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写作瓶颈凸显艺术光华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rdpine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写作教学常常遭遇这样的瓶颈——无物可写。写作技巧是可以教可以学的,而思想认识、情感体验又如何教如何学呢?
  “艺术源自生活。”那么,写生活吧。可是,我们的生活常常是琐碎的一地鸡毛和三点一线的单调枯燥,“艺术”哪有立锥之地?
  其实,这“琐碎”和“单调”只是生活的表象,生活的内核应是波涛汹涌的“冲突”。“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剧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冲突。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说,世界是矛盾的,又是对立统一的。这矛盾就是艺术中的冲突。布罗克毫斯百科全书对冲突的定义是:存在于个人内部或者多数人之间内在动机、欲望、价值及看法的相互矛盾的不同表现。实际上,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人而言,随时随地都会体会到各种外在的和内在的冲突。弗洛伊德认为:冲突无处不在,冲突是一切行为产生的原因,冲突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文学就是人学。换言之,抓住了生活中的冲突就有内容、有思想可写了。清晨起床,在多享受一刻梦乡和上学上班迟到之间挣扎;挤公交车目睹小偷行窃,在见义勇为和明哲保身之间抉择;收了假钞,在自认倒霉和蒙混用掉之间痛苦;想吃好的,又怕长胖;因观点不同而争得面红耳赤;做自己喜欢的事还是做能赚钱的事;是发展经济还是保护环境……总之,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冲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美与丑,新与旧,灵与肉,理想与现实;表层的与深层的,外在的与内在的。这些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冲突或因利而起,或因性格而生,或因观念不同、文化差异而来。
  因此,写冲突就是写生活,写生活就得写冲突。因为,有冲突,就有故事;有故事,就有疼痛;有疼痛,就有思想迸发和情感的闪烁;有思想的迸发和情感的闪烁,就有真的凸显,善的光彩,美的灵动。
  很多成功的作家在成功的作品中都是非常善于构建冲突的。
  如《祝福》中祥林嫂抗婚一节,她一路哭骂,甚至在拜堂时要一头碰死。这段激烈的冲突是祥林嫂与婆婆的,是祥林嫂与贺老六的,也是祥林嫂与自己的,更是封建族权与封建礼教之间的——封建的族权使祥林嫂的婆婆拥有处置祥林嫂的权力,当然,包括卖掉祥林嫂;而封建礼教又不允许祥林嫂再嫁。难怪封建的卫道士鲁四老爷也只能说“可恶!然而……”这段激烈的冲突不仅提炼了当时很多妇女的不幸遭遇,还丰富了小说的情节,更深刻地凸显了祥林嫂心灵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可悲性,尤其形象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族权这两大封建社会精神支柱的荒谬性。可谓一石数鸟,精妙绝伦。
  当代小说《陈奂生上城》将刚刚脱掉“漏斗户”帽子的农民陈奂生置身于高级宾馆之中,高档环境与低层精神的对立冲突,彰显了农民意识的深处隐痛。
  冲突是小说推动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本质方法。因此,小说都精心设立冲突。戏剧就更加集中冲突了,因为戏剧就是冲突的艺术。遵循戏剧“三一律”的曹禺在成名剧《雷雨》中,将复杂的人物矛盾冲突贯穿始终。周朴圆与繁漪的,繁漪与周萍的,周萍与四凤的,四凤与鲁侍萍的,鲁侍萍与周朴园的,此起彼伏、环环相扣。在迭起横生的冲突中,剧情被带向高潮,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不断呈现,形象也渐次立体丰满。
  叶维廉在《中国诗学》中说:“中国古典诗人也‘偏爱’戏剧意味的活动。”确实,中国古代诗词表现得最多最强烈的是抒情主人公同社会、命运的矛盾冲突,当然也有性格的冲突。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抗争,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浩叹,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迷茫,李清照“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悲苦……本质上,无不是一浪又一浪汹涌的矛盾冲突(人物与环境,人物与命运,人物内心深处)所至。
  综观古今中外的文学无不如此:《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与鲨鱼为代表的自然界磨难的冲突;哈姆雷特质问是生还是死的深刻内心冲突;《红楼梦》中宝、黛二人追求性灵与腐朽的封建社会的冲突;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理想与残酷现实的冲突……这些冲突构成了一段段扣人心弦、流传不衰的经典故事,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艺术典型,饱蕴着一层层丰富深刻的人生内涵。
