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之花悄然绽放在语文课堂上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h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的职能做了精确的论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理诚至理,但以之来反省我们“师者”自身,不难发现“经师”居多,兢兢业业于“授业解惑”,却常常忽略了最重要的“传道”。其中弊端不言而喻,首当其冲的便是造成了学生们一心为学而不为人。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扛起以德育人的大旗,肩起“人师”的自然职责。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自然地渗透德育应成为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如果把握不好渗透方式和渗透程度,那么语文课极有可能变成政治课,甚至事与愿违,不但德育没渗进去,学生还给老师扣上“假道学”的帽子,对语文课倒了胃。
  近些年来,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尝试渗透德育,有了点滴思考和认识,即扣住时代脉搏,润人于无声。扣住时代脉搏,就是要从当今社会现状出发,去思考当前学生德之失处,运用能引起学生思考兴趣乃至产生情感共鸣的现实材料、话题浚其德之源;润人于无声,就是在文本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德育,不留斧凿之痕迹,如春雨之润物。二者并用,相得益彰。下文以《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的教学设计为例示于方家。
  《获得教养的途径》是笔者在初中教学中选用的一篇文章,是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笔者觉得这是一篇渗入德育的绝佳文章:一来“教养”与“德”相依无缝,二来文章本身已经传达养德之法,可谓授学生鱼与渔。更重要的是,当下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所困,所读书的量少且良莠不齐。而书籍是“养德”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德”之缺失应与此现状有关联。为此设置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布置作业,查阅资料,预设德育。让学生查找关于作者赫尔曼·黑塞生平的资料,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致词,并提供作者其它一些文章的篇目,如《黑塞自传》、《我最爱读的书》、《论与书为友》等供查阅。这些文章展示了赫尔曼·黑塞的读书观,尤其剖析了读书对于教养的积极意义,并且结合作者自身体验,有助于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还能对渗入德育先做情感和认知上的铺垫。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提出,赫尔曼·黑塞是怎样一个人?其自身的经历体验能否为大家说明“读书是获得教养的途径”?这样一方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一方面用作家本身的资料来引证其观点,更有说服力,强化了德育的效果。
  环节二:引入现象,展开讨论,促进德育。上课伊始,先通过课件介绍一段资料:1.“展淑女气质,显绅士风度”。这是一幅校园标语。当它出现在有着80年历史的江苏省重点中学南京四中的校园里时,引起了学生和社会各界的特别关注。2.杭州宋城华美学校也推出了与传统“三好学生”评选标准不一样的评优准则,不再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评选优秀,而在学生中评选起了“小绅士”、“小淑女”,公开表示要培养具有“贵族气质”的学生。然后请学生就材料中校方的做法进行评论,并思考何为“淑女、绅士”,你是否愿意成为“淑女/绅士”,如果愿意,你认为怎样才能达成目标。
  讨论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淑女/绅士”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毕竟是十六、七岁的孩子,渴望被异性关注乃至得到他人的认可,成为“淑女/绅士”是他们大多数人潜在愿望。关于材料中校方的所作所为,学生也能作辩证思考,他们指出“和声细雨、谦恭礼让”并不是“淑女/绅士”的内涵,“淑女/绅士”不以带有封建气息的“贵族气质”为体现,“淑女/绅士”在当今社会下与我国古代有不同的涵义,应是一种有“教养”的集中体现。在这个谈论和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学生其实已经在彼此渗入“德育”——那就是我们要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环节三:质疑文本,带动思考,渗入德育。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按照文本,赫尔曼·黑塞倡导读怎样的书?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这个问题是针对黑塞在文中的读书观——“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而提出的。这个问题切合当今学生的阅读现状和阅读心理——“经典作品”读得极少,“通俗”作品流通广泛。当然这个问题不在于批驳黑塞的“读书观”,而是让学生敢于质疑,发出自己的声音。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不同的书会充实我们的精神思想,而在这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杰作”无疑会最大化地完善我们的精神思想。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黑塞的读书观持不赞同的态度,认为“通俗文学”也是“获得教养的途径”,哪怕“报纸、杂志”等媒体也可以达到提高教养的目的,有的学生还以《读者》为例,说明其对于自己的精神涵养作用。在此过程中,笔者引用了吴希义的文章《以书为友》来具体解释了黑塞的读书观,让学生对黑塞的说法有了客观的理解。
  环节四:以己为鉴,反省自身,强化德育。授完文本后,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读怎样的书?给你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这些问题触动了学生。因为他们发现所读的书实在太少,大多拘囿于课本和自己感兴趣的报纸杂志等。自己的点滴教养多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学校、社会的“道德”约束。他们也发现自己的精神生活比较“单调”,且自身的教养大多是外化的,而不是内隐的,教养并没有融合在其精神深处,渴望自己成为“有教养的人”,亦希望他人也能“有教养”,而读书是教养内化的绝佳手段。
