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之下的沧桑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langzhi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是杜甫诗中最富有情韵、也最有含蕴的一首诗。仅仅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与时代信息。文艺作品的优劣不在长短,关键在于艺术水平的高下和思想内蕴的深浅。杜甫号称诗圣,他的诗被后人尊为诗史,杜诗的整体风格沉郁顿挫,比如《春望》和《三吏》、《三别》,但是这首诗却有些特别,他的笔调是轻扬的,他的感慨却是深沉的。
  李龟年是唐朝开元年间著名的音乐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时正值少年,时代正处于所谓的“开元盛世”。当时的王公贵族都比较喜欢文艺。杜甫和李龟年都是作为杰出的艺术家而受到这些王公贵族的礼遇。
  诗中的岐王指的是李范,崔九指的是殿中监崔涤。“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说的是杜甫和李龟年当年在洛阳时那种诗酒风流的生活,饮酒、写诗、弹琴、听曲,无忧无虑、得意洒脱。这两句诗的写法是互文见义,就是说并不单纯地指在岐王府和崔涤宅里的诗酒生活,而是一种泛指,泛指他们在洛阳这繁华昌盛的环境里的美好日子。这两句有留恋、有回忆、有感叹,还有淡淡的向往。但是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来,他只是平平淡淡地写了两句,从表面来看,几乎不带有感情色彩。就是用白描的手法,有什么就写什么。但是这里边所包含的沧桑却需要我们细细品味。诗人站在现在回首当年的情景,那时是多么年轻、多么浪漫、多么潇洒,但是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今天又不期而遇了,双方却都老了,还有没有原来的心情呢?杜甫与李龟年这次相遇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国家经过这么大的战争已经元气大伤。而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也正处于落魄潦倒之时,而且到了他生命的最后一年,所以诗中的感情是凝重而深沉的。从中我们不难体味到诗人一生漂泊不得志的凄苦心情。
  上面两句是回忆,下面两句就回到现实中来了。“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心中之情以眼前之景出之,浑然无迹。晚春落花时节正是伤春之时,在这样的情境里又遇见故人,那种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因为彼此都经历了那场天翻地覆的大动乱,国家的不幸、个人的遭遇、身世的飘零,是两个人共同的沧桑。一个老诗人,一个老音乐家,在这个乱花缤纷的时节重逢了。风景依旧,但是人却老了,世事也变了,时代也已不是过去的时代了。《世说新语》里有一句话: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意思是说,风景还是原来的风景,国家却不是原来的国家了,用这句话来形容这两位老朋友此时的心境再恰当不过。
  在这里,杜甫把这么沉重的历史、这么深沉的回忆用这么平淡的语调说出来,真是举重若轻。关键是诗人并没有在他的诗里出现什么战争啦、离乱啦、苦难啦,他只是轻轻地一声叹息,就把那么多的内容都包含了进去。更让人感叹的是,这首诗的的前两句写杜李二人在洛阳的交游,并未具体写他们究竟干了些什么,前面笔者提到的所谓“饮酒、写诗、弹琴、听曲”都是读者的想象。就是说,实际上这里用的是虚写,轻轻一点,就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任意想象这两个当年正值青春年少、才华丰赡的艺术大师是怎样的俯仰笑傲、放浪形骸。其实,从整首诗来看,通篇都在用虚笔。第三句“正是江南好风景”也没有告诉人们是怎样的好风景。我想这可以用一句禅家的话说就是:不可说,不可说,一说便俗。具体描写常常会束缚读者的头脑,中国诗又最讲究含蓄蕴藉,说得太白太实太细往往会倒了人们的胃口。这首诗的后两句收尾尤见功力,毫不拖泥带水。轻描淡写却又干净利落,让人感到词短情长余韵悠然,越是细品越是感到深情远致,绵绵不绝。
  杜甫把一个历史大背景集中投射在两个备受流离之苦的沧桑老人身上,以小见大、寓情于景,其中有时空的流转、有今昔的对比、有世事的变迁、有人生的况味。这么多的内涵集中在短短的、平平常常的四句话里,真是大手笔。诗中没有一句直白的表露,身世、时事一句不涉,但让人一看就知道写什么,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恩格斯说过,文艺作品中的立意应该含蓄一些。但是这首诗的艺术水准竟不能用含蓄二字来形容了,它几乎已经到了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
  写世事沧桑、人生况味的诗很多,能写到如这首诗的程度的却不多见。比如,杜牧有一首诗《泊秦淮》,写得也很好,但它的缺点是仍有一些直露。他还有一首诗《赤壁》也不错,但缺点亦如上一首。
  对于这首诗还有另一种解释,清朝学者王嗣这样解释这首诗的后两句,他说,落花时节正是伤春的时节,在这样的时节遇到故人,所以才成了好风景。就是说后两句是倒叙手法,如果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江南正是好风景呵,为什么是好风景呢?因为在这时候遇见了李龟年。这也不失为一种有趣的解释。
其他文献
爱情,人类生存中希望的花朵,一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恒主题。英国作家艾米莉于1847年出版的《呼啸山庄》,比起她的姐姐夏洛蒂同时出版的《简·爱》的境遇,简直有天壤之别。《简·爱》一出版便声名鹊起,《呼啸山庄》面世却遭到冷遇,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严厉指责:这部“可怕”、“恐怖”的作品简直可以叫“枯萎山庄”,哪里有美好爱情的描写呢?  是的。先不说那种莫名其妙的艺术结构:既不像《简·爱》的以平铺直叙为主
期刊
摘 要: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手段,阅读教学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工能力、记忆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策略探索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手段,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其实阅读是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其涉及到学生的心智活动。而这样的心理和智力行为,包括了多个层面,即接收信息、处理信息、贮存信息、提取信息。阅读对语文
