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师在讲授新知之前怎样通过心灵的接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导入新知的方法尽管因人、因教学内容、因环境等而有所不同,但是概述起来无外乎两大类:直接导入新知法和非直接导入新知法。下面就谈谈本人在计算机教学中对新知导入方法的一些体会。
一、直接导入新知法
该方法最为普遍、最为常见,使用起来也最方便、省事,但是因为其过于平铺直叙,缺乏感染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启发学生的思维,势必影响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应用价值不大。
例如:我在两个平行班教授同样的内容“二进制”时,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进行导入新知的实验,在一个班采用直接步入“二进制”定义来教学,不但课堂气氛呆板,而且基本没有师生互动,绝大多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清,做练习时候出错很多;而另外一个班我采用的是先复习有关相其他知识点的方法,然后提出问题导入“二进制”的概念,结果与上一个班大不一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见非直接导入法中的复习导入法)。
二、非直接导入新知法
该法又称之为间接导入新知法,其主要采用迂回切入正题的方式来启发调动学生思维并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宗旨。具体到导入新知的教学中有几种不同的形式:
1.复习导入法
本法实质上就是发现法的具体应用,深为广大教师理解、接受和采用。如前面提到的“二进制”的教学时,可先不发其定义,让学生看这样的例子:1011、100001等,大家自然会用十进制的方法把它们读出来,即:一千零一十一,十万零一。结合我们之前讲过的知识,计算机在处理数据的时候进行的是逻辑判断,逻辑电路的状态所使用的两种状态即是与否。采用二进制使得电路简单、运算简单、工作可靠、逻辑性强。若使用十进制数,要找到一种具有十个稳定状态的电气原件是相当困难的。
把大家熟悉的十进制拿到计算机中的应用,结合计算机的数据处理特点,告诉学生们在计算机内部数据处理是通过二进制的方式完成的,即:简单的逻辑判断:是与否,是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二进制。
2.问题导入法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和参与意识,进而形成强有力的内在学习需要,确实大有益处。
例如:我在讲述计算机安全与保护一章的知识时,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些内容,如:为什么计算机会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出现无法启动的情况,美国的政府网站为什么屡遭破坏,为什么要使用正版软件,等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而将计算机的安全与保护问题深入浅出地讲授完成,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对比导入法
该法是在对已经学习过的有关知识综合概括的基础上与新知识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相似点和相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强化他们的记忆,以旧带新,以旧促新,新旧结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关于Windows中文件夹的知识时,我通过学生们已经学习的关于文件的知识加以对比。文件是被赋予名称并存放于磁盘上的信息单元,如赋予名称的一组数据、一个程序、一篇文章、一幅图、一首音乐等。而Windows操作系统中,文件夹用于管理文件和系统设备,用户可以把文件分类存放在不同的文件夹中。而且文件夹还可以建立子文件夹,子文件夹中还可以存放文件和文件夹。它们在命名时有相同及不同之处。
4.实验导入法
计算机科学作为一门以实践动手能力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作用时毋庸置疑的,在导入新知识方面不容忽视。
例如:在讲授关于格式化一节时,直接通过对已经带有数据的软盘和U盘进行格式化实验,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格式化的结果,形象直接地理解格式化的具体含义,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5.故事导入法
针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差异,对某些教学内容查找有关资料,编成有趣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使学生产生兴趣,并达到愉快学习的目的。尽管范围有限,但是可以作为其他方法的有益补充。
例如:在讲解关于计算机病毒知识时,先讲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学生莫里斯在1998年11月2日将其编写的蠕虫病毒程序输入网络,在几个小时内导致因特网堵塞,造成网络内155000台计算机堵塞,震惊了全世界,引起人们对计算机病毒的恐慌,从而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病毒危害的认识,不制作不传播病毒,加强对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意识。
以上只是本人实际教学中的几点肤浅的体会,所提及的导入新知法并不完备,还存在较大的修补空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导入法,都是成功的教学方法。
