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谣言传播研究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incent_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则“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在网络上传播,引发公众抢购双黄连口服液。从谣言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则谣言兼具重要性、模糊性、传播者的影响力和公众批判能力的缺失四重要素,它在传播中经历了简化、强化和同化的过程,体现了疫情期间公众的负面情绪、对安慰的寻求以及从众心理等心理类型。这则谣言加深了公众对媒体的不信任和对中医的质疑,治理谣言仍需主流媒体、公众、自媒体辟谣平台等多主体共同努力。
  关键词:谣言;社会心理;双黄连;新冠肺炎疫情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7-0068-03
  一、事件回顾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举国上下进入抗疫状态,生活停摆。在疫情危机中,谣言迅速滋生、接连不断。
  2020年1月31日,距离钟南山肯定“人传人”现象仅十天,距离武汉封城仅一周有余,当晚,“新华视点”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则“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联合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随后,人民网科技频道发布标题为《中科院研究发现: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文章;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转载了这一消息,“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词条迅速登顶微博热搜。淘宝等购物网站上的双黄连口服液迅速售罄,甚至兽用双黄连也遭到哄抢。与此同时,许多人不顾居家隔离的要求,连夜上街排队抢购,线下药店里的双黄连口服液也很快缺货。
  2月1日凌晨,在“新华视点”发布这一消息的两个小时后,腾讯较真平台发表辟谣文章《三问双黄连口服液:真能抑制吗?值得激动吗?要不要囤货?》。随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通过官方网站发布声明,称这则信息的内容是准确无误的,在向媒体提供的稿件中也提到目前正在开展临床研究。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也在2月1日早上发布辟谣信息“抑制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提醒公众请勿抢购服用双黄连口服液,并删除了前一晚的相关内容。
  这则谣言从出现到爆发再到被辟谣,仅仅一夜。在这短暂的生存时间里,这则谣言是如何被歪曲的?本文从谣言传播的心理学视角出发,对这一事件中公众的社会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对这则谣言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思考,并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出现的谣言提出治理措施。
  二、“双黄连”谣言的生成与扩散
  无论研究者对谣言进行怎样的概念界定,始终都围绕着“不完全真实”这一特点来展开,谣言的传播方式经历着从口口相传到借助互联网进行扩散的过程。奥尔波特等人认为“流行谣言传播广度随其对相关人员的重要性乘以该主题证据的含糊性的变化而变化,重要性与含糊性之间的关系不是加法而是乘法”,用公式表达即为谣言的流通量=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Rumor=Importance×Ambiguous)[1]。
  这一公式提出之后,国内外很多研究谣言传播的学者在此基础上做出了延伸和改进,其中,我国学者王倩和于风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媒体时代谣言的传播公式:谣言的流通量=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传播者影响力/公众批判能力(Rumor=Importance×Ambiguous×Transmitter Influence/Critical)[2]。
  (一)重要性:作為“救命稻草”的双黄连
  2020年1月31日,疫情正处于暴发初期,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迅速增加,医疗系统面临着巨大压力,全国各地的人们的正常生活逐渐陷入瘫痪,公众谈“疫”色变,社会情绪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与此同时,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有效药物和治疗措施尚未确定。在这样一种社会情绪和疫情现状之下,无论是研究人员、医护人员、感染者还是笼罩在疫情阴影下的普通公众,都极度渴望一种有效药物的出现,能够缓和甚至控制疫情的蔓延。在重要性和时效性的驱使下,媒体未经核查和证实便迫不及待地将“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这一消息向公众发布,公众在获取这则信息后,迅速在各类社交平台上进行二次传播,并迅速采取行动抢购双黄连口服液。
  (二)模糊性:不确定信息和精细化倾向
  正如腾讯较真平台发布的辟谣文章所言,“抑制”一词具有极大的模糊性,它不等同于预防和治愈,但却极易被公众误认为具有预防和治愈作用。“抑制”一词使得这则消息充满模糊性,但公众又在恐惧和紧张之中将其转化为一则确定的信息接收,模糊性在“双黄连”谣言的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这则谣言还体现着另一种模糊性。在网络环境中,谣言不再是人们印象中的“编造”,而是在形态上“进化”为“有根有据”,网络谣言并非总是含糊不清[3]。有学者认为网络谣言出于增强可信性的需要在设计时往往出现精细化趋向,精细化原则注重细节描述和虚构,甚至图文并茂,将谣言刻画得有鼻子有眼,达到言之凿凿、天花乱坠的效果[4]。正是这些丰富的细节模糊了信息中的错误内容,蒙蔽了公众的判断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使公众受到不实信息的误导。
