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对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影响研究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Emp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涉及城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良好的城市形象有助于提高社会公众认知度,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媒介素养的效能发挥有助于改进市民行为认知、传播良善价值观,为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开辟全新维度。本文针对吉林省松原市媒介素养理念匮乏、实践性不足、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等系列问题,结合松原市传播实况对媒介素养效用提出整治策略,旨在全面提升公众媒介素养,推动吉林省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关键词:媒介素养;城市形象;传播效能;文旅松原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7-0138-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媒体语境下吉林省城市形象国际传播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W8
  智媒时代的到来,媒介形态更新迭代,用户不断参与到城市形象的传播过程中,促使传播路径不断拓宽并创新。松原市地处吉林省中西部,与省会为邻,境内江河纵横,尤以三江一河一湖(嫩江、松花江、第二松花江、拉林河、查干湖)而闻名,如何塑造和巩固良好的城市形象,持续增强城市形象的传播力,是松原市政府和公众面临的重要问题。
  现代城市的竞争,不再是单方面的经济竞争,更多的是城市文化品位与生活环境的整体性竞争,实质便是城市形象的竞争。松原市目前正处于建设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时期,基于媒介素养的传播生态建设至关重要。建立科学的媒介素养培养体系,培养公众的媒介素养能力,有助于多维度塑造城市形象,全方位提高传播效能。本文以媒介素养为切入点,对城市形象塑造方式及传播过程进行科学调研,理论上有助于完善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中结合地域文化特点,有助于政府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城市形象传播策略、辅助政府政策的实施,助力吉林省松原市树立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传播城市魅力。
  一、城市形象塑造与媒介素养的意涵
  (一)城市形象塑造的意涵
  城市形象指城市环境样貌、经济水平、社会民生等整体形象以及对社会公众形成的总体印象,简单来说就是一座城市给人的印象与感受。城市形象包括方方面面,如历史文化、风景建筑、现代教育以及民风市貌等。
  城市形象的塑造可以提炼城市文化、刻画城市个性、弘扬城市精神,有助于全方位展现城市风貌与发展活力,促进城市形象得到更好的传播。在塑造城市形象的过程中可以对城市特性进行精准定位,制定符合城市的科学发展战略,有助于充分发挥城市功能,推动城市形象在传播网络得到积极有效的媒体传播。
  (二)媒介素养的意涵
  媒介素养是对人们综合素质的要求,内容复杂、范畴广泛,简而言之即接收信息的能力、运用媒介的能力及解构新闻的能力。媒介素养是现在及未来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媒介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公众的批判能力,让其能更好地运用媒介抒发情感、发表评论、表达意见等。媒介素养能力的提升能够帮助社会媒体系统性地建构媒介理论框架,挖掘有效的媒介信息资源。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整体态势,只有将现代素养与传统文明融会贯通,才有助于全方位打造文明的现代都市。
  二、媒介素养对松原市的形象塑造与传播效用
  (一)深层次提高传播效能
  媒介素养作为公众参与城市形象传播的技能与素质,在城市形象塑造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矛盾的出现促使不良情绪不断发酵,使得松原多震的新闻不断传播、与石油开采过度有关的流言漫天,对松原市城市形象的传播极为不利。地震局专家勘测曾表明:“松原市的地震与石油开采没有关系,同样不会对周边地区带来后续影响。”由于受众传播并接收到的信息是片面的,无法达到对该城市全方位的认知,不能做到有效传播。基于媒介素养的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关注个体经验表达,能够增强公众对正面信息的感知力和认同度。只有注重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全面提高公众接收信息、传播内容的综合能力,才能提高城市形象传播效能。
  (二)强有效把握传播契机
  在城市形象传播过程中,把握住有效的传播契机,将极大限度地增强传播效果。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红光农场用水稻表达情感,用不同颜色的水稻绘制了“蒙古少女手捧哈达迎接客人”“向建党100周年献礼”的巨幅创意画。这一赤诚的爱国行为火爆抖音短视频平台,激发了公众对这座小城的好奇心,使万亩稻田成了“网红打卡地”。可见,把握好传播契机,往往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结合重大事件进行城市形象的塑造,将自然资源、人文历史的天然优势传播到全国各地,从而吸引企业和人才,带动当地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城市全面发展。
  (三)同助力形成传播共同体
