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黄花春去也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AJFASDJFASDJF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衡量长短,要用尺、寸、米、千米……等单位;衡量轻重,要用斤、两、千克、吨……等单位。衡量与评价一个社会应该用什么办法?因为社会是一个及其复杂的体系,是由千万人所组成,形成多方面的复杂关系,因此不是一两个或几个指标所能完成,而需要一整套指标,这就构成指标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指标体系》一书对于我们认识当今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无疑是有益处的。尤其是该书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陆学艺和该书第一作者朱庆芳二位在当今学术界颇具知名度。因此,当该书在书市出现,我便毫不犹豫地解囊购买了,并搁置其他写作计划,立即展读该书。不读则已,一读便顿感失望,深感古人所云“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首先,该书是2001年出版的新书,主编所写的总序是完成于2000年12月28日。可是,该书所引用的材料绝大部分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例如:《某地1991~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第101页、《某地区生活满意程度计算表》所列均是1986~1995年的资料(103页)、《某省1987~1995年电视机销量》(106页)、《某市工业人口占总人口比》(1985~1995)(109页)、《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历年比较》(1991~1997)(143页)、《1995年各省市自治区社会发展水平排序》(169~171页)、1995年地级以上市社会经济综合评价得分排序(175~178页)、1996年各地区社会保障水平排序(195~197页)……
  为什么作者只引用一些几年前的旧资料呢?请看该书第246页,作者写道:“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指标课题组于1987年首次用16个社会指标对世界120个国家进行综合评价……以后课题组每年评一次,已评了8次。”这是作者自己泄露了秘密,该书实际写作时间是1995~1996年之间,可是到了2000年底付印时,却懒得修改一遍,完善一下,仍然用早已过时的材料来应付读者,这是一个学者应有的负责态度吗?
  其次,由于材料陈旧,事过境迁,许多研究结论自然也就成了明日黄花,与当今中国的现实完全背离,南辕北辙。最明显的例子是第233页,作者断言:“当前居民生活困难的主要问题仍然是物价上涨过快。” 为了证实这一论断,作者引用1994年10月对2万居民问卷调查的结果。当我们在2001年读到这个论断及引用的资料时,不禁哑然失笑,笑什么?笑作者太草率,太粗心,太不负责任,这样明显与现实背离的研究对我们的实践有何指导意义?
  再举一例,该书169~171页所列各省市自治区社会发展水平排序是1995年的资料,当时尚未成立重庆直辖市,当然不可能被列入,那么,今天来看,这分排序表能说明什么?没有重庆市的位置,四川省的排序肯定也不符合今天的实际。
  社会科学是以社会为研究对象,而社会是在不断变化中,尤其是我国社会正处于双重转轨的重大转折关头,社会面貌的变化、经济发展的水平都瞬息万变,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怎么停留在5~6年前的,早已过时的资料及结论上呢?
  社会学不是历史学、更不是考古学。千年前的出土文物在今天有其不可代替的研究价值。可是,对于社会学来说,几年前的东西只能是明日黄花。
  最后,资料之间应该有相关性,该书第248、251、255等页都出现这样两组数据:① 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18%;② 非农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比重47.8%。
  研究经济学的人都知道,这实际就是农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问题,而且这两者之间应该呈正相关关系。该书作者所引用是1998年的数据。可是,该书第一作者朱庆芳女士在《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上发表文章附表3、4所引1995年这两项指标是这样的:
  ①农业净产值占GNP 21%
  ②非农业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47.8%
  把这两组指标对比就令人产生怀疑:从1995~1998年三年时间,农业产值占GNP比重从21%下降到18%,下降了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可是就业结构却丝毫未变,从1995到1998年都是47.8%。
  众所周知:由于中国特殊国情,农业的就业结构变动十分滞后于产值结构的变化,但这只是变化的快慢问题,不是也不应该是变与不变的问题。按照该书作者在《社会学研究》1998.5期和该书第11章所列的两组数字,我国农业的就业结构三年间没有丝毫变化,始终保持47.8%。这显然于理讲不通,于事实也肯定不符合。
  最后寄语作者:慎出书,严把关,对读者负责就是对自己的声誉负责!