  (三)传播者影响力:官方机构和主流媒体背书
  在抢购双黄连口服液事件发生之前,公众早已经历过“非典”时期抢购板蓝根和日本地震时期抢购食盐的事件,这三次抢购事件同样是由谣言造成的,不同的是,抢购板蓝根和抢购食盐的谣言源于普通公众或者商业力量,并且主要通过民间途径传播。而导致抢购双黄连这一事件发生的谣言的来源和主要传播者却很权威。首先,它的信息来源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武汉病毒所两个科研机构,其次,它的发布渠道主要是“新华视点”、人民网、人民日报这些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因此,在官方科研机构和权威主流媒体的双重背书下,“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这则谣言显然比前两例具有更大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四)公众批判能力:突发事件造成判断力失常
  新冠肺炎疫情使公众处于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下,此时公众对信息缺乏全面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这一消息经“新华视点”发布和其他媒体转载后,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公众的热议和转发。公众也在朋友圈、微信群等关系紧密的熟人圈子里对此话题进行讨论和传播。线上的信息内容迅速发酵,并激发公众抢购双黄连口服液的行为意愿。从获取信息到采取行动,公众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担忧和恐惧中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   三、歪曲的方式:简化、强化和同化
  奥尔波特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将谣言的歪曲过程归纳为简化、强化和同化三种主要方式。“简化”即谣言中经常省略大量有助于了解事实真相的细节;“强化”即当一些细节被删去后,那些保留下来的细节就更为突出和重要;“同化”即谣言传播者倾向于使过去的经验和现在的态度达到某种程度的一致性。简化、强化和同化是三种并存的过程,在谣言歪曲和传播的过程中相互影响,交织出现[1]。
  (一)重要信息要素的简化
  对比“新华视点”发布的“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这一消息,以及上海药物研究所发布的声明可以发现,“新华视点”发布的内容隐去了“此发现仍处于临床实验阶段”这一重要信息要素。上海药物研究所发布的声明认为,“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这一说法并无本质上的错误,但是它的抑制机制、用法用量等具体细节仍在研究之中。而媒体在发布这一消息时,并未向公众说明这一发现仅仅是研究的初级阶段,造成部分公众认为双黄连口服液已经成为预防、抑制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有效药物。
  同时,微博作为这则信息的主要发布平台,其内容具有简短的特点。言简意赅是微博信息发布者的工作准则,碎片化阅读也成为微博信息接收者的使用习惯。因此,媒体在微博上发布消息时经常省略一些新闻要素,以适应平台要求和受众习惯。这种简化行为尽管保留了新闻内容在逻辑和基本内容上的完整性,但却极大地损害了新闻细节,使得一些重要的新闻要素不为受众所知,新闻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全面性遭到破坏。
  (二)部分细节内容的强化
  强化意味着谣言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到公众的有意加工,谣言传播者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要素着重处理,对于自己认为不重要的信息内容进行简化或省略,从而使谣言更具冲击力,更易于传播。
  就这则谣言而言,媒体在发布信息时着重强化了抑制这一效果,“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这一发现当时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并没有充分和有效的试验能证明它如何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以及抑制的效果能够达到何种程度。但是在恐惧和不安之中,“抑制”一词给公众带来极大的安慰和希望,当公众对这一信息进行二次传播时,再次强化了“抑制”一词,甚至将其歪曲为“预防”和“治疗”。
  (三)符合心理预期的同化
  奥尔波特提出,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意在构成一个更加连贯、紧凑的心理构形,它们不仅证明了强化的过程,同时也证明了同化的过程。当一个实际感知性的事实与期望相冲突时,期望可能会提供一个比事实本身更为有力的感知和记忆的决定因素[1]。因此,人们经常运用过往的经验去判断信息是否准确可靠,在接收和传播信息时,会将部分信息要素根据过往经验和心理预期进行整合同化。
  在日常生活中,双黄连口服液作为一种常用的中成药被公众所熟知,它在清热抗病毒等方面的效果也得到广泛的认可。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之际,人们对双黄连口服液给予极大的期望和信任,媒体发布的“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消息使得人们的过往经验与信息内容产生了心理上的一致性,这则信息受到公众的信任和再次传播。
  四、“双黄连”谣言的社会心理类型分析
  (一)负面情绪
  突发公共事件具有事前不可预知性、爆发迅速、事态发展难以预料等特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传染性疾病的暴发通常傳播速度快、涉及面积广、持续时间长,更容易对公众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新冠肺炎疫情进入暴发阶段后,各地卫健委每日统计新增病例、死亡病例和治愈病例,媒体对这些统计数据进行转载或整合发布,部分自媒体如丁香园也提供疫情查询和咨询服务。疫情暴发初期的特点是,新增病例和死亡病例增长迅速,而治愈病例增长缓慢。与此同时,防疫必备的口罩、酒精等用品脱销,公众难以得到有效的防护措施。整个社会处于疫情笼罩之下,对病毒的恐惧、对现状的焦虑和对未来生活的担忧等情绪高涨。这种充斥着负面情绪的社会现状是谣言滋生和传播的“温床”。
