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匠”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ymu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匠”,是个会意字,本意单指木匠。“匚”,是右边开口的木箱子,可以背在背上。“斤”,斧子,泛指木匠工具。小时候在乡间,我似乎还见到过背着这种箱子走村串户干活的木匠。
  《庄子·徐无鬼》中有“匠石运斤”的典故,是说一个人的鼻尖上蹭了一点白,不知是什么东西,很顽固,好像今天的乳胶吧,他自己弄不掉,請一个名字叫“石”的木匠帮忙。“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这个小故事,讲述了一次高超的绝技表演。
  “匠”这个字,后来发达了,代指手艺,它的家族很庞大:石匠、铁匠、铜匠、篾匠、棕匠、画匠、剃头匠、箍桶匠、泥瓦匠等等,五行百作的技术工人,皆属其类。
  “匠心”一词,源于唐代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其中有句曰:“文不按古,匠心独妙。”意指诗文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匠”是指基本功扎实、技术过硬。“匠心”是指技术娴熟之后的得心应手,是熟而生巧,是升华,是创意。
  毕飞宇在《小说课》中,讲到了一个关于“匠心”和“匠气”的问题,他说:“我经常和人聊小说,有人说,写小说要天然,不要用太多的心思,否则就有人为的痕迹了。我从来都不相信这样的鬼话。我的看法正好相反,你写的时候用心了,小说是天然的,你写的时候浮皮潦草,小说反而会失去它的自然性。你想想看,短篇小说就这么一点容量,你不刻意去安排,用‘法自然’的方式去写短篇,你又能写什么?写小说一定得有‘匠心’,所谓‘匠心独运’就是这个意思。我们需要注意的也许只有一点,别让‘匠心’散发出‘匠气’。”
  “匠心”与“匠气”,虽只一字之差,但却有天壤之别,代表了不同的层次境界。一个是用心后的天然与清新,一个是过度雕琢后的呆板与俗气,力道和创意的差异导致了美感和情趣的差距。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非常经典的短篇小说,毕飞宇认为它是“一部伟大的史诗”,“作者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才华足以和写《离骚》的屈原、写‘三吏’的杜甫、写《红楼梦》的曹雪芹相比肩”。在短短1700个字、相当于如今8条微博的篇幅里,蒲松龄演绎了一个构思精妙绝伦、情节曲折离奇、布局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主人公成名和妻子得知儿子跳井自杀时,蒲松龄仅仅通过“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4句16个字,就简约、精准、传神地表达了他们的失子之痛,真可谓“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匠心”独妙,已臻化境。相反,一篇“匠气”过重的文字,往往暴露出斧凿过度的刻板与落入窠臼的俗套,令人不堪卒读。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磨炼灵魂与巧思,拂去刻板与陈气,这才是真正领悟了“匠心”的本意。
  郑石岩在《活出豪气来》一书中说,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某公司积极开发一种精密高级光学镜片,但总是做得不够精密。后来从德国请来一位技师,很顺利就做出来了。美国人问他,为什么他的技术那么好?他说:“设备一样,差别就在这双手,而手的背后是一颗敬业的匠心。”
  庄子很推崇基本功过硬并具有“一颗敬业的匠心”的人,在他所讲的故事中,“匠石运斤”是一例,“庖丁解牛”是另一例。
  今天的我们,似乎都有些浮躁,盲目追求短平快、高大上,不太注重基本功,更缺乏独创性。因此,博士专家满天飞,真正的能工巧匠却很难见到。悲夫!
