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信息技术契机,谋科学教学新法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bianyidianyao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VBA编制自主学习检测单,让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看微课、自主预习、完成检测单并上传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问,有利地解决了教师的课堂探究任务,实现了当堂检测及时反馈,提升了课堂效率,增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关键词:信息技术 自主学习 主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169-01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信息技术和科学学科的整合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尝试了多种不同的信息化主体课堂教学模式,下面以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电路图》教学内容为例展开信息化主体课堂的四个基本环节。
  1 于“微”中见主动,于“微”中得心动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即是由自己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要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主动学习,要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学好。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如为知笔记、360云盘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以便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下载获取。
  例如,在《电路图》这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电子教材和配套资源、电子虚拟实验室(软件)、微课程、课前自主学习检测单等资料,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料在家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学些什么内容,教师必须得让学生明确,而这些内容可以在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呈现,其中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建议、课堂形式预告和学习任务等,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一定的学习框架下有序进行。对于本节课教学内容中难度较大的,或者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如串并联电路的区别、短路现象、实物图与电路图的转化等,教师可事先录制成微课程,让学生通过观看这些微课程顺利突破重难点学习。
  2 构建梯度检测,于“分层”中质疑问难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疑问,如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等,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不能对此进行继续引导。例如,大多数的导学案中都存在一定的习题,而学生做了这些习题后,对于答案正确与否不得而知,致使学生的思维未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影响了学生课前的学习效果。
  因此,笔者利用VBA编程,制作了三个不同梯度的自主学习检测单。学生在自主学习了电路图的相关知识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梯度的检测单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完成检测后,检测单能及时反馈检测结果,便于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并把自己因此而产生的想法和疑问,记录在检测单中,利用为知笔记的分享功能上传给教师。
  学生上传的自主学习检测单,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依据。教师把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这些疑问进行整理、分类,并把它们上传到学习平台上,成为了课堂教学资源。
  3 营造合作探究氛围,导出思维含量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每个学生积极动手操作,激发思维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主动发表见解,集思广益,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这个环节里,笔者设计了两次重要的小组合作。第一次是以三人小组的形式,由学习组长负责协调,在学习平台上选择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展开小组讨论学习。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习组长可以充当小老师,帮助本组成员解决疑问,同时把本组不能解决的疑问利用为知笔记的分享给全班学生,便于其他小组的成员和教师及时地提供帮助。第二次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讨论学习教师设置的课堂探究任务。以《电路图》教学为例,教师设置了三个探究任务供学生选择,这些任务,难度比自主学习学习中产生的疑问略有提高。学习小组在学习平台上选择任务后,开展小组学习。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在完成本小组的任务后,小组还可以接着其他任务的讨论学习。同时把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公布在学习平台上,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4 优化课堂评价,以当堂检测获取反馈信息
  信息化主体课堂下的当堂检测,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快速、准确地对学生的检测进行批改,并自动统计,反馈检测结果,教师据统计情况做出适当的指导。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在《电路图》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先在学习平台上,进行课堂小结,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掌握,再进行当堂检测,而对于学生的当堂检测,是利用计算机软件来进行批改、统计、反馈,这一切可以在几秒钟时间内完成。并且数据统计得非常详细,教师可以清楚地看到哪些题目错误率高,哪几道题目错的相对集中,哪几个学生哪几道题目错了。有了这样的统计数据,教师可以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教师对学生的辅导更加具有针对性,课堂教学也更有效了。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我们探索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旨在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探索一个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绍兴市柯桥区华舍中学,浙江 绍兴 312030)
  参考文献:
  [1]王志文.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J].多媒体信息技术,2013(10).
  [2]卢晓中,邝锦耀.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J].教育导刊,2002(05).
  [3]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0).
  [4]钱佩玲,王嵘.对合作学习方式的介绍及反思[J].教育科学报,2002(4).
