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艺术的发展使音乐在影片中越来越多的承担起增强艺术效果的重任。电影中画面与音乐总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影片《燃情岁月》中父子之情、兄弟之情、爱人之情相互交错,在詹姆斯·霍纳的音乐中渐渐弥散,他用音乐演绎了一段荡气回肠、激动人心的“秋日传奇”。
[关键词]詹姆斯·霍纳 音乐 素情与爱情
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音乐在影片中越来越多的承担起增强艺术效果的重任。电影中画面与音乐总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拍摄于1994年的美国影片《燃情岁月》(Legends of the fall)就是一个画面、情节、音乐完美结合的典范。整个电影的音乐如同一坛酝酿了多年的美酒,干醇醉人,为影片情节的渲染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出色的情感主题音乐以其优雅的旋律、强烈的情节暗示,使影片的空洞被很好的弥补,甚至可以说是“化空白为留白。化冗长为馀韵,化刻意为写意,化矫情为深情”,为电影创造出诗一般悠远的意境。从而进一步说明电影配乐不是电影的附属品,而是电影的灵魂和血液,更有可能超越电影而永留观众的心中。
影片的音乐由好莱坞首席配乐大师詹姆斯·霍纳操刀,他受过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专业训练。擅长运用乐器独奏与大型管弦乐队衔接旋律。常常将人带入一种十分悠远的意境。此次为了配合广袤粗犷的原始荒野、凄美哀怨的爱情,他携手伦敦交响乐团用音乐演绎了一段荡气回肠、激动人心的“秋日传奇”。仿佛一曲优美动人的乐章,让观众的思绪和情感随着每一个音符渐行渐远,飘到那片埋藏爱与痛的土地上。
《燃情岁月》所描叙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初美国蒙大拿州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通过对一个家庭悲欢离合的描写,展现了种族、社会、战争、家庭、政策等一系列的问题,唤醒人们对生命无常,情感永恒的思考。整部影片父子之情、兄弟之情、爱人之情相互交错,在詹姆斯·霍纳的音乐中渐渐弥散,悠扬的管弦乐长久萦绕在观众心头,浓浓悲伤之情挥之不去。沉浸在如此一个充满人性真情的氛围中。我们是不是该放慢脚步,“听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就如影片开头这句话外音所说的那样。全片的音乐出现了不同的主题。从恬静淡雅到悲愤感慨,旋律上无不精雕细琢。唯美动人,交织出一篇又一篇悠然神往。扣人心弦的乐章……随着情节的变化,日本洞箫吹出沧桑与悲情,定格了主角“传说”般不可捉摸、狂野悲愤却浑然天成的性格特点。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飘忽不定,时而呐喊悲鸣,时而沈吟低语。可以说是詹姆斯·霍纳这种手法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次表现。
20世纪初,鲁上校厌倦了杀戮。厌倦了美国人对于印第安土著无休止的驱赶,退役后与长子艾弗瑞、次子崔斯汀和小儿子山莫在美国西部靠近加拿大的蒙大拿州大草原安居。享受着远离世俗的生活,日子就像他们生活着的那片草原。一切都是那么平静、安然。崔斯汀是父亲的最爱,他生性狂野,我行我素。十岁时。在与一头熊搏斗的过程中。他的血和熊的血融在了一起,从此,在他的心中总能听到熊的召唤。
