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十五载完成之合作画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50883927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栏目虽名“画史旧闻”,然中心不在“画史”,而在“旧闻”,盖“画史”(即通常所谓之“中国绘画史”或“中国美术史”之属)一门,作为学科,盛传于国人之口虽已有年月,然从王国维君援引西学“美术史”理念入华始,亦不过百数年,方法与规范之欠缺,致使其状尚处不稳定之成长期。况古人学问之法,多重累积、考索,点滴感悟,而轻系统、谨严之学术耙梳,波及基本之史料搜集方法,亦可见其粗糙无章。执此之故,本栏专以“旧闻”名之,其意多偏于对往古史料之“钩沉”,而非系统之耙梳。盖“旧闻”者,乃“闻旧”之人,执己之好,专心所为,多取点滴以成溪流的笔记法则,绘事感言、韵事佳话、奇人怪语等等,不一而足,又因其原初之随意、零散,故而这样的文字,既可供后世学者稽考以补画史之不足,又可为好事者夜读解乏之佐料,观明人张岱之《夜航船》,清人蒋宝龄、霞竹之《墨林今话》,乃至近人郑逸梅之《艺林散叶》及其续篇,无不有此一叹。知识之外复有趣味,史料之中亦见脉络,读史之人,不可不作如是阅读。本栏之设,将重点为读者诸君推介,晚近20世纪以来之中国画史掌故类阅读文本。本期所发为李维基君所藏之名家合作画一幅,下追三期亦有与合作画主题相关之文图奉于诸君。(陈浩)
  


  风正一帆悬
  关山月 黎雄才 陆俨少 唐 云 刘旦宅 黄苗子 
  132cm×66cm 1978年—2003年
  
  自古文人墨客,多有雅集盛会,吟诗作画谈风月,对酒当歌论风流。碍于环境、气候、兴致及人际间关系和纸笔墨颜料与创作习惯,鲜有神韵俱佳的合作画面世。故此,余尝试在画家各自熟悉而安静的家中完成一张合作画。
  余和诸位著名画家相识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分属忘年之交,颇得老先生错爱。余觅得四尺整优质旧纸一张,首先去拜会岭南派著名大师关山月,阐明意图及愿望,关老欣然应允。遂率先画了风帆,风满帆张,跃然纸上。翌年,再到关山月同门师兄黎雄才先生府上展纸乞补远山。黎老沉思片刻旋即画上若隐若现之远山,墨色浓淡恰到好处,令人叹为观止。
  时隔两年,余被派驻香港公干。此时江浙著名国画大师陆俨少先生寄居深圳,陆老在七十年代经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华君武介绍余认识,逾廿年交情,情谊颇深,吾由港返广州途经深圳,必抽暇去看望。某日造访,展示该画给陆老看,陆老谓能有机会与岭南派大师合作是幸事。随即补画沙滩,时陆老己近晚年,手微抖,堪称神奇。公务繁忙又过三载,有便赴沪,携此作拜望唐云老先生,循例先喝龙井再吃黄酒。微酣,再观此图,唐老微笑说给余添点动感。画上两双雁,俄倾,顿添生气,仿如点睛。在沪叩拜沪上名家刘旦宅大门,不遇。悻然返穗。此图一搁又十年,直至2003年再度赴沪拜访刘旦宅先生,此时陆老、唐老、关老、黎老都先后驾鹤西去,人逝物在,大家不免唏嘘。陆老与刘旦宅交情甚笃,有口皆碑。刘老满怀深情,异常认真在陆老所画旁边画上柳树,和沙滩呼应,浑然一体,心灵相通,传神达意,观者无不击掌叹绝。
  在沪期间偕同程十发大师到其故居参加开幕盛典,本拟嘱程老题字,奈何程老贵体违和。适逢漫画家丁聪偕书画家黄苗子也参加(丁聪)故居开幕。黄苗子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广东美协主席黄新波先生家所认识的朋友,数十年不见分外亲切。我正苦苦寻觅为该画题字的老先生而煞费心思,黄苗子德高望重,正合吾意。在我们一齐下榻的宾馆把该画给黄老看,他非常乐意并相约去北京他家。同年,我专门赴京访黄老,承蒙黄苗子、郁风伉俪热情款待,喝家乡茶说广东话,倍感温暖。九十高龄的黄老为此画题“风正一帆悬”,刚劲有力的书法为此行程万里,费时十五年横跨两个世纪的合作画画上完满的句号。
  此合作画迄今从未发表,今应履生兄之邀,草拟短文,以供同好共赏之。
  2007年元月
  
