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发展将超过中国吗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weiz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大国。2003年之前,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较低;2003年以后,开始出现快速增长势头:2003年增长8.5%,2005年增长7%。有人预言,50年后印度的经济规模可能超过美国和中国。美国高盛公司曾预测,如保持5%~6%的年增长速度,到2050年印度可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主流观点:印度远非中国对手
  
  按照中国主流经济学观点,印度经济远非中国的竞争对手,依据如下:
  陈旧的基础设施。20年前,中国和印度还是经济实力相当的对手,双方都在致力改善贫困农民的生活。现在中国通过经济改革,已经远远跑在印度的前面。印度的经济发展始于1991年,比中国晚了13年。20年来中国经济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而印度只是在过去10年内以6%的速度发展。此外,印度的人口增长速度是中国的两倍,因此印度的人均收入增长较为缓慢。世界银行资料表明,中国现在人均一年挣890美元,而印度仅460美元。中国人口略多于印度,中国公民每年购买的汽车和轻型卡车比印度多1/3,电视机多3倍,空调多12倍。中国拥有的高速公路、现代化机场和高效率港口在越来越多的制造业门类中占据支配地位,而印度坑坑洼洼的公路、陈旧的机场和拥挤的港口使进出口极为困难。
  沉闷的官僚体制。新德里1991年废除了“许可证主权”,许多市场限制条例被取消,但是,许多人仍把印度的落后归咎于沉闷的官僚体制或文化、宗教传统。中印两国都受到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的制约,而印度最值得注意的是对电力分配的垄断。地方条例阻止商家兴建更大规模的工厂,有关法规还限制公司购买城市土地,使新企业要花很高的代价才能买到土地。印度经济中没有多少前景光明的领域,只是在南部的班加罗尔和海得拉巴出现了几个小规模的高技术工业区亮点,这在印度整个经济中只占很小比例。
  落后的生产工艺。以制鞋业为例,印度制鞋厂20年前可以雇到和中国同样多的廉价劳动力,而且这些工人比中国工人受过更好的教育,但中国制造商却越来越多地控制着全球制鞋业。香港一家制鞋厂的合作伙伴马丁·默茨说:“在制鞋行业,中国跑在了前面,而且将继续保持优势。”古普塔及其家族控制着印度第二大制鞋公司—埃克申集团,该集团最近成立的一家制鞋厂只能容纳150名工人,而中国鞋厂一个厂房里就有2万多人。
  《中国改革论坛》刊载程瑞声的文章认为,印度的经济发展很难赶上中国,指出目前中国的GDP总值和人均GDP均为印度的两倍多。2003年,GDP中国为1.4万亿美元,印度为5888亿美元;人均GDP中国为1000多美元,印度为545美元。在社会发展方面,中国的识字率90%以上,印度只有60%左右;2001年中国人均寿命71.8岁,印度60.8岁。
  文章分析了这种差距形成的原因:(一)中国的改革开放比印度早10年,思想也比印度更加解放。印度的民族主义情绪较中国强烈,文化传统、价值观相当保守,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外开放。(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总体效率是高的,能办成一些大事。以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例,2003年,中国在电力、工程、交通、电信和房地产方面的支出高达2600亿美元,而印度只有310亿美元。(三)中国政局长期保持稳定,而印度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长期的“悬挂议会”(没有任何政党获绝对多数席位),政府更迭频繁,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不利。(四)印度没有经过彻底的民主革命,土地问题、种姓制度、教派冲突都成为包袱,贫富悬殊比中国严重。按国际社会通行的每人每天收入1美元的贫困标准,2003年,中国的贫困人口为8800万人(世界银行统计),而2002年,印度贫困人口为4.4亿人。(五)中印两国的经济结构有很大差别。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0年,中国的GDP中,农业占16%,工业占49%,服务业占34%;印度则农业占27%,工业占27%,服务业占46%。也就是说,中国的工业占GDP的一半,印度是服务业占了GDP的一半。一般说来,工业比重大有利于经济的更快增长。(六)中国的地理位置有利于中国开展同东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印度虽执行“向东看”的政策,但其地理位置离东亚偏远,对开展同东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不利。
  
