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_three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张爱玲在抗战胜利以后并没有被南京政府正式定为“文化汉奸”的罪名,但是社会舆论却欲置她于死地而后快,她的文学活动甚至于私生活,都成为公众谩骂的焦点。给张爱玲安上“女汉奸”的罪名,却多半是由于其与胡兰成婚姻的缘故。四十年代,张爱玲已经出版了《传奇》和《流言》而名满上海文坛,这个特殊的文学生涯时段,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关键词: 沦陷区文学 汉奸文学 张爱玲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在上海全境沦陷不足四年的时间里,她以其不同凡响的作品,使沉闷的上海为之一震,仅短短两年多时间,便确定了她在沦陷区文学中的地位。然而,尽管张爱玲在抗战胜利后并没有被南京政府正式定为“文化汉奸”的罪名,但社会舆论却欲置她于死地而后快,她的文学活动甚至于私生活,都成为公众谩骂的焦点。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四十年代,已经出版了《传奇》和《流言》而名满上海文坛的张爱玲,究竟是处在怎样的一个环境中呢?张爱玲文学生涯中的这个特殊时段,好像还没有引起“张学”专家们的足够重视。
  
  一、四十年代的张爱玲,汉奸?
  
  学者陈子善在《一九四五至四九年间的张爱玲——文坛盛名招致“女汉奸”恶名》一文中,就指出:“……可以想见,给张爱玲安上‘女汉奸’的罪名,泰半是因了胡兰成的缘故。《女汉奸丑史》和《女汉奸脸谱》中关于张爱玲的章节,连标题都如出一辙,前者为《无耻之尤张爱玲愿为汉奸妾》,后者为《“传奇”人物张爱玲愿为“胡逆”第三妾》。两文均言词尖刻轻佻,属于人身攻击,无稽谩骂。”[1]
  除了这种未署名的小册子的恶意攻讦外,那时上海的大刊小报,类似的“揭发批判”更是不少。陈子善先生在同文又指出,一九四六年三月三十日上海《海派》周刊就发表一篇署名“爱读”的《张爱玲做吉普女郎》的耸动报道:“……前些时日,有人看见张爱玲浓妆艳抹,坐在吉普车上。也有人看见她挽住一个美国军官,在大光明看电影。不知真相的人,一定以为她也做吉普女郎了。其实,像她那么英文流利的人有一二个美国军官做朋友有什么稀奇呢?”
  另外还有一本署名“司马文侦”的《文化汉奸罪恶史》是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上海曙光出版社出版的。在作者的《几句闲话》,先有《三年来上海文化界怪现状》《“和平文化”的“大本营”》《沐猴而冠的大东亚文学者大会》综述,接着就是对于“文化汉奸们”的“个别的叙述”,张爱玲在书中被两次“点名”,一是在揭发《伪政论家胡兰成》被提到,另一次则是被单列一章——《“红帮裁缝”张爱玲:“贵族血液”也加检验》。司马文侦在书中指责“文化界的汉奸,正是文坛妖怪,这些妖怪把文坛闹得乌烟瘴气,有着三头六臂的魔王,有着打扮妖艳的女鬼”。他主张对这些所谓“文奸”(包括张爱玲在内)采取“有所处置”的行动。
  《文化汉奸罪恶史》将张爱玲和张资平、关露、潘予且、苏青、谭正璧等另外十六个作家列为“文化汉奸”,书中列数张爱玲的“卖国行为”、“罪恶事例”,指责她在《杂志》《天地》《古今》等“汉奸”刊物上发表文章,还参加一些亲日性质的文化活动,像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一日由《新中国报》主办的“纳凉会”等。
  张爱玲在走红的两年间,作品主要发表于《新中国报》系统的《杂志》月刊、《新中国报》副刊“学艺”,苏青主编的《天地》月刊、柯灵主编的《万象》杂志、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月刊、周黎庵主编的《古今》半月刊、周班公主编的《小天地》月刊和由一九四○年三月在南京创刊,后来编辑部移到上海的《新东方》月刊及由胡兰成创办的《苦竹》月刊等九大刊物中。其中除了《紫罗兰》及《万象》外,几乎都是与日伪有染的文学期刊,其中《新东方》是由曾任汪伪政治局局长的苏成德负责的,张爱玲投稿该刊可说是胡兰成牵的线,而《苦竹》更是由胡兰成所创办的。因此若从这点指责她投稿于汉奸主办的刊物上,显然是成立的。
  
  二、四十年代的张爱玲,不是汉奸?
  
