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山“异”水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ian_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
  在组织学生探究此文景物描写的特点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早有“预谋”地给了学生一点提示:“本文写作上抓住了景物描写的特点,突出了奇山异水,是一篇构思别具一格、结构浑然一体的美文。”原以为学生在我的明示下会呈现出热烈讨论的喜人场景,哪知话音刚落,班上一位爱钻牛角尖的夏同学立马举手站起来反驳道:“老师,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缺陷啊,第一段中‘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本文的中心句,它与二、三段又是总和分的关系,那么文章应该在第二段写奇山,第三段写异水,可本文为什么在第二段写异水而第三段写奇山呢?这不是犯了结构上不一一对称的毛病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炸开了锅,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各抒己见,声音的分贝也高起来,持各种意见的同学都有,议论纷纷。
  见此情形,我也有点懵了,暗暗埋怨这位夏同学“钻”的真不是时候,捅了这么一个篓子,看来这堂课算是报废了。眼看局面越来越糟糕,如果我强行把自己的见解施加给学生,他们又会口服心不服,与其这样,我还不如做一个旁观者,看看他们打打“内战”。于是,我把持相反意见的同学分成两组,当堂进行一场辩论赛,双方自由发言,而我则静观其变。
  班上一向表现诚实、性格内向的汪同学率先发言:“我认为作者先写水后写山是对的。因为作者是名人,同时这篇文章又选入教材,而教材是起示范作用的,绝不会带给我们错误的教育的。”他的发言引来了一阵哄堂大笑,其中还夹杂一些唏嘘声。
  心直口快的陈同学立刻予以反击:“我认为作者先写水后写山不要,因为人们的思维一般是先山后水,比如山清水秀、山重水复等,都是先山后水,而作者这样写不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她的发言引得一部分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我反对!”王同学的反应很强烈,“尽管前人都说山水、山水的,从来没人说水山、水山的,可作者这样处理才显得特别和新颖啊!”他的发言同样赢得了不少支持者。
  “本文侧重写山,突出山势高峻。先写水是为了引出下文,为写山作铺垫。按照游览顺序,作者最先乘船,自然而然先看到水,写出水的优美和壮美,给人一种想要探索‘奇山’的强烈好奇心,然后逐步写到山的景色。作者游览山水时,把自己的情感与志向寄托在山上,所以山比水重要,放在最后写。”才思敏捷的周同学滔滔不绝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果然有深度。
  “难道先写山就不能为描写水作铺垫吗?没有山的‘奇’,哪会有水的‘异’?没有山的高耸陡峭,哪会有水的清澈透明和水流湍急呢?作者是乘船游览,应该首先看见山的雄奇,因为山是那样的高耸,后来才感觉到异水,别忘了,人一般是先向上看的。再说,文章一开头就写到‘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既然一开头就写到山,山就理所当然地要放在水前面写。”不愧是我的语文课代表,孙同学的分析果然颇有见地,与周同学难分伯仲。
  眼见孙同学的发言杀伤力比较大,戴同学及时地站出来发话了:“我认为文章在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步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写水时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时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的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度,轻重有度,所以先介绍水后描写山有道理。”
  身为戴同学的好友,徐同学又“锦上添花”地加强了火力:“文章的第一段内容较少,而第二段写水的内容也少而易懂,一二两段搭配融洽,有一种整体上的审美和谐。第三段写山的内容多而复杂,由简单到复杂,条理清晰。”她顿了顿,提高了音量:“况且,作者此时正坐在船上,低头见‘水皆缥碧’,抬头见‘夹岸高山’,岂不更有层次感?再说水与山比起来显得逊色,因为山不像水那般单调,山还有很多可写的,如密林、猿啼、鸟叫等,将侧重点放在后面涌起全篇高潮,岂不更让人回味无穷?”她的长篇大论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
  见势不妙,乖巧的马同学来了个四两拨千斤,她只说了一句:“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三峡》,文章先写山后写水的四季特点,给人感觉很舒服,本文为何不先写山后写水呢?”