  智媒时代,受众不再是单一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成为内容制作者、信息传播者,人人都可以在公众平台发布视频图像,直观呈现城市内容、展示生活现状。媒介素养的培养对城市形象的传播与建构具有不可或缺的良性效能。人与城市密不可分、互相影响,城市是公众生活的现实空间,公众是城市发展最直观的见证者。公众可以对外传播当地生活内容,形成其他受众对松原市的初印象,从而对城市形象产生影响。优质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地域的美誉度,反之,负面新闻的传播不利于城市形象的构建。公众在城市形象传播过程中的行为交织成多元的关系网络,只有有效提升全体媒介素养,形成良性传播共同体,才有利于建构优秀的城市形象。
  三、松原市城市形象塑造的问题
  (一)城市品牌效应不足
  历史文化和记忆是城市形象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城市形象的塑造缺少城市发展的历史基因,忽略城市文化发展脉络,就很难支撑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松原市在媒介融合、视听需求激增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文旅松原”渐渐走进大众视野,但传播内容忽略历史脉络,过于彰显城市发展成就,缺乏对城市核心精神与个体社会经验的表达,传播效果甚微、持续度不够,未能激发良好品牌效应。   (二)媒介素养水平偏低
  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代表的不仅是大众审美的优劣表象,更体现了政府在社会主流价值导向方面建设的媒介环境的优质程度。就松原市而言,无论是个人还是官方媒体的媒介素养水平都偏低,如“松原广播电视台”抖音官方账号,截至2021年9月8日,粉丝数为19万、获赞1238.5万,较其他官方账号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除了缺少内容板块分区、传播力度不够、内容质量不高、创意性不强外,根本原因就在于媒介素养的缺乏。公众缺乏系统化媒介素养教育,私人账号传播内容杂乱无章,审美趣味低级庸俗。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缺乏完善的系统化培养体系,媒介素养的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三)城市形象传播路径单一
  社会性媒介已成为海量信息的傳播方式,个性化内容的传播难免会稀释公共信息的专业性。松原市当下过于依赖传统媒体,对新兴媒体的利用度不高,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民众传播的信息冗杂,缺乏优质内容,同时没有能展现民风特色的素人网红代表;社会媒体流向大城市、媒体公司数量少、规模小,未能形成立体化的媒介生态环境。
  四、基于媒介素养的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
  (一)建立跨文化传播新机制
  城市特色文化传播的社会表达应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1]。松原市不仅拥有融合共生的传统少数民族文化,还兼具因油而兴的现代文明,只有充分把握城市文化符号逻辑和历史根脉,建立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机制,才能更好地塑造生态有机、文化丰韵的城市形象。深挖地域民风特色,发挥松原市兴盛繁多的民族优势,推动各族文化融合共生,举办丰富的仪式活动不断增加曝光量、提升城市知名度。明确城市发展定位,深层次打造“文旅松原”的城市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为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奠定良好基础,以增强松原的城市竞争力。
  (二)提高媒介素养水平
  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离不开媒介素养,在未来的媒介社会化进程中,利用媒介进行族群化圈层突破,并掌握圈子之间横向沟通整合的能力,把具有不同价值观念和文化属性的人凝结在一起,这就是未来媒介素养发展的大趋势[2]。松原市理应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注重城市的综合发展素养,不断提高媒介素养水平。针对网络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内容与信息泄露等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普及媒介知识,把握内容质量,确保传播生态的良序发展。
  不断培养公众个人审美意象,鼓励传播积极正能量,发布优质内容信息,增强公众的批判能力和理解能力,有效提高全体媒介素养水平。
  (三)开辟城市形象传播新路径
  城市形象的树立与传播是一个双向作用的过程,传播者同用户之间的互动性是发展的关键,多维度的交流互动对提高城市知名度颇为重要。政府亟须改善传播方式,全方位借助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加大传播力度,推行媒体扶持政策,提高社会媒体参与度,形成全方位的传播格局。媒介环境即经济环境,兼具商业属性的自媒体运营及大数据的支撑使得直播带货成为流量变现的头部代表。松原市理应大力发展“网红经济”,挖掘打造如同李子柒、丁真的流量代表积极宣传地域特色,带动当地经济与文化的传播,让群众自觉通过互联网积极塑造并传播良好的城市形象。
  五、结语
  媒介素养是城市形象塑造的关键元素,亦是传播过程中的有效素质,媒介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不再是对公民个体的要求,更是政府倡导主流价值、建设良性媒介生态的必然要旨。媒介素养在城市形象塑造过程中的效能发挥,充分保证了传播效果的最优化,助力了城市形象的积极传播,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吉林省松原市作为生态之乡,文脉绵长,只要注重提高媒介素养教育水平,充分发挥民族特色,把握发展契机,丰富传播内涵,日后定能打造好“文旅松原”的优秀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 裴哲.城市形象传播的融媒转向与创新路径——以吉林省吉林市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2):42-43.