  然而,对于将张爱玲与胡兰成绑在一起的做法,晚近的学者张泉在《关于沦陷区作家的评价问题——张爱玲个案分析》一文中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胡兰成是胡兰成,张爱玲是张爱玲,不能因两人曾有感情纠葛而在政治身份的界定上实行封建制的株连原则。”[2]
  当时曾经提拔过张爱玲,而刊登她的作品《心经》、《琉璃瓦》、《连环套》的作家柯灵在《遥寄张爱玲》文中就说过:“张爱玲在写作上很快登上灿烂的高峰,同时转眼间红遍上海。使我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因为环境特殊,清浊难分,很犯不着在万牲园里跳交际舞——那时卖力地为她鼓掌拉场子的,就很有些背景不干不净的报章杂志,兴趣不在于文学而在于为自己撑场面。”而张爱玲的另一友人龚之方更说:“张爱玲非但是写小说的好手,而且是一名快手,作品连续诞生,刊登在各种报刊上,其时上海报刊的背景十分复杂,有的是接受国民党什么派的津贴办的,甚至有的与汪伪有干系的,张爱玲没有政治头脑,因此对发表园地也不去考虑是否合适。”柯灵又说:“上海沦陷后,文学界还有少数可尊敬的前辈滞留隐居,他们大都欣喜地发现了张爱玲,而张爱玲本人自然无从察觉这一点。郑振铎要我劝说张爱玲,不要到处发表作品,并具体建议:她写了文章,可以交给开明书店保存,由开明付给稿费,等河清海晏再印行……可是我对张爱玲不便交浅言深,过于冒昧……我恳切陈词:以她的才华,不愁不见之于世,希望她静待时机,不要急于求成。她的回信很坦率,说她的主张是‘趁热打铁’……”
  当时的张爱玲正是创作勃发的时候,她又主张“出名要趁早”,于是有“趁热打铁”之说。而当时除了上述提到的这些刊物外,已别无发表园地了。她要使自己的作品在短时间得到广大读者的接受,就不得不有所依附,因此她对于这些指责,并没有任何的反驳。虽是投稿于所谓汉奸主办的刊物上,但她的笔端却没有写过半点歌功颂德的文字,这是不争的事实。
  《文化汉奸罪恶史》除了上述的指责外,更严重的是指责张爱玲出席了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十二日在南京举行的第三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如果说某些风言风语张爱玲还能保持沉默的话,对于指责她参加第三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借以证实她的“文化汉奸”的身份时,她就不得不开口,加以辩驳了。一九四六年底她借《传奇增订本》的发行,写了《有几句话同读者说》为自己作了辩白,她说:“我自己从来没想到要辩白,但最近一年来常常被人议论到,似乎被列为文化汉奸之一,自己也弄得莫名其妙。我写的文章从来没有涉及政治,也没有拿过任何津贴。想想看我唯一的嫌疑要么就是所谓‘大东亚文学者大会’第三届曾经叫我参加,报上刊登的名单有我;虽然我写了辞函去,(那封信我还记得,因为很短,仅只是:‘承聘为第三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代表,谨辞。张爱玲谨上。’)报上仍旧没有把名字去掉。至于还有许多无稽的谩骂,甚而涉及我的私生活,可以辩驳之点本来非常多。而且即使有这种事实,也还牵涉不到我是否有汉奸嫌疑的问题;何况私人的事本来用不着向大众剖白,除了对自己的家长之外,仿佛我没有解释的义务。所以一直缄默着。”
  从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四年间,日本军国主义的文化机构“日本文学报国会”策划召开了三次所谓“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其用意是想对中国沦陷区文学实施干预和渗透,企图将中国文学拖入“大东亚战争”里。其中第三次“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在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十二日于南京召开。据学者王向远的资料[3],日本派出的代表有:长与善郎、土屋久泰、高田真治、丰岛与志雄、北条秀司、火野苇平、芳贺檀、户川贞雄、阿部知二、高见顺、奥野信太郎、百田宗治、土屋文明等十四名。中方参加人数则高达四十六名,其中“满洲国”代表有古丁、爵青、田鲁、疑迟、石军、小松,还有加入了“满洲国”的日本人山田清三郎、竹内政一,共八名;华北代表有钱稻孙、柳龙光、赵荫棠、杨丙辰、山丁、王介人、辛嘉、梅娘、雷妍、萧艾、林榕、侯少君等,共二十一名,周作人因高血压而不能出席。华中代表有陶晶孙、柳雨生、张若谷等二十五名,其中有不少并非“文学者”,而是汪伪政权中的官僚政客。列席会议的还有当时在南京的日本美术史家土方定一、诗人池田克己、作家武田泰纯和佐藤俊子,以及在中国开设书店的内山完造等人。张爱玲实未参加,因此她不甘心被抹黑,特发表此声明,为自己辩白。其实在当时许多日伪的高官如宇垣一成大将及汪伪的熊剑东,都想借胡兰成的引荐而结识名噪一时的张爱玲,但都被她一一拒绝了。因此张爱玲无心和汉奸周旋,是显而易见的。
  