其他文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辛亥革命的研究,愈益深入,其评价且愈褒贬不一,甚至贬多于褒。有一种观点颇受一些研究者青睐,就是: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内乱,将原本安宁地生活于大一统皇权下的民众,推入军阀混战痛苦的深渊……因为我一直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也看了一些相关的专著及文章,感觉这种观点虽然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是,史实的依据不够扎实,因而其结论不够客观。这几年,我编辑的中国近代史方面的著作中,都有对于清末民初
期刊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少时读书大都不明就里,但毛泽东的这一句倒以为是懂得的:陶渊明算什么呢,他不过幻想着世外桃花源。直到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梦想成真,农民才生活耕作于桃花源里。可惜,小时不懂也罢,懂了的反而成为驱之不去的梦魇,带来难抑的愤怒。当然,这不影响去读陶令,不影响品味这个久已作古的人的生存及其一直受人称道的:“务农各自归,闲暇辄相思”,“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从中可察
期刊
汪敬虞先生在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发表的《中国近代社会、近代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革命》一文中,对辛亥革命前夜近代中国出现的资本主义现象作了精辟论述,这篇文章体现了汪先生有关中国近代化的一个著名论断:关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而汪先生的这篇文章已由作者收入《汪敬虞集》,他的著名论断,也体现在文集之中本文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研究文选之一种。  《汪敬虞集》是我请缨责编的,因为我仰
期刊
近几年,无论思想和学术,人们热衷于谈论“问题意识”,对“问题史”的梳理成为学术思想史研究的一条重要脉络,甚至是一条基础性脉络。但是真的要在这种梳理的基础上寻得一个富有建设性的“问题意识”却并不是那么容易。最近青年学者杨念群通过对中国史研究界“问题意识”的演变的清理以及对相关学科的异域理论的引进,提出建构中国式“中层理论”的问题。笔者认为无论杨念群本人对这一问题的建设如何,“中层理论”作为实际上已经
期刊
湖北人民出版社最近推出漫画杂文集《思海撷浪》,此书采取微型杂文与命题漫画相组合的方式,一“杂”一“漫”,一画一文,优势互补,别开生面。  《思海撷浪》包括六大篇306幅作品,采取图文对照的形式,涉及政风之腐、世风之污、成规之陋、积习之弊,关注国运民瘼,充满思辨色彩。作者之一——符号先生曾任湖北省宜昌市副市长、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身居尊位而酷爱杂文,公干之余静观肃思,褒贬臧否,文近旨远,实属难能
期刊
二十世纪是人类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世纪。在这个多变的世纪即将结束之际,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又开始受到遗传工程生物技术的强烈冲击。遗传工程裹挟着一系列科研成果呼啸而来,在毫无思想准备、目瞪口呆的人们面前勾勒出一个崭新的“美丽新世界”。在这个将遗传工程应用于农牧业、食品工业、能源开发、医药卫生等领域的新世界中,遗传工程散发出神奇的力量:如果将它应用于农业,就可以培育出高产量、高营养、抗病虫害、耐寒耐旱等诸
期刊
《古唐诗合解》是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的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凡16卷,其中古诗4卷,唐诗12卷,作者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王尧衢。前不久,是书的唐诗部分经单小青、詹福瑞先生点校,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  总集的出现最早可上溯至晋代杜预的《善文》和挚虞的《文章流别》。从《隋书》到《四库总目》均以后者为先,骆宏凯于此有所驳正,云:“最初选集列代之文以成一书者,当自晋杜预之《善文》始。……《隋志》列挚虞《文章
期刊
5月26日《文汇读书周报》书人茶话版,刊有施康强先生的一篇随笔,题为《水绘园后人》,其实“水绘园”后人甚多,他只论及了舒湮先生与《微生断梦》一书,文后说“人生如梦,……全书的线形叙述止于建国前夕,作者勉力写到这里,没有精力续写他的坎坷的后半生,所以,他留给我们的只是‘断梦’”。  施先生是国内的知名学者,我素所心仪,案头还存有他的一本著作。但在这件事上,看来他不悉内情,我不揣浅陋披露一段掌故,免使
期刊
日前看到媒体关于“广告介入院士评选”现象的激烈争议。随着两年一度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增选工作进入关键性的公示阶段,一些候选院士一改以往“被动宣传”为“主动宣传”,花钱接受媒体“访谈”或刊登个人成果,甚至部分候选人所在的单位,也主动挺身而出,出钱赞助。今年8月3日的《周末》报在“对话”版精心策划了一个专版,请一些院士和候选院士对此现象畅所欲言。科学家宣传自己的成果本身无可厚非,让科学
期刊
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有制度的存在。人类文明既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更包括制度文明。因为社会运行机制总是与一定的制度相联系,并通过制度具体落实为人类的实践活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制度性的设置来实现的。制度文明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制度文明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内容和标志。  在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设计中,政府管理制度无疑是最重要的内容。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