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ts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探究性教学成为了当今教学的主流,将探究活动引入课堂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任,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馆,培养创新精神。本文从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设置疑问,明确探究目标;引导探究,把握探究的“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探究手段四个方面简要地阐述如何进行初中数学的探究性教学。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 探索能力 创设情境 设置疑问 现代信息技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课堂中不光注重问题的结果,而是越来越重视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即探究性教学成为了当今教学的主流。将探究活动引入课堂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了创新精神。如何保证课堂探究有效进行,将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学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的提出,探究就是一句空话。在科学史上,可以说几乎每一重大的发现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新课程改革之前的课堂提问模式往往是教师问、学生答,内容多以知识记忆型为主,忽略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理解的成分比较少。
  问题情境的形成是整个探究活动的起因,问题情境的好坏与否将决定探究活动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将决定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因此,问题情境是课堂探究能否顺利完成的前提。教学活动中问题情境的形成可以有以下几种典型的途径。
  1.提问产生问题情境。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一种主动探究的愿望,支持他们继续探索下去。
  例如我在教八年级数学§5.1《确定位置》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神舟五号”的图片。学生对这些图片比较熟悉,于是情绪高涨(插嘴的当然也多起来了)。
  师:“神舟五号”返回舱在哪儿成功着陆的?
  生(齐声):在内蒙古自治区成功着陆。
  师:搜救部队为什么能很快就找到?(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有人看到后报告政府的,有的说科学家预先算好的,有的说GPS全球定位系统……)
  师:其实这是一个如何确定位置的问题,在科学研究和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都离不开确定位置,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如何确定位置好不好?
  生(情绪高涨,异口同声):好。
  2.操作引发问题情境。数学课上经常有一些操作活动,操作中伴随着思维活动。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教学,我设计了几个递进式问题,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1)由一边的长AB=3cm,你能画出三角形吗?请与同桌比较三角形的大小。(2)如果给出两边的长:AB=3cm,BC=2cm,你能画吗?请与同桌比较三角形的大小。(3)如果给你三边的长:AB=3cm,BC=2cm,CD=4cm,再试一下。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动手实践,再与同桌比较,终于得到了全等的三角形,成功的喜悦写在了脸上。这时我又提出了其他问题:如果分别给你一个角、二个角、三个角,能画出全等的三角形吗?三角形全等需要几个条件?学生继续通过动手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在一节课上,老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体,体会到结论的来历和作用,他们觉得很有兴趣,记得也牢固。
  3.日常学习生活中创设问题情境。老师应当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在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与行为过程中,存在许多按学生原有的经验水平、认知结构与能力无法解释或解决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又可能常常是他们正在思考、迷惑或尝试解决的。如:(1)小学里0表示没有,初中引入负数后还表示没有?(2)小学里0是最小的数,初中引入负数后还这样吗?(3)小学里两数的和不小于任何一个加数,初中引入负数后还成立吗?……这些都可以成为探究性教学中的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二、设置疑问,明确探究目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以看出,学习和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因而疑就成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才有思,有究才有获。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设疑激思,引发学生思维,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实践证明,教师应选择以学生已学过的数学知识为基础,以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为背景,设计有一定容量和开放度的问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引起矛盾,激发探究动机,并在问题中明确探究目标。
  如我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时,进入新课前在黑板上板书了一首顺口溜:“学生若干房若干,分配住房作了难。每间房子住4人,还有8人没住房;每间房子住8人,还有1间住不满。动动脑筋算一算,学生多少房几间?”学生看后,群情激奋,满以为不用吹灰之力,列一元一次方程就可以解出来的,结果一试,不行。于是我就很顺畅地导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新课,大家听起来格外起劲,注意力也特别集中。
  三、引导探究,把握探究的“度”
  课堂探究毕竟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的,而探究性教学本身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只有把握好探究的开放度,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很好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不挫伤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探究性教学中,学生们置身于开放、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更为畅通了。可是在教学中,操作起来并非易事,平常我们所要求的“放得开,收得拢”,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对学习的多元目标、评价要求和材料等方面的问题要做出恰当的判断,把握好探究开放的度,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与学恰到好处地有机统一起来。