  三、四十年代,张爱玲只是张爱玲。
  
  四十年代,“汉奸作家”特指利用文艺作品为异族侵略纲领摇旗呐喊,为侵略行径歌功颂德的文人。从这一方面来审视张爱玲,她清清白白,无瑕无疵。而沦陷区文人要做到这一点,是十分不易的,甚至有生命危险。张爱玲也不例外。事实上,仅从表象上看,在沦陷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为文者,并不多。缺乏设身处地视角的局外人,往往对此难以苟同。但只要从实际出发认真探讨,最终还是能认知真相的。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别是在日本侵略者的法西斯统治之下,张爱玲,一个在高中时代就把结婚排除在人生计划之外的孱弱女子,一个公私交往相对封闭的自由职业者,不靠家世,不靠男人,不靠政治势力,而是靠自己的勤奋和才华,在一个非常时期的男权社会中赢得了一个自立女子的生存空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张爱玲是一位靠卖文为生的作家,不过,她不是“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御用文人,而是以买杂志的大众为衣食父母的自由撰稿人,诚如她自己所坦言的,“我是个职业文人”。[4]张爱玲的职业写作,可以说是一种自觉与大众趋同的写作,一种明确纳入文化市场的写作。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张爱玲现象的突出特征之一。今天看来,张爱玲与胡兰成的那一段感情纠葛,恐怕也不足以构成她是“文化汉奸”、是“附逆作家”的证据——毕竟,在那样一个时代里,你对所谓“忠奸”难道不该留一点人性的空隙吗,不管是“是汉奸的张爱玲”,还是“不是汉奸的张爱玲”?
  
  参考文献:
  [1]陈子善.1945至49年间的张爱玲——文坛盛名招致“女汉奸”恶名.香港:明报月刊,2006.12.
  [2]张泉.关于沦陷区作家的评价问题——张爱玲个案分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2).
  [3]王向远.“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与日本对中国沦陷区文坛的干预渗透.新文学史料,2000,(3).
  [4]张爱玲.纳凉会记.上海:杂志,1945.8.10.
其他文献
每一位家长都关心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每一位教师最关心的也莫过于看到自己的学生经过学习过程最终取得了什么样的学习结果。然而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因素很多,归根结底,最终的、核心的影响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学什么(What to learn),另一个是怎样学(How to learn)。这里的“怎样学”就是学生学习的方式;而“Go for It!”教材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
摘 要: 要真正落实好高中新课程的生物教学,就要做到四个“及时”和一个“同行”,即及时对新老教材内容进行比较,领悟新教材的精髓;及时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科学开发新课程;及时关注教学的注意点,要求到位而不越位;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及教师的“教学”与“学教”同行,促使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主动发展,达到自我完善的崇高的教学境界。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新课程 四个“及时” 一个
摘 要: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减负增效,是当前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教育观念 教学方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有效学习,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该抓住新课程交往互动的教学
线画是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绘画方式之一,是用线条的变化在平面上表述客观事物或主观想象而使用的虚拟性、提示性、装饰性的视觉语言,是一种用线条说话的艺术,是绘画艺术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德国艺术家保罗克里有句名言:“用一根线条去散步,一根线条可以成为一幅画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有他自己的一种生命,一种表现力,以及它自己的个性特征。”道出了线条的本质在于它的情感意味。幼儿线画是儿童画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多媒体课件和许多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当前的小学英语公开课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手段和方法。然而,在日常的教学时,广大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中,一个学期有多少节课用上了多媒体?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技术及时间,有多少老师能掌控暂且不说,农村小学的教室里又有几间配备了多媒体呢?即使学校配备了,使用率又怎样?很多时候多媒体只是在公开课时使用。更多一线的教师更迫切关注的
摘 要: 海明威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山。一直是学术研究热点,他的短篇小说也备受学者青睐。海明威的短篇《麦考勃短暂的幸福生活》同样也是他的佳作之一。本文一改以往对海明威写作风格、创作特点、象征手法等进行分析的思路,而是通过分析文中隐含作者对人物,以及人物之间关系的态度和描写,来剖析背后隐藏的作者对人际文化的批评,通过文本细读法,揭示在美国社会“以利为本”背景下,爱情与友情遭到扭曲的现实。  关键词
摘 要: 针对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热闹有余而实效不足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正本清源,加深对综合性学习的理解,保证学习活动的科学有效。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 典型问题    新课标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作为新课程理念的生长点,语文综合性学习已经得到语文教育界的
摘 要: 班级管理是每个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是班级管理的一种理想境界,也是教育教学的成功体现。本文遵循“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原则,结合中学生的特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尝试一种可操作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和谐的教育效果。  關键词: 班组管理 班主任 学生自主管理    传统的班级管理,班主任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其根源就在于没有以
摘要: 大学生还处在人生的成长期,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极易受网络不良环境的影响。本文认为,要提高大学生文明上网意识,使网络成为学习的工具而非娱乐工具,首先必须采用积极引导的态度,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网络不良环境的影响;其次要培育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做好网络责任教育,并建立网络德育教育阵地辅助做好网络责任教育;最后建议尽快建立健全涉网立法运用法律手段建立良
胡慧中 80年代台湾著名演员、歌手、主持人,曾与林青霞、林凤娇、胡因梦并称上世纪台湾四大美女。代表作:《欢颜》、《霸王花》等,现已息影。    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结束的时候,有些人站起来想走,又坐了下来,因为还有花絮。我一个人坐在那儿,把所有花絮都看完。我想起很多从前看过的花絮,它们如同天边的星光隐没在脑海里,此时,又杂乱地浮现。  花絮这样的形式,如今已经不太用了,八九十年代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