期刊
习作是学生练习性的写作,是学生自己生活的真实反映,是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身边的生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体验、领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这是学生习作的本质。只有抓住这一本质,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作文教学的种种羁绊,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促进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一、阅读,写作的基石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咱们可以领受人
期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一次语文教改交流会上曾说过:“语文教学应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导。”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语文读本》是一个语言积累的过程,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形成一种语感,那么学生说话、阅读、作文就会产生一种质的飞跃。由于高中语文课时较少,教材教学任务重,教师对《语文读本》指导时间少,学生不知道怎样阅读《语文读本》。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读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得到最大程度的运用是一个值得
期刊
语文课是一门艺术课,它生动活泼、丰富有趣甚至神秘莫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外,还要求教师用艺术的方式把一篇文章的艺术内涵展现出来,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浇灌他们含苞待放的艺术之心。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教学是一种突出形象化特征的感官性教学。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把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引入到了课堂教学之中,正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那么,如何使用多媒体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
期刊
摘 要:学会学习是终身学习的四大支柱之一,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会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学会学习的必要条件;学生要学会学习,就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的关键。  关键词:学会学习 浓厚的兴趣 课堂 学习习惯与方法     学会学习,是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习:内在的财富》一书提出的终身学习的四大支柱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校里,重要的
期刊
如何指导学生写出文质兼美的写景作文,是语文老师面临的一个写作课题。其实,我们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借鉴课本中的写景散文,对学生进行写作的指导。结合本人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写好写景散文,我们应选择一个较小的角度,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细致观察景物    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风景,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景宝库。要写好它们,首先要细致
期刊
目前,“学困生”的存在成为一种较为普通的教育现象,“学困生”的教育转化也已成为教育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更是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  班主任是学校中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既是学校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又是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教育教学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育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中,进行班主任工作的策略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近几年来,我对
期刊
在农村中学教历史,那实在是“校长不疼,学生不爱”,历史课多被看作是“副科”、“小科”,领导不重视,学生不积极,再加上历史课程涉及的领域广,出现的人物国家多,跨越的时间长,内容繁杂,不易记忆,且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遥远,令许多学生觉得学好历史困难重重,无从下手,只能望“史”兴叹——历史,“想说爱你不容易”!  其实历史本身是生动的,问题出在老师身上。我认为历史课堂要充分展示历史学科的魅力,激发学
期刊
和学生学完《报任安书》后,我的感慨很多。在中国漫长的统治阶级社会里,“发愤著书”应该说是一条许多际遇坎坷的作家所无法逃避的残酷的规律。先秦时期,“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人无不是理想破灭,郁郁不得志,苦痛过后内心有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