山莫大学毕业后带回了自己的未婚妻苏珊。很快,战争爆发了,山莫牺牲了。艾弗瑞与弟弟崔斯汀因为同时爱上了苏珊而反目成仇。苏珊像崇拜英雄一样深深迷恋着崔斯汀,但命运的捉弄使她嫁给了艾弗瑞。最终,苏珊在痛苦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父子三人在共同对抗敌人的过程中,再一次体会到那份坚不可摧血浓于水的亲情。终于冰释前嫌,和好如初。
影片一开始,银幕上出现的是一位印第安老人坐在火堆前,低沉的声音向人们叙述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老人的喃喃低语贯穿整部电影始终,这使得影片自始至终笼罩在一股悲情与激情交融的氤氲之中。在影片中好几次出现了那位印第安土著老人的歌声,短暂却令人印象深刻,似乎具有一种符号性的象征意义。表达着只属于那个年代,那群人的情感。使得影片时时刻刻都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人文关怀。
《燃情岁月》里带着宿命而悲壮的电影配乐,消沉如冰雪初融的音乐和“得得”作响的马蹄声,表现着人们的爱与痛。正如詹姆斯·霍纳自己所说“这是一部经典的唯美派电影。我痴迷于爱尔兰音乐,我喜爱那种忧郁凄凉的气氛,这种形式不会因时间而显得褪色、变质。我同其他作曲家不同的是。我不是把作曲当作工作,而是当成艺术。所以,在《燃情岁月》中,我赋予了它最具表现力的声音。”
草原上的那条无声的大河冲刷着岁月的痕迹,它缓慢的流淌着,似乎一个述说故事的老人,可是没有人能看见水面下的激流暗涌。就像“有些人听得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并按着声音去生活。这些人最后若不是疯了,就是成了传说。”如果说主人公崔斯汀是一个“传说”,那么整个影片则更像是一部交响乐章,气势恢宏。荡气回肠。
在如交响乐般悲壮的影片中,在天野苍茫的草原上,在牧马划破天际的嘶鸣声中,在血与泪,爱与恨的交织里,在悠扬的苏格兰风情的乐曲中,在泛黄古旧的西部记忆里闻到牛仔身上的浓烈的烟草味,麂皮酒袋中呛人的伏特加酒的残余的激情,还有女人们蓬蓬裙上泛出的隐约的幽香。上个百年里理想与现实的交锋。生命沉重的戏剧性,爱情的脆弱和偶然,随着时光的流逝,与秋日的落叶一起。被埋进马蹄踏过的温润的土壤里发酵。
影片即将结束的时候,荧幕上出现的是若干年后年迈的崔斯汀与一只黑熊搏斗的场面,在激昂的乐曲声中导演将最后一个镜头定格。于是崔斯汀的英雄形象便永恒的留在了1963年的美国西部的某个森林中,也留在了观众的脑海里,不可磨灭。
詹姆斯·霍纳在电影配乐中将他的交响乐配乐的功力完全展示出来,并且巧妙而又精彩地运用了音色十分古老萧瑟的日本洞箫,表现印第安文化的古老和神秘色彩。日本洞箫独特音色的脉动与呼吸,加上管弦音乐细致唯美的深情款款,挥洒出一腔原始的无情荒地有情天的情怀。
詹姆斯·霍纳的音乐一直都有很高的旋律性,但是同时有这么多的主题,这大概首推《燃情岁月》,全部影片的音乐无论是平静致远还是柔情默默,无论是慷慨悲愤还是无奈痛苦,音乐旋律都是优美动人的。显露出了丰富表现力和迷人的柔情性,可以说是一篇宏伟的史诗。影片中,从主题发展出的十三首相对独立的配乐。时而以交响乐队奏出,仿佛骏马在草原上驰骋。气势恢宏:时而又在钢琴上回旋。就像恋人的耳边私语,浅唱低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音乐的配器,作曲家大胆运用了日本洞箫这一古老的乐器。沧桑、神秘,低沉时如“传说”般不可捉摸:高亢时仿佛崔斯汀心中的熊在怒吼……音乐随剧情跌宕起伏,张弛自如。詹姆斯·霍纳在电影中的出色发挥令人印象深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就是符号,某一段落的出现往往标识着某一情感,或人物的出场。影片的开始部分就出现了崔斯汀和熊搏斗的场面。并通过画外音告诉观众,在印 第安的传说中,如果敌我双方的鲜血混合在了一起,那么,他们从此将融为一体。借此来暗示崔斯汀是一个熊一样的男人,在他的心中有着熊一样的野性。因而当音乐中出现日本洞箫在高音区的持续长音时。观众立即会联想到那是崔斯汀心中熊在吼叫。这样的音乐在片中多次出现。如当崔斯汀得知弟弟山莫已独出发去执行侦察任务时,他发疯般的跃上马。奔向弟弟的方向试图援救他。这时,背景音乐中响起连续,与音乐极不和谐的洞箫长音,刺耳、紧张、充满杀气、让人不寒而栗。这时的他已分明成为一头熊。又如。崔斯汀在厌倦漂泊后,赶着马群再次出现在阔别多年的家乡时;印第安妻子被射杀后,他展开报复时:洞箫的声音总是适时地出现。因而。洞箫所奏出的长音实际上已成为一个符号,一个对于男主人公的符号,它的出现总是暗示着崔斯汀的出场或心态的变化。
