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断梦》梦未断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t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26日《文汇读书周报》书人茶话版,刊有施康强先生的一篇随笔,题为《水绘园后人》,其实“水绘园”后人甚多,他只论及了舒湮先生与《微生断梦》一书,文后说“人生如梦,……全书的线形叙述止于建国前夕,作者勉力写到这里,没有精力续写他的坎坷的后半生,所以,他留给我们的只是‘断梦’”。
  施先生是国内的知名学者,我素所心仪,案头还存有他的一本著作。但在这件事上,看来他不悉内情,我不揣浅陋披露一段掌故,免使海内外“窥梦”者失望断念。
  我是一自由撰稿人,政策宽松后,开始替海外媒体撰写专栏,积数年之功,写成一篇专稿《冒辟疆及其后裔》,文中作了一点考证,对冒家世系源流,繁衍支派,勾勒出大致轮廓,冒家乃江左“望族”,自然出了不少杰出人物,文章首刊台湾,随之传到香港。冒家的亲友将其复印寄舒湮先生,舒老大为惊讶,开始在海外搜寻作者,想查个究竟。真是人生“有缘”,他的《微生断梦》陆续在北京《传记文学》刊出,小可也有一篇文章恰好同期,一老一少,以文“相会”,通过编辑刘向宏女士帮助,开始了数年之久的通讯联系。
  几年间,我从各种报刊上搜集到他不少“零玑碎璧”,篇篇史料充溢,清隽可读。于是向他建议两点,一是怂恿他抓紧时间写完自传,为研究江浙一些阀阅世家保存资料;二是劝他将已发表的散稿结集。他说,年事已高,精力不济,再者,怕写的东西不合时宜,出版社不肯接受。我自告奋勇“讨令”帮他联系,不久,就联系到两家,一是巴蜀书社,同魏宗泽先生谈好;二是岳麓书社,同刘柯先生谈妥。刘先生捷足先登,趁去北京参加书展之便,与他在人民大学工作的弟弟一起登门拜访了舒湮先生,事情大体谈妥。老人可能出于奖掖后进的美意,要我帮助拟定书名,写一书评,我答应下来。正准备签约交稿,不知什么原因,欧阳夫人作主又将稿子交给上海“东方出版中心”。以后七删八改,拖了很久,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书名定为《饮食男女》,我对书名最不满意,认为文不对题,商业气息太浓,有损书的文史传存价值,老人嘱我“宽容”对待。我守前诺,还是写了一篇书评《舒湮和他的<饮食男女>》,稿子由金成基先生审订,交常大林先生刊在《博览群书》1997年12期上。
  舒老见我旧学有点根底,文笔也还清通,认为“孺子可教”,从此书翰往还频繁,赠送了不少照片及他的文章篇目。甚至连香港《大公报》的一些文章剪报也交我保存。他在信中对我讲到自传基本写成,一直写到了“平反复职”为止,将自己被投“阴山”,做“牧猪奴”的坎坷经历全写了。正打算发表,遇到来自两方面的阻力,一是冒家人坚决不同意,因其中涉及不少大家族的“隐私”和人事纠葛。害怕“搜检大观园”,抹黑了“宁国府”。二是对建国后的风风雨雨作了如实记录,中间揭开了不少高层的“阳谋”,用的自然是“史迁”、“董笔”,肯定有人不喜。果然出版社只同意出版前部分,不同意出版后部分。这就说明,《微生断梦》其实“梦圆了”,只是不准痴人说“完”,人为“腰斩”,成为“断简残编”,并非施先生所作的推断,“没有续完”,“只是断梦”云云。
  我通过他的书信了解到,他有乃祖遗风,年青时风流倜傥,玉树临风,有“潘郎掷果”之誉,赢得了不少少女的芳心,情感生活可谓多姿多彩,在“东吴”念书时,与姚克、端木新铭(“右派”闻人储安平的夫人,后为陆诒夫人)、蒋纬国等同台演出“文明戏”,风头很健,后转学到“暨南”念书,惹出不少“绯闻”、“花边”,演绎了一串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传奇故事。出校后,一度参加“中旅剧团”,与唐若青(唐槐秋之女)合演《葛嫩娘》、《天国春秋》等剧,艺术与爱情都达到“顶峰”。他对我讲,本来想作为“情场忏悔录”如实写出,一怕伤夫人的心,二是那些“娥皇、女英”都有后人。甚至有的当事人还在上海,只有隐去真名,来个“朦胧化”之。
  我们之间的通信一直维持到他病重不能执笔,最后一封是他口授,由小保姆写来的,嘱我沉潜下来,做两项研究,一是读完《鲁迅全集》做些辑佚勘讹的工作。二是对农民起义的研究,剔除“左”的东西,还历史本来面目。他还答应,再送一本自传,嘱我再写书评。可惜后来他连电话也不能接,由夫人代劳,夫人对我陌生,通话时语多悲戚,冷峻如霜。不久老人过世,自然收不到他的赠书了。
  如果出版社的有识之士,再与他的夫人联系,做好工作,将这些稿子悉数取出,冠上《微生续梦》,必有可观处,按舒老生前的介绍,自然不比“前梦”逊色。这于作者、读者无疑功德无量。百年之后,人们回溯中国这段“痛史”、“泪史”,又多了一份珍贵的参考资料。
其他文献
中西法律文化“暗合”?一看这书名,您可能就会联想到近代中国一些学者的“爱国主义”思维顽习——“举泰西之制而证之于古”,“西法之中固有与古法相同者”(沈家本《寄移文存》卷六);“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与严幼陵先生书》)。  不过,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范忠信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仞1年版)绝非如此,它展示了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这本书
期刊
近二十年中,学术界至少有过两次关于中西文化的大讨论,其成绩是为大家所公认。不无遗憾的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讨论,绝少有人系统地论述到古代的礼乐文明。作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这种现象令人多少感到不解。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而庞大的体系。它的核心是什么?1983年,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接见美国学者邓尔麟时说:中国文化的特质是“礼”,“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
