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 李翔的创作与实验研究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an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 翔
  1962年生于山东临沂,先后就学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和中央美院。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学术委员,全国青联委员,全国青联书画工作委员会主任等。
  
  李翔的创作可分为两大部分:主题性创作和小品。李翔的主题性创作多取材于部队生活,以军事题材为主。李翔的创作以写实为基础,但又不是严格的写实主义。他笔下的人物常常是变形的、富有意象色彩的,他似乎不去刻意追求人物比例、人物造型因素之间关系的正确,但却全力去追求感情表达的深入与强烈。他笔下的人物在有些作品中是有意拉长的,让人想起西班牙画家格列柯的人物。这种颀长的人物造型,在画家创造的特定氛围中,表达一种严肃、悲壮、视死如归的情感内涵。如他在《子夜》这幅画中就采用了这种手法。而他有时又把人物故意缩短,给人一种敦实、粗壮、有力,同时又不乏幽默的情趣,他在《蒙山小曲》这幅作品中就又采取了这种手法。《子夜》与《蒙山小曲》,这两件作品主题要求不同,前者是正剧,后者是喜剧。前者表现战争的残酷和中国妇女的大无畏献身精神。作者抓取的是子夜时分,以农家妇女为主体的战斗队,即将冲锋陷阵前的誓师场面。黑云压城、刀枪林立,画面的整体气氛是紧张的、悲壮的。以为都是农家妇女,使用的武器又都是大刀和长矛,武器的原始性,使人在感情上更产生一种浓重的悲剧意味和史诗性感受。而后者是戏剧,表现在农闲时节,农民因地制宜,以农具为道具锻炼身体,当你看到一个中年农民用下颚顶起手推车时,你不仅感到他的威猛、有力,而且十分有趣。这件作品参加了全国美展,在评奖时因为其审美视角独特,富有生活味,获得评委的好评,荣获银牌奖,其中也有我的一票。
  法无定法。在创作中造型手法是为创作意念服务的,不可拘于一格。这也说明作者为什么不采取严格的写实手法而使用变形手法。还应指出的是,作者在创作中还很注重意向与象征手法的运用。他的造型、设色都是意向的,以意向的造型和意向的色彩以及画家营造的特 殊的画面氛围来组构象征性意蕴,以表达精神内涵。
  李翔的小品画很有自己的特色,轻松、自如、潇洒,富有灵性和笔墨情趣。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小品画成了商品画的代名词。商品画的泛滥使一些小品画套路化、空泛化,罕见新的立意、新的表现手法、新的内涵,而自我克隆、陈词滥调的重复似乎成了小品画甩不掉的特征。李翔的小品画有自己的追求,富有探索性、实验性、目的性。他不是把小品画和主题性创作割裂开来,而是把他们有机联系起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小品画是研究,大创作是目的,小品画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所以大创作的翻新也是经常出现的。在处理主题性绘画与小品创作的关系时,要不断调整、不断校正,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达到小品画与主题性创作的高度统一。”在小品画创作中有明确的目的性,有自觉的探索性追求与实验性研究,这种自觉性推动了李翔绘画的全面发展。这个经验值得重视。
  


