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宁娜 南美的“敦煌壁画”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h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宁娜
  1958年生于南京。1978年考入江苏省国画院学员班,1982年毕业,留本院人物画研究所,2001年结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课程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全国第六届美代会代表,江苏省高级艺术职称评委。
  
  一
  当代中国人物画坛出色的女画家屈指可数,其中之一便是江苏的胡宁娜。自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以来,她的作品就不断地出现在各类大展之中;她那以端庄文静为主要特征的工笔重彩人物画风,也早已深入人心。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自从2006年初她参加“中国画画世界”的艺术活动,远赴南美洲采风写生,归国后的创作像是得了“魔法”,恰切地说像是得了什么“灵丹妙药”,猛然呈现出全新的艺术风采,使我和所有见过这批作品的圈内外人士眼睛一亮。《南美之风》、《南美舞韵》、《狂》、《热舞》、《桑巴鼓声声》⋯⋯那狂欢的氛围,灵动的旋律,绚丽的色彩,飞扬的线条,汇织成一曲曲洋溢着浪漫豪情的、自由倾泻着生命活力的交响乐;它们饱满、炽烈、盛大,如天马行空,狂放不羁,而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这是一种当今人物画坛罕见的、甚至从未见过的绘画形态,是动美、壮美、墨彩之美、充实之美的和谐协奏。这种美,令人激动,令人震撼。
  刹那间,我的脑海中忽然涌上唐代敦煌壁画的映象。审美经验告诉我,一定是胡宁娜的作品与它们之间有着某种共性,某种内在的关联。于是,我脱口而出:“这是南美的敦煌壁画!”谁知这句并不具备严密逻辑性的比喻,竟引起许多同道的共鸣。
  那么,这还是胡宁娜吗?当然是!而且这是更为真实的胡宁娜,是真正崭露艺术个性并进入创作佳境的胡宁娜。
  


  南美桑巴风情系列(三) 胡宁娜 68cm×138cm 2006年
  
  二
  1958年出生的胡宁娜,凭着她对绘画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为人的坦率真诚,在既往四十多年岁月里,已经获得了许多令人羡慕的“光环”: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先进文艺工作者;作品先后入选第六、七、八、十届全国美展、首届全国中国画大展、全国人物画大展,并在亚、欧、美多国展出;她创作的《轻风赏荷图》、《律动》、《帘窗落梅图》、《紫竹调》等先后在全国和省展中获奖。
  说来也许有些奇怪,面对这些成果,胡宁娜并不满意自己的创作状态。她总觉得自己天性秉赋所钟爱的浓重热烈、富丽堂皇乃至某种“野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她的审美爱好与传统文人画的清淡、空灵、含蓄之间,存在着隔膜,用她的话来说,没有“原装原配”的感觉,如同摄影中的焦聚不准。因而她长时间地处于受束缚的矛盾状态,觉得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绘画语言。2003年她曾写过一篇文章《乘着“唯美”精神的翅膀》,其中谈到她在苦苦寻觅自己作画的“翅膀”,她写道:“我始终坚信真正的艺术创作者必定是拥有属于自己的聚焦点—即所谓的个性。”这种清醒的自我认识,推动着她不断寻觅,不停追求。
  当然,我不会用胡宁娜近年的创作飞跃来简单否定她“寻觅期”的作品,尽管那是一种在约束中寻求某种“平衡”的产物。相反,我宁愿把“寻觅期”看作是胡宁娜创作道路的第一时期,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必须经历的“筑基”时期。苏东坡说得好:“始知真放本精微。”没有第一时期传统修养的积淀和工笔重彩的磨砺,就不可能有第二时期挥洒自如的彩墨写意。这就如同要写好草书,必须先写好篆、隶、行、楷书一样的道理。
  换一个角度看,胡宁娜在“寻觅期”的困惑和烦恼,正是她不满足于现状的进取心态的反映。一个艺术家对艺术个性的追求,既是不断发现客体之美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只有具备高度自觉意识的艺术家才可能实现这样的目标。胡宁娜有一方印章“槛外人”,《红楼梦》中的妙玉也曾用来自称。胡宁娜当然不想做“出家人”,而是借以诉说自己的苦恼与思考。这个“槛”,是她自设的艺术个性的“门槛”。她一天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一天找不到实现自己艺术个性的契合点、聚焦点,她就一天进不了这个“槛”。
  