在第一首Legends Of The Fall中,便将电影的主题原原本本地展现在观众眼前,箫这种乐器在表现古老、苍茫、深远等气氛上起到一般西方乐器所无法达到的程度,用这种乐器来表现崔斯汀内心时而宁静。时而狂野那飘忽不定和潇洒不羁的个性。是再恰当不过了。崔斯汀成年后的首次出场——苏珊初来乍到,她见到了山莫的父亲,见到了艾弗瑞,见到了仆人“一刀”,并听他们议论那个从未谋面的崔斯汀。这时,远方传来马蹄声。所有的人回头望去,崔斯汀披着一头金发,骑着马。在夕阳的余辉下,从原野之际走来。此时,一直持续着的背景音乐在号角的带动下很快推向高潮,以更为宏大的音响效果奏出主题。管乐更多的加入到了音乐中,高亢、嘹亮、催人奋进、给人希望:而弦乐的铺垫则宽广、深情,令人迷恋。当这样的音乐和画面结合在一起时,观众便会感受到强烈的英雄气概。从而对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The Ludlows中,在婉约的钢琴独奏模拟山莫的歌声中开始,体现出宁静的西部生活,而随后缓缓导入的管弦乐演奏支撑起整首曲子。把三个兄弟最后和父亲在一起那愉快的生活体现出来。在清脆悠扬的小提琴独奏下慢慢落幕,在曲子的结尾处奏出安详而平和的音乐,仿佛父子四人淡薄宁静的生活,与后来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的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晚饭后,一家人围坐在客厅。山莫在苏珊的钢琴伴奏下唱歌。歌词是这样的:“夜幕低垂,一位女士站在一片树林的边缘。她的手上持着驯马的绳鞭,从没见过有哪位女士这么漂亮。她温柔的声音总在我耳边回响,向我轻声诉说。但她不属于我,她属于另一个人。永远属于他。是的。她应属于这薄暮和朦胧的雾……”当镜头扫过三兄弟的面庞时,他们眼睛里所透出的恬静、温柔就会告诉观众,歌词中的“美丽姑娘”就是苏珊,而三兄弟无一不被苏珊的美所折服。当然。歌词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看似随意,实则暗含玄机。苏珊的到来是这个家庭的转折点。原本感情和睦的兄弟因为爱上了同一个女子而反目成仇。然而,山莫战死沙场,崔斯汀背井离乡,艾弗瑞妻子自杀,三兄弟没有一个人真正得到苏珊,所以,那个美丽的姑娘永远“不属于我”。对于苏珊来说。歌词是对她悲剧性人生的预示,她的未婚夫是山莫。丈夫是艾弗瑞,而爱的人却是崔斯汀。最终。苏珊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痛苦。或许,她真的不属于这世界上的任何人,她“应属于这薄暮和朦胧的雾”。
在Off To War中,箫声一出场带着明显的悲鸣,如同是父亲的心情一般。看着儿子们被政府那所惯用煽动青年的“为国家而战”的幌子所欺骗,作为父亲却无能为力。那种担心和痛苦的心情在音乐声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To The Boys是描写战争的音乐。音乐带着战鼓声音,日本洞箫其独特深邃苍茫的音色加上管弦乐细致唯美的神韵,则完全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残酷的堑壕战用音乐的手法表现出来,战鼓如云。干戈交迫,气势悲壮。
