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无疑就是这么一种“气氛”,这种“气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预期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期专题前面的几篇文章就是服务这一目的的。
其中,《多样化情境助推学生由浅表走向深刻》和《不断反思,设计有效情境》两篇文章都是有关教学情境创设的案例分析。“案例”中的《石壕吏》教学过程中创设的三个情境片段,通过分析,认为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化解学生的学习难点。《倒数的认识》三种情境导入的实例,边述边议,不断进行反思,指出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活动,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思考上有所启发,对学习重、难点的突破有所帮助。只有这样,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有力的支撑。
《情境须与实效同行》和《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都是对有效教学情境创设的理性思考,既有理论,又有具体的实例。前一文认为,教师只有立足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才能创设有效情境,才能与实效同行。后一文认为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即:情境的真实性、情境的适切性、情境的感染力、情境的简约性。指出在情境创设中如果能坚持上述原则,课堂教学就能创造出动人心弦、发人深思、使人沸腾的智力生活与精神生活。
纵观以上几篇文章,都认识到了教学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必须讲求实效,都对如何来实现有效的情境创设提出了自己的方法和见解,都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来创设教学情境。但对于教学情境创设的认识几乎都是停留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关于教学情境带来有效课堂教学的认知或理解,涉猎较少或基本没有涉猎,笔者认为这是四篇文章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什么是教学情境?教育界普遍认为,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氛围,是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根据教学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是师生双方情感、认知、行为和环境的有机统一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以人为本,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重视课堂情境创设。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得的方法是学生去“发现”,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呢?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有效课堂的最好手段之一。
何为有效课堂教学?有效课堂教学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体验情感的程度达到了有效教学时间的最大比值,将教学目标最大化和最优化的过程。笔者以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定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教学有没有效果,并不是看老师的教学态度认不认真,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而是指学生能否学得轻松、学得自主, 学生是不是会学,有没有学会。如果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无所获,即使教师再苦再累也谈不上是有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费时费劲,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属于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构建有效课堂,无疑是全体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情境,实现师生共同进步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策略。那么,有效情境的创设对打造有效课堂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
首先,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心理学认为,师生处在最佳的心理距离时,必然会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师生双方都感到轻松愉快,都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去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只有形成情感的交流,才能使课堂充满和谐气氛,才能使教学取得最佳效益。情境创设其实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利用知识本身的内涵,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式营造愉悦趣味、宽松和谐的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学习中积极思索,大胆质疑,掌握学习方法,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同步发展,这对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构建有效课堂有着无与伦比、无可估量的作用。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教学的主体作用。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所谓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教师在正确教学思想指导下,有目的地选定一种建立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使能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教养和教育学生的任务,并取得尽可能最大的效果。”显而易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实现的过程,教师是学习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综合活动,需要借助于感情的催化来完成这一过程,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激发出来的。在教学中,作为学习组织者的教师通过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感悟,引导学生自己去探讨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展开讨论、争议、辩驳、概括和总结,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发挥出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再次,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生活经验。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是“孩子们入学时是个问号,毕业时是个句号”,致使我们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发现和享受。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教育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知识,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知识,感受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不仅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遇到的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学习的目的——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堂课就是一幅生命整体的图画,生机盎然、生命灵动、绚丽多彩,每堂课都是师生激情的飞扬与智慧的迸发,行云流水、动静交替、活而不乱 。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给学生以无穷的遐想,张扬他们的个性,促进他们的发展,让他们感受喜悦,让他们体验成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更精彩、更有魅力!(作者单位:南昌大学附中)■
□本栏责任编辑 孙恭伟
E—mail:sungongw@126.com
其中,《多样化情境助推学生由浅表走向深刻》和《不断反思,设计有效情境》两篇文章都是有关教学情境创设的案例分析。“案例”中的《石壕吏》教学过程中创设的三个情境片段,通过分析,认为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化解学生的学习难点。《倒数的认识》三种情境导入的实例,边述边议,不断进行反思,指出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活动,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思考上有所启发,对学习重、难点的突破有所帮助。只有这样,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有力的支撑。
《情境须与实效同行》和《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都是对有效教学情境创设的理性思考,既有理论,又有具体的实例。前一文认为,教师只有立足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才能创设有效情境,才能与实效同行。后一文认为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即:情境的真实性、情境的适切性、情境的感染力、情境的简约性。指出在情境创设中如果能坚持上述原则,课堂教学就能创造出动人心弦、发人深思、使人沸腾的智力生活与精神生活。
纵观以上几篇文章,都认识到了教学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必须讲求实效,都对如何来实现有效的情境创设提出了自己的方法和见解,都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来创设教学情境。但对于教学情境创设的认识几乎都是停留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关于教学情境带来有效课堂教学的认知或理解,涉猎较少或基本没有涉猎,笔者认为这是四篇文章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什么是教学情境?教育界普遍认为,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氛围,是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根据教学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是师生双方情感、认知、行为和环境的有机统一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以人为本,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重视课堂情境创设。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得的方法是学生去“发现”,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呢?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有效课堂的最好手段之一。
何为有效课堂教学?有效课堂教学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体验情感的程度达到了有效教学时间的最大比值,将教学目标最大化和最优化的过程。笔者以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定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教学有没有效果,并不是看老师的教学态度认不认真,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而是指学生能否学得轻松、学得自主, 学生是不是会学,有没有学会。如果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无所获,即使教师再苦再累也谈不上是有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费时费劲,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属于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构建有效课堂,无疑是全体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情境,实现师生共同进步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策略。那么,有效情境的创设对打造有效课堂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
首先,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心理学认为,师生处在最佳的心理距离时,必然会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师生双方都感到轻松愉快,都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去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只有形成情感的交流,才能使课堂充满和谐气氛,才能使教学取得最佳效益。情境创设其实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利用知识本身的内涵,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式营造愉悦趣味、宽松和谐的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学习中积极思索,大胆质疑,掌握学习方法,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同步发展,这对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构建有效课堂有着无与伦比、无可估量的作用。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教学的主体作用。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所谓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教师在正确教学思想指导下,有目的地选定一种建立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使能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教养和教育学生的任务,并取得尽可能最大的效果。”显而易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实现的过程,教师是学习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综合活动,需要借助于感情的催化来完成这一过程,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激发出来的。在教学中,作为学习组织者的教师通过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感悟,引导学生自己去探讨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展开讨论、争议、辩驳、概括和总结,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发挥出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再次,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生活经验。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是“孩子们入学时是个问号,毕业时是个句号”,致使我们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发现和享受。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教育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知识,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知识,感受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不仅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遇到的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学习的目的——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堂课就是一幅生命整体的图画,生机盎然、生命灵动、绚丽多彩,每堂课都是师生激情的飞扬与智慧的迸发,行云流水、动静交替、活而不乱 。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给学生以无穷的遐想,张扬他们的个性,促进他们的发展,让他们感受喜悦,让他们体验成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更精彩、更有魅力!(作者单位:南昌大学附中)■
□本栏责任编辑 孙恭伟
E—mail:sungong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