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新认识(二)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ma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松喦
  (1899—1985),江苏宜兴人,1923年毕业于无锡江苏省第三师范学校。曾任无锡市第一届文联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等。
  
  (上接第一期)
  
  土
  岩石种类多,变化大,有无穷皴法。土没有多大变化,没有种种的表现程式。但是土的质感要重视,它比岩石轻得多多。董、巨、倪、黄等江南画家,由于多描写江南土山而发展为“披麻皴”,是现实的。
  清朝龚半千是董、巨、倪、黄一系。他久住南京,多画南京地区景色,对土质的表现有经验。南京地区为长江下流冲积地,多土丘。龚画土少用线条,多用衬擦积墨之法,具有松而厚的土的质感。他勾轮廓,不作波磔凌厉之势,则已具有土的质感。
  西北黄土高原,古代没有人画过,传统技法上没有现成的“黄土高原皴”。黄土高原的土质特征是僵硬的,和江南土质大不同。因此可以凿成窑洞住人,为江南人所不能想象。地面陷落处被雨水冲刷成为大沟谷,两岸土壁高高的峭立,甚而数丈高的土柱巍然不塌,坚硬的土壁由于水的侵蚀确有皴纹可找,但是,既不能像江南土质的松软,又不能象岩石一样坚硬,是皴法上的新课题。
  有土即能生长草木庄稼,土面被遮,不画土已有土。南方草木华滋,山不露骨,例如:峨嵋山全山拊木,即有石块,也为厚厚的绿苔所掩,分不出土石。(沟边悬崖,时刻为水冲刷处,长不起草木,可以看到石纹石理。)西北有大面积裸露的黄土高原,今天推行绿化政策,不久的将来,一定也会草木华滋。
  山西、陕西都属于秦晋高原,土质相同。抗日战争,平型关大捷的主要战场,在灵丘县的一个长沟,此沟也是高原陷下去的一条长沟,两崖陡峻,如果描写这一个革命英雄地,就可当作坚硬的石壁来画,浪漫一下嘛。
  