Samuel’s Death也是描写战争的,在长达8分钟中,款款勾勒出一片兄弟之间的天荒地老情。观众可以感受到悲壮的色彩。调子不断地拔高的管弦乐急促地演奏。将在战场上焦急地寻找弟弟下落的崔斯汀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旋律一直维持在一个很高的调子上,人们的心也提到嗓子眼,但是突然调子一下沉寂了,电影里崔斯汀就差一步,眼睁睁地看着弟弟惨死在自己眼前。旋律一下转化成低缓而沉重的大提琴演奏。让人完全感受到当时他的撕心裂肺般的悲痛。崔斯汀决定为弟弟报仇,他深夜潜入德军阵地,杀死多名德军士兵,并按照印第安战士的习惯取下德军士兵的头皮作为战利品。当第二天早上一身血污的他回到军营的时候,眼神呆滞而麻木,音乐也随之悲壮和凄婉,通过音乐观众就仿佛听到崔斯汀内心的哭泣一般。弟弟的死已经成为他心中永远也无法磨灭的伤痛……
在Revenge中,除了这个十分古老的日本洞箫,还在开头与结尾加入凄美女声的飘渺咏叹,倾诉遥远原始的哀怨与苍凉,如泣如诉,似幻似真,再次为本片写下了传神的诠释。
最后Alfred/Tristan/The Colonel/The Legend前者描绘了崔斯汀为妻子报仇的情节,而后者则是传奇故事的终结篇,詹姆斯·霍纳再次巧妙地利用了电子合成器,从最初天使般虚幻的女声转为气势磅礴的交响乐,到中间第一小提琴再次空灵般重复山莫的歌声,无数把弦乐器渐渐地加入,越来越宏大而富有张力,在对情节的表现上将烘托的功效发挥到了极致。带动着观众的情绪达到了最高潮,那不断重复的音符如行云流水。如人间女儿般柔情似水,跳动的旋律大气磅礴。似人间男儿情意厚重如山,感动随着泪水在音乐声中落下,完成了人间最美好的情感宣泄。
“有的人会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并遵照这个声音去活着,这样的人,要么成为一个疯子,要么成为一个传说……”这是电影里的台词。崔斯汀是这样活着的。詹姆斯·霍纳在创作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也是聆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创作出这壮丽的篇章。
史诗般的情节,充满浓浓哀怨的音乐,使《燃情岁月》又成为一个永恒的经典,留在心灵深处,慢慢地释放每一点的痛楚,如春天融化的雪水,流过长满青苔的岩石,波澜不惊却急流暗涌。
[关键词]詹姆斯·霍纳 音乐 素情与爱情
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音乐在影片中越来越多的承担起增强艺术效果的重任。电影中画面与音乐总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拍摄于1994年的美国影片《燃情岁月》(Legends of the fall)就是一个画面、情节、音乐完美结合的典范。整个电影的音乐如同一坛酝酿了多年的美酒,干醇醉人,为影片情节的渲染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出色的情感主题音乐以其优雅的旋律、强烈的情节暗示,使影片的空洞被很好的弥补,甚至可以说是“化空白为留白。化冗长为馀韵,化刻意为写意,化矫情为深情”,为电影创造出诗一般悠远的意境。从而进一步说明电影配乐不是电影的附属品,而是电影的灵魂和血液,更有可能超越电影而永留观众的心中。
影片的音乐由好莱坞首席配乐大师詹姆斯·霍纳操刀,他受过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专业训练。擅长运用乐器独奏与大型管弦乐队衔接旋律。常常将人带入一种十分悠远的意境。此次为了配合广袤粗犷的原始荒野、凄美哀怨的爱情,他携手伦敦交响乐团用音乐演绎了一段荡气回肠、激动人心的“秋日传奇”。仿佛一曲优美动人的乐章,让观众的思绪和情感随着每一个音符渐行渐远,飘到那片埋藏爱与痛的土地上。
