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深度学习”的概念在提出之后,得到了幼教各界广泛的关注。到底什么是深度学习?如何真正的促进幼儿进行深度学习?就是在一日生活中,从幼儿的问题或者感兴趣的内容出发,挖掘这一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探究价值,通过一系列、各领域丰富的活动,不断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深度学习的实践精要是“引入—拓展—创作—反思”。文章根据幼儿提出的问题,寻找“单项深度法”的具体实践路径以及应用策略。
关键词:深度学习;探究;变废为宝
一、 引入——抓住问题,开启探究之门
虞永平教授指出:“有教育中大量的课程资源应该来自生活,挖掘生活中的多样资源应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多是一些零碎、细微的事情,教师只有抓住细节中有价值的内容,才能打开有效的教育之门。”
随着厦门市“垃圾分类”的活动逐步推进,周围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最近,孩子们交谈中关于“垃圾分类”的话题也越来越多,讨论得越来越激烈。在班级开展的一系列“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中,孩子们纷纷感受到垃圾分类给生活带来的变化。通过观察身边的变化、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孩子们逐步认识了垃圾分类,懂得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在一次观看垃圾的焚烧处理活动中,孩子们看到了垃圾产生的滚滚浓烟,感受到了垃圾的处理对我们环境的破坏。在讨论“如何更好地处理垃圾”的时候,有一位小朋友联系到了生活中的事情:“我看过妈妈把家里的烂菜叶都做成肥料,这样我们家的菜就长得特别好。”此话一出,孩子们都觉得特别神奇,他们跃跃欲试:垃圾为什么能变成有用的东西?怎么把垃圾变成有用的东西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并且,要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那么,如何把握住幼儿的兴趣点,促进幼儿进行深度学习呢?
二、 拓展——动手实践,体验探究之路
在一日活动中,调动幼儿多种感官,进行社会实践、调查走访等活动,并且开展多样化游戏、小组探究合作等丰富的形式,支持幼儿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探究、获取经验、提升能力。
(一)收集与尝试
可以引导幼儿进行规划,在教室里开辟专门且合适的区域作为“变废为宝”专区,幼儿可以将从各处收集的废品放在该区域。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幼儿都可以自行对废旧物品进行动手操作,比如观察、比较、分类等,增加对废旧材料的了解与认识,初步尝试将这些材料“变废为宝”。
(二)调查与设计
幼儿通过查询资料、走访专业人士等方法,收集各种“变废为宝”的方法;教师提供相对开放的问卷,鼓励幼儿用自己看得懂的图画或者符号将调查结果记录下来,能力较强的幼儿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变废为宝”的方法,并将初步的设计图画出来。
(三)分享与完善
“变废为宝”不仅仅注重前期的资料收集,同时要注重幼儿的语言表达。教师应当鼓励幼儿将调查问卷与设计图进行大胆的分享、清楚地表达,其他幼儿也可以了解到不同种类的垃圾可以变成不同的宝贝,丰富变废为宝的知识;并且在分享过程中,幼儿还可以一起讨论“为什么有不一样的调查结果”“不一样的垃圾还有什么不同的做法”等等,共同发现问题,对自己的设计图进行完善。
(四)实践与反思
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幼儿都可以动手操作,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调查结果,在成功与失败中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验,幼儿还可以进行协商合作,共同探究;另外,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学会科学的记录方法,鼓励幼儿通过多种表征手段,如画画、简单图表等记录实践结果。
(五)运用与收获
“变废为宝”之后,幼儿分享自己的成果,并且探索成品的作用,进行分享与使用,收获成就感。比如,使用一定比例的红糖水跟水果皮、水果混合制成的酵素,经过勾兑,可以洗澡、洗头、清洁环境;废旧纸箱可以拼在一起制作成玩具等等。
(六)制作与宣传
通过对垃圾的处理,孩子们应该有很多心得和体会,感受到垃圾处理的不容易以及垃圾处理的重要性。将有用的垃圾回收可以再次造福人类,变成有用的物品等等,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制作“变废为宝”的宣传手册,到幼儿园的其他班级或者公园等场所,宣传环保小知识,不仅自己保护环境,并且用实际行动感染身边的伙伴。
三、 创作——按需造物,重塑垃圾之美
通过前面的探究活动,孩子们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些都是根据已有的材料进行“变废为宝”的活动。因此,在接下来的创作,可以要引导幼儿发现在一日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将环境的需要或者自己遇到的问题,使用废旧物品进行創作,以满足自己或者班级的需要,丰富班级物品,创设班级的环境,提高主人翁意识。