  1.引导学生抓住所探究问题的要素。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越多,反映他们对所研究对象的关注程度越深,学生的问题可能会比较零碎,对教师而言,怎样处理这些问题是值得深究的。对于学生的问题,一般处理方法有3种:①引导学生选择有兴趣的问题进行独立探究;②集体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③先选择一个问题,探究完毕后再进行下一个问题的探究,要有层次感。经过反复实践,我们认识到,如果在一堂课内采用第①种方法,容易引起课堂混乱,给人一种“课堂很乱”的感觉,难以体现教学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但这种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广泛应用于在课外的探究活动中去,而且效果比较好。而第②种、第③种方法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解决学生最感兴趣或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其他问题可作为课外兴趣合作小组的活动课题。
  2.抓住本质,层层深入探究。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带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展开。在每一个环节的处理上,应该紧凑、严密,而不能无的放矢。教师的语言要精练,大部分空间应留给学生。如在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活动思考”中探究“月历问题”时,有学生从横行方向观察,接着有人从竖列方向观察,不一会儿有人提出还可以从对角线方向观察。学生不靠教师也能一层一层地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者,观察、思考、分析的空间留给了学生,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教材是蓝本,活动是主体。新课程的教学应注重探究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并体验过程。对于有些课上无法完成的探究活动,可在某一、两个主要环节上重点探究。例如在研究同一个代数式可以表示不同的实际意义时,重点放在先按教材P85“议一议”(苏科版七年级上册)中的前三个填空,然后学生交流得出不同情景下的实际问题可能列出相同的代数式,接着反问:代数式“5a 8b”可以表示不同的实际意义的问题吗?这样在主要环节上重点探究,学生参与并体验过程,有了很深的感悟,顺利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明显。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探究手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计算器、计算机等既能做那些繁琐、枯燥和重复性的工作,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思考和探索,更能做探索性工作,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使用计算器可进行探索规律的活动。如证明:一切形如49,4489,444889,44448889,…,444…488…89的数都是完全平方数。学生通过计算器验证,猜得它们分别是7,67,667,6667,…,66…67的平方,进一步推测出它们是(66…6 1)的平方,给证明提供了思路。
  计算机能更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在新课改中,教师要尽可能利用计算机展示数量关系、函数图像、几何图形及其变化过程并研究其性质,帮助学生绘制图表,设计图案,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收集信息,互相交流。
  开展探究性教学,不仅是为了适应当前课程改革中产生的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因为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实践操作活动,体验、感悟,合作、交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总之,探究性教学是一个新型的教学方式,它成为当今教学的主流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和挑战。不过我们坚信,探究性教学必将开出绚丽的花朵。
其他文献
“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已经结束,此次当选的感动中国人物有:为新中国核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朱光亚,为官清廉的公安战线楷模刘金国,为人民群众奉献一生的党的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学生通常有一种“畏惧感”。因此我认为,我们语文老师除了让学生明白作文在语文中的重要地位外,还应多动脑筋,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让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市里打来电话,说是我县一女政协委员在上 次市政协会议上,提交了一份关于我县女职工生育及劳动保护政策难落实的提案,要我们就提案中涉及的问题和事例迅速组织调查,并形成材
2008年11月13日上午8:55分,省农垦总局宝泉岭农垦(kěn)分局宝泉岭农场小学的同学们正在教室里认真上课,突然外面传来刺耳的报警声,教室的喇叭急促地传出“请全体教师同学,各
诗人歌德曾说过一句话:“每个人都想成功,但没想到成长。”而可持续的企业成长,更需要正确的基因来做内核 Goethe said the poet once said: “Everyone wants to succeed,
采用阴极恒电压电沉积法在氧化锡铟透明导电玻璃表面沉积了Bi2S3薄膜,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原子力显微镜、场发射扫描显微镜对制备薄膜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
任命:邵志华任浙江省打击走私与海防口岸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裴晓光、胡方友、徐宽宥兼任浙江省打击走私与海防口岸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陈重天任浙江省公安厅副厅长; Appointme
小学语文教学最具有挑战的是作文教学,而作文教学中最具有挑战的是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能在不同文字的授意下,播下万千花种,收获繁花锦绣。  可是在课堂上,很多老师在驾驭半命题作文的时候,往往感到力不从心,不知道应该如何切入那半个命题点,以点带面地进行作文教学。我结合自己多年来从教的经验和自己的写作,谈谈如何突破半命题作文的教学瓶颈。  一、精雕细刻,解读半命题作文的内涵  半命题作文,总是给学生一个
Chapter 1午夜魔音“这栋房子太棒了!要不是亲眼所见,我都不敢想象咱们城市还有这么个世外桃源呢!”叶子璐在房子里原地转了几个圈,高兴地叫起来。“虽然租金贵点,但为了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