  山
  山有三个类型:①全部裸露的石山。②表面由泥土掩盖或全由泥土累积而成的土山。③土多石少或土少石多,土石兼有的山。
  石山,即以构成这座山的岩石皴法为基础,石山是石块的扩大或许多石块的累积。土山一般用“披麻皴”。土石兼有的山,即须有几种的皴法结合起来画。
  画山,既要抓住具体的特征,又要概括的抓住整个的气势。因为山的面积过大,内容复杂,非但兼有土石,还有草木涧瀑和建筑物,素材范围广泛,没有办法都一一画来出,也不须都画。所以要概括,愈远愈概括。近山超出视域范围,根据传统画法,观察山不能用固定的“焦点透视”,宋·郭熙观察山说:“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势”和“质”是画山的着眼点,“势”即整个的形势;“质”即具体的质地和组织关系。这座山是奇峰的或是浑厚的,综合了种种具体因素所获得一个总的感觉,就是所要取得的“势”。这座山是土是石有没有其它特点,所获得的真实感,就是要所取得的“质”。要有全局观点得其概括,所以要远望,要具体分析并找出特点,所以要近看。“势”、“质”齐备,即得山的总的现象。
  这是对生活体验而言,至于创作,又需要选择夸大或剪裁,即根据主题思想,有计划的取舍,甚而结合浪漫主义加以改变。在学习阶段或搜集素材,是必须忠实于现实生活。
  山水画着重整幅的气概,山的“势”,是整幅气概的重要因素。但抛却“质”,没有真实感,则流于概念化。孤立的只斤斤于真实,又会琐碎不浑成,妨碍了山的“势”和整幅的气概,这是辩证的统一。郭熙非但举出观察山的方法,也举出了创作山水画的要点。
  民族欣赏山水画的习惯,是看到那里,即我身在那里,没有固定的立脚点和视点。作画也是如此,因此观察真山水,不用西洋画理写生的观察法(即焦点透视法)。郭熙又说:“山近看如此,远看如此,自十百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形状,可得不悉乎?”山的正侧背,形态不同,是步步移的,因此须面面看,选择最合理想的角度和镜头以入画。
  这里必须指出,国画是重视透视的,尤其是山水画,山水画的境界,包举宇宙,在平面的画幅上看到咫尺有千里之势,这就是透视作用。郭熙说:“山有三远”—高远、深远、平远,即表现空间的高度、深度、阔度。讲到远,是从近出发的,分清远近,即在搞好透视关系。传统重视透视,不过不为透视理所束缚,而以透视理为我用,不需要焦点透视,正所以大胆的突破视域,咫尺中才可以画到千里。
  郭熙观察山,非但要选择好角度,而且通过视觉记忆把看到许多好镜头积累起来,就在这丰富的客观的现实资料上结合主观的企图,融会贯通,升华到创作思维,画出比真山更美的画。郭熙非但突破固定角度,还突破了时间,更丰富了创作条件。他说:“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山,朝看如此,暮看如此,阴晴看如此,所谓朝暮之变态不同也;如此,一山而兼数十百山意态,可得不究乎?”这说明,山,不是抽象的山,不是永恒不变的山,山的形态和季节、气候、时间有密切关系,这才是具体的山。郭熙看山,更发展到突破空间。他主张“饱游饫看”,把无穷的好材料“历历罗列于胸中”,他说:“嵩山多好溪,华山多好峰,衡山多好别岫,常山多好列岫,泰山特好主峰,东南之山多奇秀,西北之山多浑厚”。伟大壮丽的祖国,有看不尽画不尽的好河山,而且各有优点,看得更为具体,美而又有真实性,更能说服人。学习民族绘画,必须遵循传统的观察法和创作法。
  从生活到画幅,其间有一段相当的过程,即通过艺术思维达到形象化。真山真水是画的现实基础,究其直接是画。有一个笑话,有一个画家为了直观教学,率领学生到南京钟山实地观察,指手划脚地说:“这是真正的董源的‘披麻皴’。”学生对山瞠目而视,半晌说:“老师,这山上,我实在看不到董源‘披麻皴’”。这画家没有交代清楚,传统的皴法确是以真山形态特征为基础,但必须通过提炼到艺术程式上去,才成为艺术品。风景照相片不等于山水画,照相机万万摄不到像画一样的皴法,但是确具有画中皴法的意味。既像山又像画,这是现实基础与艺术程式的一致。
  一座山以岩石为组织基础,石是具体的,山是综合的(岩石之外包括其他附属物)。所以既具体取其“质”,又概括取其“势”。山的本身要画得浑成,切不可为了局部组织画得破破碎碎,山与山之间,尤其远近之间要交待清楚,“质”与“势”,“浑成”与“清楚”是辩证的。(山,往往上部清楚而深重,渐下会渐模糊渐轻淡。自然而然地分清了山与山层次,这轻凌甚而虚无空白的叫做岚气。)总的讲,画面必须有整体感,创作上将达完成收拾时,可通体统一处理一下,或用点擦,或用勾斫,或用烘染,寓成于破。
  