《燃情岁月》所描叙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初美国蒙大拿州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通过对一个家庭悲欢离合的描写,展现了种族、社会、战争、家庭、政策等一系列的问题,唤醒人们对生命无常,情感永恒的思考。整部影片父子之情、兄弟之情、爱人之情相互交错,在詹姆斯·霍纳的音乐中渐渐弥散,悠扬的管弦乐长久萦绕在观众心头,浓浓悲伤之情挥之不去。沉浸在如此一个充满人性真情的氛围中。我们是不是该放慢脚步,“听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就如影片开头这句话外音所说的那样。全片的音乐出现了不同的主题。从恬静淡雅到悲愤感慨,旋律上无不精雕细琢。唯美动人,交织出一篇又一篇悠然神往。扣人心弦的乐章……随着情节的变化,日本洞箫吹出沧桑与悲情,定格了主角“传说”般不可捉摸、狂野悲愤却浑然天成的性格特点。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飘忽不定,时而呐喊悲鸣,时而沈吟低语。可以说是詹姆斯·霍纳这种手法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次表现。
20世纪初,鲁上校厌倦了杀戮。厌倦了美国人对于印第安土著无休止的驱赶,退役后与长子艾弗瑞、次子崔斯汀和小儿子山莫在美国西部靠近加拿大的蒙大拿州大草原安居。享受着远离世俗的生活,日子就像他们生活着的那片草原。一切都是那么平静、安然。崔斯汀是父亲的最爱,他生性狂野,我行我素。十岁时。在与一头熊搏斗的过程中。他的血和熊的血融在了一起,从此,在他的心中总能听到熊的召唤。
山莫大学毕业后带回了自己的未婚妻苏珊。很快,战争爆发了,山莫牺牲了。艾弗瑞与弟弟崔斯汀因为同时爱上了苏珊而反目成仇。苏珊像崇拜英雄一样深深迷恋着崔斯汀,但命运的捉弄使她嫁给了艾弗瑞。最终,苏珊在痛苦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父子三人在共同对抗敌人的过程中,再一次体会到那份坚不可摧血浓于水的亲情。终于冰释前嫌,和好如初。
影片一开始,银幕上出现的是一位印第安老人坐在火堆前,低沉的声音向人们叙述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老人的喃喃低语贯穿整部电影始终,这使得影片自始至终笼罩在一股悲情与激情交融的氤氲之中。在影片中好几次出现了那位印第安土著老人的歌声,短暂却令人印象深刻,似乎具有一种符号性的象征意义。表达着只属于那个年代,那群人的情感。使得影片时时刻刻都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人文关怀。
《燃情岁月》里带着宿命而悲壮的电影配乐,消沉如冰雪初融的音乐和“得得”作响的马蹄声,表现着人们的爱与痛。正如詹姆斯·霍纳自己所说“这是一部经典的唯美派电影。我痴迷于爱尔兰音乐,我喜爱那种忧郁凄凉的气氛,这种形式不会因时间而显得褪色、变质。我同其他作曲家不同的是。我不是把作曲当作工作,而是当成艺术。所以,在《燃情岁月》中,我赋予了它最具表现力的声音。”
草原上的那条无声的大河冲刷着岁月的痕迹,它缓慢的流淌着,似乎一个述说故事的老人,可是没有人能看见水面下的激流暗涌。就像“有些人听得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并按着声音去生活。这些人最后若不是疯了,就是成了传说。”如果说主人公崔斯汀是一个“传说”,那么整个影片则更像是一部交响乐章,气势恢宏。荡气回肠。
在如交响乐般悲壮的影片中,在天野苍茫的草原上,在牧马划破天际的嘶鸣声中,在血与泪,爱与恨的交织里,在悠扬的苏格兰风情的乐曲中,在泛黄古旧的西部记忆里闻到牛仔身上的浓烈的烟草味,麂皮酒袋中呛人的伏特加酒的残余的激情,还有女人们蓬蓬裙上泛出的隐约的幽香。上个百年里理想与现实的交锋。生命沉重的戏剧性,爱情的脆弱和偶然,随着时光的流逝,与秋日的落叶一起。被埋进马蹄踏过的温润的土壤里发酵。
影片即将结束的时候,荧幕上出现的是若干年后年迈的崔斯汀与一只黑熊搏斗的场面,在激昂的乐曲声中导演将最后一个镜头定格。于是崔斯汀的英雄形象便永恒的留在了1963年的美国西部的某个森林中,也留在了观众的脑海里,不可磨灭。
