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不只是在学生时代应试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在将来漫长人生道路上释放自我、宣泄自我、表现自我的一个重要手段。
实际上,我们在教学生活中看到了太多不愿意写作的学生,而学生畏惧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素材并将之纯熟地运用到写作中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
一个学生一旦养成某方面的行为习惯,就会成为他们品质中稳固的因素。因此,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不仅对积累写作素材,甚至对养成他们关注世界、悲悯苍生的情怀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学生的生活并不贫乏,但他们经常不会真切感知生活中的人和事,导致错失许多素材。我们要用自己的耳朵去听身边的每一个声音,用我们的眼睛去看身边吸引我们的人、事、物,用我们的心灵去感受人性的真善美、生活的精彩纷呈或者苍凉无奈。只有和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教师才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每天一反思的习惯:今天我听到了什么特别的声音?看到了什么特别的人或者事?我有什么特别的思考?并在反思结束之后坚持把每天最值得记录的内容记录下来。日复一日,就能养成关注生活,积累素材的习惯。
二、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
1.敏锐地抓住事物特征
每个事物都有它所特有的性质状态。无论是人的外貌、性格,还是事情的发展变化,甚至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只有掌握了事物的特征,才能真正认识事物,只有准确地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使你所描写的事物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样的太阳,随不同的季节甚至晨昏的推移会表现出不同的色泽形状,怎么用简单的描写让读者感觉到冬阳的温暖或者夏阳的炽烈呢?只有认真观察它的形状和颜色并从中找到区别才能用语言文字表现出它的不同特点。同样,一个在街头行乞的孩子和一个从幼儿园放学后扑到妈妈怀里的孩子的表情一定是有区别的,关键是我们感觉到了这些区别,我们的文字才能有所区别,在这些文字的区别里,事物才能获得再一次的生命。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将相同或是不同的人物、事物在不同场景、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来抓特征,再根据主题需要表现人或物的与众不同。
2.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科学的发明创造不仅离不开大胆的想象,文学艺术的创作更需要大胆合理的想象。观察生活使我们得到想象的依据,但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表象,再把我们的所见所闻搬到作文上去,还要打开我们心里的那双眼睛,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背后的东西。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观察人物、事件、景物的同时,把见到的形态、色彩,听到的声音等,通过自己合理的想象,呈现出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郭沫若创作《天上的街市》,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星星,又由星星联想到街灯,由此大胆想象,“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而“那朵流星”,是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极为普通的素材,人人可见,可是作者加入奇妙的想象之后,作品立时呈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观察人物,学生要不仅能描绘出他的衣着外貌形态神情,还要鼓励他们根据观察到的内容结合他的人生遭际。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书写,因为只要有了观察和想象的习惯和能力,作文自然也会呈现出全新的气象。
3.独特体验。深入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只有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有感同身受的体验,才会把对外物的观察与自己的内心情感相结合,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细节中深入思考探索本质,获得独特的体验,并以文字的形式,生动具体地把它表达出来。
一个学生在习作中描写在电话亭里的民工,根据他憔悴不堪的面容和只言片语,想象他千里之外家乡的青山绿水,倚门盼归的老母妻儿等暗藏的信息,进一步描绘他在城市生活的艰苦和孤独,充分抒发自己作为一个都市人对他的同情、理解、敬佩,进而深入思考当今社会的农民工问题。这样的画面虽然在街头随处可见,但是精心选取这样的素材并融人情感和思想之后,它就变成了情理并重。感人肺腑的精妙作品。
三、教会学生建立储存素材的资料库
观察生活后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如果只是随性地储存在我们的大脑里,结局很可能是随时间的推移渐渐消失遗忘。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写日记或者随笔,长短不限,写作对象可以是自己身边的人、事、物,也可以是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新旧闻,也可以是一段沉思后的感悟,积水成河,学生手中的材料自然就多起来,任何的作文话题他们便都能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见解。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无数人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从生活中去观察、发现和感知,才能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养成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写出内容丰富、主题深刻的好作文。