  村民 李 翔 2006年
  


  赵家沟之二 李 翔 2006年
  
  看李翔的小品画,有的在实验水墨浓破淡、淡破浓中的趣味,有的在琢磨胶与墨、色、水在渗溶中的效果,有的在研究平面空间的虚实组合与相生,有的在探索线的结构、韵律与表现力,有的又在推敲绘画意境的营造与意蕴的表达。由于小品小,便于掌握、驾御,因此,画家创作心态放松,解衣磅礴,可纵情酣畅为之。因而,他的一些小品显得生动,有趣,更富有水墨画的灵性、韵致和味道。
  小品画锻炼,又推动了李翔的主题性创作。使他的艺术技巧、语言、风貌、乃至作画时的精神状态都发生了变化。我们看他的《画兵》这幅人物较多的主题性创作与上文提到的他的一些代表性作品,就笔墨技巧、调式控制、整体把握、特别是人物刻画的生动性,以及画面滋润的轻松、自然的情趣而言,与以往的作品相比,均发生了诸多方面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言:“我把在小品中积累的成功技法运用到创作中去。我以单纯的赭墨为基调,采用没骨法、彩墨湿画法等技巧,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整体效果。而且创作心态也随之放松,制作过程一气呵成,近20个人物形象处理得轻松自如,还产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李翔的经验值得注意。他把小品作为有目的的实验研究与大创作统一起来,既练“手”又练“心”。把小品中的偶发性效果转化成主题性创作中能控制的技法,使笔底多一些生动、多一些灵气、多一些自然流出的东西、多一些笔性、墨趣、彩韵、多一些东方文化自身的东西。以克服大创作中常见的用笔拘谨、运墨板滞,笔墨仅仅服役于造型而失却自身灵性的状况。熟能生巧,熟还能壮胆,胆壮而能化气、使通体气脉连贯,胆壮而能不怯,不怯而能轻松自如。自如的境界、自如的精神状态更便于释放创作激情和艺术灵感的闪光。所谓练“心”就是锻炼自由放松的创作境界。当然,小品中也有自身的独立性。小品如诗,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小品可以小中见大,胜过大品的情况也时有可见。
  综见李翔的创作,他有意在追求作风的淳朴、土味儿,有时可说是“土的掉渣”。这与他所选定的特定创作题材有关。“土”在李翔的创作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和作品自身的属性,“土”本身内蕴着一种真诚动人的力量。但是,“土”与粗疏、与形式不够精无远缘。他在创作中很注意意象和象征手法的运用,这深化了作品的内蕴和表现力。但是,形象刻画的深入与力度,不能因意象手法的运用而放松,若能用意象的方法强化形象内涵,当能更上一层楼。
其他文献
陈朝宝  1948年生于台湾彰化。1970年毕业于台湾艺专美术科国画组,1983年9月移居巴黎,2002年回台定居,现任教于台湾艺术大学。    一、艺术的炼金术  所谓的“炼金术”(alchemy),原意是指由许多不同样态的事物相互联系、作用而成的一个复杂技术。它除了炼金以外还利用此来提炼长生不老仙丹,以达到肉体健康与不朽的功能;同时也冀求在肉体转变之时,获得心灵的启发与提升1。根据西方炼金术的
期刊
1972年出生于重庆,现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      上)富春江畔陈亚敏128cm×245cm2007年  下)山中晨雾陈亚敏66cm×134cm2006年
期刊
林墉  1942年生,广东潮州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广东画院专业画家、一级美术师,广州美术学院院外教授。    画画这件事,实在只是个体体验,即令通病,可服的无非是成药而已,未必都生效。至于评画论画,往往大都是岸上观鱼楼中望月,鱼该怎么鱼下去,月又何从月过来,是并不全说得出鱼味月光来的,就连都是画中人,评头品足起来,也无非善
期刊
一    美术史之所谓“画院”,傅抱石先生界定为“定一种制度官阶,有阶级的把画者集合拢来,供帝王的呼使,这个集体,就是‘画院’”。1但“画院”发展有其具体过程,其名称和内涵也多种不一。而自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始,“画院”也似为“图画院”或“翰林图画院(局)”之简称,但如以之包罗整个中国美术史中的古代皇家美术机构,就显然不够精确了,但为行文方便,本文姑且因之。  画院之始,一般均认为是在五代,至
期刊
欧豪年  1935年出生于广东茂名县。1950年随父母移居香港,师从赵少昂。1970年定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大学华冈教授至今,并曾两任美术学系主任行政工作。2000年受聘香港(海外)文学艺术学会永久荣誉会长。      每一个观画者,都有一句“好在哪里”的诘问。喜爱欧豪年作品的人如此,不喜欢“岭南画派”的人也如此。差别只是问号和惊叹号的使用上。  其实,艺术最根本的问题只是两个字:“创新”,是在传统
期刊
1983年出生于内蒙古市,2006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现为职业画家。      红色的希望巴彦呼190cm×200cm 2006年
期刊
导师推介语  博士生薛晔有严谨、踏实的学风,基础知识扎实,在博士阶段的学习中确实表现出优良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其毕业论文《宋室南渡与画风流变》选取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十分重要,但对比北宋、元代相对重视不够的南宋,对艺术变革的内外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考证研究。在对宋室南渡后画派形成的社会环境的分析上和对画家与艺术赞助关系等分析上,颇有见解和独到之处。   徐庆平(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教授)   
期刊
赵俊生  1944年生于天津。现为中国美术馆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日中水墨交流学会理事,东方美术交流学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美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赵俊生送我一本画集,我暇时翻阅,十分欣赏。他的作品我常见。交往多年,北京美术界活动又多,大小展览和不时的书画活动,常见他舞笔弄墨。不过这次看他的画集却有全新的强烈的感受。因为画集收进的全是精品,是画家满
期刊
李绪洪  1967年生于广东普宁,先后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副秘书长,广东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副主任,广东美术馆培训中心主任。    非常佩服我的同事们,他们总是会在日常的繁忙和辛劳中,在用勤奋和刻苦换来的清闲时刻中进行艺术的创作。虽然有时候这些创作不能算作大作或者具有惊人的光辉,但是,我想,这样的写作总是会使
期刊
提升境界与格调 推动中国画创新发展  薛永年 《中国艺术报》 2007年4月20日    当前的国画创作固然佳作频出,精品迭见,在发扬优良传统走向现代中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然而也不是没有问题。问题之一就是普遍地存在浮躁之气,缺乏从人到画的精心打磨,尚少在境界与格调上的高品位之作。  二十世纪的写实人物画,特别是承担着引路先觉功能的人物画,一开始就没有忽视画家思想品格的塑造,这也是取得前古所无之成就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