期刊
对古代典制的研究者来说,每次填报各种社科基金的项目申请表,那栏“该课题的现实意义”最是恼人。所谓“现实意义”,应指对解决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有积极作用,因为如果不是对“当前”,就不够“现实”;不是对“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就可以拿鸡毛蒜皮的小事来充数;不是“积极作用”,难道竟是帮倒忙不成?这些要件摞在一起以后,不难推知仅此一栏,已足令申报者旬月踟蹰。邹昌林以往是怎么填写此栏的,我从未问过,现在要
期刊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辛亥革命的研究,愈益深入,其评价且愈褒贬不一,甚至贬多于褒。有一种观点颇受一些研究者青睐,就是: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内乱,将原本安宁地生活于大一统皇权下的民众,推入军阀混战痛苦的深渊……因为我一直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也看了一些相关的专著及文章,感觉这种观点虽然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是,史实的依据不够扎实,因而其结论不够客观。这几年,我编辑的中国近代史方面的著作中,都有对于清末民初
期刊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少时读书大都不明就里,但毛泽东的这一句倒以为是懂得的:陶渊明算什么呢,他不过幻想着世外桃花源。直到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梦想成真,农民才生活耕作于桃花源里。可惜,小时不懂也罢,懂了的反而成为驱之不去的梦魇,带来难抑的愤怒。当然,这不影响去读陶令,不影响品味这个久已作古的人的生存及其一直受人称道的:“务农各自归,闲暇辄相思”,“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从中可察
期刊
汪敬虞先生在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发表的《中国近代社会、近代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革命》一文中,对辛亥革命前夜近代中国出现的资本主义现象作了精辟论述,这篇文章体现了汪先生有关中国近代化的一个著名论断:关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而汪先生的这篇文章已由作者收入《汪敬虞集》,他的著名论断,也体现在文集之中本文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研究文选之一种。  《汪敬虞集》是我请缨责编的,因为我仰
期刊
近几年,无论思想和学术,人们热衷于谈论“问题意识”,对“问题史”的梳理成为学术思想史研究的一条重要脉络,甚至是一条基础性脉络。但是真的要在这种梳理的基础上寻得一个富有建设性的“问题意识”却并不是那么容易。最近青年学者杨念群通过对中国史研究界“问题意识”的演变的清理以及对相关学科的异域理论的引进,提出建构中国式“中层理论”的问题。笔者认为无论杨念群本人对这一问题的建设如何,“中层理论”作为实际上已经
期刊
湖北人民出版社最近推出漫画杂文集《思海撷浪》,此书采取微型杂文与命题漫画相组合的方式,一“杂”一“漫”,一画一文,优势互补,别开生面。  《思海撷浪》包括六大篇306幅作品,采取图文对照的形式,涉及政风之腐、世风之污、成规之陋、积习之弊,关注国运民瘼,充满思辨色彩。作者之一——符号先生曾任湖北省宜昌市副市长、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身居尊位而酷爱杂文,公干之余静观肃思,褒贬臧否,文近旨远,实属难能
期刊
二十世纪是人类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世纪。在这个多变的世纪即将结束之际,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又开始受到遗传工程生物技术的强烈冲击。遗传工程裹挟着一系列科研成果呼啸而来,在毫无思想准备、目瞪口呆的人们面前勾勒出一个崭新的“美丽新世界”。在这个将遗传工程应用于农牧业、食品工业、能源开发、医药卫生等领域的新世界中,遗传工程散发出神奇的力量:如果将它应用于农业,就可以培育出高产量、高营养、抗病虫害、耐寒耐旱等诸
期刊
《古唐诗合解》是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的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凡16卷,其中古诗4卷,唐诗12卷,作者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王尧衢。前不久,是书的唐诗部分经单小青、詹福瑞先生点校,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  总集的出现最早可上溯至晋代杜预的《善文》和挚虞的《文章流别》。从《隋书》到《四库总目》均以后者为先,骆宏凯于此有所驳正,云:“最初选集列代之文以成一书者,当自晋杜预之《善文》始。……《隋志》列挚虞《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