  (二)寻求安慰
  有时候,公众在获取谣言之后采取的行动,并非完全出自对谣言信息的信任,很多时候出自一种“宁可信其有”的传统社会心态。特别是在利他性谣言中,人们出于善良的愿望,通过传播谣言获得人际沟通的满足感,便采取一种“宁可信其有”的保守态度去制造和传播谣言[5]。在“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这则谣言中,公众通过过往的宣传和效果认知双黄连口服液。面对“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这一说法时,部分公众并未给予完全的信任。但在疫情暴发阴影的笼罩下,公众在心理上无论相信或者不相信,都愿意付诸实践,从而在采取行动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安慰。
  (三)从众心理
  和以往任何一次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抢购潮一样,抢购双黄连也受到了从众心理的影响。“既然别人都去买了某种东西,我也要去买,不然就会买不到”,在这种心理因素的作用之下,面对一些似是而非但又广泛传播的信息时,由于缺乏直接经验和相关知识,很多人便很可能屈从于大多数人的意见选择[6]。
  五、影响与反思
  (一)影响:媒体和中医面临信任危机
  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主流媒体发挥着提供信息、解读政策、引导舆论、缓和情绪等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主流媒体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政府应对和解决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态度。一旦媒体在报道中出现疏漏或错误,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损害的不仅是媒体自身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更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双黄连口服液作为一种中成药,其代表着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发展和成果。近年来,舆论对中医学的讨论呈现出较为不利的态势,这些说法在网络平台传播,成为刻板印象停留在一些缺乏判断力和专业知识的网民脑海中,培养出不少“中医黑”。在疫情期间,中医是否对新型冠状病毒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也成为舆论场上十分值得关注的一部分。尚未完成临床试验,“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这一消息就被公布在大众媒体上,显然让中医再次陷入了信任的危机之中。   (二)对“双黄连”事件的思考
  首先,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发布专业性知识时一定要做到严谨、准确和完整,同时,辅以解释性报道,以帮助公众更好的理解,还要选择适当的平台进行发布,避免为适应平台需求而损害信息新闻性的情况发生。其次,媒体在发布专业性新闻之前,可以寻求专业人员和机构对内容进行把关,不能将有误导性和模糊性的信息向公众传播。最后,在媒体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完善人才结构,吸引既具有不同学术背景和专业知识,又具有媒介素养的跨学科人才加入新闻采写、编辑的队伍,增强媒介从业人员结构的丰富性。
  公众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和担忧,为了寻求安慰,很容易被谣言误导,采取不必要的行动。然而,我们发现相同类型的谣言会出现在不同的公共事件中,“双黄连”事件和之前的抢盐、抢板蓝根事件如出一辙。因此,公众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需要更加警惕,提高信息判断能力,在付诸行动之前予以更多的思考。
  在此次“双黄连”事件中,自媒体和非官方辟谣平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腾讯较真平台在第一时间就发布了辟谣信息。这些自媒体和平台,通常汇集了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员,他们对媒体信息中涉及的专业知识具有更强的判断力和敏感性,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其中的错误或纰漏。因此,应充分发挥社会传播力量在消解谣言中的作用。
  六、结语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会导致公众的社会心理状态发生变化,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极易滋生谣言。在厘清谣言出现和传播的社会心理类型的前提下,媒体、公众和其他社会力量需要共同发挥传播信息、消解谣言的作用,帮助实现谣言的有效治理。
  参考文献:
  [1] [美]奥尔波特.谣言心理学[M].刘水平,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17,94-114,68-69.
  [2] 王倩,于风.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谣言传播公式的改进及其验证:基于东北虎致游客伤亡事件的新浪微博谣言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7,39(11):47-67.
  [3] 孫嘉卿,金盛华,曹慎慎.灾难后谣言传播心理的定性分析——以“5·12汶川地震”谣言为例[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3):602-609.
  [4] 张钦朋.网络谣言的传播机理及其治理路径:基于传播心理的分析[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3,15(2):87-90,96.
  [5] 郭小安,张荣.谣言心理的三个研究维度:理论整合与现实关照[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4,16(3):41-50.
  [6] 宗益祥,马雅妮.网络谣言传播的心理动因与防治策略探析——以近年来的几起典型网络谣言为例[J].中国记者,2017(8):51-53.