(一)区域活动
区域游戏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而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游戏材料来实现的。因此,可以鼓励幼儿发现区域材料存在的问题,商量讨论解决的办法,设计出感兴趣的区域材料。在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而且对于区域环境中经常出现的孩子不够爱惜玩具等问题,都能因为这是他们自己动手制作的原因、主人翁意思的增加而减少发生的次数。
(二)三大游戏
三大游戏需要借助丰富充实的游戏材料才能使游戏开展的更为丰富多彩,鼓励幼儿发现问题。比如说,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发现照相馆需要的照相机没有,那么他们就可以自己想办法,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制作或者替代;而表演游戏中,经常会有孩子们想要什么装扮,但是一时间没有合适的,那么也可以鼓励他们到废品区,或者回家收集合适的废旧材料进行使用或者制作。总之,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投放相关的材料。只有让孩子更多依靠自己的脑和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的游戏创造性、主动性才会提高得更快。 (三)体育游戏
鼓励幼儿发现体育游戏中的问题,面对大型器械玩法单一、需要排队等待、自制体育玩具损坏等情况,可以鼓励幼儿探索低结构材料的玩法,比如一个小纸盒,就有它的玩法;好几个小纸盒,也有它们的玩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发现纸盒可以绕着跑、跳、跨等等,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另外,低结构材料也可以进行制作,比如纸盘可以制作飞盘,塑料瓶可以做成保龄球,这都是在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环境布置
鼓励幼儿一起设计班级环境与墙面、制作精美的吊饰和主题环境、走廊、各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利用废旧材料装饰、美化班级。幼儿在观察、模仿、推敲中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和创作的欲望,以往的环境都是老师设计并且制作的,所以孩子们并没有太大的感觉,有时候甚至会毁坏墙面,被老师批评。因此,每学期老师都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设计与商量环境的布置,让孩子们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让墙面说出孩子们心里想说的话。而这些废旧材料,恰恰不会限制孩子们的想象,而是更好地推动幼儿,潜移默化中,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主人翁意识也大大增强了。
四、 反思
在尝试“单项深度法”的理论建构课程的过程中,发现教师在进行观察与引导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教师要做好角色定位,不断提高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幼儿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意识。
(一)角色定位准确
很多的教师的确重视幼儿的兴趣,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但是却照着自己觉得幼儿应该学到的知识设计活动。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明确的角色意识,知道自己应该作为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通过仔细观察、耐心倾听、鼓励表达、捕捉价值,适当适时的引导,帮助幼儿形成较完整的认识。
(二)提高综合素养
深度学习不再是一开始就设计好的活动与主题,而是从幼儿的问题和兴趣出发,很有可能出现很多新的声音与想法,那么,哪些想法是有价值的?哪些声音可以不用深入探究呢?因此,观察的方法需要学习,观察的能力需要提高。而且,如何进行引导,什么时候进行引导,引导的程度到什么地步,都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思考。
(三)做好充足准备
关于如何“变废为宝”,教师要做好先行者,多查阅准确资料,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配合幼儿进行探究实验。
(四)注重倾听表达
在活动的进程中,教师要多倾听幼儿的想法,激发幼儿想表达的愿望,不管孩子们的想法合不合理,都不只是简单地下判断与结论,而是让孩子们进行尝试。并且,不能只在意幼儿探究能力的提升,也要注重幼儿多种能力地提高,比如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多开展需要合作的活動,引导幼儿使用完整句进行表达。
五、 结语
总而言之,深度学习要顺应幼儿的兴趣,开展丰富的活动,引导幼儿逐步探究、解决问题,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华,肖云.借助“单项深度法”建构幼儿园班本课程[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9(4):9-11.