  所以,学生练习写作,不必抓耳挠腮,搜肠刮肚;也不必胡编乱造,无病呻吟。要从关注和挖掘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冲突入手,叙述冲突的过程,描写冲突的现象,抒发对冲突的感想,议论思考冲突的实质。
  以写“母爱”为例,学生动辄大书特书母亲如何为“我”辛苦操劳霜华染青丝;如何在深夜的路口等“我”晚自习回家;如何把好吃的留给“我”,自己却舍不得吃。这些细节固然真切感人,但总觉得过于平浅。因为它们只表现了浅层的物质和生活上的母爱,缺乏精神上的深度和力度。
  假如这样写:一向温和的母亲痛打因嘴馋偷了邻家雪梨的“我”,疼在“我”身上,更痛在母亲心上;或写母亲强忍着担心,让儿时的“我”独自上学、放学;或写母亲硬下心肠将放假的“我”送到山村外婆家劳作;或写灾难来临时,母亲毫不犹豫,用身体护住了襁褓中的“我”;或写怕影响“我”高考,母亲隐瞒自己生病住院的消息,忍着思念,找种种借口不见“我”。这样的冲突不仅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而且揭示了深层次的母爱——朴实而伟大的精神烛照。
  有据可证:孟母断布教育孟子学习不能半途而废的故事之所以流传千古,深入人心,不只是因为孟母贤明,自古贤明的母亲很多,更主要的是因为孟母用“断布”此举构建了剧烈的冲突,震撼了孟子,也震撼了读者。这显然比干瘪的说教更有效力。
  无独有偶,《聊斋志异·细柳》中塑造了一个独特的继母形象——细柳。她不顾人言可畏,顶着社会舆论,让不愿读书的继子倍尝辛苦,终使他迷途知返,成就学业,演绎了一段特殊的母爱佳话。当代女作家毕淑敏在散文《学会看病》中,抒写自己让生病的孩子独自到医院看病时的心灵煎熬:“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我开始后悔”,“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上述种种的内外冲突难道不是更深刻地诠释了母爱的伟大吗?不是更发人深思吗?
  当然,我们绝不为了写冲突而写冲突,更不为了猎奇、刺激或哗众取宠,将学生引上歧途。文学是人学,文学也是美学。王国维认为:艺术的真谛是揭示人生不可解脱的固有的悲剧,从而拯救心灵于无限欲求之中。深入于自然人生,才能写出真实、有生气的景象;超越现实景象之上,才能实现对自然人生的审美、观赏,获得自由空灵的境界。我们写冲突是为了在深沉真切的人生感识中获得自由超越的人生意识。而朱光潜也认为,“美”的观念先天地包含着普遍化的人性意识,艺术活动的意义正在于锻炼人心眼界的宏远豁达。所以,人生百事,无论善恶美丑都是人生这出大戏的有趣味的景象。那么,写冲突,从平凡冗杂突入到生活潜流的深处,才能感受和表现人生的深度和强度,从而实现对人生、人性的真诚关照,彻底摒弃虚假和浮夸,让写作这部人文学科的重头戏实现学生的精神成长。在写作中成长,在成长中写作。惟此,也才能期望写作的真正鲜活丰富、灵动创新。
  套用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冲突,缺少的是发现冲突的眼睛。”让我们睁开双眼,注意在各样的生活中发现冲突,记录冲突,思考冲突,表现冲突。在表现冲突中展示人物百态、人世大戏、人性光华、人生境界。这样就不会害怕写作,不愁无物可写、无情可抒、无理可达;这样就会使写作成为一种乐趣、一种需要、一种实现;从而也会使我们的写作教学能较轻松自然地冲破写作瓶颈,凸显艺术光华。
  
  (作者单位:肥西师范学校)
其他文献
《心声》是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反映儿童生活的小说,通过小学生李京京的故事,揭示了当前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其人物的性格命运也让我们无尽地牵挂。每次阅读时都会想起一句话:心灵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主题:直视教育中的不平等  无论在任何时代,竞争永远都是不可缺少的社会主旋律,伴随竞争而来的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残酷与无奈。在和平盛世的时代,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于是教育的
“宪法修改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1月19日发布的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公报,在社会各界引起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  “公报凝聚共识,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意愿。”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
雁南飞,春归来。  “从3月17日下午开始,上海援鄂医疗队队员或随救援车或乘高铁,一路朝着回家的方向——上海奔来!同时,部分医疗队员将继续驻守武汉,支援当地医院救治ICU病人。”  董瑞在微信群里写这条信息时,嘴角上扬,胸口如有小鹿乱撞,“扑通扑通”。从1月24日大年三十开始,董瑞的心就与上海援鄂的一千六百多名医疗队队员紧紧连在一起了,像一家人。此刻,亲人归来,怎能不高兴?  “欢迎白衣天使凯旋!
