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训练要把握好密度、梯度和深度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qin23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派勃勃生机,学生活动丰富多彩、气氛热烈、激情高昂。有声情并茂的朗读,有激情四溅的辩论,有绘声绘色的表演,有团结互助的协作……“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看似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但若静心思考,不难发现,新课程所提倡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思想,不是以追寻表面的繁华和场面的热闹为核心要素,其出发点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可仔细观察我们的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贫乏无力,不会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和中心句段感悟、理解和表达,天马行空,乱说一通。我们的教师则充当导游的角色,急匆匆带着学生奔波于一个个的教学活动之间,唯恐哪一个教学环节没有注意到,生怕有哪一个知识点没有讲到,最怕的是学生表达不到位。
  针对以上现象,我个人认为,把握好语言教学的“密度”“梯度”和“深度”,循序而渐进,则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密度
  这是一个关系着课堂目标能否达成,教学计划能否按序推进的问题。教师需要统筹兼顾,从实际出发,在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及学生的课堂接受能力的基础之上,科学合理地安排每一节课语言训练的“密度”。
  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知识内容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感觉时间永远也不够用,内容永远也讲不完,好像不压着铃声结课就不是一堂好课,提前结课则是教学事故。不问教学的实效,不管学生的感受,不与学生交流,教师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规定的內容,就是一堂好课,甚至是优质课。诚然,教学的时间是恒定的,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做出适当的取舍,突出重点,我们的教学才会行之而有效。
  二、梯度
  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本学龄段的教学目标,训练重点,还要根据课时目标制定出课堂语言训练的梯度目标。语言训练有些简单,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不需着墨太多,一带而过;但对于一些有难度的训练,教师则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分层设计,逐步实施。做好这一步,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有充分的了解,对教师的课前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记得一位骨干教师在执教《邻家的星期四》这课时,就充分地展示出了语言训练应有的层次性和梯度性。对于悉尼这一城市,统一规定每周周四的早晨集中收集垃圾的规定,教师设计为由学生反复朗读,积累语言;但对于邻家女主人的三次提醒,教师则不但要求学生熟练朗读,而且要求学生能够模仿女主人的语气复述其内容。教师先引导学生抓住语言表达的相同点,并通过板书展示给学生,再提醒关注其表达的不同点。对于三次表达内容的相同点,学生都能独立完成,但对于三次语言表达的细微差异,学生则不能完全领悟,欲言又止,面露难色,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适时地给予引导,学生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这堂课的设计思路和语言训练思维,给予了我们进行有层次,有梯度的语言文字训练提供了启示,指明了方向。
  三、深度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则是智力的核心。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没有思维含量的语言训练是徒劳的,没有深度的语言训练则是浅薄的。目前,在大部分的语文课堂上,语言训练只是形式上的要求,表现肤浅,课堂提问短、频、快是它们的特色,词汇量多,课堂容量大是它们的特点。课堂教学唯恐知识量少,节奏慢,语言训练抓得不实,不够深入。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的读、思、议、练在时间上得不到合理的分配,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得不到显著提高。
  前不久,听了一节《优雅的请假条》示范课,执教教师的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方法新颖,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课题紧紧围绕:为什么说请假条是优雅的而展开,教师先让同学们从文字找出有关的语句,再提醒同学们重点关注人物的动作变化,接着老师请一位学生复述一位位乐师向伯爵请假的过程,最后,请两位学生扮演其中两位乐师的语言和动作。
  可见,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是同等重要的,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地想象,畅快地表达,让思维之花伴随着他们的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步凤小学(224045)
其他文献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是由维生素B<sub>12</sub>缺乏引起的变性性疾病,可与恶性贫血同时存在。由于早期神经系统症状未充分表现出来或血像骨髓像的复杂性,或其中某一方面的表现
统编语文教材非常重视立德树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的渗透,尤其是在低年级识字单元中,教材从选文到配图都是编者精心选择和编排的,处处隐含着传统文化的元素。识字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纵观目前的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时,往往把培养视角放在课文的篇章结构以及人物对话、语言描写
语文素养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怎样将语文素养与语言文字结合起来:  一、注重积累  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语言的学习只有在大量语言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能点点滴滴地“说出”,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奔涌而出”。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对于他们来说,大量积累语言、丰富和发展语言能力,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语言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协奏曲谈话》是美国当代著名音乐学家约瑟夫&#183;克尔曼教授(JosephKerman,1924-)的名著。人民音乐出版社于2007年5月推出了马英瑁的中译本,题为《协奏曲对话》。笔者曾精读过
随着信息科技不断发展,微课这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微课利用信息技术将学习内容、学习过程、扩展素材碎片化处理,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结构化、数字化的呈现。微课
学者C&#183;布鲁克斯认为词语运用于诗歌之中,就成为特殊语境中被具体化的全部有关于历史的总结,要鉴赏诗歌必须关注语境。语境学理论认为语境是辨析歧义的工具,是用于连贯语
小语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文本资源非常丰富,编者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等特点,为每篇课文都配备有精美的插图,对于学生阅读课文,理解内容等方面可以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但是,笔者发现,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插图却并没有得到教师应有的重视,许多教师甚至弃插图于不顾,只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插图基本上是学生自己看看就算完事,这种教学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才能使插图在课堂中的教学价值最大化呢?笔者认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营造语文教学的诗意是一件美丽的事情,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那如何来营造这种诗意,下面就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一、 未成曲调先有情—— 重视课前的情境设计  语文课的导语很重要,好的导入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诗意的导语往往会先声夺人,“吹皱一池春水”,甚至一开始能掀起波澜。 
根据喷灌工程中泵房运行工况的特点,从水泵运行特性探讨水泵调速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