[2]单晓晓.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游戏精神缺失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
[3]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
作者简介:王思洋,福建省厦门市,湖明幼儿园。
关键词:深度学习;探究;变废为宝
一、 引入——抓住问题,开启探究之门
虞永平教授指出:“有教育中大量的课程资源应该来自生活,挖掘生活中的多样资源应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多是一些零碎、细微的事情,教师只有抓住细节中有价值的内容,才能打开有效的教育之门。”
随着厦门市“垃圾分类”的活动逐步推进,周围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最近,孩子们交谈中关于“垃圾分类”的话题也越来越多,讨论得越来越激烈。在班级开展的一系列“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中,孩子们纷纷感受到垃圾分类给生活带来的变化。通过观察身边的变化、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孩子们逐步认识了垃圾分类,懂得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在一次观看垃圾的焚烧处理活动中,孩子们看到了垃圾产生的滚滚浓烟,感受到了垃圾的处理对我们环境的破坏。在讨论“如何更好地处理垃圾”的时候,有一位小朋友联系到了生活中的事情:“我看过妈妈把家里的烂菜叶都做成肥料,这样我们家的菜就长得特别好。”此话一出,孩子们都觉得特别神奇,他们跃跃欲试:垃圾为什么能变成有用的东西?怎么把垃圾变成有用的东西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并且,要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那么,如何把握住幼儿的兴趣点,促进幼儿进行深度学习呢?
二、 拓展——动手实践,体验探究之路
在一日活动中,调动幼儿多种感官,进行社会实践、调查走访等活动,并且开展多样化游戏、小组探究合作等丰富的形式,支持幼儿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探究、获取经验、提升能力。
(一)收集与尝试
可以引导幼儿进行规划,在教室里开辟专门且合适的区域作为“变废为宝”专区,幼儿可以将从各处收集的废品放在该区域。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幼儿都可以自行对废旧物品进行动手操作,比如观察、比较、分类等,增加对废旧材料的了解与认识,初步尝试将这些材料“变废为宝”。
(二)调查与设计
幼儿通过查询资料、走访专业人士等方法,收集各种“变废为宝”的方法;教师提供相对开放的问卷,鼓励幼儿用自己看得懂的图画或者符号将调查结果记录下来,能力较强的幼儿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变废为宝”的方法,并将初步的设计图画出来。
(三)分享与完善
“变废为宝”不仅仅注重前期的资料收集,同时要注重幼儿的语言表达。教师应当鼓励幼儿将调查问卷与设计图进行大胆的分享、清楚地表达,其他幼儿也可以了解到不同种类的垃圾可以变成不同的宝贝,丰富变废为宝的知识;并且在分享过程中,幼儿还可以一起讨论“为什么有不一样的调查结果”“不一样的垃圾还有什么不同的做法”等等,共同发现问题,对自己的设计图进行完善。
(四)实践与反思
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幼儿都可以动手操作,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调查结果,在成功与失败中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验,幼儿还可以进行协商合作,共同探究;另外,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学会科学的记录方法,鼓励幼儿通过多种表征手段,如画画、简单图表等记录实践结果。
(五)运用与收获
“变废为宝”之后,幼儿分享自己的成果,并且探索成品的作用,进行分享与使用,收获成就感。比如,使用一定比例的红糖水跟水果皮、水果混合制成的酵素,经过勾兑,可以洗澡、洗头、清洁环境;废旧纸箱可以拼在一起制作成玩具等等。
(六)制作与宣传
通过对垃圾的处理,孩子们应该有很多心得和体会,感受到垃圾处理的不容易以及垃圾处理的重要性。将有用的垃圾回收可以再次造福人类,变成有用的物品等等,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制作“变废为宝”的宣传手册,到幼儿园的其他班级或者公园等场所,宣传环保小知识,不仅自己保护环境,并且用实际行动感染身边的伙伴。
三、 创作——按需造物,重塑垃圾之美
通过前面的探究活动,孩子们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些都是根据已有的材料进行“变废为宝”的活动。因此,在接下来的创作,可以要引导幼儿发现在一日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将环境的需要或者自己遇到的问题,使用废旧物品进行創作,以满足自己或者班级的需要,丰富班级物品,创设班级的环境,提高主人翁意识。
(一)区域活动
区域游戏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而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游戏材料来实现的。因此,可以鼓励幼儿发现区域材料存在的问题,商量讨论解决的办法,设计出感兴趣的区域材料。在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而且对于区域环境中经常出现的孩子不够爱惜玩具等问题,都能因为这是他们自己动手制作的原因、主人翁意思的增加而减少发生的次数。
