,多显自己好的一面,此乃人之常情,但如果全无反省、反思之考量,刻意隐藏、掩盖或文饰不好的东西,那就谈不上人生“复盘”了。


  著名美籍华人历史学家何炳棣,其自传《读史阅世六十年》颇有学术及史料价值,也不乏真率性情,但也许是有把个人回忆录视为成功者自传的潜意识,内中几无反思。有人说:“他对自己的专业成就及学术贡献侃侃而谈,不避‘目空当世’及傲慢之嫌。”还有人说:“何炳棣的回忆录记录了他一生中令人骄傲的个人经历和成就,跟大多数成功人物的自传一样,一路高歌,高歌得让人仰望,甚至心里抵触。”
  复盘主要是为了检讨问题手。如只为显示自家妙手、制胜招,那样的复盘,成了棋手对胜局的自战解说。有些老同志的回忆录大抵如斯。
  晚年复盘正当时,人生如棋可反思。
其他文献
“匠”,是个会意字,本意单指木匠。“匚”,是右边开口的木箱子,可以背在背上。“斤”,斧子,泛指木匠工具。小时候在乡间,我似乎还见到过背着这种箱子走村串户干活的木匠。  《庄子·徐无鬼》中有“匠石运斤”的典故,是说一个人的鼻尖上蹭了一点白,不知是什么东西,很顽固,好像今天的乳胶吧,他自己弄不掉,請一个名字叫“石”的木匠帮忙。“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这个小故事,讲述了一次高超的绝技表
期刊
我自己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很苦闷。我相信凡人处在一个生理发育、转变的时期,就是他最敏感的时候。  不只是身体开始变化,声音变粗,性征出现,等等,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性。我想,中外古今所有的重要时刻,就在此时,也就是启蒙时刻。  在那个时候,我感觉到身体的苦闷,却无法解答。因为生理的苦闷引发我开始去思考人到底是什么,我到底是动物还是人?我的精神在哪里?我的精神向往和肉体的欲望冲突得很严
期刊
當我老了,我仍选择善良,不是我软弱,因为我明白,因果不空,善恶终有报应;我选择宽容,不是我怯懦,因为我明白,宽容了他人,就是宽容自己;我选择糊涂,不是我真糊涂,因为我明白,有些东西争不来;我选择平淡生活,不是我不奢望繁华,因为我明白,功名利禄皆浮云。  当我老了,我希望自己能够健康,不会成为孩子的负担;还是个温柔、慈祥的老人,拥有一颗博大宽容的心,不会胡搅蛮缠,动不动就发脾气。  当我老了,我希望
期刊
乘公交车,看见一对青年男女穿着紫色的情侣衫,女的胸前写着“只吃饭不洗碗”,男的胸前则写着“只洗碗不吃饭”,不觉莞尔,继而浮想联翩。  两口子一起生活,吃饭永远不是问题,做饭和洗碗才是真正的问题。君不见有多少柔情蜜意的伴侣为这做饭、洗碗的“头等大事”,吵得跟乌眼鸡似的,最后感情“升级”,直奔法院和民政局而去。婚姻从来没有绝对的权利和绝对的义务,自己一点不付出,却奢望对方全盘担当,这几乎是新时代的天方
期刊
才到年底,各大高校中校园招聘的硝烟,便已越来越浓。此刻,来年即将毕业走上社会的应届生们,都不约而同地考虑同一个问题———找一份工作,谋一个职业。  从事一种职业,对于一个人来说,首先是谋生的手段。所以,我们常常将所从事的职业形象地说成是“饭碗”———靠它来吃饭,养活自己。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曾几何时,人们都想找一个“铁饭碗”,入职一个好的单位或部门,工作稳定,收入无忧。那些不稳定、收入堪忧的职业
期刊
唐肃宗李亨当太子的时候,生活朴素,行为正直。有一天,他陪着父皇唐玄宗一起进餐。餐桌上摆满了各种佳肴,其中有一盘唐玄宗最爱吃的羊腿,李亨就去割了一大块献给父皇。李亨割完羊肉后,见手上都是油脂,便顺手拿起一张面饼擦手。唐玄宗看后极不高兴,心想,桌子上明明放着手巾你不用,也太糟蹋粮食了,如此浪费,以后怎么治国安邦?他正要叱责,却见李亨擦完手,慢慢地把饼送到嘴边,有滋有味地把它吃掉了。原来李亨是怕油脂用毛
期刊
六十多了,心里头感触很多,特别是在过生日那天就想:人生苦短,怎么这么快就过去了?  到这个年纪,“年轻”是我们每个人都特别想听到的赞誉。我想跟年轻人说,我也想像你们一样——年轻。  但是,年龄不饶人。特别是我们人过六十,我们的父母已经上九十岁了。当他们在病床上,在急救的时候,我会想:我将来也会这樣。那一刻心里头有一丝的慌促。  但是年轻不仅仅指年纪,不只是讲生命的年岁。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颗年
期刊
学术不同于艺术,艺术有模仿的成分,可凭天赋而早成。学术则不可,不涉及学术、不知学问之深广———常常是埋头苦学一生,待学完悟透,支撑性命运转的血气也累散了,却无缘笔著。所以从古至今,学术错误一直没法避免。尤其是国学,比西学更难;难就难在除了读,还存在很多悟道的关卡———除了仰天俯察经验体认,还要在博临群“师”中参悟文字。所以一些脊髓性的字眼,若予以错释、偏释、狭释,于没有学术基础的人来说,可能会诱其
期刊
明朝曹臣编撰的《舌华录》中记录,有一天,汉武帝和东方朔游上林苑,汉武帝看见一棵不知名的树,便问是什么树。东方朔说树名叫“善哉”。汉武帝记住了。过了几年,再游上林苑时,汉武帝又问东方朔同一棵树的名字。东方朔说名叫“翟所”。汉武帝说被他骗了几年了,因为几年前他说的不是这个名字。东方朔回答说:大的叫“马”,小的叫“驹”;长成了的叫“鸡”,年幼时叫“雏”;大的叫“牛”,小的叫“犊”;人初生时叫“小儿”,年
期刊
大学生去偏远乡村当一段乡村教师,这叫“支教”。  本来是一件大好事,但是这几年也有人说,大学生支教的时间很短,给当地孩子展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结果反而让孩子受到精神刺激,往往事与愿违。  但是,最近我听说的一种支教方式就很好,大学生去偏远农村,就干一件事———给孩子做职业认知培养。  比如四川大凉山地区,太封闭落后了,当地孩子只知道三种职业,就是农民、开小卖部的和司机。  支教的大学生通过演小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