  相反观点:印度模式有明显优势
  
  这种观点认为,以经济增长模式相比,印度模式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印度经济增长更有效率。近年来,中国的投资率一直在40%以上,印度建新厂和设备的国内投资只及中国的一半,外国直接投资也只有中国的10%,尽管中国的GDP维持了高增长,但在2003年和2004年,将近50%的GDP投资在国内的工厂和设备上,差不多与印度的整个GDP相当。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源于庞大的资源积聚,而印度经济增长更多地来自不断提高的效率。
  印度具有相对高效的资本市场和较为健全的金融体系。2005年底印度孟买交易所的市值位列东京、香港、澳大利亚和韩国之后,在亚洲排名第五(全球第十五),比2004年上涨42.6%,是上海证交所的1.93倍。2006年2月7日,印度主要股指孟买30指数(xensex)突破10000点大关,经济增长转化为投资回报,说明印度资本市场在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的金融功能,而中国在收获9.9%的增长率的同时,国内资本市场的市值却下跌了8.9%(上海)和13.3%(深圳),显示出资本市场功能缺失,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表现截然相反的背离现象。此外,印度的金融体系并不像中国的金融体系那样歧视小型私人企业。印度软件业巨头信息系统公司(Infosy)最初由7名创业家创办,上世纪90年代初成功地从印度的银行与股票市场获得了资金,不断发展壮大,而中国的私人小企业则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
  印度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私人企业。与中国不同,印度利用外资一直不多,不到中国的10%。中国赖以成名的世界级制造企业基本是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果,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而印度则出现了一批世界级企业。这些企业在全球化中不仅获取了工资收益,而且也把利润留在手中,与中国以低成本劳动力参与全球化形成鲜明对比。
  印度国际环境比较宽松。从长远看,中国廉价出口品遭遇贸易摩擦将不断增多,说明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中国已没有多大发展空间。而印度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面临广阔的发展前景,大跨国公司纷纷将服务业外包转向印度。印度和美国之间的贸易额较小,且实行浮动汇率制,卢比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也在快速升值,而中国是美国第一大贸易逆差国,美国一再威胁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者”;中国低端制造业出口造成美国就业流失,已成为一个政治议题,而印度服务业对美国造成的冲击并没有被政治化。
  
  “龙”的隐忧在哪里
  
  印度经济的增长会不会超过中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到中国高速经济增长中存在的缺陷,并吸收印度模式的长处。
  美国高盛公司预测“到2050年印度可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这种“预测”的基础是不变的经济增长率。认为印度经济增长不是中国对手的观点,也立足于中印目前的增长率固定不变的假设上。但任何经济增长率都是变化的,因为导致经济增长的诸因素都在变化。中国多年来的持续增长依赖于稳定的国内政治经济环境,但是,长期的连续增长也积累了许多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引发连续增长的断裂。集中快速的决策体制效率固然很高,但也潜在重大失误的危险,如1958年的“大跃进”、1966年的“文革”,都是高度集权和盲目冒进决策的结果。
  近年来印度股市猛涨,而中国的情况则相反,2001年,上证指数达2200点,2005年4月,上证指数下降为1135点。一边是股市急剧下滑,一边是GDP年增长超过9%。很难再找出一个这样的国家,卓越的宏观经济表现和惨淡的微观经济表现奇怪地交织在一起。
  经济学家和分析师往往嘲笑印度没有能力吸引外国直接投资。20世纪60年代的巴西是外国投资者的宠儿,但巴西最终辜负了他们的期望。那时,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得到的外国直接投资很少,但却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经济体。问题不在于能否吸引大量外国直接投资,而在于是否有培养创业、支持健康竞争以及不受干预的商业环境。在这方面,印度比中国做得出色,因此出现了一批世界级企业,包括软件业的信息系统公司(Infosys)、制药业的兰伯西制药(Ranbaxy)、汽车零部件业的巴夏汽车公司(BajajAuto)以及汽车装配业的Mahindra。“中国制造”的标签尽管比“印度制造”的标签普遍,但“在中国制造”不等于“由中国制造”。用不了多久,“印度制造”将成为真正的“由印度制造”。
  有人认为,印度的基础设施达不到中国的水平,因此无法与中国竞争。这似乎认为一国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对基础设施的大笔投资。这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错误解读。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基础设施很糟糕,但经济表现极为出色。中国是在经过多年的经济增长和财力资源积累之后,才建设了它的基础设施,而不是在这之前。“中国奇迹”的产生,并非因为它有耀眼的摩天大楼和现代化的高速公路,而是因为大胆的经济制度改革(尤其是80年代初的农业改革)带来了竞争,并培育了私人创业家。
  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建造了许多世界级的设施,但教育投资严重不足,据中国的研究人员透露,无法念完中学的农村儿童比例大得惊人。此时,印度则一直默默地持续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对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而言,人力资本的质量与数量,远比实物资本的质量与数量来得重要。看来印度的政策重心是正确的,如果中国不马上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就有可能丧失相对竞争优势。
  除非中国着手进行大胆的制度改革,否则印度今后20年的发展很可能大大超过中国。退一步说,印度崛起的最大受益者也可能是中国。到那时中国将被迫反省自身经济模式的缺陷,戒除上世纪90年代染上的自满情绪,从而实现第二次崛起。
  