  三
  胡宁娜自设的“槛”,究竟包涵些什么?为什么南美之行能成为进入“槛内”的转折点?这就需要追溯一下她与生俱来的艺术气质和后天蕴育的艺术素养。
  胡宁娜成长于南京军区大院,从小是个极顽皮的“疯丫头”。天性开朗、乐观、坦荡,按她闺中好友的说法,“她有一腔原始才情”,还有的把她比成“胭脂虎”(这是一个俏皮而美妙的比喻)。最早给她年幼的心灵中输入艺术因子的是她的父母。其父胡易是大名鼎鼎的部队画家,先画油画,后专国画。他收藏的苏俄油画册,成了女儿的启蒙老师。其母从事舞台美术设计,又使女儿迷上中国古典戏曲的种种象征手法。油画和戏曲,共构为胡宁娜的艺术根基。出于天性,她尤其喜爱艺术中那种具有大、重、浓、厚品格的力度之美;而传奇性、动作性、虚拟性的故事则开启了她想象力的空间。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1978年,20岁的胡宁娜本想报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油画,但因在陪朋友考江苏省国画院时,自己也“试试看”,不料竟被录取。从此她走上中国画之路。她最崇拜敦煌壁画,在那里悉心临摹了两个月;她也喜爱永乐宫、法海寺的壁画,汉代帛画;还有东晋顾恺之、明代仇英、晚清任谓长、任伯年等人的作品,对她也有着深深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于受中国版画影响发展起来的日本浮世绘,她也情有独钟。如此潜移默化,在她“寻觅期”的作品中,虽然受到种种束缚而未能张扬个性,但在那端庄、温雅的主体格局之下,还是不由自主地流淌出她某些天性潜质。比如,壁画式的随机展开的构图,女性头上和衣服之大胆堆砌的花饰,以及由多种形式因素所构筑出的盛大和丰满,就属于她自己。
  大约在2003年前后,胡宁娜在“众里寻她千百度”之后,似乎逐渐接近了隐藏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那一年,中国大地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搞得手足无措,一片迷茫和恐慌。当她在媒体上看到“非典”病毒细胞图像时,极为震撼。它是如此诡魅而冷艳,神秘而残酷,让她联想到深海中的某些生物。当时她正在为参加“现代都市水墨画展”而苦思冥想,顿时来了创作灵感,一幅《摩登时代之生命》由此诞生。画面上,线条组成拥挤的都市,在纵横交错的冰冻的钢架结构、冷峻的白色、灰色和银色之中,却跃动着少年无畏地腾跳滑板的姿影。这是对生命的呼唤,召示着生命的顽强和生生不息。她感叹道:“生命之花是如此的绚烂瑰丽。”这幅画,可以看成是她从第一时期向第二时期过渡的转折性代表作。
  然而,苛求自己的胡宁娜对这幅画还是不大满意,她觉得仍未达到解决自我语言个性的理想状态。
  


