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教育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s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包含了中华民族所认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中华民族最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语文教育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教育,既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知识、历练语文能力的责任,又必须以涵化民族情感、唤醒传统文化意识、振奋传统文化精神为其特有的功能。在语文教学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语文教育;教学;传统文化
  一、语文教材中所体现的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精神,代表着民族文化的先进性和发展方向,是和现代社会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同民族的发展历史联系在一起,体现为一种文化。中国历史上无数的爱国志士,用他们的英勇事迹谱写出了爱国主义的光辉诗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孟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等,都是爱国主义的光辉典范。中国共产党人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中提炼出来的革命和拼命的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的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等,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生的最高理想为天(自然界)与人之间的协调。古代典籍中的“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周易》)。“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宋张载《正蒙·乾称》)。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与自然和平共处。这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三)奋发有为的创业精神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入世有为的创业精神尤为突出。《易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述而》曰:“发奋忘食,乐以忘忧”,古代士大夫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催人奋进、气势磅礴的精神写照。鲁迅将其称为“中国的脊梁”。[1]这些思想的光芒依然照耀着今天,引导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勇往向前。
  (四)修身至圣的律己精神
  古人修身,一是在政治上以修身为本,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二是在思想道德上,通过修身达到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礼记·大学》上讲:“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修身的角度讲,无论是天子还是庶人,都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不因善小而不为,也不因恶小而为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修身为本,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才能逐步使自己的思想道德达到至善至美的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
  (五)积极进取的求实精神
  古人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积极进取的求实精神的表现。它启迪我们,大凡卓有成就的人,从不盲目崇拜前人的思想成果,行动总要经过自己的审慎思索,“实践出真知”,从而有自己独到的发明创造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忽视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关注,以至于造成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严重缺失,人们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寻不到情感的归属,灵魂没有了栖息地。因此,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
  (一)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看其必要性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重视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也不能只重视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割裂二者的统一性。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不是因需要而产生的,而是由语文本身的属性——工具性和人文性所决定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母语教育是不应仅满足于工具性的教育,它还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深层次的要求,那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著名的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曾指出,在母语教学中,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不可机械地加以割裂。二者应沟通交融,互相渗透[2]。应着眼于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比较陌生的,对所选文章的理解需要教师认真的讲解,尤其是涉及到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经历等。教师在就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经历进行讲解时,也就不知不觉的向学生介绍了文化知识,在对经典文章学习的过程中也就传播了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从新课标的要求看其必要性
  近几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新标准和新措施,要求语文教学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关注,以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201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规定:“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这说明,语文教学中要渗透传统文化精神因素并以此作为教学内容。为了强调此课程理念,新课标还在“课程目标”中规定“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等[3]。可见,新课标赋予了语文以更为深广的文化内涵,对语文学科价值的认识回归到了正确的轨道,即在致力于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学识水平、丰富文化素养、陶冶情操的作用。
  (三)从我国道德建设的现实需要看其必要性   在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我们的道德建设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一些不道德、不健康、不文明的现象,如不懂得尊老爱幼,诚信缺失、考试作弊,买票不排队、坐车不给老弱病残让座,心里承受能力弱、遇到挫折动辄轻生自杀,青少年犯罪低龄化……这些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已经是司空见惯了。社会上也有些人思想混乱,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生与蔓延对社会道德体系造成了严重冲击,损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全面、健康、稳定的发展与进步。饥饿不危险,贫穷不危险,核武器不危险,艾滋病也不危险。什么最危险?一代人的道德缺失最危险,“民族的脊梁”断裂最危险。传统道德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当前我国传统道德缺失的现象,我们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我国社会传统文化精神的缺失也十分的严重,迫切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学中加大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关注。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的脊梁”就不会断裂,我国的未来才会有希望。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教育的方法
  如果说语文教材对传统文化精神的选择是静态的话,那么语文教学过程则是动态的。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现行教材中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多元文化因素,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都是从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中精选的上百篇诗文佳作,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是极其具有代表性,蕴涵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继承下来的传统文化精神,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可以从多方面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因素,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一方面,我们在学习古诗词时,课文的注释、引语常常起到很好的帮助理解课文和学习传统文化精神的作用,例如讲解《草》《望庐山瀑布》《宿新市徐公店》时,可以适当介绍李白、白居易以及杨万里等人的背景知识,以此增加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再如讲《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可以给学生讲一讲雷锋的成长过程等,激发学生学习雷锋的精神。
  (二)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背诵,以情感熏陶、涵养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语文教材大都是文学篇章,其中都灌注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反复诵读、潜心涵咏,不仅会领略到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同时还可以因文悟道,把文字的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收到极好的效果。教师要做到以情激情,沟通情感,充分运用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如情景、情理、情趣、情思,启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求领会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互沟通,撞击思维的火花,产生情感的共鸣。例如朗读那些文质优美,含义深邃的文章,教师辅之以恰到好处的点拨,让学生领悟、联想,促使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层思考。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能进入这种“境界”,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了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
  (三)通过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了解、领会、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在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中,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使学生们不但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而且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这样,学生们也会在作文写作中自觉运用体现传统文化精神的名言例句,从而在内心深处领会了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另一方面,教师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制定出切合学生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的论题,启发学生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例如,教《葡萄沟》,可以以“做一名勤劳朴实的学生”为题讨论,并开展为班级、集体做好事的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讨论中体会到勤劳的真正含义,从而产生深刻的道德认识,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尤其在这个独生子女为主的新时代里,这样的活动更能显示出它特别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18.
