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唐诗合解》看王尧衢的诗歌思想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3312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唐诗合解》是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的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凡16卷,其中古诗4卷,唐诗12卷,作者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王尧衢。前不久,是书的唐诗部分经单小青、詹福瑞先生点校,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
  总集的出现最早可上溯至晋代杜预的《善文》和挚虞的《文章流别》。从《隋书》到《四库总目》均以后者为先,骆宏凯于此有所驳正,云:“最初选集列代之文以成一书者,当自晋杜预之《善文》始。……《隋志》列挚虞《文章流别》为总集之始,虽不免数典忘祖之嫌,然其书分集与志、论三种……历代选家诚未有似此详备者。”《文选学》“纂集第一”文章多了,必然会出现总集,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其宗旨不外乎二,即如四库馆臣所云,一则网罗放佚,一则删汰繁芜。前者是由少而多,是倾力搜罗、集腋成裘的工作;后者是由多而少,是佳中择优、平中取奇的工作。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歌一类,最早的总集当属梁代的《玉台新咏》,这与建安以来、特别是齐梁以来诗歌数量的大增分不开。诗至唐而盛,总集自然也就更多,当时就有唐人选唐诗,其后历代唐诗总集层出不穷,浩如烟海,这之中,王尧衢的《古唐诗合解》是明清以来诸多选本中流布较广的一种。然而,是书虽流传较广,王氏的诗学思想却较少有人加以关注,这与相关材料的匮乏不无关系。因此,通过对读书选诗标准的审视来考察王氏的诗学思想便成了一个重要而可行的途径。
  《四库总目》《御选唐诗》条云:“诗至唐,无体不备,亦无派不有。撰录总集者,或得其性情之所近,或因乎风气之所趋。随所撰录,无不可各成一家。故元结尚古淡,《箧中集》所录皆古淡;令狐楚尚富赡,《御览诗》所录皆富赡。方回尚生拗,《瀛奎律髓》所录即多生拗之篇;元好问尚高华,《唐诗鼓吹》即多高华之制。”显然,选家的审美取向对其择取作品会有直接的影响。唐诗之妙,可谓美不胜收,王尧衢更欣赏哪一类呢?对此,作者在该书“凡例”中有较为明确的表述,即“唯取格调平稳,词意悠长而又明白晓畅,皆人所时常诵习者,载入兹篇。”这是王氏的选诗标准,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审美情趣。
  明清之交的诗歌思想以王夫之、钱谦益、叶燮等人为代表。其后的康雍乾三朝则以神韵、格调、性灵、肌理四派影响最大。遍观清初至康熙年间诗论诸家,与王尧衢诗学观关系密切的有三个人,即叶燮、沈德潜和王士祯。其中,王尧衢与叶燮的诗学思想渊源至深,承继关系最为密切。詹福瑞先生在《唐诗合解笺注》一书中对此已有较为全面的阐释,故不再赘述。这里需略加考辨的是沈、王二人对王尧衢的影响。沈德潜论诗力主“诗教”和“温柔敦厚”,其“格调说”是清中叶较有代表性的诗歌理论派别之一。在宗唐宗宋的问题上,沈氏更偏重于学唐这与叶燮的宗宋不同,他认为“诗至有唐为极盛”《古诗源序》,对唐诗推崇备至。这与王尧衢的诗学观颇为相类,王氏选注唐诗即带有浓厚的宗唐色彩,他在《古唐诗合解·凡例》中说,“诗至唐而诸体皆备,唐以后至今,皆本唐诗以为指归。”“夫诗体多变……至盛唐而极其盛。”同时,两人又都对唐诗与古诗的源流关系给予高度重视。沈德潜在《古诗源序》中说:“诗至有唐为极盛,然诗之盛非诗之源也。”“唐诗者,宋元之上流,而古诗又唐人之发源也。”这亦与王氏的思想相类,他在此书的“凡例”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而且,王氏将古诗与唐诗合为一编,这本身即可说明问题。此外,他对“格调平稳,词意悠长”之作格外青睐,这又与沈德潜“格调说”的主张略为近似。《古诗源》成书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比《古唐诗合解》早约十年。联系到沈氏与叶燮的师生关系这一因素,我们似应对沈德潜的影响给予关注。
  王士祯论诗推崇冲和淡远之境界,其《唐贤三昧集》只收王右丞以下42人,对王维、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情有独钟。他的神韵说在当时影响最大,《四库总目》云:“诗自太仓、历下以雄浑博丽为主,其失也肤,公安竟陵以清新幽渺为宗,其失也诡。学者两途并穷,不得不折而入宋,其弊也滞而不灵,直而好尽。语录、史论皆可成篇,于是士祯等重申严羽之说,独主神韵以矫之。”神韵说的基本美学特征在于自然天成,韵味悠远,“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而王尧衢论诗则重“自然”、“神化”,这与士祯有相似之处。他在该书序言中说:作诗须“由心而动”,“出于自然”,其玄机在于“潜契默悟,能神游于法之外者,即巧生于法之中。……夫诗至神化,即不拘于法,而左右咸宜。冥有象,以归无象;本有为,以底无为。……久之,天机流动,当有得于此解之未及者。”从《古唐诗合解》所选之诗也可看出,王尧衢所追求的这一美学境界与王士祯有许多相似之处,书中共选王维诗42首,韦应物诗13首,均为重点选录之人。因此,二人在诗学思想上或存在一定的承递关系。当然,他们之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例如,王渔洋不喜杜诗,王尧衢却收录最多。
  综合来看,王尧衢的诗学思想呈现为较为平和折衷的美学倾向,的确是“清代前中期诗歌观念竞争与胶着的产物”《唐诗合解笺注》。
  《唐诗合解笺注》一书点校精审,装帧考究,书后附有作者及篇目索引,便于读者巡检,是÷值得收藏的上佳之作。当前,有些旧的唐诗选本经重新整理已得出版,但多数选本则仍尘封于馆阁之中,非但其应有价值不得发挥,即于古籍自身而言,由于传者渐稀,亦已亟须抢救,此书的问世是该项工作获得进展的具体表现。     (《唐诗合解笺注》[清]王尧衢注,单小青、詹福瑞点校,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27.00元)
其他文献