  江南春 钱松喦 72cm×52cm 1958年
  
  初学画山画石,为了易于入手,可分为下列几个步骤:
  (一)勾—勾出山和石的大轮廓,在一笔中以虚实轻重,初步表现出山与石的形态、质感、体感、明暗、向背来。
  (二)皴—在轮廓内分出山或石的组织关系,即分清纹理,但不能在轮廓内皴得满满的,有虚有实,有明有暗,有立体感。
  先勾后皴,这是从外而内,从大到小;纯熟时,也可带勾带皴,一气呵成。勾与皴,奠定了初稿。
  勾与皴,用笔粗细,墨色深淡,刚健或柔和,必须一致。皴笔方向和外廓方向必须一致。
  (三)渲—用淡墨水衬托,加强立体感。根据需要,一次或增加几次不一定,这样完成墨稿。如果是墨画,已达到完成阶段,如果是设色画,也完成了基本任务,这是国画的特点。
  必须指出,国画对立体感的表现,只不过说是明暗,没有西洋画的“光”的观念。国画的明暗的产生,不靠有一定角度的日光,是直觉对山石凹凸的一种表现。主要表现在于山石的组织和质感,重在勾皴,不渲,已基本成一画,当然,加渲,更完美。
  (四)染—即着色,国画以墨色为主,以色彩为副。国画和西洋画的色彩观点不同,国画着色是概括的,所说是“随类傅彩”,“随类”即有概括意义,所以国画色彩比西洋画色彩单纯得多。自然的色彩跟着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刻刻处处在变化,国画不理睬这一套,实则在墨色深淡中已表现了色彩的变化。
  国画虽说以色彩为副,究不能看作可有可无,不过与西洋画设色法另成一个系统,这是民族形式的一个因素。传统的设色法:
  (1)淡设色—以墨为主,可分:(甲)全部已成的墨画,仅在其一小部分上着一种色。例如:一幅墨画,只用一种赭色在松干、人面或坡侧略涂一些。(乙)山石全部着赭色,传统上叫做“浅绛”。或赭与墨间着。(丙)全部墨青。(丁)全部墨绿。(戊)赭色青色间着。
  色彩有火辣气,叫做“跳”,如嫌“跳”,可罩淡墨水,或赭色上罩青色或绿色,但不能为了防止“跳”,使画面灰暗。
  淡设色,既以墨色为主,传统上强调“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色中有墨,墨中有色”,这是要见到色,也要见到墨,墨和色又要相互和谐,辩证的统一。
  (2)重设色—即重彩,亦叫做“青绿山水”,用石青、石绿、朱砂、铅粉、石黄等矿物性不透明颜料,(淡设色要见墨,故不能用不透明的矿物性颜料,前所讲青与绿,乃是植物性的花青、藤黄等颜料。)设色法分下列几类:
  (甲)小青绿—山石用石青、石绿、赭石、墨,一片片的间着,画面艳丽多变化,但须防零乱琐碎和小家气,色彩分布,应该有计划,轻重聚散有统调。
  (乙)大青绿—整幅只用一种石青或一种石绿,画面易统一,并且大气些,但须防呆版(板)。
  (丙)勾金—即“金碧山水”。国画设色带有装饰意味。重彩,装饰意味较突出,金碧山水,装饰意味更突出,在山石轮廓上或主要组织线上加勾金线,使画面产生辉光感觉,富丽堂皇,反映今天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的建设,颇为适合。
  (丁)没骨法—不用墨勾轮廓,全部用颜料表现,色彩感很浓,如石青底子上用花青勾或皴,石绿底子上用草绿勾或皴,(部分也可以用赭色勾或皴)亦富有装饰美。
  淡设色以墨稿为主,要经过勾、皴、渲,以后再设色,设色不能妨碍墨色。重设色以颜料为主,虽用墨勾,但不能用墨多皴或竟不皴,甚而不用淡墨渲;因重设色要有明洁感,多皴恐脏。重设色,涂色要匀,用加矾纸或矾绢颇适宜。如用生宣纸,先把纸打湿,涂色即易匀净,或涂色后,再加一次水亦可。
  重设色要发挥颜料不透明的效果,有一定厚度。有一种水绿画,即在墨稿上薄薄的略施淡石绿,不妨碍墨色,应该属于淡设色类,与一般重设色的青绿山水趣味不同。
  (五)刻—施于一幅画的结束阶段。根据整幅画面的需要突出处,用较浓墨或浓墨,点几点苔,或在轮廓的顶端重重刻划几笔,提提精神,这是收拾时的重要手续。
  


  虞山揽胜 钱松喦 108cm×37.5cm 1936年
  
  点苔,不完全是苔,这是国画技法上的一个词汇,国画独特的艺术程式。但也有生活基础,是从山上的远树,灌木,或零星露头石块,不断提炼概括而成,作为画面上点线面节奏之一,好象京剧乐队中的版鼓,版鼓没有象胡琴发音有高低抑扬,为唱腔伴奏的主要乐器作用,但是它尖锐的高音,足以控制整个歌唱与音乐的节奏,所以叫做“点鼓”。传统技法对点苔非常重视,如果画得筋疲力尽,宁可暂不点苔,隔一段时间再点。
  通幅要浑成,(没有枪枪棒棒的笔墨痕迹)用笔忌板刻不化,即通幅要和谐统一,但一味和谐又显得没有精神,应该振足一下,在淡处加上几点几划,顿觉醒目,好象一段歌唱与音乐配合中,在节眼上有几点鼓声。
  传统的点苔有三种形式:①圆点,②横点,③竖点。最初没有点苔,经过宋朝到元朝,逐渐成熟。点苔有统一画面作用,只可以用一种苔式,不能乱用。即使一幅画兼用两种苔式,也要有主次之分。例如:宋朝米芾用横点;元朝吴镇多用圆点;黄子久用横点也用竖点。竖点一名“泥里拔钉”,表现远树及一丛灌木颇宜。点苔从现实发展到作为艺术程式,古人说“似苔非苔,有此一片”。
  点苔既然有振作精神,增加气氛之用,要点得准,点得重,有聚有散,有多有少,统一中有变化。石涛说:“点有雨露风晴四时得宜点,有反正阴阳衬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缨络连牵点,有宽宽阔阔干遭没味点,有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有焦似漆,邋遢透明点;更有两点未肯向学人道破,有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有千岩万壑明静无一点。”由于浓淡干湿,(干墨点又叫做“渴苔”)兴会淋漓,使点苔这一程式更为丰富;可以多点,可以少点甚而不点,根据画面火候是否已到,不一定要点苔,程式要灵活运用。
  以上作画顺序,墨稿通过一次次的渲染,易使原有笔划漫漶或灰暗,又可根据灰稿(柳炭定的稿)先打底色,再点擦勾斫,逐渐加深和交代分清,最后聚精会神醒刻一下,则见笔见墨,从淡到深,也是一法。
  