其他文献
通俗地讲,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就是“物物相连的因特网”,其目标是让万物沟通对话。比如在电视机上装传感器,可以用手机通过网络控制电视的使用;在空调、电灯上装传感器,计算机可以精确调控、开关,实现有效节能;在窗户上装传感器,你就可以坐在办公室里通过计算机打开家里的窗户透气;等等。  物联网是创客空间中学生最喜欢挑战的新技术之一,如用Arduino来做一个基于物联网的自动浇花系
摘要:近几年,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受到大家的关注,如何寻找到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提高学生数字化学习效率是当前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本文引入了ITtools教学辅助平台,旨在对传统教学过程中单一的随堂测验或课堂练习加以改进,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生存能力。  关键词:ITtools平台;小组学习;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
创新整合点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他们不仅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学会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们在教会学生搭建只有一个网页的网站的同时,也把搭建网站的整体流程教给了学生。  微课程着眼点小,知识点相对零散。如何将碎片化的知识拼装成完整的结构,联通知识体系呢?我们应对微课程进行系统设计,合理重组微视频,这有助于搭建学生的知识架构。新建站点和修饰文字
摘要:民族建筑是民族文化的承载物,蕴藏着深厚的人文信息。新时代下如何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建筑进行数字化开发,已成为国内传统文化推广教育的重要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Unity平台的3D民族建筑交互游览平台,该平台以动画导览、沙盘模型、交互游览、游戏模式等不同模式为框架,将傣族三大著名建筑——曼飞龙塔、景真八角亭、曼阁佛寺在MAYA中制作出3D模型,还原了实际建筑的形状特点、雕刻
主持人语:继教育部正式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之后,目前已完成新教材的编写修订工作。更为可喜的是国务院办公厅新近颁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优化课程实施的新举措——结合推进高考综合改革,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也就是在2022年之前新课程、新教材得到全面实施,为此,不少省区已经制订了全面推进新课
● 问题提出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出台,确立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學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并通过精选重组,确定了以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为课程核心内容;2018年出台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充分认识提升信息素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创新人才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以及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方面的培育,将学
让这片默默无言的石头  为我的出生作证  让这支歌  响起  动荡的雾中  寻找我的眼睛  在灰色的阳光碎裂的地方  拱门、石柱投下阴影  投下比烧焦的土地更加黑暗的记忆  仿佛垂死的挣扎被固定  手臂痉挛地伸向天空  仿佛最后一次  给岁月留下遗言  这遗言  变成对我诞生的诅咒  ——杨炼《自白,给一座废墟》,1980一、“流亡”一词,屈原诗首创  “流亡”一词,首见于屈原诗。屈原诗之前,迄今
何谓虚构?虚构便是无中生有?无中生有、胡编乱造大部分人都会,但无中生有而能虚实相生,由无生出的有,由虚生出的实,既要可爱,又要可信;既能可信,还要可思。其中考验的便是作家对于现实及叙事之必然、应然、可然和或然的综合性、创造性理解了。亚里士多德说“历史学家和诗人的区别不在是否用格律写作,而在前者记述已经发生的事情,后者记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因此“诗人的职责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
讲到新技术,很多教师会觉得在课本中它只是一个综合活动,自己对新技术也不是很了解,上这样的课没有底气,因而这个综合活动的开展也就变得可有可无。朱老师尝试以小组探究的形式在课堂中落实了这一活动,在教学研讨时,还是有很多教师觉得课时不够,无法真正落实。我的看法是,可以将新技术的探究直接基于教材的知识要点去落实,也许能帮很多教师解决以上困惑。  课本1.3节是信息技术及其发展,其中的一个知识要点就是“感测
早上,我把做好的早餐端到儿子的跟前,儿子看了一眼后,嘟囔着嘴说:“怎么天天吃这个,不是鸡蛋糕,就是馒头,你就不会做点其他的?”  “那你吃什么?”我问道。  “你问问啊,别的小朋友妈妈早上做的都是什么?”儿子说。  听了儿子的话,我回道:“人家早上吃的是八宝粥或稀饭。”  “那你就照着做!”儿子说道。  “以前,早上我给你做稀饭,你说不好吃,要喝豆浆和牛奶。现在……”说着说着,我就觉得不对劲,这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