  和事佬项同学站出来打了个圆场,他不紧不慢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虽然本文中心句先提到山后提到水,后文也应做到一一对应,但本文是描写山水景色的小品文,只要不偏离文章的主旨,谁在前谁在后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这个擦边球打得够准的。
  同学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都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我,希望我用多年的功力“一统江湖”。
  我见时机成熟,就做了一个总结发言:“同学们,我们要相信教材,而不能迷信教材。其实文章的结构处理要依据内容而定。先后顺序要按照重要程度排列。《与朱元思书》和《三峡》同样是写山水的佳作,山水顺序的安排却截然不同。《三峡》因为选自地理学著作《水经注疏》,水是表现的重点,所以《三峡》略写山而用了三段详写了三峡四季的水;而本文表现的重点却是写山的第三段中表明作者人生志向的名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它既表现了富春江边山势夺人心魄的魅力,也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鄙弃功名利禄的高洁志趣,这是卒章显志的笔法。因此,我们在分析作品和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扣住中心、抓住重点才行啊!”同学们都信服地点头称是。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内涵十分丰富,充满了改革和创新的精神,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它立足于促进人的发展。注重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字里行间处处表现出对人的尊重,对学生的关爱。既解放了教师,也解放了学生,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按照人的发展规律和语文教育规律去教语文、学语文,给教师自我发展、创造陛教学的空间,给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学习的空间。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是:教师依据教学参考解读作品,然后强行灌输给学生。以为这是最权威的解读,也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捷径。其实,学生只是教师手中的“木偶”,被动地接受了教师对作品的解读,这只是统一的标准化阅读而非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力纠时弊,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样的阅读教学突出强调了阅读的个性化与创造性,使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
  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先知先觉的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寻找学生思想的火花,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品味”、“感悟”还给学生,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个性化、创造性阅读并不排斥合作学习。相反,同学之间的相互切磋、沟通交流反而会互相启发,促进学习。因而,也应提倡阅读过程中同学之间的对话。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搭建激发潜力的平台,敢于让他们“将”自己的“军”,注重保护学生的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
  歌德有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生命之树为什么“常青”?因为它是不断发展更新的,我们教与学的生命也在于与时俱进,不断地探索与创新。
其他文献
近年来高考作文试题仍然体现了“三关注”精神,即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但这绝非老调重谈、毫无新意,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人文气息和时代气息。学生要在紧张、肃穆的一个多小时里从容应对,写出文质兼美、字句俱佳的文章来,就离不开平时多方面的积累,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文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真要写出一篇象样的应试作文来,学生一定要从平时的点滴起,做好观察、思想、情感、思维、
目前中学语文新诗教学备受争议,那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呢?我们认为不在方法,不在策略,归根到底还是教学内容的问题。  我们以《在山的那边》的教学为例,从30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提取其教学内容,对比后发现,对于《在山的那边》这首新诗,28位教师都选择了同样的两个教学内容——“山”、“海”的象征意义;联系实际谈“山”、“海”的现实意义。为什么完全没有关联的人可以同样教出如此“僵化”的内容呢?为找出答案,我
“万事开头难”,我们常用此来表达作文开首的不易。实践也常常如此,只要作文有了一个好头,余下的部分就很容易行云流水般完成。古人用“凤头豹尾”来评价作文的优劣,就是说好的文章开头要写得有姿有色,像凤头那样精致秀丽,具有吸引人的魅力。  那么作文如何做到开头不难而又具有吸引力呢?面对作文的题目,怎样开头,什么样的开头为好?答案只有一个:写出真话,写出真情实感,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最简
近年来,探究性试题已成为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一大亮点。江苏省自2008年起,在《考试纲要》中新增了“探究能力”的考查,并将其列为F级,即最高能力级,表述为“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考试说明》对探究题的考查作了具体说明: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
古人注重炼字,诗歌创作中尤其如此。文坛上既有“一字师”“推敲”的趣事,亦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话。无数文人呕心沥血的妙语丰富着我们的精神,陶冶着我们的情趣。这些极具人文价值和审美趣味的词语也极受高考诗歌命题者的青睐,为了帮助中学生快速切入试题,准确回答问题,笔者就高考炼字试题作一分析,以期有益读者。  一、常见考查对象:  1.精练传神的词(诗眼)  ①传神显旨的词 
高三复习课上,遇到这样一个例句:“今年,全国各地煤矿安全事故频繁发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安全意识和监督管理不力造成的。”这显然是个病句,是句式杂糅,不能用“因为······造成的”。一个同学说还有一处错误,“安全事故”提法不对。并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事故】意外的损失或灾祸(多指在生产、工作上发生的):工伤~—责任~—防止发生~。”“触电事故、火灾事故
活到100岁不仅与遗传基因关系密切,科学研究发现,锻炼和饮食等细小的改变都会影响到长寿概率。美国“雅虎健康网”最新载文,刊出几位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  1.露丝·施密特·克莱默(103岁)  露丝大学毕业后。一直做体育老师。曾与丈夫一起参加老年奥运会。她总是希望能收到邮件,因为她与家人和朋友保持密切的联系。她还喜欢玩纸牌。每天都要外出呼吸新鲜空气,与人交往。她坚信活在当下,保持乐观,最好的事情就是
日常写作教学常常遭遇这样的瓶颈——无物可写。写作技巧是可以教可以学的,而思想认识、情感体验又如何教如何学呢?  “艺术源自生活。”那么,写生活吧。可是,我们的生活常常是琐碎的一地鸡毛和三点一线的单调枯燥,“艺术”哪有立锥之地?  其实,这“琐碎”和“单调”只是生活的表象,生活的内核应是波涛汹涌的“冲突”。“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剧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冲突。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说,世界是矛盾的,又是对立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实际上,语文教学的核心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这四种能力实质上都和对话有关,“听说”是对话的形式,“读”实际上就是和文本对话,“写”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对话的形式之一。可见,语文教学离不开对话,阅读教学更是如此。这体现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关
在手头没有资料的情况下鉴赏诗歌确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考试时,要学会充分运用试题本身所给的信息进行推断,这些信息主要包括诗的题目、作者、注释和题干。  一、审读标题,推敲诗歌意旨。  诗歌的标题往往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有不少诗歌考题的设置,是和该诗的题目有关,研读诗题,往往能从中得到提示性的暗示,据此可大致推断出作品的范畴和作者的写作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