詹姆斯·霍纳在电影配乐中将他的交响乐配乐的功力完全展示出来,并且巧妙而又精彩地运用了音色十分古老萧瑟的日本洞箫,表现印第安文化的古老和神秘色彩。日本洞箫独特音色的脉动与呼吸,加上管弦音乐细致唯美的深情款款,挥洒出一腔原始的无情荒地有情天的情怀。
詹姆斯·霍纳的音乐一直都有很高的旋律性,但是同时有这么多的主题,这大概首推《燃情岁月》,全部影片的音乐无论是平静致远还是柔情默默,无论是慷慨悲愤还是无奈痛苦,音乐旋律都是优美动人的。显露出了丰富表现力和迷人的柔情性,可以说是一篇宏伟的史诗。影片中,从主题发展出的十三首相对独立的配乐。时而以交响乐队奏出,仿佛骏马在草原上驰骋。气势恢宏:时而又在钢琴上回旋。就像恋人的耳边私语,浅唱低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音乐的配器,作曲家大胆运用了日本洞箫这一古老的乐器。沧桑、神秘,低沉时如“传说”般不可捉摸:高亢时仿佛崔斯汀心中的熊在怒吼……音乐随剧情跌宕起伏,张弛自如。詹姆斯·霍纳在电影中的出色发挥令人印象深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就是符号,某一段落的出现往往标识着某一情感,或人物的出场。影片的开始部分就出现了崔斯汀和熊搏斗的场面。并通过画外音告诉观众,在印 第安的传说中,如果敌我双方的鲜血混合在了一起,那么,他们从此将融为一体。借此来暗示崔斯汀是一个熊一样的男人,在他的心中有着熊一样的野性。因而当音乐中出现日本洞箫在高音区的持续长音时。观众立即会联想到那是崔斯汀心中熊在吼叫。这样的音乐在片中多次出现。如当崔斯汀得知弟弟山莫已独出发去执行侦察任务时,他发疯般的跃上马。奔向弟弟的方向试图援救他。这时,背景音乐中响起连续,与音乐极不和谐的洞箫长音,刺耳、紧张、充满杀气、让人不寒而栗。这时的他已分明成为一头熊。又如。崔斯汀在厌倦漂泊后,赶着马群再次出现在阔别多年的家乡时;印第安妻子被射杀后,他展开报复时:洞箫的声音总是适时地出现。因而。洞箫所奏出的长音实际上已成为一个符号,一个对于男主人公的符号,它的出现总是暗示着崔斯汀的出场或心态的变化。
在第一首Legends Of The Fall中,便将电影的主题原原本本地展现在观众眼前,箫这种乐器在表现古老、苍茫、深远等气氛上起到一般西方乐器所无法达到的程度,用这种乐器来表现崔斯汀内心时而宁静。时而狂野那飘忽不定和潇洒不羁的个性。是再恰当不过了。崔斯汀成年后的首次出场——苏珊初来乍到,她见到了山莫的父亲,见到了艾弗瑞,见到了仆人“一刀”,并听他们议论那个从未谋面的崔斯汀。这时,远方传来马蹄声。所有的人回头望去,崔斯汀披着一头金发,骑着马。在夕阳的余辉下,从原野之际走来。此时,一直持续着的背景音乐在号角的带动下很快推向高潮,以更为宏大的音响效果奏出主题。管乐更多的加入到了音乐中,高亢、嘹亮、催人奋进、给人希望:而弦乐的铺垫则宽广、深情,令人迷恋。当这样的音乐和画面结合在一起时,观众便会感受到强烈的英雄气概。从而对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The Ludlows中,在婉约的钢琴独奏模拟山莫的歌声中开始,体现出宁静的西部生活,而随后缓缓导入的管弦乐演奏支撑起整首曲子。把三个兄弟最后和父亲在一起那愉快的生活体现出来。在清脆悠扬的小提琴独奏下慢慢落幕,在曲子的结尾处奏出安详而平和的音乐,仿佛父子四人淡薄宁静的生活,与后来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的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晚饭后,一家人围坐在客厅。山莫在苏珊的钢琴伴奏下唱歌。歌词是这样的:“夜幕低垂,一位女士站在一片树林的边缘。她的手上持着驯马的绳鞭,从没见过有哪位女士这么漂亮。她温柔的声音总在我耳边回响,向我轻声诉说。但她不属于我,她属于另一个人。永远属于他。是的。