  [2]秦晓燕.中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J].呼和浩特:内蒙古煤炭经济,2002.
  [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EB/OL](2012年2月22日)[2014年2月28日].http://www.tedayx.com/jiaoyukeyan/jiaoyan/2012-02-22/1646.html
  (作者单位:索庙小学官庄校区,山东 济阳 251400)
其他文献
摘要: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应通过转变教学方式、创设活动平台、活化教学内容等途径,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感受、体验和领悟,并内化为对主流价值的不断追求。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体验;生活世界;实践  第8卷第2期2014年2月首 都 教 育 学 报Capital Education JournalVol.8,No.2Feb.,2
期刊
摘要:19、20世纪的美国南方,是基督教盛行、父权制横行、黑人、混血儿又多一重种族压迫的世界,威廉·福克纳在《押沙龙,押沙龙!》中描写了萨德本的际遇兴衰,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女性人物,在萨德本周围,有这样一些女子,妻子埃伦、妻妹罗莎、女儿朱迪思、被他凌辱的米莉、他的混血女儿克莱蒂等,可以说她们囊括了福克纳笔下女性的几种类型,她们中有无所事事的大家闺秀、有喋喋不休的南方遗老、有被侮辱与被损
期刊
摘要:新媒体是信息时代下的高校校园文化传播必不可少的主要手段,新媒体为高校校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环境,它不仅为校园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着诸多便利,也在影响和改变着大家的思维方式。本文着重讨论新媒体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提出关于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些见解。  关键词:新媒体; 校园文化;建设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今天已是数字化、多媒体和网络化的时代,第四媒体“网络”和第五媒体“手机”空
期刊
摘要:我国各个地方都有内容丰富、风格迥异的乡土文化,将教育价值、传承价值高的乡土文化开发成校本课程应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内在逻辑,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利用本地的乡土文化资源,在进行筛选及审查的基础上开发成课程既是发挥学校课程开发权力的应有之义也是改变原有的“静态知识”的有效途径。本文试图探析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必要性以及厘清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可行性。  关键词: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学校课
期刊
摘要: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女大学生的生命美育的构建尚存在很大的欠缺,没有学者将民族、性别理论融合于生命美育实践中进行考察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女大学生,由于民族身份和性别身份的认同,她们更容易从丰富的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作品和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中获得生命美育的养料。在教育实践中建议可从文本的审美特性、性别和民族属性分析和美育方法构建两方面来探索开发。  关键词:女大学生;生命美育;
期刊
摘要: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要实现人类社会的生态化,即“人一社会一自然”的和谐健康发展。以此类推,体育生态的目标就是要使受教育者从小就获得“人一体育一自然”协调发展的知识、能力和规范等[1],这是发展生态体育的关键和重点。本文从生态学、社会学、伦理学的角度,对体育生态的相关概念、内涵、作用和功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笔者认为,体育生态危机给人以警示,而建设体育生态文明、实现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求人们的
期刊
摘要:李贺人称“诗鬼”,在其两百多首诗歌中,真正言及鬼域的不过十首左右。但由于他精妙独到,细致入微的描写鬼域环境,使他的诗歌打上了独特的印记。在鬼域世界中的环境描写体现出对鬼魂的深切的同情,和鬼域世界中的祭祀活动的刻画,使他成为人了们深深铭记的“鬼才”诗人。  关键词:鬼域 ;生死观;祭祀 ;环境描写  人言“太白仙才,长吉鬼才。”①钱易也赞道:“李白为天才绝,白居易为人才绝,李贺为鬼才绝。”②严
期刊
摘要:研究性阅读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阅读为中心的课内外相结合的英语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性阅读可以让学生认识世界、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和自我发展。本文确立了研究性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实施环节,以及在应用中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研究性阅读;英语教学;中学;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今信息社会,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阅读已经成为获取信
期刊
摘要:不断夯实党建工作基础,创新党建工作形式,丰富党建工作内涵,努力推动党建工作向更高目标迈进,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开展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地。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党建工作;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我院党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制度建设、活动建设为载体,紧紧围绕教育教学,扎实开展党建工作,从而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期刊
摘要: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把人类经验转换为意义的过程。词汇语法是人类识解经验的源泉。 心理动词属于词汇语法范畴,而且每种语言中都有心理动词。出于表达和理解的需要,说话者和听话者要从某一角度识解一个事件或一个客观场景,这体现了主观性。通过视角获得的意义完全是主观的。涉及心理动词主观性也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心理动词;主观性;认知语义学  1. 介绍  至于语言的主观性,仍有一些误解需要澄清。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