  (作者系西安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其他文献
毛泽东赞彭德怀的六言诗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收录在《毛泽东诗词集》中、在军中久已流传的版本,一个是1962年彭德怀在给毛泽东的信中凭记忆写出的版本。这首六言诗的两个版本大体相同,但在字词使用上有很大差异,有一句完全不一致,总共24字竟有9字不同,如果加上位置的改动可说有11字不同。诗学界对此少有人细究,其实很有细究的必要。    《毛泽东诗词集》中收录的流传版本    《毛泽东诗词集》中收录的《六言诗
期刊
中国近代社会的峥嵘岁月把孙中山铸造成一代巨人。  孙中山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必须充分肯定。他有着近40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活动;他的政治生涯延伸了两个世纪,贯串了民主革命的两个阶段;他的足迹遍布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层次的国家和地区;他力图使祖国挣脱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枷锁,并尽快从中世纪进入近代;他始终站在历史潮流的前面,给剧变的时代留下了鲜明印记;他感受过共和制诞生的欢欣,又经历了失败、迭被通缉乃至绑
期刊
林家有(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原所长,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導)   胡春惠(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珠海书院文学院院长、教授)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为纪念这位伟人,加强两岸孙中山研究的互动,本刊作了海峡两岸学者对谈孙中山的特别策划。此次对谈,涉及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均富思想、建国构想及实业计划。在两位学者看来,今天谈论孙中山,应该更多地挖掘孙中山思想的现实意义,这对两岸的建设和
期刊
打内战与对外抗战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在“一二八”抗战中,守军兵力如此单薄,却能抵挡兵力、兵器均占上风的日军,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除正规军外,还有两万余人的义勇军前来助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东北冯庸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公学、法政学院等学生组织了义勇军,还有上海市民义勇军、南京中央大学学生铁血军、讨日援沪义勇军、西南在
期刊
李立三,20世纪20年代中国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46年,他从苏联回国后当选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全总”中共党组书记,负责主持全国总工会的日常工作。他在任期间,对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工会工作,多次作过报告和写过文章。《关于工会工作》是1949年8月他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其中,李立三对工会的性质、工会与政党的关系、做好工会工作的条件等论述,可以说迄今为止几乎还无他人触及过。今天读
期刊
1932年“一二八”淞沪之役,粤系的十九路军和中央系的第五路军,在上海与日军苦苦“胶着”33天后,忽然在一夜之间,匆匆退出淞沪,撤至第二防线(即嘉定、黄渡之线)。官方对此的解释是:“日寇以数师之众,自浏河方面登陆,我无兵增援,侧面后方,均受危险,不得已于三月一日夜将全军撤退至第二道防线,从事抵御。”(见十九路军1932年3月2日电)然而民间却流传一种完全不同的说法,认为:因为在南市一带负责指挥的王
期刊
郭沫若在1958年所写的一篇长文中表示,自己在诗词方面是有点目空一切的,独于毛泽东诗词却是“五体投地”,不下三五次地依毛泽东诗词原韵酬唱,正是表达这种心情的方式。但要说到对一首诗词的一再依韵,在郭沫若的写作生涯中,却不是“五体投地”的毛泽东诗词,而是“并世不识面”,却因文字讥诮而屡有冲突,身后则以诗文“恭维一辈子”的鲁迅作品。这就是被郭沫若激赏、誉之为“大有唐人风韵,哀切动人,可称绝唱”的《为了忘
期刊
1945年8月9日零时10分,集结在苏联远东边境一带的苏联红军外贝加尔方面军、远东第一方面军、远东第二方面军150多万军队越过中苏、中蒙边境,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向盘踞在中国东北等地的日本关东军发起了突然袭击。截至8月30日,突袭战役宣告结束,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的关东军各部队全部被解除武装。最初,近60万日本战俘暂时滞留在中国东北临时日军战俘营里,后被陆续押解到苏联境内,极少部分日本战俘被押解到外
期刊
2006年6月1日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对ATM跨行查询的客户征收每笔0.3元的费用,媒体上的反对之声奈何不了垄断的“霸权”地位。然而,黄细花的出现却“撼动”了整个局面。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的一纸建议迅速成为广大银行客户的集体呼声。民众除了支持,还感到惊奇:挺身而出的,为何偏偏是名不见经传的惠州市人大代表黄细花?  黄细花是什么人?她站出来的前前后后有过什么想法?“黄细花现象”目前产生了何种效应
期刊
2006年4月26日,《深圳市民邹涛关于发起“不买房运动”致全体市民的公开信》现身网络,公开信中,邹涛质疑“难道我们注定要做一辈子的房奴?”此举引起轩然大波。邹涛说,截至7月中旬,“不买房运动”参与者已达到50多万人。   邹涛,32岁,曾任深圳某公司执行董事,发起“不买房运动”之前,年入数十万,在深圳罗湖区拥有一套90多平米的住宅。现在的邹涛,租住在月租金1000元左右的房子里,他说打算卖掉公司
期刊