居住和工作在污染严重的大城市的人,缺乏自然环境的氛围和生机因此,我们称城市为“城市丛林”。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和身心健康,我们需要一个自然的环境。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科学与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这些高科技给现代社会带来众多益处,使数量众多的人类能在这个星球上生存。但同时我们需要把那些能使我们受益的科技与那些会伤害我们的科技区分开来,选择那些绿色科技,为我们的子孙留下积极有益的遗产。  
期刊
中西法律文化“暗合”?一看这书名,您可能就会联想到近代中国一些学者的“爱国主义”思维顽习——“举泰西之制而证之于古”,“西法之中固有与古法相同者”(沈家本《寄移文存》卷六);“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与严幼陵先生书》)。  不过,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范忠信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仞1年版)绝非如此,它展示了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这本书
期刊
近二十年中,学术界至少有过两次关于中西文化的大讨论,其成绩是为大家所公认。不无遗憾的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讨论,绝少有人系统地论述到古代的礼乐文明。作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这种现象令人多少感到不解。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而庞大的体系。它的核心是什么?1983年,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接见美国学者邓尔麟时说:中国文化的特质是“礼”,“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
期刊
对古代典制的研究者来说,每次填报各种社科基金的项目申请表,那栏“该课题的现实意义”最是恼人。所谓“现实意义”,应指对解决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有积极作用,因为如果不是对“当前”,就不够“现实”;不是对“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就可以拿鸡毛蒜皮的小事来充数;不是“积极作用”,难道竟是帮倒忙不成?这些要件摞在一起以后,不难推知仅此一栏,已足令申报者旬月踟蹰。邹昌林以往是怎么填写此栏的,我从未问过,现在要
期刊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辛亥革命的研究,愈益深入,其评价且愈褒贬不一,甚至贬多于褒。有一种观点颇受一些研究者青睐,就是: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内乱,将原本安宁地生活于大一统皇权下的民众,推入军阀混战痛苦的深渊……因为我一直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也看了一些相关的专著及文章,感觉这种观点虽然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是,史实的依据不够扎实,因而其结论不够客观。这几年,我编辑的中国近代史方面的著作中,都有对于清末民初
期刊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少时读书大都不明就里,但毛泽东的这一句倒以为是懂得的:陶渊明算什么呢,他不过幻想着世外桃花源。直到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梦想成真,农民才生活耕作于桃花源里。可惜,小时不懂也罢,懂了的反而成为驱之不去的梦魇,带来难抑的愤怒。当然,这不影响去读陶令,不影响品味这个久已作古的人的生存及其一直受人称道的:“务农各自归,闲暇辄相思”,“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从中可察
期刊
汪敬虞先生在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发表的《中国近代社会、近代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革命》一文中,对辛亥革命前夜近代中国出现的资本主义现象作了精辟论述,这篇文章体现了汪先生有关中国近代化的一个著名论断:关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而汪先生的这篇文章已由作者收入《汪敬虞集》,他的著名论断,也体现在文集之中本文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研究文选之一种。  《汪敬虞集》是我请缨责编的,因为我仰
期刊
近几年,无论思想和学术,人们热衷于谈论“问题意识”,对“问题史”的梳理成为学术思想史研究的一条重要脉络,甚至是一条基础性脉络。但是真的要在这种梳理的基础上寻得一个富有建设性的“问题意识”却并不是那么容易。最近青年学者杨念群通过对中国史研究界“问题意识”的演变的清理以及对相关学科的异域理论的引进,提出建构中国式“中层理论”的问题。笔者认为无论杨念群本人对这一问题的建设如何,“中层理论”作为实际上已经
期刊
湖北人民出版社最近推出漫画杂文集《思海撷浪》,此书采取微型杂文与命题漫画相组合的方式,一“杂”一“漫”,一画一文,优势互补,别开生面。  《思海撷浪》包括六大篇306幅作品,采取图文对照的形式,涉及政风之腐、世风之污、成规之陋、积习之弊,关注国运民瘼,充满思辨色彩。作者之一——符号先生曾任湖北省宜昌市副市长、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身居尊位而酷爱杂文,公干之余静观肃思,褒贬臧否,文近旨远,实属难能
期刊
二十世纪是人类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世纪。在这个多变的世纪即将结束之际,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又开始受到遗传工程生物技术的强烈冲击。遗传工程裹挟着一系列科研成果呼啸而来,在毫无思想准备、目瞪口呆的人们面前勾勒出一个崭新的“美丽新世界”。在这个将遗传工程应用于农牧业、食品工业、能源开发、医药卫生等领域的新世界中,遗传工程散发出神奇的力量:如果将它应用于农业,就可以培育出高产量、高营养、抗病虫害、耐寒耐旱等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