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谈“物理实验课的教学”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mozao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而建立的一门学科。实验是探索物理知识的源泉,因为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还是物理规律的探索与验证,都离不开实验。因此,实验是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物理思维能力等基本途径。
  关键词: 物理学 实验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才能搞好实验学呢?为此,我们进行了专题研究,总结出了实验课教学的基本方法。具体介绍如下:
  一、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而进行的实验操作演示活动。它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感性认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演示实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采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进行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因此,教师做演示实验时,要做到现象明显,准确直观,可见度大,以求最佳效果,但有些演示实验,教师的操作过程,实验发生的现象,可见度非常小,无法直接让全班学生都观察到。如温度计的读数,各种电学实验中的操作过程及电表指针的偏转情况等。针对这种情况,结合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采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进行演示实验,增强实验效果。
  1、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温度计读数
  实物投影仪的最大优点是能把较小的实物投影到屏幕上,提高实验可见度,增强实验效果。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温度计的操作方法及读数方法,全班同学都能够详细、全面地观察到教师的具体操作过程和读数的方法。
  2、利用计算机模拟演示实验
  物理教学中,有些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无法直接用实验演示。而学生对这些想象和过程没有感性认识,理解比较困难。则可采用计算机模拟演示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如:电流的形成,分子运动特点,无法直接用实验演示,故可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模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将某些课堂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使某些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物理公式经过学生自己动手,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来。这样一来,既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理解透彻,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如在光学“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教材安排的是由老师通过演示实验总结透镜成像规律。我们改为让学生随老师一起通过自己动手用实验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和“凹透镜成像规律”,印象深刻,记忆牢固,为后面的光学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二、学生实验的教学方法
  物理课学生实验,就是由学生亲自动手做的物理实验,它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率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一)学生实验的类型
  物理课学生实验,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练习使用物理仪器
  有些学生实验是专门练习使用物理仪器的。如:练习使用刻度尺;练习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等。
  2、观察和研究物理现象
  有些学生实验是观察和研究某些物理现象的。如: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3、测定物理量
  有些学生实验是为了测定某些物理量的。如:测定平均速度;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根据不同实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不同类型的学生实验具有各自的特点,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示范——练习——总结法
  练习使用物理仪器的实验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物理仪器的使用方法或读数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是:
  (1)教师的示范:在学生练习使用某种物理仪器之前,教师要对这种仪器的操作方法、读数方法以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等做好示范。
  (2)学生的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练习物理仪器的使用方法或读数方法。只有通过学生的实际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物理仪器的使用方法或读数方法。如:在练习使用刻度尺时,要求他们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硬币的直径等。
  (3)师生的总结:在学生实验练习了某种仪器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使用方法以及读数方法,找出其难点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得出解决方法。
  2、观察——分析——总结法
  观察物理现象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现象产生的条件,观察现象发生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现象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采用 观察——分析——总结法。
  这种方法的核心是:
  (1)学生的观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深入了解物理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2)师生的分析:在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全面、系统、具体观察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条件进行理论分析,找出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
  (3)师生的总结:在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要对观察实验的方法与技巧、物理现象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这个物理现象解释有关物理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3、引导——实验——分析法
  测量物理量的实验目的是通过物理实验,测出某些物理量的数值,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这些物理量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采用引导——实验——分析法。
  这种方法的核心是:
  (1)教师的引导: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被测物理量与哪些因素有关?采用什么方法测量最方便、准确?如何去测量?等等。
  (2)学生的实验:在确定实验方法之后,要知道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具体实验操作,按要求测出有关数据,此时,教师要加强个别指导,对学生中有创造性的好方法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学生中错误的操作方法给予及时纠正,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验训练,才能提高实验能力。
  (3)实验数据分析:学生通过实验测出有关数据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4、将实验性实验改为探索性试验,培养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
  中学物理实验一般都是验证性实验,都是老师讲解了有关的规律以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去验证这一规律。为了培养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我们将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具体做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实验的有关数据测出来,再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
  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有那么大的作用,搞好实验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发挥好作用,研究好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其他文献
数学,是一门相当重视自我能力开发的学科,也是一个问题性的思维过程,学生必须把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充分调动起来,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以苏科版教材为基础,探讨了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和相关的对策。    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课堂的教学氛围大多过于沉闷。  我国的课堂教学中大多存在这个问题,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因为年龄的关系,心理上正處在一个容易害羞的阶段,课堂上也就特
有人说如果语文教学是一只摸索前行的小鸟,那么阅读与习作就是这只鸟儿不可或缺的双翼。然而,现行的语文教学中,却常常忽略和淡化了习作教学。按教材安排,中高年级学生一学期只需完成八篇大作文,再加上八次小练笔,一学期充其量才有16次习作的机会,显然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阅读教学上。这样从客观上无意识地造成了语文教学重“读”轻“写”的局面,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能将阅读与习作有机结合起来,在阅读中习作
我们大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接触最多的是学生这个群体,谈论最多的也是学生,但大家往往关注的只是班级中的那几名好生,“尖子生”,而忽视了另一部分群体差生的存在。班级混乱怨差生,成绩提高不了怨差生。不错,这些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谁也不能否认,谁带班级也不愿带差的班级,差生教育也许是我们教育者最头痛的事情,学生虽差,但它毕竟也是班级的一员,班级的组成部分。一个再好的班级,它也有差生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虽然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尝试,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教学仍存在着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能力;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等弊端。这些问题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业负担加重,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萎缩,极大地妨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
【摘要】学校教育中的体育以培养人才为宗旨,其目的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使之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同样美育也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把体育与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中美的欣赏能力、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的形体与姿态更趋于完美,使美育对体育教学起到促进作用,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体育 身心美育 复合人
【摘要】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只有当教学过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时,才能充分发挥教学的教育功能,才能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走出单纯的模仿阶段,从而动手实践,主动探究,相互交流。本文结合多年数学教学经验,就情境教学的应用进行粗浅探究。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数学教学 学具操作 数形结合    一、情境教学法概念及其原理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
【摘要】班主任不仅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更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走进学生的心灵,和学生的心灵展开对话,让学生的心灵碰擦出美丽的火花。  【关键词】心理健康 情感道德 人生观    案例1:重新绽放的花朵  没有健康的心理,一切形式的素质教育都无从谈起。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作为班主任,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他
【摘 要】本文作者对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总结出对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初中数学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    所谓课堂效率,简单的理解就是通过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从不懂到弄懂,从不清楚到清楚,从不理解到理解,使整个教学能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  一、更新教
初中数学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具体地说就是对数学字母、数字、运算符号或文字所表示的关系式以及命题或图形进行的察看的能力。学生是否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是衡量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数学观察能力的必要性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新教学大纲要求:初中数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简单的几何图形等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抒情散文的名篇,这篇散文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值“四?一二”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人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作者那时在清华大学教书,他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