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而建立的一门学科。实验是探索物理知识的源泉,因为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还是物理规律的探索与验证,都离不开实验。因此,实验是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物理思维能力等基本途径。
关键词: 物理学 实验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才能搞好实验学呢?为此,我们进行了专题研究,总结出了实验课教学的基本方法。具体介绍如下:
一、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而进行的实验操作演示活动。它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感性认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演示实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采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进行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因此,教师做演示实验时,要做到现象明显,准确直观,可见度大,以求最佳效果,但有些演示实验,教师的操作过程,实验发生的现象,可见度非常小,无法直接让全班学生都观察到。如温度计的读数,各种电学实验中的操作过程及电表指针的偏转情况等。针对这种情况,结合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采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进行演示实验,增强实验效果。
1、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温度计读数
实物投影仪的最大优点是能把较小的实物投影到屏幕上,提高实验可见度,增强实验效果。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温度计的操作方法及读数方法,全班同学都能够详细、全面地观察到教师的具体操作过程和读数的方法。
2、利用计算机模拟演示实验
物理教学中,有些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无法直接用实验演示。而学生对这些想象和过程没有感性认识,理解比较困难。则可采用计算机模拟演示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如:电流的形成,分子运动特点,无法直接用实验演示,故可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模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将某些课堂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使某些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物理公式经过学生自己动手,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来。这样一来,既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理解透彻,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如在光学“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教材安排的是由老师通过演示实验总结透镜成像规律。我们改为让学生随老师一起通过自己动手用实验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和“凹透镜成像规律”,印象深刻,记忆牢固,为后面的光学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二、学生实验的教学方法
物理课学生实验,就是由学生亲自动手做的物理实验,它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率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一)学生实验的类型
物理课学生实验,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练习使用物理仪器
有些学生实验是专门练习使用物理仪器的。如:练习使用刻度尺;练习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等。
2、观察和研究物理现象
有些学生实验是观察和研究某些物理现象的。如: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3、测定物理量
有些学生实验是为了测定某些物理量的。如:测定平均速度;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根据不同实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不同类型的学生实验具有各自的特点,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示范——练习——总结法
练习使用物理仪器的实验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物理仪器的使用方法或读数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是:
(1)教师的示范:在学生练习使用某种物理仪器之前,教师要对这种仪器的操作方法、读数方法以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等做好示范。
(2)学生的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练习物理仪器的使用方法或读数方法。只有通过学生的实际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物理仪器的使用方法或读数方法。如:在练习使用刻度尺时,要求他们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硬币的直径等。
(3)师生的总结:在学生实验练习了某种仪器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使用方法以及读数方法,找出其难点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得出解决方法。
2、观察——分析——总结法
观察物理现象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现象产生的条件,观察现象发生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现象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采用 观察——分析——总结法。
这种方法的核心是:
(1)学生的观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深入了解物理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2)师生的分析:在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全面、系统、具体观察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条件进行理论分析,找出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
(3)师生的总结:在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要对观察实验的方法与技巧、物理现象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这个物理现象解释有关物理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3、引导——实验——分析法
测量物理量的实验目的是通过物理实验,测出某些物理量的数值,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这些物理量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采用引导——实验——分析法。
这种方法的核心是:
(1)教师的引导: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被测物理量与哪些因素有关?采用什么方法测量最方便、准确?如何去测量?等等。
(2)学生的实验:在确定实验方法之后,要知道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具体实验操作,按要求测出有关数据,此时,教师要加强个别指导,对学生中有创造性的好方法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学生中错误的操作方法给予及时纠正,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验训练,才能提高实验能力。
(3)实验数据分析:学生通过实验测出有关数据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4、将实验性实验改为探索性试验,培养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
中学物理实验一般都是验证性实验,都是老师讲解了有关的规律以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去验证这一规律。为了培养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我们将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具体做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实验的有关数据测出来,再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
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有那么大的作用,搞好实验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发挥好作用,研究好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 物理学 实验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才能搞好实验学呢?为此,我们进行了专题研究,总结出了实验课教学的基本方法。具体介绍如下:
一、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而进行的实验操作演示活动。它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感性认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演示实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采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进行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因此,教师做演示实验时,要做到现象明显,准确直观,可见度大,以求最佳效果,但有些演示实验,教师的操作过程,实验发生的现象,可见度非常小,无法直接让全班学生都观察到。如温度计的读数,各种电学实验中的操作过程及电表指针的偏转情况等。针对这种情况,结合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采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进行演示实验,增强实验效果。
1、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温度计读数
实物投影仪的最大优点是能把较小的实物投影到屏幕上,提高实验可见度,增强实验效果。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温度计的操作方法及读数方法,全班同学都能够详细、全面地观察到教师的具体操作过程和读数的方法。
2、利用计算机模拟演示实验
物理教学中,有些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无法直接用实验演示。而学生对这些想象和过程没有感性认识,理解比较困难。则可采用计算机模拟演示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如:电流的形成,分子运动特点,无法直接用实验演示,故可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模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将某些课堂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使某些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物理公式经过学生自己动手,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来。这样一来,既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理解透彻,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如在光学“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教材安排的是由老师通过演示实验总结透镜成像规律。我们改为让学生随老师一起通过自己动手用实验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和“凹透镜成像规律”,印象深刻,记忆牢固,为后面的光学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二、学生实验的教学方法
物理课学生实验,就是由学生亲自动手做的物理实验,它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率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一)学生实验的类型
物理课学生实验,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练习使用物理仪器
有些学生实验是专门练习使用物理仪器的。如:练习使用刻度尺;练习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等。
2、观察和研究物理现象
有些学生实验是观察和研究某些物理现象的。如: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3、测定物理量
有些学生实验是为了测定某些物理量的。如:测定平均速度;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根据不同实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不同类型的学生实验具有各自的特点,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示范——练习——总结法
练习使用物理仪器的实验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物理仪器的使用方法或读数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是:
(1)教师的示范:在学生练习使用某种物理仪器之前,教师要对这种仪器的操作方法、读数方法以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等做好示范。
(2)学生的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练习物理仪器的使用方法或读数方法。只有通过学生的实际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物理仪器的使用方法或读数方法。如:在练习使用刻度尺时,要求他们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硬币的直径等。
(3)师生的总结:在学生实验练习了某种仪器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使用方法以及读数方法,找出其难点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得出解决方法。
2、观察——分析——总结法
观察物理现象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现象产生的条件,观察现象发生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现象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采用 观察——分析——总结法。
这种方法的核心是:
(1)学生的观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深入了解物理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2)师生的分析:在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全面、系统、具体观察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条件进行理论分析,找出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
(3)师生的总结:在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要对观察实验的方法与技巧、物理现象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这个物理现象解释有关物理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3、引导——实验——分析法
测量物理量的实验目的是通过物理实验,测出某些物理量的数值,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这些物理量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采用引导——实验——分析法。
这种方法的核心是:
(1)教师的引导: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被测物理量与哪些因素有关?采用什么方法测量最方便、准确?如何去测量?等等。
(2)学生的实验:在确定实验方法之后,要知道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具体实验操作,按要求测出有关数据,此时,教师要加强个别指导,对学生中有创造性的好方法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学生中错误的操作方法给予及时纠正,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验训练,才能提高实验能力。
(3)实验数据分析:学生通过实验测出有关数据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4、将实验性实验改为探索性试验,培养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
中学物理实验一般都是验证性实验,都是老师讲解了有关的规律以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去验证这一规律。为了培养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我们将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具体做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实验的有关数据测出来,再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
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有那么大的作用,搞好实验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发挥好作用,研究好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