  [2] 姚姿如,喻国明.试论媒介化时代媒介素养教育新范式及逻辑框架[J].中国出版,2021(3):26-32.
  作者简介:郑晓琳(1994—),女,河北沧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其他文献
摘要:新媒体时代,媒介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农产品品牌传播方式亟待变革。安化黑茶作为安化县特有的地理標志产品,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安化黑茶的品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从五个方面剖析安化黑茶所具备的创新扩散特征,分析其在创新扩散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炼出适应当下新媒体环境的安化黑茶品牌传播策略,为安化黑茶的品牌传播工作提供一定的
期刊
摘要:融媒体时代的多平台信息传输与互联网技术的全面运用给传媒人才的传统培养模式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在此背景下,广西艺术学院“融媒视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以“价值导向、创新思维、视听表现、传播载体”为功能导向建构起“校企双轨,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艺术与传播相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培养优秀跨屏视听人才,为互联网时代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经验。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等教育;传媒人才;融媒体  中
期刊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则“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在网络上传播,引发公众抢购双黄连口服液。从谣言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则谣言兼具重要性、模糊性、传播者的影响力和公众批判能力的缺失四重要素,它在传播中经历了简化、强化和同化的过程,体现了疫情期间公众的负面情绪、对安慰的寻求以及从众心理等心理类型。这则谣言加深了公众对媒体的不信任和对中医的质疑,治理谣言仍需主流媒体、公众、自媒体辟谣平台等
期刊
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全媒体时代,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巨变,对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全媒体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无论对于业界还是学界,都是一个全新课题。  于业界,除了重点关注如何引进全媒体复合型人才,并用好这些人才、管好这些人才、留住这些人才,还要关注大批存量人才的全媒体转型发展与培养;于学界,重点关注如何探索、创新并形成一种清晰的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摘要:目前,媒介环境快速变化,传统主流媒体融合发展速度加快。省级新型主流媒体在建设中面对新的环境:一是受众再聚合的过程仍在进行,二是互联网“脱域化”导致的“降维竞争”。河北省级党媒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从三方面入手,已经取得了一定发展成效。但在今后的发展中仍需升级融合理念,加速完成受众再聚合过程,同时要进行差异化发展,力争从“降维竞争”中脱颖而出。  关键词:新型主流媒体;媒体融合;省级党媒;发展路径 
期刊
摘要:媒体融合时代,新闻报道策划作用更加凸显。媒体融合导致新闻流程再造,新闻报道策划更需要对媒体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协调,对多媒体符号的报道形式进行创新。以海宁融媒体中心杭海城际铁路开通报道为例,融媒体时代,地方新闻报道应更加重视新闻策划,在流程再造的过程中多方平台应团结协作,融合过程中多媒介元素的优势应在策划中有所体现。  关键词:新闻策划;媒体融合;杭海城际铁路;协作与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要: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以中国妇女报中有关中国女性的典型报道为研究样本,考察改革开放后中国女性形象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女性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女性媒介形象在整体上呈现出由“自我发现”到“自我实现”的变迁轨迹。  关键词:女性主义;媒介形象;中国妇女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7-0110-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吉林省社会科学
期刊
摘要:四年一度的奥运会是世界人民关注的焦点,也是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以奥运会为契机进行的国际传播可以有效地完成文化和价值输出。和竞技体育本身一样,各国国际传播媒体间的竞争也是国家软实力的比拼。通过比较中西方国际传播媒体在东京奥运会对波斯语国家传播的策略和效果差异可以发现现阶段中国国际传播媒体工作中的不足,以及西方国际传播媒体的一些可取之处,为做好即将到来的2022北京冬奥会的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参考和
期刊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地级市党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纸媒改版迫在眉睫。面对新媒体的挑战,郴州日报全面改版,从运营理念、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媒介经营管理的体制机制作了相应的改革,但仍存在内容吸引力不足、版面广告创意不足、微博和二维码利用率低等问题,其后续的改版可从提升内容质量,加强版面设计,大力发展“两微一端”,加强二维码的使用等方面推进,以更好地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关键词:新媒
期刊
摘要:互联网作为这个时代最大的变量,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深深地影响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每个领域。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复杂多变的信息在丰富大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让大学生难以辨别信息的正确与否,容易被不良信息误导。新媒体时代,国内外形势相对复杂,西方各种思想、文化通过互联网不断输入,大学生又处于一个思想较为不稳定的阶段,很容易导致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走样,这对高校学生党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