实际上,我们在教学生活中看到了太多不愿意写作的学生,而学生畏惧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素材并将之纯熟地运用到写作中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
一个学生一旦养成某方面的行为习惯,就会成为他们品质中稳固的因素。因此,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不仅对积累写作素材,甚至对养成他们关注世界、悲悯苍生的情怀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学生的生活并不贫乏,但他们经常不会真切感知生活中的人和事,导致错失许多素材。我们要用自己的耳朵去听身边的每一个声音,用我们的眼睛去看身边吸引我们的人、事、物,用我们的心灵去感受人性的真善美、生活的精彩纷呈或者苍凉无奈。只有和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教师才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每天一反思的习惯:今天我听到了什么特别的声音?看到了什么特别的人或者事?我有什么特别的思考?并在反思结束之后坚持把每天最值得记录的内容记录下来。日复一日,就能养成关注生活,积累素材的习惯。
二、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
1.敏锐地抓住事物特征
每个事物都有它所特有的性质状态。无论是人的外貌、性格,还是事情的发展变化,甚至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只有掌握了事物的特征,才能真正认识事物,只有准确地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使你所描写的事物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样的太阳,随不同的季节甚至晨昏的推移会表现出不同的色泽形状,怎么用简单的描写让读者感觉到冬阳的温暖或者夏阳的炽烈呢?只有认真观察它的形状和颜色并从中找到区别才能用语言文字表现出它的不同特点。同样,一个在街头行乞的孩子和一个从幼儿园放学后扑到妈妈怀里的孩子的表情一定是有区别的,关键是我们感觉到了这些区别,我们的文字才能有所区别,在这些文字的区别里,事物才能获得再一次的生命。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将相同或是不同的人物、事物在不同场景、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来抓特征,再根据主题需要表现人或物的与众不同。
2.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科学的发明创造不仅离不开大胆的想象,文学艺术的创作更需要大胆合理的想象。观察生活使我们得到想象的依据,但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表象,再把我们的所见所闻搬到作文上去,还要打开我们心里的那双眼睛,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背后的东西。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观察人物、事件、景物的同时,把见到的形态、色彩,听到的声音等,通过自己合理的想象,呈现出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郭沫若创作《天上的街市》,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星星,又由星星联想到街灯,由此大胆想象,“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而“那朵流星”,是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极为普通的素材,人人可见,可是作者加入奇妙的想象之后,作品立时呈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观察人物,学生要不仅能描绘出他的衣着外貌形态神情,还要鼓励他们根据观察到的内容结合他的人生遭际。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书写,因为只要有了观察和想象的习惯和能力,作文自然也会呈现出全新的气象。
3.独特体验。深入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只有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有感同身受的体验,才会把对外物的观察与自己的内心情感相结合,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细节中深入思考探索本质,获得独特的体验,并以文字的形式,生动具体地把它表达出来。
一个学生在习作中描写在电话亭里的民工,根据他憔悴不堪的面容和只言片语,想象他千里之外家乡的青山绿水,倚门盼归的老母妻儿等暗藏的信息,进一步描绘他在城市生活的艰苦和孤独,充分抒发自己作为一个都市人对他的同情、理解、敬佩,进而深入思考当今社会的农民工问题。这样的画面虽然在街头随处可见,但是精心选取这样的素材并融人情感和思想之后,它就变成了情理并重。感人肺腑的精妙作品。
三、教会学生建立储存素材的资料库
观察生活后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如果只是随性地储存在我们的大脑里,结局很可能是随时间的推移渐渐消失遗忘。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写日记或者随笔,长短不限,写作对象可以是自己身边的人、事、物,也可以是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新旧闻,也可以是一段沉思后的感悟,积水成河,学生手中的材料自然就多起来,任何的作文话题他们便都能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见解。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无数人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从生活中去观察、发现和感知,才能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养成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写出内容丰富、主题深刻的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