导入新知的方法尽管因人、因教学内容、因环境等而有所不同,但是概述起来无外乎两大类:直接导入新知法和非直接导入新知法。下面就谈谈本人在计算机教学中对新知导入方法的一些体会。
一、直接导入新知法
该方法最为普遍、最为常见,使用起来也最方便、省事,但是因为其过于平铺直叙,缺乏感染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启发学生的思维,势必影响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应用价值不大。
例如:我在两个平行班教授同样的内容“二进制”时,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进行导入新知的实验,在一个班采用直接步入“二进制”定义来教学,不但课堂气氛呆板,而且基本没有师生互动,绝大多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清,做练习时候出错很多;而另外一个班我采用的是先复习有关相其他知识点的方法,然后提出问题导入“二进制”的概念,结果与上一个班大不一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见非直接导入法中的复习导入法)。
二、非直接导入新知法
该法又称之为间接导入新知法,其主要采用迂回切入正题的方式来启发调动学生思维并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宗旨。具体到导入新知的教学中有几种不同的形式:
1.复习导入法
本法实质上就是发现法的具体应用,深为广大教师理解、接受和采用。如前面提到的“二进制”的教学时,可先不发其定义,让学生看这样的例子:1011、100001等,大家自然会用十进制的方法把它们读出来,即:一千零一十一,十万零一。结合我们之前讲过的知识,计算机在处理数据的时候进行的是逻辑判断,逻辑电路的状态所使用的两种状态即是与否。采用二进制使得电路简单、运算简单、工作可靠、逻辑性强。若使用十进制数,要找到一种具有十个稳定状态的电气原件是相当困难的。
把大家熟悉的十进制拿到计算机中的应用,结合计算机的数据处理特点,告诉学生们在计算机内部数据处理是通过二进制的方式完成的,即:简单的逻辑判断:是与否,是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二进制。
2.问题导入法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和参与意识,进而形成强有力的内在学习需要,确实大有益处。
例如:我在讲述计算机安全与保护一章的知识时,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些内容,如:为什么计算机会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出现无法启动的情况,美国的政府网站为什么屡遭破坏,为什么要使用正版软件,等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而将计算机的安全与保护问题深入浅出地讲授完成,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对比导入法
该法是在对已经学习过的有关知识综合概括的基础上与新知识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相似点和相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强化他们的记忆,以旧带新,以旧促新,新旧结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关于Windows中文件夹的知识时,我通过学生们已经学习的关于文件的知识加以对比。文件是被赋予名称并存放于磁盘上的信息单元,如赋予名称的一组数据、一个程序、一篇文章、一幅图、一首音乐等。而Windows操作系统中,文件夹用于管理文件和系统设备,用户可以把文件分类存放在不同的文件夹中。而且文件夹还可以建立子文件夹,子文件夹中还可以存放文件和文件夹。它们在命名时有相同及不同之处。
4.实验导入法
计算机科学作为一门以实践动手能力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作用时毋庸置疑的,在导入新知识方面不容忽视。
例如:在讲授关于格式化一节时,直接通过对已经带有数据的软盘和U盘进行格式化实验,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格式化的结果,形象直接地理解格式化的具体含义,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5.故事导入法
针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差异,对某些教学内容查找有关资料,编成有趣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使学生产生兴趣,并达到愉快学习的目的。尽管范围有限,但是可以作为其他方法的有益补充。
例如:在讲解关于计算机病毒知识时,先讲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学生莫里斯在1998年11月2日将其编写的蠕虫病毒程序输入网络,在几个小时内导致因特网堵塞,造成网络内155000台计算机堵塞,震惊了全世界,引起人们对计算机病毒的恐慌,从而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病毒危害的认识,不制作不传播病毒,加强对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意识。
以上只是本人实际教学中的几点肤浅的体会,所提及的导入新知法并不完备,还存在较大的修补空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导入法,都是成功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