  延伸阅读·画家简介
  关山月(1912-2000)
  广东阳江人。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1933年毕业于广州市立师范。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广东画院院长。
  黎雄才(1910-2001)
  广东肇庆人。早年从师“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后留学日本美术学校攻读画科,曾任广州美术学院顾问、教授,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陆俨少(1909—1993)
  上海嘉定人。1926年考入无锡专科学校,1956年被聘为上海画院画师。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画院院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唐 云(1910—1993)
  浙江杭州人。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上海中国画院名誉院长。
  刘旦宅
  1931年生,浙江温州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
  黄苗子
  1913年生,广东中山人。曾任职于人民美术出版社,历任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1992年后,曾任澳洲昆士兰格理菲斯大学客座教授、名誉教授。
其他文献
一    美术史之所谓“画院”,傅抱石先生界定为“定一种制度官阶,有阶级的把画者集合拢来,供帝王的呼使,这个集体,就是‘画院’”。1但“画院”发展有其具体过程,其名称和内涵也多种不一。而自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始,“画院”也似为“图画院”或“翰林图画院(局)”之简称,但如以之包罗整个中国美术史中的古代皇家美术机构,就显然不够精确了,但为行文方便,本文姑且因之。  画院之始,一般均认为是在五代,至
期刊
欧豪年  1935年出生于广东茂名县。1950年随父母移居香港,师从赵少昂。1970年定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大学华冈教授至今,并曾两任美术学系主任行政工作。2000年受聘香港(海外)文学艺术学会永久荣誉会长。      每一个观画者,都有一句“好在哪里”的诘问。喜爱欧豪年作品的人如此,不喜欢“岭南画派”的人也如此。差别只是问号和惊叹号的使用上。  其实,艺术最根本的问题只是两个字:“创新”,是在传统
期刊
1983年出生于内蒙古市,2006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现为职业画家。      红色的希望巴彦呼190cm×200cm 2006年
期刊
导师推介语  博士生薛晔有严谨、踏实的学风,基础知识扎实,在博士阶段的学习中确实表现出优良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其毕业论文《宋室南渡与画风流变》选取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十分重要,但对比北宋、元代相对重视不够的南宋,对艺术变革的内外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考证研究。在对宋室南渡后画派形成的社会环境的分析上和对画家与艺术赞助关系等分析上,颇有见解和独到之处。   徐庆平(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教授)   
期刊
赵俊生  1944年生于天津。现为中国美术馆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日中水墨交流学会理事,东方美术交流学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美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赵俊生送我一本画集,我暇时翻阅,十分欣赏。他的作品我常见。交往多年,北京美术界活动又多,大小展览和不时的书画活动,常见他舞笔弄墨。不过这次看他的画集却有全新的强烈的感受。因为画集收进的全是精品,是画家满
期刊
李绪洪  1967年生于广东普宁,先后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副秘书长,广东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副主任,广东美术馆培训中心主任。    非常佩服我的同事们,他们总是会在日常的繁忙和辛劳中,在用勤奋和刻苦换来的清闲时刻中进行艺术的创作。虽然有时候这些创作不能算作大作或者具有惊人的光辉,但是,我想,这样的写作总是会使
期刊
提升境界与格调 推动中国画创新发展  薛永年 《中国艺术报》 2007年4月20日    当前的国画创作固然佳作频出,精品迭见,在发扬优良传统走向现代中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然而也不是没有问题。问题之一就是普遍地存在浮躁之气,缺乏从人到画的精心打磨,尚少在境界与格调上的高品位之作。  二十世纪的写实人物画,特别是承担着引路先觉功能的人物画,一开始就没有忽视画家思想品格的塑造,这也是取得前古所无之成就的
期刊
李翔  1962年生于山东临沂,先后就学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和中央美院。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学术委员,全国青联委员,全国青联书画工作委员会主任等。    李翔的创作可分为两大部分:主题性创作和小品。李翔的主题性创作多取材于部队生活,以军事题材为主。李翔的创作以写实为基础,但又不是严格的写实主义。他笔下的人物常常是变形的、富有意象色彩的,他似乎
期刊
胡宁娜  1958年生于南京。1978年考入江苏省国画院学员班,1982年毕业,留本院人物画研究所,2001年结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课程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全国第六届美代会代表,江苏省高级艺术职称评委。    一  当代中国人物画坛出色的女画家屈指可数,其中之一便是江苏的胡宁娜。自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以来,她的作品就不断地出现在各类大展之中;她那以
期刊
重庆国画院从1981年12月建院到现在走过了25个春秋。  坚持作品的高品位和学术性,要求画家应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真善美”的审美理想,坚持研究传统和研究生活,鼓励笔墨形式言语的探索,重点抓好反映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是画院的办院思想。  25年来画院多次组织画家到抗战遗址、三峡库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工厂农村采风,创作了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和当代人情感的作品,多次在全国美展中获奖,多幅作品为中国美术馆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