  整个教学环节是自然穿插于文本教学中的,而不是孤零零地独立于文本之外。要以文本分析为“经”,适时编织“德育”这根“纬”。纵览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热烈探讨及富有个人色彩的观点让我感觉这节课是深入其心的,或者说触动了学生道德教养的神经。他们在思考社会、他人和反思自己的过程中,感触到了“教养”的力量并找到了“获得教养的途径”。所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不能一味“引经据典”,否则会收效甚微甚至遭学生之摒弃。如果能“扣住时代脉搏”,并“润人于无声”,则可能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盐城市亭湖区永丰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日常写作教学常常遭遇这样的瓶颈——无物可写。写作技巧是可以教可以学的,而思想认识、情感体验又如何教如何学呢?  “艺术源自生活。”那么,写生活吧。可是,我们的生活常常是琐碎的一地鸡毛和三点一线的单调枯燥,“艺术”哪有立锥之地?  其实,这“琐碎”和“单调”只是生活的表象,生活的内核应是波涛汹涌的“冲突”。“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剧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冲突。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说,世界是矛盾的,又是对立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实际上,语文教学的核心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这四种能力实质上都和对话有关,“听说”是对话的形式,“读”实际上就是和文本对话,“写”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对话的形式之一。可见,语文教学离不开对话,阅读教学更是如此。这体现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关
在手头没有资料的情况下鉴赏诗歌确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考试时,要学会充分运用试题本身所给的信息进行推断,这些信息主要包括诗的题目、作者、注释和题干。  一、审读标题,推敲诗歌意旨。  诗歌的标题往往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有不少诗歌考题的设置,是和该诗的题目有关,研读诗题,往往能从中得到提示性的暗示,据此可大致推断出作品的范畴和作者的写作用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  在组织学生探究此文景物描写的特点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早有“预谋”地给了学生一点提示:“本文写作上抓住了景物描写的特点,突出了奇山异水,是一篇构思别具一格、结构浑然一体的美文。”原以为学生在我的明示下会呈现出热烈讨论的喜人场景,哪知话音刚落,班上一位爱钻牛角尖的夏同学立马举
《语文月刊》2013年第10期《〈祝福〉中“小叔子”存在的意义》(作者:丁爱华,下称“丁文”)一文认为:小叔子的存在,体现了贫困经济下旧式农民艰难的生存状态,是封建夫权力量的别样呈现,反映了封建思想对孩子的彻底侵蚀,从中也映照出人性自私冷酷的一面。笔者认为,丁文的分析故弄玄虚,牵强附会,根本不符合《祝福》文本的实际和鲁迅先生创作《祝福》的本来意图。  我们知道,鲁迅先生创作《祝福》的本来意图是,通
玛蒂尔德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中的女主人公。她年轻漂亮,向往过上高雅奢华的生活,这就使她的命运充满了戏剧性。当她生活在衣食无忧之中时,她的心灵却仿佛遭受地狱般的煎熬,并真地将她推向了地狱一般的生活;而当她过上地狱般的生活时,她却又生活在自己的天堂,找到了生活的快乐。    一、身处人间心灵却备受地狱的煎熬    玛蒂尔德是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嫁给了教育部的一个小职员,家里雇着一个“勃雷大
拉伸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肌肉的柔韧性和关节的运动幅度,还有助于消除肌肉在运动中的疲劳感。  肱三头肌的拉伸 舉起右手摸到颈椎,左手扶住右手的肘关节向斜后方用力至大臂后侧,有明显拉伸感时保持动作15秒,然后换对侧拉伸,重复2次。  肩颈部肌群的拉伸 右肩下沉,右臂放在后背,左手扶住头的右后部,慢慢将头向左前拉下至右后肩颈部,有明显拉伸感时保持动作15秒,然后换对侧拉伸,重复2次。  手指的拉伸 身体直
一、目击者  如果内吉·吉没有恰好在那一时刻到达,雅各布先生办公室窗外的那棵老冷杉树,将会是这个漆黑而寒冷的11月之夜发生的事件的唯一目击者。  内吉·吉从他的小木屋吃力地走上来,打开大楼木头围墙上摇摇欲坠的门。每天晚上,所有人都离开后,他会来到这座破旧的大楼——这里是地区税收官的办公室——确定每一处小通道都关好了。  内吉·吉每天晚上用近乎痴迷的尽职尽责来做这件事,对他的责任从不懈怠,即使是像这
電话铃声惊醒了正在打盹儿的狩谷,当他缓缓地爬起来时,女儿康子跑过来,估计以为是男朋友打来的电话。但是,随之传来的是康子不耐烦的语气,还有摔电话的声音。  “怎么回事?”狩谷丢开手里的杂志问道。  “电话打错了!”康子忙说。  “如果对方电话打错了,”还是小学生的智彦从庭院走进房间,“就说这里是火葬场好了。”  “下次就这么说,总有人打错电话,真烦人,如果不搬家就不会这样。”说完,康子就脚步匆匆上楼
《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当时大唐帝国内忧外患,已处于崩溃前夕,而唐敬宗李湛“游戏无度,狎昵群小”,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在《上知已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诗人之赋”,它在“丽”的同时,充分体现了“则”的精神,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从而流芳千古。  杜牧通过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大量采用赋的铺陈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