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敬何以被康熙称为“完人”?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h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廷敬生于虎狼环伺的清初政坛,能得全身而退,并得到康熙帝如此高的评价,窃以为主要原因还是他生逢其时。往前20年,他即使进入明帝国的决策高层,遇到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估计也不能有什么大的建树,甚至有可能被猜疑心甚重的崇祯折辱罢官甚至砍头抄家。往后20年,遇到独揽权柄、巨细洞闻的雍正,他自然也没有什么大的施展空间。所以,陈廷敬生在康熙时代,既是他的福分,也是康熙的福分。康熙为人仁厚,不滥杀功臣,体下宽柔,又身处帝国用人之际,几近完人的陈廷敬能脱颖而出,为帝国所用,为康熙拿来制衡满清权臣,这是他能“几近完人”的历史大环境,不可忽略。
  陈廷敬能被康熙评为“几近完人”的第二个原因,是他的帝师身份让他得以有机会近距离和康熙接触,让康熙感受到他的才华和人格操守。1661年,康熙亲政,陈廷敬授起居注日讲官,日值弘德殿讲经,由此开始与年幼的康熙近距离接触。《清史稿·陈廷敬传》记:“(廷敬)与学士张英日直弘德殿,圣祖器之,与英及掌院学士喇沙里同赐貂皮五十、表里缎各二。十七年,命值南书房。”
  陈廷敬在弘德殿享受到的康熙赏赐,和掌院学士喇沙里相同,可见康熙的器重。
  白庚胜等人编撰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里,记录了一个陈廷敬与幼年康熙帝的一段故事,从中可见出陈廷敬的操守和康熙帝对陈廷敬的认可。这个故事虽未见诸史册,但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一一
  康熙亲政前,陈廷敬任户部尚书,主管钱物。某日,帝对陈廷敬说:老师,你借给我一些钱吧。陈廷敬问:皇上富有四海,要钱干嘛?康熙说:随便玩吧。陈廷敬想了想说:皇上要钱花,等我领了俸禄借给你。康熙哼一声说:你的俸禄能有几个钱,我要国库的,有个三五万两,才能玩得痛快。听到小皇上的这个口气,陈廷敬于是端容敬告说:国库的银子朝廷有规定,谁也不能挪用。皇上,臣不敢借钱给你。康熙大怒:什么不能挪用,明明是觉得我没有亲政,看不起我。等我亲政以后,首先就砍了你的脑袋!陈廷敬不敢说话,只好退下。康熙亲政后,陈廷敬几次为当年不借钱给皇帝的事而请辞,康熙温言挽留,并宽慰陈廷敬说:朕当时小不懂事,你做得对!
  陈廷敬被康熙评为“几近完人”的第三个原因,在于深受儒家影响的康熙很赏识陈廷敬的才华。《一代名相陈廷敬》对陈廷敬的文学造诣一点都未涉及,这是一个疏漏。陈廷敬的文学成就,不仅仅在于主持编撰了《康熙字典》,更以写得一手好诗而誉满当时,并被康熙所赏识。康熙六年(1667年),陈廷敬与礼部尚书、诗歌大家龚鼎孳发起结诗社,与社者有王士稹、汪琬、程可则等,皆清初诗坛的一时之选,由此也可侧证陈廷敬诗格旨趣之高。
  《清史稿·陈廷敬传》记:廷敬初以《赐石榴子》诗受知圣祖,后进所著诗集,上称其清雅醇厚,赐诗题卷端。刘然《国朝诗乘》选陈廷敬诗29首,评日:“台阁之诗,工为应酬,虽藻粉铺张而其中无有,亦坐其人胸中无识。……先生诸篇于沉博绝丽之余,寓感讽规切之意,长句片语,莫不称是。天人之相与,主臣之交孚,淋漓恺切,唯所欲言。要其忠孝蟠郁,蓄极而流,不可遏抑如此。诗乃为有为而作也!”