  远 山
  远山的特点,只有轮廓没有内容,只有面没有点线,所说“远山无皴”,这是空气隔离关系,一般用没骨法来画。但也要见笔,不是乱涂而是写,有了远山可增加画面深度,把境界推得更远。
  淡如影的远山和清晰详尽的近山对照之下,加强了艺术节奏感。远山并不占主要地位,但是初学者不能以为远山不过是淡淡的一抹,如果处理不恰当,会使整个一幅画前功尽弃。明朝唐志契说:“远山用染不用皴,画家以为易事,岂知安放高下妥贴,正一幅之眉目。”
  远山有一定形状,尖尖的峰或连绵的岭,和近山有什么关系,都要实地观察,在画面所占地位和面积大小,都要从全局出发,通盘筹划一下。
  多山地区,登高一望,看到连天的重重叠叠的远山,渐远渐淡渐模糊,多到七八层,富有装饰的渐层美,而且“苍山如海”,如波涛起伏,气势阔大,壮人胸怀;不过要表现出许多层次有困难,也可用墨水勾轮廓及不勾轮廓来逐渐分割。
  远山色彩一般用淡墨,墨青青汁或青底罩石绿。远处有日光可用赭色,朝暾或夕阳照射可用朱砂最为鲜艳。在艺术处理上,远山与近山的色彩,或用调和色或用对比色,须临时妥为斟酌。阴天或为云影所照的远山,均深于近山,可用浓墨。远山上深下淡,岚气作用甚为明显。淡到不见痕迹,可用清水接引,干后即不见有痕迹的边缘。也可先打湿了纸,再画远山,会没有明显的边缘,有缥缈无际的感觉。
  