(二)三大游戏
三大游戏需要借助丰富充实的游戏材料才能使游戏开展的更为丰富多彩,鼓励幼儿发现问题。比如说,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发现照相馆需要的照相机没有,那么他们就可以自己想办法,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制作或者替代;而表演游戏中,经常会有孩子们想要什么装扮,但是一时间没有合适的,那么也可以鼓励他们到废品区,或者回家收集合适的废旧材料进行使用或者制作。总之,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投放相关的材料。只有让孩子更多依靠自己的脑和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的游戏创造性、主动性才会提高得更快。 (三)体育游戏
鼓励幼儿发现体育游戏中的问题,面对大型器械玩法单一、需要排队等待、自制体育玩具损坏等情况,可以鼓励幼儿探索低结构材料的玩法,比如一个小纸盒,就有它的玩法;好几个小纸盒,也有它们的玩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发现纸盒可以绕着跑、跳、跨等等,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另外,低结构材料也可以进行制作,比如纸盘可以制作飞盘,塑料瓶可以做成保龄球,这都是在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环境布置
鼓励幼儿一起设计班级环境与墙面、制作精美的吊饰和主题环境、走廊、各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利用废旧材料装饰、美化班级。幼儿在观察、模仿、推敲中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和创作的欲望,以往的环境都是老师设计并且制作的,所以孩子们并没有太大的感觉,有时候甚至会毁坏墙面,被老师批评。因此,每学期老师都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设计与商量环境的布置,让孩子们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让墙面说出孩子们心里想说的话。而这些废旧材料,恰恰不会限制孩子们的想象,而是更好地推动幼儿,潜移默化中,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主人翁意识也大大增强了。
四、 反思
在尝试“单项深度法”的理论建构课程的过程中,发现教师在进行观察与引导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教师要做好角色定位,不断提高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幼儿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意识。
(一)角色定位准确
很多的教师的确重视幼儿的兴趣,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但是却照着自己觉得幼儿应该学到的知识设计活动。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明确的角色意识,知道自己应该作为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通过仔细观察、耐心倾听、鼓励表达、捕捉价值,适当适时的引导,帮助幼儿形成较完整的认识。
(二)提高综合素养
深度学习不再是一开始就设计好的活动与主题,而是从幼儿的问题和兴趣出发,很有可能出现很多新的声音与想法,那么,哪些想法是有价值的?哪些声音可以不用深入探究呢?因此,观察的方法需要学习,观察的能力需要提高。而且,如何进行引导,什么时候进行引导,引导的程度到什么地步,都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思考。
(三)做好充足准备
关于如何“变废为宝”,教师要做好先行者,多查阅准确资料,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配合幼儿进行探究实验。
(四)注重倾听表达
在活动的进程中,教师要多倾听幼儿的想法,激发幼儿想表达的愿望,不管孩子们的想法合不合理,都不只是简单地下判断与结论,而是让孩子们进行尝试。并且,不能只在意幼儿探究能力的提升,也要注重幼儿多种能力地提高,比如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多开展需要合作的活動,引导幼儿使用完整句进行表达。
五、 结语
总而言之,深度学习要顺应幼儿的兴趣,开展丰富的活动,引导幼儿逐步探究、解决问题,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华,肖云.借助“单项深度法”建构幼儿园班本课程[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9(4):9-11.
[2]单晓晓.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游戏精神缺失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
[3]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
作者简介:王思洋,福建省厦门市,湖明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