  作者简介:祝进进(1997—),女,安徽阜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
其他文献
摘要:红色歌曲《我的祖国》因电影《上甘岭》而诞生,传唱半个多世纪以来,歌曲中所表达的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真挚情感,歌词中所张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历久弥新,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的记忆。本文从歌词的音乐文学视角出发,分析歌曲对国家精神塑造的外在载体形象和内在精神特质,并以此为据,探析歌曲在塑造国家精神方面践行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当代传播价值。  关键词:《我的祖国》;国家精神;爱国主义;改革创新;
期刊
1.猪肾汤 【主治】:慢性肾炎恢复期及脾肾气虚患者。【处方】:猪肾1个,党参、黄芪、芡实各20克。【服法】:将猪肾剖开,去筋膜洗净,与药共煮汤食用。  2.鲫鱼粥 【主治】:慢性肾炎、肾盂肾炎。【处方】:活鲫鱼1~2条,大米50克,灯芯花5~8根。【服法】:将上3味加水适量,煮成稀粥食用。每日1剂。  3.鸭肉粥 【主治】:此方具有补益脾胃、利水消肿功效。【处方】:青头雄鸭1只,粳米适量,葱白3茎
期刊
腔隙性脑梗塞是以病理诊断而命名的,是指直径在15~20毫米以下的新鲜或陈旧性脑深部小梗塞的总称。这些小动脉闭塞后,可引起多个大小不同的脑软化灶,最后形成大大小小的腔隙。因梗塞的血管位置不同,常表现不同的神经系统症状,最常见的是头痛、头晕、失眠、健忘、肢体麻木、动作失调、发音困难,即笨手综合征,严重时可发生痴呆、偏瘫、失语等情感和运动障碍。  治疗腔隙性脑梗塞的目的,一方面是治疗目前已有的症状,另一
期刊
患了酒精性肝炎怎么办?  酒精性肝炎的临床表现酷似急性病毒性肝炎,主要症状为肝区隐痛、腹胀、厌食、乏力;部分患者可出现轻中度的黄疸;实验室检查可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黄疸指数升高等,乙肝病毒指标通常阴性,少数患者可能合并乙肝病毒感染而呈现阳性肝病,需要进一步做好鉴别诊断。  酒精性肝炎的基本治疗措施包括戒酒、低脂饮食、常规给予维生素B族、维生素C和维生素E,同时应用保肝药物如肝泰乐、甘
期刊
血压波动很大怎么办?  有些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高压)甚至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由220毫米汞柱降至110毫米汞柱,然后又急剧升高。此时,患者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全身无力、精神萎靡等症状。这样忽高忽低的血压,会使血管像橡皮筋一样,时而绷紧,时而放松,而高血压患者一般又伴有血管硬化,血压长期这样波动就会使血管变得很脆弱,甚至发生断裂。同时,这种忽高忽低的血压对患者的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影响也很
期刊
颈椎小关节紊乱怎么办?  由于颈椎的关节突较低,关节囊较松弛,颈椎横突之间缺乏横突韧带,因此颈椎的稳定性较差。常因姿势不良、枕头过高损伤颈部肌肉;或长期低头工作,颈部呈慢性劳损;或因运动、快速转动头部等,均可使颈椎小关节超出正常活动范围而发生本病。该病多见于中青年,起病较急,表现为颈项强直、疼痛、活动受限,有的病人可出现头昏、视物不清、眼震、面部麻木等头颈综合征。病变颈椎棘突的一侧隆起或偏歪,椎旁
期刊
摘要:随着媒介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公众对突发事件权威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专业电视应急频道的建设任重道远。在加强应急宣传工作的基础上,提升公民防灾减灾救灾的意识和能力,确保灾害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对于应急报道而言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对我国首家专业电视应急频道——甘肃电视台公共应急频道的分析研究,从灾害预警、应急报道和专业团队建设等方面探究应急报道机制的创新建设路径。  关键词:突发灾害事件;公共应
期刊
摘要:东京奥运会期间骤然跃现公众视野的“吴京表情包”,通过母本拼贴与二度创作的生成方式,经由“舆论领袖”传播与群体的二次传播,瞬间成为爆火的公众景观。在当前新的互联网舆论语境下,舆论存在形态出现了“潜舆论显化为情绪传播”“显舆论演化为非理性传播”的新表征,同时在“吴京表情包”爆火这一个例背后还出现了“行为舆论趋主流化”这样的新趋势。本文以迷因理论为研究视域,探析东京奥运会期间“吴京表情包”爆火热潮
期刊
摘要:新媒体时代,媒介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农产品品牌传播方式亟待变革。安化黑茶作为安化县特有的地理標志产品,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安化黑茶的品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从五个方面剖析安化黑茶所具备的创新扩散特征,分析其在创新扩散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炼出适应当下新媒体环境的安化黑茶品牌传播策略,为安化黑茶的品牌传播工作提供一定的
期刊
摘要:融媒体时代的多平台信息传输与互联网技术的全面运用给传媒人才的传统培养模式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在此背景下,广西艺术学院“融媒视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以“价值导向、创新思维、视听表现、传播载体”为功能导向建构起“校企双轨,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艺术与传播相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培养优秀跨屏视听人才,为互联网时代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经验。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等教育;传媒人才;融媒体  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