  田
  田,是农业建设的主要生产资料。田的构成,是人力和自然的结合。由于地形高低亢湿不同,庄稼宜干宜水,适应性不同,田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也显著不同。在平原的叫平田,在山区的叫山田,山田及丘陵地区,地势高低不平有梯田,北方少水多干田,南方多水多水田。两熟田,种麦时干,种稻时有水。低洼地区有终年积水。西南南山中有一种田,冬季沤水,阡陌纵横,积水空明,映带白云青林,是特有的山区美景。
  画田,要用阡陌来表现(水乡还有圩埂)。旧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田划分为一区区的小面积,而且大小不等。今天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把阡陌拆除,拼成一片,过去窄窄的不规则的阡陌已经见不到。在辽阔的平田上,只有有计划的纵横开拓几条可通拖拉器的大道,两边种树,夹道开渠,开朗整齐,是古所未有的新面目。画法改变,首先思想上改变,审美观点改变。
  介(解)放后,劈山垦荒,梯田增多,由于坡度倾斜,又要保持水平面,便拓成无数阶级式的田面,又受地形限制不能过大,而且随着地形曲曲折折,统一中有变化,构成天然的美丽的图案画。有的在岩隙山隈,占取一部分,有的连峰整岭都是,洋洋大观,古画本所无。
  高坡梯田层层叠叠,最为突出。丘陵地区(没有高山,坡度较平),地势起伏,所劈梯田,图案状的组织又不同。山间小面积盆地,地形还是不平,用阡陌圈成的田亩,还成为许多大小不规则形。
  黄土高原有大面积的平地可种庄稼,高原的断崖峭壁上可凿窑洞住人,好象田底下住人,“屋顶”上种庄稼,别一风格。
  (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1983年出生于内蒙古市,2006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现为职业画家。      红色的希望巴彦呼190cm×200cm 2006年
期刊
导师推介语  博士生薛晔有严谨、踏实的学风,基础知识扎实,在博士阶段的学习中确实表现出优良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其毕业论文《宋室南渡与画风流变》选取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十分重要,但对比北宋、元代相对重视不够的南宋,对艺术变革的内外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考证研究。在对宋室南渡后画派形成的社会环境的分析上和对画家与艺术赞助关系等分析上,颇有见解和独到之处。   徐庆平(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教授)   
期刊
赵俊生  1944年生于天津。现为中国美术馆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日中水墨交流学会理事,东方美术交流学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美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赵俊生送我一本画集,我暇时翻阅,十分欣赏。他的作品我常见。交往多年,北京美术界活动又多,大小展览和不时的书画活动,常见他舞笔弄墨。不过这次看他的画集却有全新的强烈的感受。因为画集收进的全是精品,是画家满
期刊
李绪洪  1967年生于广东普宁,先后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副秘书长,广东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副主任,广东美术馆培训中心主任。    非常佩服我的同事们,他们总是会在日常的繁忙和辛劳中,在用勤奋和刻苦换来的清闲时刻中进行艺术的创作。虽然有时候这些创作不能算作大作或者具有惊人的光辉,但是,我想,这样的写作总是会使
期刊
提升境界与格调 推动中国画创新发展  薛永年 《中国艺术报》 2007年4月20日    当前的国画创作固然佳作频出,精品迭见,在发扬优良传统走向现代中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然而也不是没有问题。问题之一就是普遍地存在浮躁之气,缺乏从人到画的精心打磨,尚少在境界与格调上的高品位之作。  二十世纪的写实人物画,特别是承担着引路先觉功能的人物画,一开始就没有忽视画家思想品格的塑造,这也是取得前古所无之成就的
期刊
李翔  1962年生于山东临沂,先后就学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和中央美院。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学术委员,全国青联委员,全国青联书画工作委员会主任等。    李翔的创作可分为两大部分:主题性创作和小品。李翔的主题性创作多取材于部队生活,以军事题材为主。李翔的创作以写实为基础,但又不是严格的写实主义。他笔下的人物常常是变形的、富有意象色彩的,他似乎
期刊
胡宁娜  1958年生于南京。1978年考入江苏省国画院学员班,1982年毕业,留本院人物画研究所,2001年结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课程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全国第六届美代会代表,江苏省高级艺术职称评委。    一  当代中国人物画坛出色的女画家屈指可数,其中之一便是江苏的胡宁娜。自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以来,她的作品就不断地出现在各类大展之中;她那以
期刊
重庆国画院从1981年12月建院到现在走过了25个春秋。  坚持作品的高品位和学术性,要求画家应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真善美”的审美理想,坚持研究传统和研究生活,鼓励笔墨形式言语的探索,重点抓好反映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是画院的办院思想。  25年来画院多次组织画家到抗战遗址、三峡库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工厂农村采风,创作了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和当代人情感的作品,多次在全国美展中获奖,多幅作品为中国美术馆等
期刊
主持人语:  栏目虽名“画史旧闻”,然中心不在“画史”,而在“旧闻”,盖“画史”(即通常所谓之“中国绘画史”或“中国美术史”之属)一门,作为学科,盛传于国人之口虽已有年月,然从王国维君援引西学“美术史”理念入华始,亦不过百数年,方法与规范之欠缺,致使其状尚处不稳定之成长期。况古人学问之法,多重累积、考索,点滴感悟,而轻系统、谨严之学术耙梳,波及基本之史料搜集方法,亦可见其粗糙无章。执此之故,本栏专
期刊
现在画画的人多,玩画的人也多,可是真正懂画的人却不多。  玩画的人不懂画也就罢了,只是玩玩而已,仅仅是一个玩物的质量问题;可是,画画的人不懂画,就显得十分悲哀。因为,画画关系到自己的生活和情趣,严重地影响到生活的质量,而现在可是一个讲究生活质量的时代。生活的质量不高尽管不影响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但是,却影响到生活的情趣。  对于画画的人来说,画好画坏是一回事,重要的是要有画画的情趣。画画的人如果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