其他文献
破碎与完整  酱香老范  曹雪芹历尽人间沧桑,写就《紅楼梦》,用的是一颗支离破碎而又浑然如补天之石的心。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这位曾在刑场上差点儿被执行死刑的作家,凭借天崩地坼的内心经历,写出多部杰作,成了“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诗鬼”李贺英年早逝,其创作态度坚毅勇猛,连他母亲也说“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心不破碎,艺术不完整。  记住常识  张亚
期刊
早些年,一般大学的教授都是稀有的,一般都是正金字塔形:每个系中最顶尖级是教授,只有一两位;再往下是副教授,比教授多些;塔的底座便是讲师和助教。民国时期大学教授多是校长或评委会聘任制。蔡元培一度任北大校长,他虽与鲁迅是绍兴老乡,可鲁迅并没有当上北大的教授。  前几年我在北京,因工作关系接触过若干名校教授。他们当中,确有一些学术造诣令人敬仰的先生,可也有为数不少的不学无术者。我不知该怎样形容这些误人子
期刊
最近,爱人应邀去听了一场所谓“儿童教育讲座”,园方请来个师范学校教授。听罢归来,她详述了讲座内容,我细细品來总感觉不对味儿。  据说,此教授一上来就宣传一套理论,称每个孩子都是天才,都应该进行天才式教育,比如在游乐场、电玩城赖着不走,不是贪玩而是专注力强,还煞有其事论证了一通,结论是必须进行统一管理,校服、被褥、吃穿用以及后续用品都必须由园方统一安排。在教授诱导下,大部分家长纷纷慷慨解囊,都希望自
期刊
“故乡荒芜了,回不去了。”许多人悲从中来。  我也有过相同的伤痛。曾经嬉戏的河流,长满了荒草。水路变窄了,山路也一样。  荒芜,像是一双自然的巨手,正在抹去我在那里的许多记忆。所以,当我在河边拍完这张照片,我竟天真地以为自己再也不会回去了。  不过后来我还是经常会回到故乡。而且,我甚至爱上了故乡的荒芜——因为我喜欢荒野。  就像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说的,荒野中没有英语或德语,没有文学与交谈。  荒野
期刊
一位经商颇有所成的友人托我咨询某国际中学高中部的招生条件,他有意让女儿申请该校。得到的答复是只有经济实力位列国内百强的企业家子弟和少数名门之后才能申请这所学校。言外之意,财富未达数百亿元者请绕路。  近年来,我国一二线城市里陆续出现了不少国际学校。这些国际学校的学费动辄数万元乃至数十万元。除了学费昂贵,大部分此类学校还设置了不少其他门槛,比如上述家庭财富门槛就非常典型。之所以不论家庭经济条件如何,
期刊
余光中先生走了。  2017年12月14日上午,余光中先生在台湾高雄仙逝。  想起余光中,我首先想起的是他的另外两句诗:“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两句诗出自他的诗歌《浪子回头》。短短两句诗里藏着诗人有趣的小心机。“掉头一去”“回首再来”是对仗的,而“风吹黑发”与“雪满白头”又是相对的。仔细品味起来,连“风”与“雪”、“黑”与“白”都是相呼应的。尤其是“风吹黑发”和“雪满白头”看
期刊
蜀汉时,何随著《谭言》十篇,专论道德仁义。尝有屠者牵猪从何随家门口经过,猪索断,失之。屠者强认何随家养的猪,何随便牵来送给他。何随家有片竹园,有人潜入盗笋,惟恐惊了偷盗者,他避身竹林。不料,竟伤了脚,最后拿着鞋一瘸一拐地回来。  “吾以是谓之会说也,以其太說得好,实难到也。”对于何随这类人,明代李贽称其为“会说者”:但要说得好,不管行得行不得;既行不得,则谓之巧言亦可。从李贽给出的定义看,“会说”
期刊
先说说青岛“邻居节”的由来———  十年前的春节,13岁的孙睿涵第一次给邻居拜年。她敲响了整栋邻居家门,邻居们的回应不是不耐烦就是报以冷漠,甚至没人肯邀请她进门做客。孙睿涵发现人与人之间似乎隔着一堵墙,她想打破它。于是,年幼的心灵萌生了一个构想:如果有一个节日能让邻居之间主动交流接触,其关系是不是就不会如此冷漠呢?正逢青岛市少工委组织一次“童眼看世界,关注身边事”的“金点子”征集活动。孙睿涵递交的
期刊
诗人艾青1988年11月3日,为哈尔滨诗人晓稳题词:  人不能永遠高兴;  也不能总是悲哀!  这一题词,是大白话,但很耐琢磨。每个人都可以联系自己的经验,包括没经多少世事的少年儿童。它既是叙述一个普遍的事实,又是劝告:欣喜欲狂的不要得意忘形,一时失落的也别一蹶不振。  艾青大概没把这一句或这两句当作诗来写,但我们未必不可以当作哲理诗来读。所有的哲理都是朴素的,它不花里胡哨,也不故作艰深,还有一点
期刊
这些年来,“一句话××”日渐增多。为了弄出些新名堂,容或也是为了对抗那些假、大、空的言论,社会上时见“一句话新闻”“一句话评论”“一句话導读”“一句话观后”“一句话自荐”等名目。  这个“一句话××”,尽管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其中有不少“一句话”确系一语中的。对此,我是乐观其成。偶尔起兴,也会弄“一句话”去凑趣支持一下。有一年,我给一家文学刊物的特设栏目投去一条“一句话点评”,后来紧跟样刊而来的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