  康熙懂诗,因此也能从专家手眼给予陈廷敬诗作客观评价,曾专写一诗评价陈廷敬的诗,即《览<皇亲文颖>内大学士陈廷敬作各体诗,清雅醇厚,非集字累句之初学所能窥也。故作五言近体一律,以表风度》,诗题本身就对陈诗赞誉有加,诗更云:“清新授紫毫”,“李杜本诗豪”,康熙在诗中将陈廷敬比拟为唐代贤相房玄龄、姚崇,比之为享誉千古的诗人李白、杜甫,极尽推崇。陈廷敬去世后,康熙又作《大学士陈廷敬挽诗》,仍不忘怀念陈“世传诗赋重”。可见陈廷敬诗赋的成就确实为康熙所赞赏。   上引陈廷敬《赐石榴子》诗,收录在陈廷敬的《午亭文编》卷十,题为《赐石榴子恭纪》,题下自注“时侍宴外藩郡王”。此诗前有《立春日漫兴》、《晚秋怀张西园先生》二诗,前者首句云“吾今三十五”,可知当写于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年)。此诗之后又有《七月二十一日赐宴瀛台迎薰亭》、《癸丑除夜》二诗,可知皆当写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农历七月为孟秋,在所谓“晚秋”之前,可推知《赐石榴子》诗當写于公元1672年中,而非公元1673年。全诗云:“仙禁云深簇仗低,午朝帘下报班齐。侍臣早列名王右,使者曾过大夏西。安石榴栽红豆蔻,火珠光进赤玻瓈。风霜历后含苞实,只有丹心老不迷。”前四句不过京官恭贺帝国太平景象的应制之作,历来多有,其所见所感也未跳出窠臼。要紧处在后二句,在咏物写实基础上有很深的精神寄慨,忠臣丹心的心迹流露无遗。康熙从帝王角度所赏识者,当也是这种忠诚态度。
  据说陈廷敬在收到康熙的表扬御制诗后,恭恭敬敬写了一首题为《臣诗迭蒙圣恩赏,每聆天语,感激之下,涕泪零落,累日愧悚,恭纪以诗》的诗去谢恩,诗云:“衰钝何堪感至尊,频蒙激赏是殊恩。抛残绮语文焉用,老罢丹心事可论。一饭不忘如杜甫,乎生无憾胜虞翻。传闻多恐遗青史,留取新诗示于孙。”诗中又提到了臣子的一片赤诚之“丹心”。
  陈廷敬于理学也有所成。他7岁那年,就开始研读明朝著名理学思想家、河东学派创始人薛碹的著作,打下了很好的理学基础。尔后进入官场,又深以理学精神为导,持身为官,低调务实。在为康熙讲经期间,也多以理学要义教训帝王。据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帝问(陈廷敬):“道学之士,必务躬行心得。”陈答:“自汉唐儒者颛用于经学,以为立身之用之本,而道学即在其中……”康熙帝深以为然。这段关于理学“躬行实践”的对话中,陈所讲“知源于行”既是理学精髓,更与康熙帝“学问无穷,不在徒言”的“务实”信仰一致。君臣相得,由此可见一斑。
  帝师身份看起来荣宠至极,实则也危险万分。陈廷敬能在帝师身份中安然转化为听话老实办差的臣子,全出于对权势欲望的自我消弭以及破除私字一闪念的自控能力。比起同为万历帝师的张居正来,陈廷敬虽然没有只手遮天的权势登顶,却有了“几近完人”的声誉,这当然是张居正、翁同稣、吕不韦等帝师无法得到的。即便是在房玄龄、耶律楚材这些帝师面前,陈廷敬的事功也不遑多让。陈廷敬“几近完人”的修炼历史,可谓贯穿其从政为学的终生。用今天评价领导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五项指标来看,陈廷敬确乎可以得到五项全能优+。同时期康熙倚重的张廷玉、李光地等汉族名臣,比起他来,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毛病让康熙感到尚有不足。
  一身多能,而又能而不骄,能而不私,盖因于其良好的理学教养。“清官多酷,陈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是德官,却不乏铁腕……”王跃文对陈廷敬的评价,或许可以从当代人的视角,为我们找到陈廷敬“几近完人”的答案。
其他文献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一般是指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中国边塞诗起源于先秦,兴盛在唐代,到了清初,遣戍东北边疆的流人中不乏文人墨客,他们在边疆寒漠、漫天冰雪的氛围下,感概地域的广袤寂寥,哀叹自身的悲惨命运,用诗歌来抒发内心的苍凉和苦闷。这些边塞诗歌既有壮志凌云的豪放,又有安适恬淡的低语,正如我国流人文化大家李兴盛所言:“盛唐边塞诗有如战场上进军的号角,龙江边塞诗则如戍楼里凄咽的笳声。”
期刊
华夏文明与“花”的深厚渊源,源于华夏先祖对“花”的特殊情感。“华夏”之“华”即花卉之“花(荤)”,“花”“华”同源,成为华夏子孙对花的文化认同与审美认同。《书经》里有“冕服采装日华,大国曰夏”,屈原《离骚》里有“制芰荷以为衣兮,裁芙蓉以为裳”。农耕社会里,花是生息繁衍、孕育供养的通道,是情爱的表达,繁荣的载体,美好的象征。某种意义上,中华文明一脉,就是古往今来我们追求自然之真、人文之美的“花的文明
期刊