  周末的弥撒 胡宁娜 68cm×138cm 2006年
  
  四
  最佳契机终于出现了,那就是2005年下半年启动的“中国画画世界”艺术活动。这个活动由南京博物院策划,民营企业家投资,吸纳江苏最具创作实力的中青年画家参加。计划分10年完成,每年组织几位画家到两三个国家采风写生,回国后即投入创作。每年举办专题展览,出版画集。最后精选若干优秀作品到全国各大城市及世界有关国家作巡回展出。以展出中国画艺术语言形式开拓与发展的巨大潜能。这是一个有远见、有魄力、有创造性的活动。
  胡宁娜正是在2006年初应邀参加了“中国画画世界”第一次出国写生,奔赴南美洲。地处热带地区的巴西,带有原始野性的风土人情,令她激情澎湃、如逢知已。尤其是火辣辣的、群体参与的桑巴舞现场,那棕色的皮肤,狂放的舞蹈动作,奇异的服饰打扮,震天的鼓声节奏,纵情地,无拘地焕发着人性的生命光焰。胡宁娜身处其间,荡气回肠,不停地拍照,画速写,她要永恒地留下这令她激动的一个个美好瞬间。她预感到,这正是她梦寐以求的那个可以成为她的“聚焦点”的创作机缘。
  果然,在归国后的创作中,胡宁娜进入了“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高层境界。在这些新作中,我们看到的女人和男人们,犹如自由飞翔于空间里的“天仙”,到处是灿烂而天真坦然的欢笑。一眼望去,映入视线的首先是满盈盈的气势,金碧辉煌的色彩,似乎有无数股五彩祥云在疾速流动;定睛细看,却是由画中人物的发型、头饰、衣着和不可名状的织物所构成的艺术旋律。而在其中起着主干作用的,则是那些贯穿于整个画面、流动如生、变化多端的线条,而且是墨线。显然,作品有地道的中国画传统神韵,而强烈的视觉张力与饱满结构,却又是崭新的、现代的、个性化的。
  胡宁娜竟能在南美之行的感悟中,将她多年积淀的素养与秉性,发挥运用得如此痛快淋漓。这使我想起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一个著名论断—“境与性会”。一旦客体境象与画家主体情性完全合拍,两相融会,就有可能创作出优秀作品。胡宁娜正是在南美之行的审美发现中,实现了“境与性会”,“物我合一”,于是水到渠成,艺术飞跃,绽放出绚烂的个性之花。
  胡宁娜艺术新风的成功还有另一层意义,那就是针对“中国画如何表现异国风情”的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答方式。20世纪以来曾有不少中国画家在做这方面的探索,以山水风景画居多。画异国人物影响较大的有徐悲鸿、叶浅予、石鲁、亚明等。他们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尚有深入挖掘的广阔空间。比如,如何准确理解不同国家的地域特征和文化背景,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人的精神风貌?如何根据不同的风土人情而运用不同的绘画语言形式?又如何在异国题材中展现中国画家的个人风格与独特感受?这些都很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胡宁娜以她对巴西民风民情的准确理解,对自我潜质的尽致发挥,二者天衣无缝地和谐契合,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
  胡宁娜的至友孙晓云说,南美之行后胡宁娜的创作状态是“放虎下山”,此喻甚妙。她艺术本性中的“虎气”、“虎胆”,一经释放,便一发而不可收,更仿佛化蝶一般的绚烂瑰丽地绽放。现在,胡宁娜已把她风格扩展到绘写异国风情之外的题材领域。她那由写实转换而来的浪漫,由工笔重彩转换而来的彩墨写意,由稳重文静转换而来的奔放灵动,得到越来越多的激赏者和艺术知音。我们不必担心她会“放”至“邪路”,富于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胡宁娜,牢牢地立足于中华文化大背景之上,她的艺术前景必然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其他文献
1972年出生于重庆,现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      上)富春江畔陈亚敏128cm×245cm2007年  下)山中晨雾陈亚敏66cm×134cm2006年
期刊
林墉  1942年生,广东潮州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广东画院专业画家、一级美术师,广州美术学院院外教授。    画画这件事,实在只是个体体验,即令通病,可服的无非是成药而已,未必都生效。至于评画论画,往往大都是岸上观鱼楼中望月,鱼该怎么鱼下去,月又何从月过来,是并不全说得出鱼味月光来的,就连都是画中人,评头品足起来,也无非善
期刊
一    美术史之所谓“画院”,傅抱石先生界定为“定一种制度官阶,有阶级的把画者集合拢来,供帝王的呼使,这个集体,就是‘画院’”。1但“画院”发展有其具体过程,其名称和内涵也多种不一。而自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始,“画院”也似为“图画院”或“翰林图画院(局)”之简称,但如以之包罗整个中国美术史中的古代皇家美术机构,就显然不够精确了,但为行文方便,本文姑且因之。  画院之始,一般均认为是在五代,至
期刊
欧豪年  1935年出生于广东茂名县。1950年随父母移居香港,师从赵少昂。1970年定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大学华冈教授至今,并曾两任美术学系主任行政工作。2000年受聘香港(海外)文学艺术学会永久荣誉会长。      每一个观画者,都有一句“好在哪里”的诘问。喜爱欧豪年作品的人如此,不喜欢“岭南画派”的人也如此。差别只是问号和惊叹号的使用上。  其实,艺术最根本的问题只是两个字:“创新”,是在传统
期刊
1983年出生于内蒙古市,2006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现为职业画家。      红色的希望巴彦呼190cm×200cm 2006年
期刊
导师推介语  博士生薛晔有严谨、踏实的学风,基础知识扎实,在博士阶段的学习中确实表现出优良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其毕业论文《宋室南渡与画风流变》选取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十分重要,但对比北宋、元代相对重视不够的南宋,对艺术变革的内外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考证研究。在对宋室南渡后画派形成的社会环境的分析上和对画家与艺术赞助关系等分析上,颇有见解和独到之处。   徐庆平(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教授)   
期刊
赵俊生  1944年生于天津。现为中国美术馆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日中水墨交流学会理事,东方美术交流学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美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赵俊生送我一本画集,我暇时翻阅,十分欣赏。他的作品我常见。交往多年,北京美术界活动又多,大小展览和不时的书画活动,常见他舞笔弄墨。不过这次看他的画集却有全新的强烈的感受。因为画集收进的全是精品,是画家满
期刊
李绪洪  1967年生于广东普宁,先后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副秘书长,广东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副主任,广东美术馆培训中心主任。    非常佩服我的同事们,他们总是会在日常的繁忙和辛劳中,在用勤奋和刻苦换来的清闲时刻中进行艺术的创作。虽然有时候这些创作不能算作大作或者具有惊人的光辉,但是,我想,这样的写作总是会使
期刊
提升境界与格调 推动中国画创新发展  薛永年 《中国艺术报》 2007年4月20日    当前的国画创作固然佳作频出,精品迭见,在发扬优良传统走向现代中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然而也不是没有问题。问题之一就是普遍地存在浮躁之气,缺乏从人到画的精心打磨,尚少在境界与格调上的高品位之作。  二十世纪的写实人物画,特别是承担着引路先觉功能的人物画,一开始就没有忽视画家思想品格的塑造,这也是取得前古所无之成就的
期刊
李翔  1962年生于山东临沂,先后就学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和中央美院。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学术委员,全国青联委员,全国青联书画工作委员会主任等。    李翔的创作可分为两大部分:主题性创作和小品。李翔的主题性创作多取材于部队生活,以军事题材为主。李翔的创作以写实为基础,但又不是严格的写实主义。他笔下的人物常常是变形的、富有意象色彩的,他似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