近年来高考作文试题仍然体现了“三关注”精神,即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但这绝非老调重谈、毫无新意,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人文气息和时代气息。学生要在紧张、肃穆的一个多小时里从容应对,写出文质兼美、字句俱佳的文章来,就离不开平时多方面的积累,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文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真要写出一篇象样的应试作文来,学生一定要从平时的点滴起,做好观察、思想、情感、思维、
目前中学语文新诗教学备受争议,那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呢?我们认为不在方法,不在策略,归根到底还是教学内容的问题。  我们以《在山的那边》的教学为例,从30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提取其教学内容,对比后发现,对于《在山的那边》这首新诗,28位教师都选择了同样的两个教学内容——“山”、“海”的象征意义;联系实际谈“山”、“海”的现实意义。为什么完全没有关联的人可以同样教出如此“僵化”的内容呢?为找出答案,我
“万事开头难”,我们常用此来表达作文开首的不易。实践也常常如此,只要作文有了一个好头,余下的部分就很容易行云流水般完成。古人用“凤头豹尾”来评价作文的优劣,就是说好的文章开头要写得有姿有色,像凤头那样精致秀丽,具有吸引人的魅力。  那么作文如何做到开头不难而又具有吸引力呢?面对作文的题目,怎样开头,什么样的开头为好?答案只有一个:写出真话,写出真情实感,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最简
近年来,探究性试题已成为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一大亮点。江苏省自2008年起,在《考试纲要》中新增了“探究能力”的考查,并将其列为F级,即最高能力级,表述为“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考试说明》对探究题的考查作了具体说明: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
古人注重炼字,诗歌创作中尤其如此。文坛上既有“一字师”“推敲”的趣事,亦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话。无数文人呕心沥血的妙语丰富着我们的精神,陶冶着我们的情趣。这些极具人文价值和审美趣味的词语也极受高考诗歌命题者的青睐,为了帮助中学生快速切入试题,准确回答问题,笔者就高考炼字试题作一分析,以期有益读者。  一、常见考查对象:  1.精练传神的词(诗眼)  ①传神显旨的词 
高三复习课上,遇到这样一个例句:“今年,全国各地煤矿安全事故频繁发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安全意识和监督管理不力造成的。”这显然是个病句,是句式杂糅,不能用“因为······造成的”。一个同学说还有一处错误,“安全事故”提法不对。并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事故】意外的损失或灾祸(多指在生产、工作上发生的):工伤~—责任~—防止发生~。”“触电事故、火灾事故
活到100岁不仅与遗传基因关系密切,科学研究发现,锻炼和饮食等细小的改变都会影响到长寿概率。美国“雅虎健康网”最新载文,刊出几位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  1.露丝·施密特·克莱默(103岁)  露丝大学毕业后。一直做体育老师。曾与丈夫一起参加老年奥运会。她总是希望能收到邮件,因为她与家人和朋友保持密切的联系。她还喜欢玩纸牌。每天都要外出呼吸新鲜空气,与人交往。她坚信活在当下,保持乐观,最好的事情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