她应属于这薄暮和朦胧的雾……”当镜头扫过三兄弟的面庞时,他们眼睛里所透出的恬静、温柔就会告诉观众,歌词中的“美丽姑娘”就是苏珊,而三兄弟无一不被苏珊的美所折服。当然。歌词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看似随意,实则暗含玄机。苏珊的到来是这个家庭的转折点。原本感情和睦的兄弟因为爱上了同一个女子而反目成仇。然而,山莫战死沙场,崔斯汀背井离乡,艾弗瑞妻子自杀,三兄弟没有一个人真正得到苏珊,所以,那个美丽的姑娘永远“不属于我”。对于苏珊来说。歌词是对她悲剧性人生的预示,她的未婚夫是山莫。丈夫是艾弗瑞,而爱的人却是崔斯汀。最终。苏珊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痛苦。或许,她真的不属于这世界上的任何人,她“应属于这薄暮和朦胧的雾”。
在Off To War中,箫声一出场带着明显的悲鸣,如同是父亲的心情一般。看着儿子们被政府那所惯用煽动青年的“为国家而战”的幌子所欺骗,作为父亲却无能为力。那种担心和痛苦的心情在音乐声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To The Boys是描写战争的音乐。音乐带着战鼓声音,日本洞箫其独特深邃苍茫的音色加上管弦乐细致唯美的神韵,则完全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残酷的堑壕战用音乐的手法表现出来,战鼓如云。干戈交迫,气势悲壮。
Samuel’s Death也是描写战争的,在长达8分钟中,款款勾勒出一片兄弟之间的天荒地老情。观众可以感受到悲壮的色彩。调子不断地拔高的管弦乐急促地演奏。将在战场上焦急地寻找弟弟下落的崔斯汀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旋律一直维持在一个很高的调子上,人们的心也提到嗓子眼,但是突然调子一下沉寂了,电影里崔斯汀就差一步,眼睁睁地看着弟弟惨死在自己眼前。旋律一下转化成低缓而沉重的大提琴演奏。让人完全感受到当时他的撕心裂肺般的悲痛。崔斯汀决定为弟弟报仇,他深夜潜入德军阵地,杀死多名德军士兵,并按照印第安战士的习惯取下德军士兵的头皮作为战利品。当第二天早上一身血污的他回到军营的时候,眼神呆滞而麻木,音乐也随之悲壮和凄婉,通过音乐观众就仿佛听到崔斯汀内心的哭泣一般。弟弟的死已经成为他心中永远也无法磨灭的伤痛……
在Revenge中,除了这个十分古老的日本洞箫,还在开头与结尾加入凄美女声的飘渺咏叹,倾诉遥远原始的哀怨与苍凉,如泣如诉,似幻似真,再次为本片写下了传神的诠释。
最后Alfred/Tristan/The Colonel/The Legend前者描绘了崔斯汀为妻子报仇的情节,而后者则是传奇故事的终结篇,詹姆斯·霍纳再次巧妙地利用了电子合成器,从最初天使般虚幻的女声转为气势磅礴的交响乐,到中间第一小提琴再次空灵般重复山莫的歌声,无数把弦乐器渐渐地加入,越来越宏大而富有张力,在对情节的表现上将烘托的功效发挥到了极致。带动着观众的情绪达到了最高潮,那不断重复的音符如行云流水。如人间女儿般柔情似水,跳动的旋律大气磅礴。似人间男儿情意厚重如山,感动随着泪水在音乐声中落下,完成了人间最美好的情感宣泄。
“有的人会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并遵照这个声音去活着,这样的人,要么成为一个疯子,要么成为一个传说……”这是电影里的台词。崔斯汀是这样活着的。詹姆斯·霍纳在创作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也是聆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创作出这壮丽的篇章。
史诗般的情节,充满浓浓哀怨的音乐,使《燃情岁月》又成为一个永恒的经典,留在心灵深处,慢慢地释放每一点的痛楚,如春天融化的雪水,流过长满青苔的岩石,波澜不惊却急流暗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