1931年长江水灾,据当时《华北日报》发自上海的报道说,因为芜湖“水涨一寸并持续上涨”,连日来饿死江边百姓几百人,许多尸体沿江水顺流而下。后来,上海“芜湖水灾会”对灾情作出统计,受灾418000多人,死亡4400多人,等待救助的灾民共37万,其中被大水毁掉家业无家可归者22万。  1931年长江水灾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当时的国联和其它国际组织曾派专家和救助人员来华救助。  水灾期间,汉口灾民们蜗居在
期刊
货商品经济离不开货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用铜铸币时间最长,但铜币也最易被人“做手脚”,造假者不光来自民间,政府也有诸多“手法”。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同时,它也是推动人类商业交换行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贝、鹿皮、金、银、铜、纸币乃至于粟帛等实物都曾作为中国古代的流通货币。其中,用铜铸造的货币使用时间最长、流通范围最广。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晚
期刊
风投鼻祖吕不韦、红顶商人胡雪岩、汇通天下乔致庸、一代钱王王炽……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使得中国古代金融史鲜活生动、趣味横生,这其中,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银行家陈光甫的发迹之路,同样耐人寻味。苦出身的银行家  陈光甫生于1881年,江苏镇江人,在陈家八个子女中排行第四。小时候的陈光甫显得木讷,到七八岁方能说话。但就是这样,他居然在年轻时就学习英文,这对于一个晚慧、又生于那个封闭朝代的人来说是令人
期刊
公元十世纪,中国成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这在世界货币史上是划时代的革命性发明,它让人类货币上升为铸币的符号与代表信用的纸币。与1661年瑞典斯德哥尔摩银行发行的纸币相比,交子早了六百多年。也就是说,当中国已经讲入明朝,西方才出现与中国宋代四川交子性质相似的纸币。扬一益二,商业繁华  中华疆土自秦岭以南,三峡以西之西南地区,为山岳地带,山峻谷深;以成都盆地为唯一广大平原,加之气候温和,物产
期刊
两张薄薄的“股票”,背后却隐藏着当年四川保路同志会的一段壮烈往事。  笔者收藏有两张清末“川省川汉铁路有限公司”发行的股票,其中“伍股票”为蓝色边框,长44厘米,宽26.5厘米;“壹股票”为绿色边框,长26.5厘米,宽22厘米;最上端龙云纹中有繁体“商办”二字,二字下面是飘带图案,上印“川省川汉铁路有限公司”字样。四角皆有一个“伍”和“壹”字。“壹股票”的编号为毛笔所填“第壹百拾玖号”;编号下面是
期刊
河西走廊历来是佛教东传西归的重要通道,除了我们熟知的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榆林窟之外.沿途还散落着许多小而美的石窟.它们在佛教艺术史上同样占据一席之地。  此次尋访河西走廊,重点当然是一众佛教石窟。行前摊开地图研究了许久,最终定下了从成都出发,一路北上,从广元千佛崖石窟到天水麦积山石窟、水帘洞石窟群、武威天梯山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的路线。这一线是古代丝绸之路东段南道的必经之所,我们也仿佛是沿着古
期刊
新书《自恋时代》的封面,被设计为一面镜子,读者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面容。自恋似乎不是什么坏事,因为并不伤害他人,但是,严重的自恋则是一种心理疾病。据说,有人一天能看自己的照片好几个小时。  在朋友圈经常看到喜欢健身的朋友。尤其是一些女性,她们为了健美的身材,每天坚持练器械,实在让人敬佩。她们经常发出明确的健身宣言,这么辛苦健身,并不是为了讨好男人,而是为了让自己满意。她们最爱的人就是自己。  这是一
期刊
自古以来,香料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或作为不可或缺的食物调料,或作为供奉神灵的圣物,或作为治病驱邪的灵约,或作为修身养性的雅物……在世界香料市场上,大宗交易的植物香料约有150种,动物香料有十几种。它们或是沿陆上丝绸之路从遥远的西域而来,或是沿海上丝绸之路输入中国。中国的本土香料及早期从南洋输入的香料  根据考古资料,最晚在距今6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可能就已经用燃烧的香木祭祀神灵,称为“燎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